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章 兵指何方

周國卿看了看四周,見衆人都緊盯著自己,還是搖了搖頭:“皇上待我不薄,剛剛升我爲總兵,我安然投降。”

李國奇急了,道:“大人,不是我們要對不起皇上,而是已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不降不行啊。”

他的親兵也一臉熱切:“大人,降了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周國卿嘆了一口氣,知道了大家的心意,此時若不降只是死路一條,他將自己的兵器往地上一丟,道:“即如此,那就降了吧。”

此時唐軍已佔領了全城,唐軍從西城進來的騎兵足有八千人,官軍本來就不能擋,聽到主將已逃,所有的人都沒有抵抗的心思,紛紛歸降。

李萬成已將南北兩門的唐軍放了進來,唯獨北門的唐軍和官兵一起不在城外,李萬成正要派人去增援,劉希元已帶人回來了,還押著一千多俘虜,李萬成聽到劉希元只傷亡了二十多人,將官兵的二千人馬全部殲滅,驚得睜大了雙眼,怕著劉希元的臂膊道:“好小子,比我會打仗。”

太原的汾河邊上,迎來了新的一天,一大早,拓養坤就把孫和鬥請進了自己的帳篷,昨天回到西岸時,拓養坤對孫和鬥著實感激,若不是孫和鬥當機立斷把大炮拉到西岸,後果不堪設想。他此時已沒有再攻太原的想法,還是老老實實的按照李萬成的吩咐,把太原的守軍牢牢牽制住可以了,只要這次不出漏子,以後總有獨立領兵的時候。

孫和鬥一進來,拓養坤道:“孫上校,我奉羽林中郎將的命令牽制太原的守軍,可現在我軍的重炮在東岸不能登陸,接下來該如何是好。”

孫和鬥想了一下道:“將軍不用擔心,重炮雖然移動不便,但只要一門一門的搬運,還是可以搬過去的。”

拓養坤道:“如果官軍在我軍火炮搬遷途中進攻,那又該如何是好?”

孫和鬥道:“將軍不用擔心,我軍有十門重炮,只保持一門重炮移動,直到安裝好一門,再移另一門,這樣,即使官軍前來搗亂,也可無憂。”

拓養坤想了一下才道:“如此一來,這十門重炮搬遷可就要一天時間,豈非太慢。”

孫和鬥笑道:“拓將軍,我們的任務只是牽制敵人而已,時間晚一點並無關係。”

拓養坤也笑了起來,道:“我倒忘了。”

昨天官軍雖然死傷了數千名官兵,但又完整的繳獲了唐軍的四門大炮,還有數百枚炮彈,這種發射迅速又輕便的火炮,官軍還從繳獲過,官軍的銅炮發射距離比這還有稍短,但重量比起這迫擊炮來,卻要重上幾倍,陳奇榆如獲至寶,馬上向崇禎奏報,在太原城下大勝唐軍,繳獲大門數門,並將一門送上京城,讓朝庭的神機營看看能否仿製。

陳奇榆雖然在奏章上說打了大勝仗,但對唐軍的重炮著實威懼,昨天好呆把對方趕到了對岸,否則等對方立好了營寨,以對方重炮的射程,只要上了東岸數裡的距離,就可直接架起大炮對太原城轟擊,而自己絲毫沒有還手之力,所有他昨天連夜又從太原城拉出了三十多門大炮,其中有五門還是以前從義軍手裡繳獲的唐軍重炮。

唐軍的十門重炮全部已開始了發射準備,二千先頭部隊向東岸駛去,剩下的二十門迫擊炮也在其中,拓養坤打算在重炮的掩護下,先建立一個迫擊炮陣地。

唐軍一動,監視的官軍就發現了,趕忙向陳奇榆報告,官軍剿獲的唐軍火炮,因炮彈的質量問題,與用唐軍炮彈發射的距離相差大約只有三四里,除去汾河的寬度和唐軍重炮離岸的距離大約有一里多,算下來,唐軍能護住的只是離岸一到二里的距離而已,這點距離根本不能讓唐軍立下營寨,唐軍還會在離岸四五里遠的地方立塞,這樣,官軍的機會就來了,陳奇榆制住了部下馬上要開炮的請求,道:“讓他們先上來。”

唐軍的先頭部隊果然來到了昨天立營之處,等唐軍一停下,官軍的五門大炮馬上開始了射擊,這次唐軍認爲官軍的大炮射不到,因怕官軍的騎兵突擊,所以擺的陣型很密集,官軍的炮彈馬上在人羣中開花,奪去了近百人的性命。

