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4章 漁翁

李鴻基得到消息時錦州已被滿人攻下,寧遠正在被滿人圍攻,那場大雨雖然又給錦州城留了兩天的時間,可錦州到底不是人多勢衆的滿人對手,滿人在小小的錦州城下付出了六千多人的傷亡,才把錦州拿下,孫仲壽和一干明軍全部壯烈戰死,皇太極還是捨不得消耗太多滿人的力量,第二天就換上了漢軍攻城,那五千漢軍幾乎被打殘,剩下不到二千人。

儘管有炮灰,滿人在錦州也丟下了二千多具屍體,對這滿人來說,雖然不是傷筋動骨,但也呈受不起,城破之後,滿人在錦州城足足屠殺了三日,將全城數萬老幼全部屠殺殆盡,然後再放火,把錦州幾乎燒成了廢墟。

滿人在城下傷亡太重,他們都已殺紅了眼,皇太極就是想阻止也得考慮軍心,只好默認了部下的屠城,何氏兄弟雖然見到了吳三桂,吳三桂當然不會發兵,還把兩人軟禁起來,三天後,錦州城破的消息已傳到了寧遠,何氏兄弟得到消息後,悄然而去,吳三桂也沒有派兵阻止。

滿人在屠光錦州後,才向寧遠進發,到了寧遠,所有的滿人都傻了眼,他們由於在錦州城下擔擱的時間太久,吳三桂有了充足的時間來豎壁清野,他們在寧遠城下找不到一間房子,一粒糧草,而且攻城的炮灰也沒有,望著寧遠高大的城牆,想起錦州城下的傷亡慘重,所有地滿人不由有了懼意。

他們此時纔想起不該將錦州的老幼屠盡。否則逼著那數萬炮灰攻城,遠甚於要自己硬攻,不過。世上沒有後悔藥,他們不得不硬著頭皮攻城,否則。在城下耗著。一定是他們的糧草先盡。

李鴻基坐在唐王府地大廳內。看著唐軍中的重臣陸續到齊,示意賀景把得到的情報念出來,衆臣頓時議論紛紛,三年來,滿人一直老老實實,唐軍中地重臣都快要把滿人給忘了。沒想到滿人又重新來了,而且竟然第一次就屠城。

和明軍與滿人交手屢敗不同,唐軍只和滿人交過一次手,而且對上地是滿蒙聯金地主力。那次幾乎將滿蒙聯軍殲滅了一大半,如今蒙古人已被唐軍趕到了北方深外,他們原先的棲息之地全部被唐軍佔領,而滿人相距太遠,唐軍暫時還沒有精力顧及,但唐軍上下對滿人都有不屑一顧的感覺。

武將們馬上反應過來,馬維興起身道:“殿下,滿人屠我漢人城池,此仇不可不報,臣願領兵前往,勢將滿人消滅。”

盧象升也主動站了起來,道:“殿下,馬大人說得對,滿人野蠻,屠我漢人城池,殿下當發兵對其迎頭痛擊,臣願充當此次先鋒。”

盧象升被迫投降唐軍,雖然看出唐軍勢大,心中對朝庭卻還有幾分不捨,若是唐軍能出兵攻打滿人,還可以間接幫上朝庭,才如此積極。

文官馬上反對,周鳳梧道:“殿下,滿人要對付的是朝庭,此仍天賜良機,我軍可以乘機發兵北上京師,一舉滅明,豈不比直接對付滿人要強。”

洪承疇也道:“殿下三思,不可把精力放在滿人身上,此時朝庭腹背受敵,正是伐明良機,我軍滅明易如反掌,臣願作先鋒,領兵伐明。”

盧象升馬上反脣相譏,道:“洪大人莫要忘了滿人正對中原虎視眈眈,此時滅明,若是讓滿人衝入中原,我漢人豈不要死傷慘重。”

洪承疇道:“若滿人敢進入中原,那是他們自己找死,到時正方便我軍將其一舉圍殲,至於百姓的死傷,爲做大事那也是難免,我軍一統中原之後,對各地受到滿人侵害的地方減免數年錢糧便是。”

盧象升冷笑道:“在洪大人眼中,這些百姓地性命只值點錢糧,人死了,減免錢糧又有何用。”轉向李鴻基道:“殿下,我強明弱,殿下若要伐明,有的是時機,何必趁現在這個時候,若是百姓認爲我們和滿人一起竄通好的,那殿下的聲譽豈不要大受影響。”

