天天看小說

第7章 出使

李鴻基班師回到王府後,見到柳如是和顧媚兩人,心中也是頭痛,不知對兩人如何處理,自己有三個妻妾,對美女已非當初碰到就想佔有的初哥,碰到柳如是和顧媚兩人純屬巧遇,後來聽到兩人女扮男裝想參加自己的科舉考試纔對兩人興趣大增,交往日久,若是說自己對兩人沒有心思,別說刑秀娘和田玉珠兩人會不相信,就是自己恐怕也不會相信。

只是刑秀娘和田玉珠兩人剛剛爲自己生了一個兒子,爲了自己的兒子她們已開始互別苗頭,自己也不願讓她們兩人傷心,又擔心再多加兩人,王府會不得安寧,李鴻基也只得暫時讓柳如是和顧媚兩人住在王府,得過且過了。

此時收到邊境城池傳回來的信息,李鴻基吃了一驚,自己早就想到會碰到俄羅斯人,只是沒想到會這麼快,對這些俄羅斯人如何處理,倒是一個大問題。

此時唐軍與西域的商路經過幾年的努力已重新開通,沿著曾經的絲綢之路,現在已可以每年爲唐軍帶來數百萬兩白銀的收入,而且這個數目還在快速增加中,可是這條路並不太平,馬賊,盜匪,沿徒多如牛毛,若沒有唐軍的大力支持,單靠商人讓他們傾家蕩產也開避不了一條路來。

爲了開拓這條商路,唐軍特意抽出了數千人給商人作爲護衛,幾年時間,死在這條路上的唐軍已有上千人。

這條西域地商道雖然充滿了財富,更加充滿了血腥,若能與俄羅斯人建立一條東西方的通道。無疑要劃算的多。

可這條北極熊對土地充滿了貪慾,兩國地利益根本不可調和,是暫時和解。還是現在翻臉動手口這一切又都沒有情報支持口俄羅斯人現在在西伯利亞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李鴻基也是一無所知。

李鴻基考慮半天不能決,讓李娃派人把唐軍的大臣找來王府共商要事。

很快,唐軍地高級官員濟濟一堂,坐到了王府地大廳,正二品地尚書右僕射周鳳梧。正三品的尚書省侍郎洪承疇,正二品的門下省侍中宋獻策,正二品的龍武大將軍馬維興,正三品的武衛大將軍高一功。正三品的金吾大將軍李過都赫然在座。

李鴻基還沒有稱帝,從來沒有舉行過什麼早朝,平時政務都是交給尚書,門下兩省官員負責,審閱完後直接交給唐王過目即可,除非有重大事情發生,或尚書,門下兩省意見相左,唐王纔會將各部官員招集在一起相商。

如今不但兩省地頭腦到場,連西安品秩較高的幾名武將也一一到場,衆人馬上就知道肯定有重大事情發生,今年以來,唐軍境內一切都很順利,雖然陝西,甘肅兩省災害仍然頻繁發生,但有了高產的旱地作物,唐軍卻不用擔心民衆會吃不飽飯,除非是一些特別大的旱災,連旱物也種不了地地方纔需要救濟。

在唐軍對境內道路的鉅額投入拉動下,唐軍的商業也是一片繁榮,唐軍境內的稅收每個月都大幅增長,唯一讓唐軍武將們不滿意的是他們幾次對朝庭的攻擊請求都被唐王壓了下來,而讓文官們不滿意的是他們幾次上奏讓唐王稱帝也被唐王壓了下來。

在座的每個人都砰然心動,武將們想的是莫非唐王要對朝庭有大動作,文官們想的是莫非唐王有意稱帝,打量著這些一臉熱切的臣子,李鴻基將漢蒙城出現了俄羅斯人的事說了出來。

文武官員見不是自己所想之事,心中都一陣失落,文官是壓根瞧不起中華之外的蠻夷,武將們卻自信自己的軍隊不輸於任何人,見唐王對幾十個蠻夷如此重視有點不以爲然。

洪承疇開口道:“殿下,蠻夷來到我處,不外求利,他們請求通商的主張,正和我軍的主張相符,殿下何不準了他們?”