拓養坤大吃一驚,馬上命令唐軍的重炮反擊,唐軍的十門大炮一起怒吼,落在官軍的陣前爆炸,掀起了一股股煙塵,可是也僅此而已,陳奇榆昨天已算好了唐軍重炮的距離,剛好在唐軍打擊之外。

拓養坤只得命令士兵退回來,他不知這是官軍從義軍手中剿獲的大炮,現在還只有五門,而且炮彈也並不充足,見官軍的大炮射程突然增加了這麼多,而且從望遠鏡中可以看到,官軍的大炮足以三四十門,這樣就不好打了,如果唐軍在東邊要堅持立寨的話,只能擠在一二里的狹窄區域,若官軍拼著損失一些大炮不要,等唐軍立寨到一半時,將大炮只要推進一二里,那唐軍豈不要死傷累累。

拓養坤只得讓東岸的士兵又全部回來,雙方隔河對持,至於拓養坤夢想能架著大炮轟擊太原城卻沒有了,除非唐軍有力量將官軍都逼回城中。

李萬成拿下晉中後,將晉中與太原的道路全部封閉,能讓官軍晚一點知道就晚一點,同時加緊時間修整城池,後面運送的三十多門火炮也已經來到,安放在城頭上,如此,晉中城已萬無一失,李萬成命劉希元帶領五千士兵留守,他自己和白廣恩帶著一萬五千名大軍直撲太谷。

太谷守軍雖然才二千人,但以一個縣來說,算是兵強馬壯,太谷就在前線,太谷的縣令每天都擔心唐軍來攻,活在戰戰兢兢中,只有拼命的增加兵力,纔有了這二千人,至於戰力如何,那只有官軍自己知道了,可這些年,唐軍好象將它遺忘了似的,現大唐軍終於來到,太谷縣令反而長舒了一口氣,該來的總會來。

面對唐軍的一萬五千名大軍,還有那黑洞洞的炮口,太谷縣令明智的選擇了投降,即使他這二千多部下能以一擋十,他也沒有心情去試一下唐軍的戰鬥力,前頭有那麼多人做出了榜樣,他又何必自行死路。

太谷一下,李萬成就算完成了這次出兵的任務,山西的唐軍除了地方守備部隊,真正可以機動作戰的只有五萬大軍,而朝庭除了在太原有五萬多軍隊外,遼州駐有二萬大軍,朔州駐有三萬大軍,忻州有二萬大軍,大同有三萬軍隊,朝庭在山西總共有十五萬大軍。

大同和朔州的軍隊以前是用來防備蒙古人和女真人入侵的,滿蒙聯軍被唐軍打敗後,唐軍現在已推到了烏蘭察布一線,隨時可以從那裡學蒙古人一樣直下張家口,攻擊京師,因此朝庭並不敢因爲滿蒙聯金敗了就減少那裡的駐軍,相反還有所加強,除去兩地的官軍外,朝庭只有財政充許,還可以抽出九萬大軍來攻擊山西的唐軍,因此李萬成也見好就收。

晉中失守的消息在第三天後才傳到了陳奇榆耳中,這幾天,官軍和拓養坤一直在汾河兩岸對持,拓養坤數次想渡河都沒有成功,這天,拓養坤接到李萬成的命令,他的任務已完成,可以回去了。

等拓養坤乘船順流而走後,陳奇榆才放下幾天來緊繃的心,官軍的大炮雖然可以阻止唐軍渡河,但他不象唐軍,炮彈可以隨便放,每一枚炮彈都要精打細算,就這樣,只不過三天時間,太原的炮彈已清耗了一半,照這個速度下去,六天後官軍的大炮就要變成廢鐵,因此,唐軍要走,陳奇榆並不糾纏,只是這一仗官軍打的有些莫明其妙罷了。

不過,擊退了唐軍,總是一件好事,等陳奇榆靜下心來,才發現近在咫尺的晉中已數天沒有消息,他趕忙派人向晉中查探,探子的回報卻讓他幾乎吐血,晉中城高高飄揚的已是唐軍的旗幟,周國卿的五千人,竟無一人漏網。

陳奇榆當然不甘心,他馬上命忻州的兩萬人馬趕來,一起把晉中給奪回來,陳奇榆只所以把二萬人馬放在忻州,純粹是因爲軍費的原因,太原供應五萬大軍的糧草軍需已經夠緊張了,只好把二萬人馬放在忻州,讓他們就近於食,否則七萬大軍長久的聚在太原,非把太原壓跨不可。