洪承疇一直盯著盧象升,等他一說完,馬上反駁:“盧大人此言差矣,誰不知我軍和滿人已仇深似海,現在整個中原各個茶樓酒館還在盛傳著我軍大敗滿人地評書,又有誰會認爲我軍與滿人勾結,眼下我強明弱是不錯,可大明三百年的江山並不是一下就能滅亡的,若能用最小的代價滅明,又何樂而不爲。”

李鴻基聽著兩派人馬的爭執,心中也正在盤算,到底是助明還是伐明,李鴻基對皇太極也是佩服不已,沒想到遭受到如此大的挫折,不到三年,又回覆過來,若是此時伐明,李鴻基對攻下京師還是有把握,只是滿人會不會乘機進入中原,當再次和滿人對上時,唐軍還會不會贏得象上次一樣輕鬆,若是萬一輸了,那後果可就不堪設想。

這冥冥之中會不會有天命,天命又是什麼,他又爲何會來到這明未,正因爲李鴻基知道後世的歷史才迷茫起來,若是現在伐明必定要和滿人對上,唐軍若敗於滿人之手,那和以前的歷史可就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把明亡的時間提前了而已。

以唐軍現在的軍力對上滿人若說會失敗,恐怕唐軍中人沒有一個人會信,李鴻基自己也不信,可是當年的闖王率軍六十萬與滿人交戰,他恐怕也不相信自己會失敗吧,大明對義軍圍剿了十幾年,義軍越打越強,可爲什麼一和滿人交戰,失敗一次,義軍就再也無翻身之力,這裡面又有什麼古怪。

見衆人還在爭吵不休,而宋獻策一直沒有說話,李鴻基不由向他道:“宋愛卿,你有什麼想法,說說看。”

宋獻策清了清嗓子。道:“殿下,伐明有伐明地好處,只是若先消滅滿人也並無不可。還請殿下栽決。”得,宋獻策等於沒說。

李鴻基的目光又轉向了顧君恩,道:“顧愛卿。那你說說。有什麼看法。”

顧君恩在草原用了三年的時間。連築數十城,將草原牢牢控制在唐軍手中,功不可沒,如今已受封爲中書令,在文臣中與周鳳梧,宋獻策並列。在武臣中與馬維興,高立功同級,都是正二品地高官,如今草原上只不需要這樣一個高官作鎮。李鴻基就將他調回了西安。

顧君恩在草原三年,此時年紀雖輕,臉上已有了風霜之色,見問道了自己,回道:“殿下,臣以爲此時無論是伐明和助明都有不妥。”

兩派正爭執不下,兩邊都有一個正兩品的高官贊同,正需要其他人支持才能取得優勢,宋獻策卻油滑的很,兩邊都不得罪,衆人頓時把目光都集中到顧君恩身上,顧君恩一開口,現場頓時嗡嗡聲大作,沒想到他竟然兩邊都不贊同。

李鴻基“哦”了一聲,卻大感興趣,道:“爲什麼都不妥。”

顧君恩道:“殿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我們何不坐觀其變,做那漁翁,又何必急匆匆地加入進去。”

衆人頓時默然,唐軍每攻下一座城,都是嚴守軍紀,武將們聽到滿人屠城,才熱血沸騰,想要教訓滿人,文官們卻一直認爲滿人只是癬疥之疾,一統中原纔是大事,聽到武將要助明,才提出不如伐明,都沒有考慮第三種可能,那就是坐觀其變,等雙方打到一定程度,再出兵不遲。

李鴻基呵呵一笑,道:“顧愛卿此話深得我心,大家還有其他意見沒有?”

衆人不由面面相覷,唐王既然說了深得他心,衆人還爭什麼,何況既然兩派誰也不能說服誰,坐觀其變也不錯,周鳳梧首先開口道:“臣以爲顧大人所說是正理,臣贊同。”

洪承疇也道:“臣無異議。”

李鴻基道:“好,既如此,就這麼定了,不過,目前遼東軍力太弱,朝庭不敵,傳我命令,命高立功退出宣府,後撤三百里,讓那裡地明軍可以前往遼東與滿人相拼。”

李鴻基一發話,此事已成定局,不管願不願意,衆臣都齊呼道:“殿下英明!”