李鴻基道:“是啊,按理說我軍與蠻夷暫時的交往可能有好處,但此蠻夷侵略成性,目前我軍最遠纔到漢蒙城,漢蒙城向北,尚有上萬裡無主之地,我軍若不取之,必會給俄夷取走,所以才需找各位愛卿商議。”

李鴻基一番苦心,不但在座的文官不理解,就是喜歡打仗的武將也搖起頭來,馬維興道:“殿下,這些蠻夷暫時不用理會他們,不如讓我等帶兵打到京師去,滅了明朝,等我唐軍一統天下|本書轉載拾陸κ文學網|,如果蠻夷敢對我軍無禮,再將他們打回去也不遲。”

宋獻策也道:“馬將軍說得有理,我軍雖然佔有了湖廣,四川膏腴之地,可是人口和朝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等殿下提兵一統中原,區區蠻夷又有何足道哉。”

周鳳梧更是道:“殿下,自古以來,我中原政權從來沒有佔據過塞外土地,明朝開國之時,國力雖然一路到達捕魚兒海,但大軍回來之後,這些地方又重新回到了韃靼人手中,殿下在草原築城,將數千裡之地收歸漢人所有,單此舉功業就可追唐宗漢武,殿下又何必再向北打那些無用之地的主意。”

現在的漢蒙城,一年都有三四個月全是冰天雪地,過了漢蒙城,自然更冷,漢人朝庭一向都認爲塞外之地不適合漢人居住,取之無用,反而徒耗國力,不如棄之,所以每當中原強大時,對遊牧民族的征伐雖然一次次勝利,卻始終沒有撐控那寵大的草原,任由剩下的遊牧民族獲得喘息之極,重新對漢人政權構成威脅,無他,就是漢人百姓不願意在草原上生活,朝庭若要對草原控制,花費太大,根本負擔不起來。

若不是蒙古人,女真人這些年對漢人的侵略一次次加大,唐軍上下都根本不會同意在草原築城。畢竟那花費太大,遠不如對內地地經營來的快。

李鴻基又不能解釋這些土地此時看來雖然是得不償失,但地下埋藏了豐富的資源。對以後地發展有大大的好處,見大有羣起反對之勢,忙道:“各位愛卿所說都有理。不過。各位想過沒有。若此時我們對這片土地不取,以後必然還是要與俄夷接壤,不免還要交戰,那時俄夷的力量會遠比現在強大,我軍即使可以擊敗他們,也要付出遠大於現在地代價口”

周風梧道:“殿下。即使如此,到時我軍一統中原,力量遠大於此時,多付出一些損失又有何妨。現在中原末平,何必浪費我軍實力。”

李鴻基不好對周風梧發火,換了一個說法,道:“各位愛卿,你們想過沒有,爲什麼前明開國初期國力強盛,大軍可以出塞直接對韃靼打擊,而後來,卻只能坐等韃靼進攻,難道單純是國力衰退地原因嗎,若是前明能象我軍這樣在草原上築起城池,後世子孫又何必受到韃靼人地欺凌,每次韃靼人的入侵,又有多少漢人子弟家破人亡。”

洪宗疇道:“殿下的意思是那塊土地即使我軍不取,也不能讓俄夷得到,否則俄夷以後會象韃靼人一樣對我朝入侵。”

李鴻基道:“對了,就是這個意思,現在這塊地我們以爲無用,俄夷卻能在此生存下去,他們的力量現在還不大,等到力量大了,我們就再也趕不走他們,那時俄夷就會是以前的韃靼,而我們就會和朝庭一樣,每次只能消極的抵抗他們地入侵,這樣早晚會吃大虧。”

洪承疇道:“殿下,俄夷實力如何,我軍現在並不瞭解,若是現在要得出戰還是和的結論末免草率,殿下何不充許他們通商後,再派人打聽到他們的實力如何,再作決斷。”

李鴻基想了想,倒是自己急了,自己受後世影響太大,聽到了俄羅斯人已到了自己境內,先慌了手腳,俄羅斯人現在在西伯利亞的勢力到底如何都沒有弄清楚,又能讓下面地這些人拿出什麼辦法來,李鴻基想通後,朝洪承疇點了一下頭,道:“洪愛卿所說有理,倒是本王急了,那就如洪愛卿所言,先充許他們通商,只是我軍也要派出使者,深入俄夷境內才行,不知各位手中有無合適的人選?”

