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7章 收心

離皇帝還有十幾米的距離,祖大壽和吳三桂凡帶著一衆明將跪了下來,“罪臣拜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吳三桂跪了半響卻沒有聽見什麼聲音,他不由偷偷擡頭向李鴻基看去,見李鴻基的雙眼炯炯有神的盯著他,吳三桂忙伏下了頭,一動也不敢動。

看著吳三桂英俊的面容,李鴻基不由有點羨慕,他臉上的那道疤痕絲毫沒有破壞他的面容,反而使他面上更顯幾份硬朗,否則便是太過脂粉氣,這個人便是使漢人爲奴數百年的最大罪人,可是在之前他卻是一直抵禦韃靼人的英雄,難怪古人一直要說蓋棺論定。

吳三桂無疑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可是野心同樣也大,自己該怎樣用他,還是冷藏,或者以後乾脆找個藉口處死他。

吳三桂彷彿感覺到了李鴻基不善的目光,心中暗暗後悔,早知道杜鄖一到就投降好了,沒來由的白白惹起皇帝的猜測,只是此時人爲刀詛,他爲魚肉,唯有深深的伏下頭,顯得更加恭敬。

“吳總兵,你架子不小啊,非要朕親自來你才肯降。”

“臣該死,勞動皇上御駕親征,臣以前是豬油蒙了心,不知皇上心意,不敢降,自從家父來到臣軍中,臣才知皇上海納百川,胸懷廣大,不以臣逆而加罪於家父,如今番然悔悟,願爲皇上效犬馬之勞。”

“哼。海納百川,胸懷廣大,你倒是知道捧高帽。若不是大軍壓境,你不得不降,會有如此痛快嗎。”李鴻基對吳三桂地心事心知肚明。只是不便拆穿。也罷。有野心也不一定是壞事,關鍵是自己已瞭解他,就不怕他會翻了天。

“即如此,朕的話也算數,來人,擬旨。原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深明大義,棄暗投明,率關寧鐵騎加入我軍,功不可沒。加封爲威衛大將軍,原遼東總督祖大壽加封爲領軍大將軍,其餘各人,待覈實名單後各有封賞。”

“臣謝萬歲!萬歲!萬萬歲!”數十個聲音一起喊了下去,衆人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吳愛卿,你已是朕地三品重臣,你們也都是朕的臣子,平身吧!”

吳三桂一點也不敢放鬆,磕過頭後纔敢站起,垂手站在一旁。

“祖愛卿,你們祖家一門英烈,子弟多有抗拒韃靼人而死,朕一直對祖家敬佩不已,如今卿能成爲朕的臣子,朕非常高興。”

祖大壽兩次降清,都是在萬不得已地情況下才降,第一次事實上是欺騙了皇太極,偷偷返回遼東,又重新抗清,第二次降清後,大明已實在救無可救,可是他在清營中也有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地意思,根本沒有爲滅明效過力,不象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人,一旦降清,馬上成爲滅明地急先鋒。李鴻基對祖大壽確實有敬仰之心。

“臣當不得萬歲如此贊溢,臣降過韃靼人,又降萬歲,早已不忠,臣已無顏立於朝堂,請萬歲允許臣辭官歸隱。”聽到皇帝稱讚,祖大壽沒有半分得色,反而要辭起官來。

李鴻基大感意外,不過,如果祖大壽一走,關寧鐵騎基本上成了吳三桂的私家軍,在沒有將關寧鐵騎全部分化瓦解之前,李鴻基是絕不會讓祖大壽走的:“愛卿降韃靼人也是逼不得已,如今韃靼人已被朕所滅,愛卿就不必在意了,朕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倚仗愛卿,辭官之事再也休提。”

祖大壽無奈,皇帝要你做官,不做也得做,明初朱元璋徵辟各地名士爲官,有不來者全家抄斬,李鴻基也是開國帝皇,若是拒絕,焉知不會學朱元璋。

關寧鐵騎即已投降,那麼數十萬遼東居民也沒有必要遷移,李鴻基派人傳旨,讓高立功放開各處關隘,讓這數十萬人重回遼東。

同時吳三桂新招的四萬餘人,有二萬名步兵,這些步兵成軍不久,李鴻基素性吩咐解散,補充爲遼東的勞力,另外六萬關寧鐵騎也汰弱留強,凡十八歲以下三十歲以上或身體有殘疾者,全部遣散回家,每名遣散人員根據軍齡,每年可得四枚銀元的補助。

殘疾者則根據傷殘程度,別外加五十枚到二百枚銀元不等,回到遼東地軍士每人可以申請二十畝糧田耕種,若是願意去瀋陽,或者更北的吉林,哈爾濱等地,他們可申請一百畝到數百畝地不等,越往北,能申請的田畝數越多。