等退出了唐王府,周鳳梧找到宋獻策,道:“康年兄,此時正是伐明良機,你剛纔爲何不表態。”

宋獻策搖了搖頭,道:“伐明良機嗎,未必,未必。”宋獻策精通術數,最善察言觀色,他早就看出李鴻基心中搖擺不定,纔會如此回答。

宋獻策先獻圖讖,又編出歌謠,說唐王纔是真命天子,唐軍上下都堅信不疑,把宋獻策當成了大明開國地劉伯溫,能掐會算,見宋獻策搖頭,周鳳梧一驚,道:“莫非此時天意尚未到滅明之機。”

宋獻策哈哈一笑:“天機不可泄,不可說,不可說。”

望著宋獻策遠去的背影,周鳳梧一臉苦笑,也無可奈何,此時唐軍上下都有一種驕橫的心理,無論是滿人還是朝庭都不可慮,恨不得馬上出兵,將朝庭和滿人通通滅了,唐軍早日一統天下,又何必要等什麼鷸蚌相爭,只是此話可不敢當著唐王的面說出來,否則必定要挨一頓訓,道驕兵必敗。

高立功接到唐王的命令,馬上讓出了宣府,帶兵退入了草原,官軍一路跟進,收復了宣府,依託長城,重新構築了完整的防線。

尤世威和祖大壽接到吳三桂地來信,得知滿人數萬大軍進攻遼中,都大驚失色,遼中是他們的根,那裡有他們的家人,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若是把遼中丟了,他們地軍心非亂不可,再強大的軍隊,軍心一亂,也會煙消雲散。

雖然他們恨不得插翅飛往遼中救援,但對面的唐軍威脅著京師,他們動也不能動,只得把滿人進攻遼中的消息隱瞞下來,防止軍心動搖,此時唐軍已退去,兩人鬆了一口氣,馬上請旨,返回遼中救援。

此時寧遠城已被滿人攻下,寧遠雖然城高牆厚,吳三桂又作了充分的準備,但在滿人大炮日夜不停的轟擊下,寧遠堅守了二十天,已經是搖搖欲墜,吳三桂見識不妙,帶著僅剩的一千多兵馬,衝出了寧遠城,等他回到山海關時,身邊僅剩下二百餘人。

其實此時的滿人也難過萬分,軍中的存糧已斷了二天,全靠殺馬充飢,若寧遠還能守上三五天,滿人就不得不退走,到時寧遠已被堅壁清野,錦州又被他們自己燒成了灰,這支缺衣少糧的部隊一旦敗退,能回去多少人誰也不知道。

可惜吳三桂雖然算準了滿人會缺糧,卻太愛惜自己的性命了,他不敢賭下去,見寧遠不可守,當機立斷,帶兵衝出了城池,一番大戰下來,吳三桂只有二百餘人僥倖衝了出去,吳三桂一走,寧遠馬上就陷落了,皇太極也顧不得帶兵追殺吳三桂,放了他僅剩的二百餘人逃走,帶兵入城。

寧遠城的物質堆積如山,攻下寧遠城,滿人一下子解決了後顧之憂,城中集中了二十多萬平民,爲了抗拒滿人,他們的家園被毀,沒想到還是落入了滿人手裡,滿人在寧遠城下也是傷亡巨大,不過,這次吸取了錦州的教劍,皇太極並沒有下令屠城,將二十餘萬漢人全部打爲奴隸。

雖然免去了死亡的威脅,城中數萬婦女的清白卻不能倖免,滿人作戰了二十多天,又不能屠城,雙眼都血紅,當夜數萬婦女就慘遭蹂鵬,滿人在城中整整狂歡了三天,城中十歲以上的女孩沒有一個能逃過,許多女孩甚至被滿人姦污致死。

三天後,心滿意足的滿人從寧遠出發,城中的二十多萬人全部驅趕著一路向前,他們要充當滿人進攻山海關的炮灰。

吳三桂逃到了山海關,驚魂未定,拼命向朝庭求援,大明上下也亂成了一團,崇禎二年滿人攻到京師城下的情況彷彿再現,可是現在卻無兵可援,京城三大營雖然有數十萬人,卻只是擺設,根本不可戰。

唐軍退兵的消息讓朝庭鬆了一口氣,山海關距離京師不過三百里,若是山海關被攻破,滿人的鐵騎一天一夜就可到達京城,對尤世威和祖大壽請求,崇禎馬上就準了,四萬關寧鐵騎,重新踏上了返回關外的路程。

