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5章 滿人隱憂

一波波的人羣朝山海關的城牆衝去,他們每人都神情麻木,手中的兵器五花八門,多是木棍,菜刀等物,全身沒有一點防護之處,關上的明軍卻手忙腳亂,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填平了護城河,又扛著雲梯來到城牆下。

這些人正是滿人從寧遠城中掠來的漢人,有許多人尚是城中士兵的親屬,叫他們如何忍心下手。只能看著他們一步步向前涌來,山海關的城池只有八里,只能算是一座小城,可是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爲關,城高十四米,厚達七米,倚山連海,倒不怕他們會破壞城牆。

可在這些人當中還夾雜了許多滿人,他們箭法精準,躲在人羣中射擊,明軍一不小心就會中箭,他們前後左右都是百姓,明軍卻拿他們無可奈何,最後明軍只能在城頭高高豎起盾牌防守。

等到爬城時,滿人也是先讓幾名百姓爬在前頭,滿人跟在後面,這時明軍再也不可能退讓了,否則等滿人一上來,自己也要成爲別人的奴隸,隨著將領的一聲聲催促,明軍含淚拉開了手中的弓箭,城牆上的火器也開始了發射。

一排排地百姓倒下。他們當中只有極少數的滿人,就是這極少數的滿人,讓他們明知前面是死亡。也不得不走下去。其實他們若是有勇氣反抗,他們手裡有木棍,有菜刀。若和身邊地滿人拼命。未償不是沒有機會。只是自從明軍丟下他們後,他們的勇氣早已消失,只知麻木的前進,前進,直到死亡。

無論進攻順不順利,死地都是漢人。又能消耗城中地防守物質,滿人何樂而不爲,可是圍在那輛華麗營帳邊地滿人悍將卻個個憂心仲仲,從出軍以來。皇太極的身體越來越差,前些天更是連咳了數天血啖,讓他的侍衛長楊古利嚇了個半死。

隨軍的滿人薩滿每天都大跳神舞,祈禱他們的大汗身體安康,幾個郎中也整天不離左右,皇太極的身體總算有點好轉,可每個人都知道,恐怕他們地大汗再也熬不過今年,就要被長生天召喚而去。

皇太極死後,由誰繼承大汗之位,每人心中都難以決斷,皇太極有八個兒子,長子豪格,驍勇善戰,後金天聰元年“四入在錦州敗明軍。三年,又敗明軍於北京廣渠門外六年進封和碩貝勒,現年二十八歲,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按理讓他接大汗之位,大家都沒有二話。

可這個豪格驍勇善戰是沒錯,卻脾氣爆燥,有勇無謀,滿人的重臣都讓他得罪了一個遍,沒有人看好他能千菩大汗之位。

皇太極的次子洛格,三子洛博會卻早殤,四子葉布舒只有十歲,如此年齡,又怎能當好滿人地這個家,至於五子碩塞,六子高塞,七子常舒,八子年齡更小,若是葉布舒不能考慮,其他人就更不行,而後世的清世祖福臨,此時還有他娘肚子裡。

本來滿人兄位弟承也沒什麼,大家都看好十四貝勒多爾袞,多爾袞年富力強,聰明睿智,正是接替大汗之位的不二人選,可惜他的野心暴露得太早了一點,在歸化大敗後,皇太極生死不明時就想搶奪大汗之位,讓皇太極深爲不滿,後來派他到蒙古一場,卻讓蒙古各部自相殘殺,使得蒙古人力量大弱,滿人損失了一個強有力的盟友,皇太極已將多爾袞一貶再貶,由原先的和碩貝勒貶爲一般的貝子,若他不是皇太極的親兄弟,貝子也不會給他留。

這樣一來,就是代善的兒子也有機會繼承汗位了,代善是當初的共政的四大貝勒唯一主動請辭之人,而且最後英勇戰死,其他二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都是被廢,他們的後人自然也失去了繼承大汗的資格。

可惜代善最英勇善謀的兒子薩哈廉也在歸化一役中死去,而今地位最高的就是鑲紅旗旗主嶽託,至於代善最寵愛的兒子瓦克達純是個廢物,代善其餘兒子也入不了衆人的眼。

皇太極身後的問題如此複雜,可是皇太極本人卻好象毫無所察,從來沒有透露過他去後由誰也接掌大汗之位,衆人心憂大汗的病情,也無人敢發問,滿人在大勝之餘,每人心裡都蒙著一層陰影,只能保佑他們的大汗長命百歲。