至於不把二萬大軍放在晉中,那是因爲晉中離太原太近,太原的一部分軍需還要晉中來供應,加上陳奇榆認爲五千大軍的晉中,即使唐軍來攻,守個數天總沒有問題,一旦有事發生,自己可以馬上從忻州調兵到太原,而太原的兵馬就可以先分出一部分去救晉中,哪知晉中被唐軍拿下後,太原竟會毫不知情。

沒有了晉中,太原和遼州的聯繫也被切斷,唐軍還可以隨時拿下遼州,從此山西正式被唐軍一分爲二,從區域上看,雙方各佔一半,但從人口和經濟上來看,官軍所佔之地遠比唐軍所佔之地貧瘠,而且大同,朔州一帶多次被蒙古人和滿人入侵,更是滿目滄夷,太原的五萬大軍馬上又要有近一半的糧食沒有了著落。

等忻州兩萬人馬一到,陳奇榆親率三萬大軍來攻晉中,到了城下,見晉中的城池有一段顯然是剛剛修好,看來唐軍就是從這裡攻進去的,陳奇榆想借著城池剛修的漏洞,也從這裡用大炮轟一個缺口進去,但等官軍的大炮剛一擺開,晉中數十門大炮一起發射,剎時不但炸死了不少官軍,而且把官軍的大炮也炸翻了不少,陣奇榆連忙指揮大軍後退。

劉希元故意藏起了重炮不發,等官軍退出炮火範圍,剛剛整好隊時,城頭的重炮又開始響了,炸在了官軍陣營中,掀起一朵朵死亡的浪花,陳奇榆沒想到唐軍這麼快就運來了重炮,心中恨恨不已,知道若要強行攻城,恐怕要等唐軍的炮彈耗光纔可以,那時的傷亡不是他所能呈受的,吐了一口血,陳奇榆恨恨的道:“退!”知道晉城落入唐軍手中後,再也奪不回來,只得率軍返回太原。

得到李萬成拿下晉中和太谷兩城的消息後,李鴻基很是高興,馬上嘉獎了李萬成,對立功人員都有獎賞,拓養坤第一次領兵牽制了太原的五萬大軍,雖然丟失了十門迫擊炮,李鴻基還是給也發了一枚三級銀質鄖章,劉希元以四千人馬和官軍二千人馬交戰,自身只損失了不到二十人,就將官軍的二千人馬全殲,功勞最大,李鴻基將他再升了一級,由原來的從五品遊騎將軍升爲正五品的定遠將軍,李萬成手下一下子有了三個正五品的大將,這在唐軍中還沒有先例。

唐軍現在的總兵力並沒有擴張,只有十五萬屬於野戰軍,其中山西爲五萬,統一歸宣威中郎將李萬成指揮,寧夏甘肅二地有三萬大軍,由驍衛大將軍馬維興,懷化中郎將高一功二人統領,榆林駐有二萬大軍,由歸德大將軍李雙喜統領,可以隨時對草原支援,還有一路大軍駐紮在草原,總數爲五萬人,配合顧君恩的築城,隨時鎮壓敢於反抗的蒙古部落,統領爲武衛大將軍高立功和明威中郎將高傑。

至於西安的三萬人馬屬於唐軍的近衛軍,統領是近衛中郎將李過,唐王不動,這三萬人馬就不會動,雖然三萬人馬裝備可能還超過野戰軍,但卻不適合算在野戰軍當中去。

當然,如果要作戰,唐軍可以將各地的守備部隊拉上來,足有二十萬大軍,而且守備軍可以在數月內擴充一倍人馬,還可以徵發民夫,組成數十萬的大軍,但守備軍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都遠遠比不上唐軍的野戰軍。

所以,如果唐軍要大戰的話,只能把李雙喜的二萬軍隊抽調出來,還有寧夏,甘肅的三萬人員可以抽調出二萬人員出來,組成四萬野戰軍,當然,如果唐王要親自指揮的話,還可以加上三萬近衛軍。

草原的廣大,越來越使唐軍上下覺得人力不夠,現在是到了該再次出擊的時候了,鑑寶會上收取的鉅額銀子,足可以支付唐軍數次大戰的軍費還綽綽有餘,李鴻基已下令李雙喜的二萬人馬和高一功抽調的二萬人員前往西安,唐軍下一個目標指向哪裡,參謀部正在爭論不休。