第14章 火炮試射上第1章 融合第75章 勢如破竹第70章 狩獵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45章 刺客來臨第35章 意外之喜第28章 三方迥異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76章 投降也難第90章 暴露第14章 歸化城(下)第57章 緊追不捨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29章 闖王門生(下)第30章 流言殺人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9章 大炮下第6章 封王大典第31章 流血衝突第34章 刺殺第78章 聯合第32章 雙皇會第16章 纏戰不休下第90章 暴露第58章 鬧事第28章 大難臨頭第27章 求賢令第30章 流言殺人第1章 歸來第1章 大封功臣第51章 炮灰比拼第47章 金幣狂熱第35章 意外之喜第31章 慘烈攻城上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87章 練兵第7章 人爲財死第9章 投降第51章 渤泥第53章 城頭纏戰第73章 光澤縣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46章 六大高手第13章 死守第29章 三方相爭第12章 禍天之物第51章 鑑寶會一第5章 發財之夢第17章 埋伏第92章 俘虜進京第17章 改革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73章 光澤縣第63章 機器第75章 勢如破竹第41章 大比武中第35章 雲聚西安第45章 貨幣發行第91章 條件第18章 北方來人第52章 大軍圍城第46章 名震天下第47章 相逢不識第42章 判決第24章 不期而遇第35章 雲聚西安第29章 三方相爭第25章 傳國之寶第46章 六大高手第49章 身份轉變第39章 各有心思第57章 緊追不捨第13章 死守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50章 情報第47章 金幣狂熱第32章 皇陵事件第22章 投效第43章 聰明誤第14章 歸化城(下)第42章 大比武下第47章 各佔半城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25章 覆滅第2章 登陸苦戰第19章 南遷第26章 追殺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14章 火炮試射下第62章 派別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4章 張家寨下第85章 淮安城中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5章 伐明三策第15章 破城第86章 大軍齊集
第14章 火炮試射上第1章 融合第75章 勢如破竹第70章 狩獵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45章 刺客來臨第35章 意外之喜第28章 三方迥異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76章 投降也難第90章 暴露第14章 歸化城(下)第57章 緊追不捨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29章 闖王門生(下)第30章 流言殺人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9章 大炮下第6章 封王大典第31章 流血衝突第34章 刺殺第78章 聯合第32章 雙皇會第16章 纏戰不休下第90章 暴露第58章 鬧事第28章 大難臨頭第27章 求賢令第30章 流言殺人第1章 歸來第1章 大封功臣第51章 炮灰比拼第47章 金幣狂熱第35章 意外之喜第31章 慘烈攻城上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87章 練兵第7章 人爲財死第9章 投降第51章 渤泥第53章 城頭纏戰第73章 光澤縣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46章 六大高手第13章 死守第29章 三方相爭第12章 禍天之物第51章 鑑寶會一第5章 發財之夢第17章 埋伏第92章 俘虜進京第17章 改革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73章 光澤縣第63章 機器第75章 勢如破竹第41章 大比武中第35章 雲聚西安第45章 貨幣發行第91章 條件第18章 北方來人第52章 大軍圍城第46章 名震天下第47章 相逢不識第42章 判決第24章 不期而遇第35章 雲聚西安第29章 三方相爭第25章 傳國之寶第46章 六大高手第49章 身份轉變第39章 各有心思第57章 緊追不捨第13章 死守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50章 情報第47章 金幣狂熱第32章 皇陵事件第22章 投效第43章 聰明誤第14章 歸化城(下)第42章 大比武下第47章 各佔半城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25章 覆滅第2章 登陸苦戰第19章 南遷第26章 追殺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14章 火炮試射下第62章 派別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4章 張家寨下第85章 淮安城中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5章 伐明三策第15章 破城第86章 大軍齊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洪雅县| 交口县| 定安县| 武穴市| 辽源市| 沿河| 慈利县| 满洲里市| 丁青县| 临泉县| 高台县| 庆安县| 永福县| 二手房| 溆浦县| 壶关县| 长岛县| 荣成市| 古丈县| 城口县| 浪卡子县| 桓仁| 保山市| 体育| 张家川| 鄂托克旗| 新乐市| 报价| 石河子市| 崇礼县| 富蕴县| 康定县| 太康县| 光山县| 舒城县| 昌吉市| 钟山县| 石嘴山市| 达孜县|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