這已是滿人對山海關進攻的第十天了,關下的屍體堆積如山,可惜死的滿人卻沒有多少,如今滿人兵精糧廣,有的是時間,不把城中的守城物質耗光,他們是不會投入重兵攻城,明軍開始對射殺攻城的百姓還有點不忍,到後面也已經麻木了,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稍有仁茲,死得可就是自己。

攻城的百姓死傷已有數萬人,城中的守城物質已消耗過半,吳三桂卻一點也不擔心,他終於接過消息,還有三天時間,祖大壽和尤世威的四萬鐵騎就會來援,到時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和滿人對陣了。

丟掉了寧遠城,讓數十萬百姓落入滿人手中,吳三桂心中也不無愧意,他此時雖然已不是當初那個率五十騎就敢衝入上萬名滿人軍中救父的少年,可是他也對滿人並無懼意,若他的兵力能夠達到和滿人一比一,吳三桂自信可以率軍和滿人一戰。

可惜從袁崇煥死後,遼東的軍力就再也沒有增加過,相反,爲了撲滅各地的流寇,皇帝一而再的從遼東調兵,使遼東本來十幾萬地強兵只剩下六萬餘人。每次面對滿人的進攻,只能被動的防守,可就是這樣。滿人也沒有攻破遼東地防線。

只是這次遼東的軍力實在太少了,只有區區二萬人,面對數萬滿人的進攻。只能是丟城棄地。可是現在遼東只剩下一座山海關。一旦四萬關寧鐵騎回來,明軍反而有集中力量與滿人對面一決地可能,吳三桂一想到這,對數十萬百姓地愧疚頓時拋開,若是能在此堂堂正正地擊敗滿人,這數十萬百姓又算什麼,大明有的是人。

城外的滿人還在進攻,城上的明軍卻已應付自如,對付這樣夾雜少數滿人的百姓進攻太簡單了,一旦硬起心腸。就如砍瓜切菜般容易,吳三桂帶著親兵走上了城牆,每個看到吳三桂的明軍心中都充滿敬意,紛紛行禮,這個才二十五歲地統帥已是戰功赫赫,如今雖然丟了遼中的大片土地,士兵對吳三桂的敬意卻絲毫未減。

吳三桂清秀的臉上有一道淡淡地疤痕,從眉毛一直延伸到鼻樑。這道疤痕是他率五十騎救父時留下的,當時吳三桂一馬當先,砍翻了一員滿將,正要割下他的腦袋時,沒想到那名滿將還沒有死,突然暴起,砍中了吳三桂的面部,吳三桂雖然受傷,還是一刀砍下了那名滿將的腦袋,提在手中就往前衝,當時吳三桂滿臉鮮血,手裡還提著一個滿人將軍的頭顱,把其他滿人都嚇了一跳,紛紛讓路。

吳三桂來到城頭,向下面一看,下面仍然是密密麻麻的人羣,中間夾雜著稀稀疏疏的滿人,在明軍毫無顧忌的打擊下,城下的百姓已經是遲疑不前,畢竟前進也是死,誰又願意真正幫助敵人攻打自己的城池。

城下的滿人大爲不滿,連連用刀砍向人羣,逼迫他們繼續前行,吳三桂看得大怒,喝了一聲:“弓來。”

親兵給吳三桂遞上了一張他專用的大弓,吳三桂從小力大,他所用的弓達到了五石,一般人連一半也拉不動,他接過長弓,馬上搭箭,手中的箭支連發,“唆,唆”數聲,已經發出了五箭,城下的五名滿人應弦而倒,每人都射在咽喉部位。

城上的明軍歡乎起來,大喊:“萬勝,萬勝!”