從陝西到漢蒙城都有數千裡之遙,信息傳遞最快也要十五天左右,若是出使一場,到達漢蒙城都要一個多月的時間,誰知道再向北,出使俄夷要花多少時間,一個個都沉默起來。

李鴻基笑道:“怎麼,俄夷能千山萬水到我境內,莫非我軍竟然找不到一人出使。”

請將不如激將,馬維興和洪承疇都站了起來,道:“殿下,臣有合適的人選。”

李鴻基道:“好,那說說看。”

洪承疇和馬維興互相望了一下,洪承疇先開口道:“臣以爲出使俄夷應從禮部派人,禮部員外郎李淮庸是個合適的人選。”

洪承疇不提,李鴻基還差點忘了自己有一個禮部,禮部最大的作用就是接待外番,處理帝王的禮議,祭祀之用,這些年,唐軍只有和朝庭和義軍打過交道,禮部根本用不上,至於和西域的通商,完全由商人和軍隊主導,也沒有禮部什麼事,而李鴻基的家事,更不會讓禮部來插手。

李鴻基點了點頭,禮部竟然設立了,當然就要有用,派一個禮部官員去倒也合適,只是沒有見到人,李鴻基有點不放心,又轉向馬維興道:“馬愛卿又有何人選?”

馬維興道:“臣下面有一名驍騎上校歐陽傑,能文能武,臣以爲派他去比較合適。”

李鴻基道:“那好,明天讓兩人一起來見本王,本王見過之後就可以決定。”

洪承疇和馬維興兩人都應了一聲:“是。”回到了座位,李鴻基見定了下來,宣佈散會,衆人走出了唐王府。

李淮庸是前年唐軍招收的進士一科狀元,今年才二十三歲,李淮庸是江南的一名士子,千辛萬苦跑到唐軍境內參考,高中進士科的狀元,以爲此後就能平步青雲,一展平生之志,沒想到官是升了,目前禮部只有一個郎中,他的官職排第二,在同時考中的這些同年中,現在大多數人都是七品,八品,而他已是六品大員,可惜這六品的大員卻整天無所事事,做得太過無趣。

突然得知唐王召見自己,李淮庸不由大喜過望,興沖沖的趕到了王府,等他到達王府時,見其中還有一個武官在等待唐王的召見。那名武官也只有二十多歲的年齡,身上有一股驃悍的氣質,與李淮庸的一身書生氣格格不入,兩人只是互相點了點頭就沒有再理會對方。

不久,就有親兵叫道:“唐王有令,李淮庸,歐陽傑謹見。”

兩人同時站了起來,驚訝的看了對方一眼,沒想到對方和自己同時被唐王召見,親兵把他們帶到了李鴻基的書房,同時跪了下來,道:“臣參見唐王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李鴻基看了看兩人,道:“起來吧,請坐。”

兩人道過謝後,誠惶誠恐的坐了半邊椅子,李鴻基看著皺了一下眉頭,打量了一下兩人,兩人都長得十分俊朗,又都年輕,正是想建功立業的時候,李鴻基開口道:“兩位愛卿,今天讓你們過來,是想讓你們代表我軍出使一個番邦,不知你們願不願意?”

李淮庸一聽出使番邦,大爲高興,這正是他們禮部的職責,馬上接口道:“臣願爲殿下赴湯蹈火,還請殿下吩咐。”不管怎麼樣,能出使總比待在衙門裡無所事事強。

歐陽傑卻不點不樂意,他知道作爲武官,一半都是起保佑正使之職,這遠不如在戰場上撕殺來的痛快,不過,唐王開了口,也不能說不去,道:“請殿下吩咐。”他又遲疑的問道:“不知殿下要我等出使何處?”

李鴻基將俄羅斯的情況簡略說了一下,兩人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可是古人從來沒有出使過的地方,而且此去萬里之遙,誰知會發生什麼事,李鴻基看著兩人臉上變化不定,不由激道:“怎麼,莫非你們害怕了?”