第19章 初戰上第3章 風雪來人第22章 鳳與鴨第52章 大軍圍城第9章 白桿精兵第62章 鏡子第86章 大軍齊集第36章 黃金之爭第44章 初展才華第29章 陣前談判第4章 初次碰撞第23章 西安城破上第3章 一鼓而下第9章 冒犯第74章 大事件第100章 江山一統第60章 強權第28章 林丹遺孀第15章 炮戰第47章 金幣狂熱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86章 大軍齊集第41章 當街傷人第18章 蒙古聖物下第43章 禮尚往來第94章 大戰重第18章 逃婚第85章 捷報第1章 歸來第8章 褚家家主(上)第13章 毒手佛心第8章 折服上第87章 練兵第28章 不死不休第65章 做媒第19章 大戰來臨下第14章 對射第1章 大封功臣第31章 郡主情仇第2章 竹藍打水第46章 六大高手第20章 馬科下第19章 意外連連第36章 臨陣招兵第46章 談判籌碼第37章 殿試第31章 活擒第17章 後金宮爭(上)第46章 六大高手第22章 金兵來臨第4章 好事成雙第1章 助餉第26章 亂局第62章 大屠殺第82章 瘋狂的戰法第24章 嘉峪關第53章 瘋狂第7章 暗流洶涌上第92章 俘虜進京第85章 捷報第60章 發威第71章 襲擊第38章 蠢蠢欲動第54章 聯牀夜話第19章 萬里歸途第9章 白桿精兵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30章 陷入危機第51章 鑑寶會(二)第6章 調兵遣將第22章 誤會第16章 三線作戰第96章 逃亡之路第16章 沙地行軍第30章 突襲第93章 江陰第51章 後患第3章 召見第10章 伐明之策第17章 美色下第18章 北方來人第52章 大軍圍城第32章 雙皇會第20章 噩耗第67章 海戰第55章 亂夜第58章 戲正酣第2章 商洛第3章 張家寨上第7章 人爲財死第60章 強權第8章 折服上第34章 兵與賊(上)第75章 勢如破竹第44章 紅顏禍水第13章 諜戰下第91章 條件第25章 傳國之寶第49章 吃癟第18章 亮牌下
第19章 初戰上第3章 風雪來人第22章 鳳與鴨第52章 大軍圍城第9章 白桿精兵第62章 鏡子第86章 大軍齊集第36章 黃金之爭第44章 初展才華第29章 陣前談判第4章 初次碰撞第23章 西安城破上第3章 一鼓而下第9章 冒犯第74章 大事件第100章 江山一統第60章 強權第28章 林丹遺孀第15章 炮戰第47章 金幣狂熱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86章 大軍齊集第41章 當街傷人第18章 蒙古聖物下第43章 禮尚往來第94章 大戰重第18章 逃婚第85章 捷報第1章 歸來第8章 褚家家主(上)第13章 毒手佛心第8章 折服上第87章 練兵第28章 不死不休第65章 做媒第19章 大戰來臨下第14章 對射第1章 大封功臣第31章 郡主情仇第2章 竹藍打水第46章 六大高手第20章 馬科下第19章 意外連連第36章 臨陣招兵第46章 談判籌碼第37章 殿試第31章 活擒第17章 後金宮爭(上)第46章 六大高手第22章 金兵來臨第4章 好事成雙第1章 助餉第26章 亂局第62章 大屠殺第82章 瘋狂的戰法第24章 嘉峪關第53章 瘋狂第7章 暗流洶涌上第92章 俘虜進京第85章 捷報第60章 發威第71章 襲擊第38章 蠢蠢欲動第54章 聯牀夜話第19章 萬里歸途第9章 白桿精兵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30章 陷入危機第51章 鑑寶會(二)第6章 調兵遣將第22章 誤會第16章 三線作戰第96章 逃亡之路第16章 沙地行軍第30章 突襲第93章 江陰第51章 後患第3章 召見第10章 伐明之策第17章 美色下第18章 北方來人第52章 大軍圍城第32章 雙皇會第20章 噩耗第67章 海戰第55章 亂夜第58章 戲正酣第2章 商洛第3章 張家寨上第7章 人爲財死第60章 強權第8章 折服上第34章 兵與賊(上)第75章 勢如破竹第44章 紅顏禍水第13章 諜戰下第91章 條件第25章 傳國之寶第49章 吃癟第18章 亮牌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水城县| 涟源市| 公主岭市| 定日县| 太和县| 乡宁县| 宕昌县| 怀远县| 高陵县| 伊春市| 固镇县| 神农架林区| 静宁县| 阜阳市| 缙云县| 江油市| 建瓯市| 喜德县| 永清县| 曲阜市| 延川县| 丹凤县| 长垣县| 桐庐县| 新余市| 招远市| 湛江市| 孝昌县| 南雄市| 丹凤县| 维西| 龙海市| 庆城县| 芜湖县| 云龙县| 云南省| 普安县| 宜君县| 察雅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