滿人吃了一驚,連忙重新躲了起來,百姓們更加不肯前行,滿人無奈,只得吹響了撤退的牛角,所有的人恨不得多生兩腳,如潮水般的退了下去,明軍只是看著他們退下去,並沒有追殺,剛纔攻城是不得已,此時見他們撤退卻怎麼也下不了狠心,明知等下這些人還是要上來,卻也只能等到他們攻城時再說。

果然,滿人重新整理了一下隊伍,馬上又逼著百姓衝了上來,這次滿人增加了一點監視的人馬,不過,謹慎了許多,吳三桂找了半天,才射殺了二名滿人,看著磨磨蹭蹭攻城的百姓,還有離得遠遠的滿人主力,吳三桂心裡一動,帶著親兵下了城牆。

此時山海關正規軍有九千餘人,吳三桂招集了三千騎兵,一聲令下,山海關城門大開,三千騎兵如出水蛟龍,殺向了城下的滿人。

此時滿人對山海關已連攻了十天,從來沒有見過明軍出關作戰,見明軍出城,大爲驚愕,吳三桂一馬當先,衝入人羣中,對穿著滿人服飾的人就砍去,百姓紛紛避開,眨眼間已有數名滿人死在吳三桂的刀下。

城下雖然有數萬人,但多是漢人百姓,夾在中間的滿人只有一千來人,他們又分散的極開,明軍三千人馬一出城,紛紛大喊:“殺韃子,殺韃子。”

被迫前行的百姓對滿人本來就是一腔仇恨,見明軍出城,頓時倒戈,紛紛向滿人殺去,一千多滿人,在滿人的大隊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就被消滅了個乾乾淨淨。

殺掉這些滿人容易,可是要讓數萬百姓逃入城中就難了,他們本來自付必死,現在見有了生路,每人都拼命朝城門擠去,將整個城門擠了個水泄不通,速度反而大大減慢。

遠處的滿人已經反應過來,已有數千滿人壓了上來,吳三桂大急,喝道:“馮鵬,你帶人組織百姓進城,有不服者,殺,其他人跟我一起迎敵。”

衆人暴喝了一聲,分成兩隊,一隊隨馮鵬組織百姓,一隊跟著吳三桂,毫不猶豫的對著滿人衝殺了過去,剎時間,雙方的人馬絞在一起,不時有士兵落馬墜地,吳三桂的兵雖少,卻絲毫不落下風。

有了官軍的協助,百姓進城的速度大大加快,半個時辰左右,數萬人已全部入城,此時吳三桂帶出的三千人,只剩下了不到一半,見所有百姓全部入城,吳三桂才道:“退。”明軍一面接戰,一面徐徐向後退去。

滿人雖然人數較多,但明軍抱成一團,根本發揮不了人多的優勢,滿人一心想滅了這隊膽大的明軍,傷亡反而要比明軍更多,此時見明軍要退,哪裡肯放,這次帶隊的正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他也知道平時和滿人大臣的關係不好,一旦父汗故去,他就要憑軍功才能登上大汗的位子,所以進攻才分外賣力,見山海關的大門還沒有關上,帶隊直接向城門衝去,一方面是要搶入城中,最不濟也要擋住這隊明軍的後路。

明軍已在城門口集聚了最多的火器,滿人一衝,正中明軍的下懷,各種火器一齊開火,密集的彈丸向雨點一樣落在了城門口的下方,滿人儘管全身披甲,卻絲毫擋不住這樣的彈雨,衝進去的人都被打成了篩子,豪格只得放棄了衝入城中的打算,一心一意堵住出城明軍的退路。

此時吳三桂已退到了已方炮火的範圍,豪格堵在中間,正是明軍城頭火炮的最佳打擊範圍,城頭的大炮一起開火,又有一大片滿人被炸倒,有幾枚炮彈還在豪格的附近爆炸,他的親兵死命護住,豪格纔沒有受傷,不過他的腦袋卻被震的嗡嗡作響。

豪格無奈,只得命令退出明軍炮火的打擊範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吳三桂退入城中,山海關的大門“咣”的一聲重新被關上。豪格只能垂頭喪氣的去見皇太極。

城中的明軍歡呼起來,士氣大振,這次出擊不但救回了數萬百姓,還消滅了二千多韃子,已方雖然也傷亡了近二千人,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吳三桂若不是得知援軍就要來了,決不會開城出戰,此役雖然勝利,自身傷亡已達到了二成,再來幾次,守城的士兵都要沒有了。