歐陽傑一口熱血涌了上來:“殿下,臣願往。”

李淮庸也道:“臣願往。”

李鴻基道:“那好,本王就以你二人爲使,李淮庸爲正,歐陽傑爲副,出使俄羅斯。”

今天老茅有事要處理,只有一章。

第21章 辭官第16章 援軍第24章 設宴勸降上第12章 禍天之物第85章 捷報第44章 輕取河南第13章 死守第65章 做媒第23章 西安城破上第1章 分封第11章 賺錢下第65章 登岸第45章 難得糊塗第44章 新艦試水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14章 故縱第22章 血戰西安上第13章 寶雞第16章 三線作戰第50章 情報第49章 逆水逃亡第71章 襲擊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32章 殺人盈野第2章 大將歸來第57章 緊追不捨第52章 姐妹相認第52章 忍辱負重第67章 海戰第15章 滿人隱憂第18章 北方來人第52章 萬事齊備第12章 貪慾上第45章 貨幣發行第92章 海軍檢閱第64章 狼性難改第51章 後患第15章 定計第63章 北行第31章 權力之顛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55章 初戰第36章 談判(下)第32章 教訓第10章 實驗室的危險第45章 難得糊塗第53章 東風第2章 財路第91章 退兵第44章 唐王賜宴第38章 惡作劇第64章 狼性難改第62章 價值連城第37章 家事難斷第57章 遼陽大火第9章 投降第58章 交惡第98章 弘光被擒第12章 貪慾上第24章 不期而遇第35章 各人歡喜各人憂第41章 成都攻防第57章 吞併第14章 滔天陷井第45章 獵物第15章 破城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56章 自欺欺人第66章 矮黑人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84章 激戰總督府第19章 意外連連第8章 唐軍入川第51章 炮灰比拼第38章 蠢蠢欲動第8章 邢秀娘下第99章 南巡第12章 柔情第96章 臺灣迴歸第65章 劫人第42章 毀家起義第35章 人才下第25章 釣魚城第62章 大屠殺第27章 兵臨城下第62章 價值連城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83章 官逼民反第20章 計議第19章 大戰來臨上第26章 府中激戰第2章 巧遇第60章 長沙第9章 大炮上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29章 闖王門生(下)第41章 遼陽之夜第8章 唐軍入川第25章 潰敗
第21章 辭官第16章 援軍第24章 設宴勸降上第12章 禍天之物第85章 捷報第44章 輕取河南第13章 死守第65章 做媒第23章 西安城破上第1章 分封第11章 賺錢下第65章 登岸第45章 難得糊塗第44章 新艦試水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14章 故縱第22章 血戰西安上第13章 寶雞第16章 三線作戰第50章 情報第49章 逆水逃亡第71章 襲擊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32章 殺人盈野第2章 大將歸來第57章 緊追不捨第52章 姐妹相認第52章 忍辱負重第67章 海戰第15章 滿人隱憂第18章 北方來人第52章 萬事齊備第12章 貪慾上第45章 貨幣發行第92章 海軍檢閱第64章 狼性難改第51章 後患第15章 定計第63章 北行第31章 權力之顛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55章 初戰第36章 談判(下)第32章 教訓第10章 實驗室的危險第45章 難得糊塗第53章 東風第2章 財路第91章 退兵第44章 唐王賜宴第38章 惡作劇第64章 狼性難改第62章 價值連城第37章 家事難斷第57章 遼陽大火第9章 投降第58章 交惡第98章 弘光被擒第12章 貪慾上第24章 不期而遇第35章 各人歡喜各人憂第41章 成都攻防第57章 吞併第14章 滔天陷井第45章 獵物第15章 破城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56章 自欺欺人第66章 矮黑人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84章 激戰總督府第19章 意外連連第8章 唐軍入川第51章 炮灰比拼第38章 蠢蠢欲動第8章 邢秀娘下第99章 南巡第12章 柔情第96章 臺灣迴歸第65章 劫人第42章 毀家起義第35章 人才下第25章 釣魚城第62章 大屠殺第27章 兵臨城下第62章 價值連城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83章 官逼民反第20章 計議第19章 大戰來臨上第26章 府中激戰第2章 巧遇第60章 長沙第9章 大炮上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29章 闖王門生(下)第41章 遼陽之夜第8章 唐軍入川第25章 潰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邻水| 循化| 安乡县| 仁化县| 平度市| 道孚县| 蓬安县| 墨竹工卡县| 赤壁市| 四会市| 寻乌县| 二连浩特市| 武平县| 利辛县| 高雄县| 新津县| 科技| 宽甸| 宜兴市| 富宁县| 乾安县| 宁德市| 永定县| 长乐市| 射阳县| 徐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东平县| 合水县| 深水埗区| 连南| 重庆市| 深圳市| 青阳县| 武汉市| 永年县| 云龙县| 常州市| 泗阳县| 柯坪县|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