第5章 登極爲帝第15章 勸降第46章 談判籌碼第26章 蒙古俘虜第7章 廷議第45章 難得糊塗第15章 定計第17章 功敗垂成第44章 輕取河南第7章 暗流洶涌下第30章 陷入危機第8章 折服上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8章 收買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32章 黃金河第65章 做媒第15章 滿人隱憂第17章 後金宮爭(上)第26章 蒙古俘虜第54章 壕強反擊第44章 新艦試水第9章 冒犯第56章 自欺欺人第39章 來意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12章 蒙古各部上第43章 三道試題第28章 不死不休第11章 結拜上第95章 南巡之議第15章 再次交易上第26章 蒙古俘虜第58章 進城第17章 功敗垂成第48章 贈槍第40章 敲詐第18章 蒙古聖物下第97章 大敗第56章 退避第26章 嚴肅軍紀第28章 兵變鬧劇第8章 收買第8章 形勢危急第3章 喜事臨門第12章 禍天之物第36章 偶像第55章 思謀脫困第27章 逃亡第42章 判決第29章 三方相爭第30章 流言殺人第76章 投降也難第45章 獵物第39章 不懷好意第24章 佈網第17章 功敗垂成第9章 出兵第33章 玉璽風波第21章 蒙人攻營第51章 鑑寶會一第8章 褚家家主(上)第15章 炮戰第8章 火槍第14章 對射第2章 竹藍打水第33章 蠻人阿奴第82章 峰迴路轉第45章 難得糊塗第12章 蒙古各部下第26章 亂局第59章 混亂第7章 管理第65章 登岸第98章 捱罵第8章 天價第13章 烽火連天上第8章 折服上第14章 對射第44章 初展才華第14章 火炮試射下第57章 緊追不捨第20章 下馬威第33章 百炮齊射第48章 爭功第89章 海軍初創第15章 滿人隱憂第5章 遷移第24章 不期而遇第12章 柔情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6章 命運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3章 喜事臨門第53章 瘋狂第10章 訓斥第82章 峰迴路轉第58章 鬧事第10章 盧象升(上)第62章 大屠殺
第5章 登極爲帝第15章 勸降第46章 談判籌碼第26章 蒙古俘虜第7章 廷議第45章 難得糊塗第15章 定計第17章 功敗垂成第44章 輕取河南第7章 暗流洶涌下第30章 陷入危機第8章 折服上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8章 收買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32章 黃金河第65章 做媒第15章 滿人隱憂第17章 後金宮爭(上)第26章 蒙古俘虜第54章 壕強反擊第44章 新艦試水第9章 冒犯第56章 自欺欺人第39章 來意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12章 蒙古各部上第43章 三道試題第28章 不死不休第11章 結拜上第95章 南巡之議第15章 再次交易上第26章 蒙古俘虜第58章 進城第17章 功敗垂成第48章 贈槍第40章 敲詐第18章 蒙古聖物下第97章 大敗第56章 退避第26章 嚴肅軍紀第28章 兵變鬧劇第8章 收買第8章 形勢危急第3章 喜事臨門第12章 禍天之物第36章 偶像第55章 思謀脫困第27章 逃亡第42章 判決第29章 三方相爭第30章 流言殺人第76章 投降也難第45章 獵物第39章 不懷好意第24章 佈網第17章 功敗垂成第9章 出兵第33章 玉璽風波第21章 蒙人攻營第51章 鑑寶會一第8章 褚家家主(上)第15章 炮戰第8章 火槍第14章 對射第2章 竹藍打水第33章 蠻人阿奴第82章 峰迴路轉第45章 難得糊塗第12章 蒙古各部下第26章 亂局第59章 混亂第7章 管理第65章 登岸第98章 捱罵第8章 天價第13章 烽火連天上第8章 折服上第14章 對射第44章 初展才華第14章 火炮試射下第57章 緊追不捨第20章 下馬威第33章 百炮齊射第48章 爭功第89章 海軍初創第15章 滿人隱憂第5章 遷移第24章 不期而遇第12章 柔情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6章 命運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3章 喜事臨門第53章 瘋狂第10章 訓斥第82章 峰迴路轉第58章 鬧事第10章 盧象升(上)第62章 大屠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安龙县| 青浦区| 小金县| 绩溪县| 金华市| 韶关市| 界首市| 辰溪县| 合阳县| 绍兴市| 随州市| 景洪市| 阳江市| 云和县| 利津县| 玉环县| 乃东县| 邻水| 紫云| 五莲县| 婺源县| 道真| 抚松县| 远安县| 长宁县| 武城县| 侯马市| 石林| 皮山县| 疏勒县| 驻马店市| 新疆| 吉木萨尔县| 四平市| 南皮县| 平舆县| 赫章县| 景洪市| 闽侯县|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