關寧鐵騎雖然精銳,但在關外年年和滿人交戰,損傷嚴重,凡是軍士,一入便是終生,許多人都已五十多歲還在軍中,按這樣一減下來,八萬關寧鐵騎只留下了二萬餘人。

這二萬多人都是精銳中的精銳,若是用冷兵器作戰,唐軍同樣人數肯定要輸,至少人數要一倍以上纔有勝利地把握,李鴻基不好再減。

吳三桂雖然知道投降後,唐軍肯定會對關寧鐵騎有動作,只是怎麼也沒有想到剛投降,動作幅度就會如此大,八萬人一下子減到二萬。

只是皇帝的藉口光明正大,汰弱留強,而且大撒金錢,最高的一名快六十歲的殘疾老兵拿到了三百八十枚銀元,他丟了一條胳膊和一條腿,拿到了最高的傷殘補償二百枚銀元,從十五歲參軍,拿到了軍齡補償一百八十枚銀元,這些錢足夠他舒舒服服的過完餘生。

多數人都是參軍十年以上,他們拿到了五六十枚銀元,可以當得上他們以前幾年的軍餉,又有田地可分,生活無憂,拿到錢的士兵都是興高采烈的離開,許多人都還有親人,他們解職爲民後,剛好可以和自己的親人遷移回去。

他們和滿人打仗。那是保家衛國,許多人要放棄遼東去救援京師,並不是沒有意見。只是他們作爲士兵沒有發言權,唐軍讓他們能重回家鄉,又有一筆可觀地收入。士兵回到家中後。全家都對皇帝千恩萬謝。許多人都供起了皇帝的長生牌位。

這次唐軍付出的代價也頗大,總供花了三百多萬枚銀幣,不過,贏得了關外數十萬民衆地心,又將關寧鐵騎削弱到可控制的範圍。李鴻基對這筆買賣還是比較滿意,何況唐軍也並沒有吃虧。光關寧鐵騎栽軍後留下的四萬餘匹戰馬就不止值三百萬枚銀幣。

剩下地二萬餘人李鴻基比照唐軍野戰軍地待遇,將他們地軍餉提高到每月五枚銀幣,比原先的軍餉翻了一倍多,士兵們都歡聲雷動。畢竟當兵吃糧,爲誰戰不是戰,正是這種想法,才使他們在原先的時空,剿滅南明也是不遺餘力。

祖大壽倒是真對權力毫無留戀,只有吳三桂滿嘴苦澀,雖然說是汰弱留強,可是蟻多咬死象,從八萬人一下減到二萬人,他的力量減少了是事實,只是無論留下來的士兵還是遣散的人都是高高興興,就是許多將領官職雖然小了,帶地兵也少了,可是他們的軍餉比以後高了十倍,也是高興的居多。

這樣看來,整個關寧軍中好象只有他吃了虧,這讓吳三桂更是鬱悶,他的心事還不能向人訴說,胡守亮,方獻廷都被皇帝以才堪大任爲由調到了皇帝地近衛軍,另外給他派下了五六個參謀補缺。就是這二萬人,再也不是能任由吳三桂指揮。

唐軍中只有一個人比吳三桂鬱悶,那就是身兼兩職的大唐戶部侍郎,戶部銀行第一任行長陳宇,這次出兵,唐軍軍費就準備了二千萬枚銀元,陳宇作爲戶部第二號人物隨行,攻下京師後,陳宇本來以爲會有大批銀兩接收,結果讓他大失所望,皇帝的內庫存銀才五十餘萬兩銀,大明的國庫中存銀更是不足三十萬兩。

這筆錢看起來不少,但連唐軍軍費的一個零頭都不能補足,好在皇宮中的藏寶豐富,名貴字畫,精美瓷器,古董玉玩到處都是,只是唐軍現在差不多已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總不能把這些宮內的東西又拿出去變賣。

京師富得流油的大有人在,唐軍又不能無緣無故的收剿別人的家財,唐軍打了無數次仗,看來只有這次是虧定了,聽到皇帝要拿三百萬枚銀元來栽減關寧鐵騎,陳宇心痛的要死,只是皇帝下了令,心痛也得花

李鴻基在薊縣待了三天,將事情處理了個大概,就將後續工作全部丟給了陳宇,李鴻基自帶大軍返回,除了留下五千官兵維持秩序外,二萬多關寧鐵騎也夾雜在其中。

陳宇雖然心痛銀子,但做起事來一絲不芶,花了將近一個月,纔將數萬栽減下來的官兵全部遣散完畢,做得絲毫不差。

大軍重新登上盤山時,李鴻基讓前鋒部隊先行,自己帶著田見秀,馬世耀等大將還有吳三桂等人一起遊覽盤山。

盤山多名勝古蹟,步步有景,盤山名勝計有十峰、八嶺、三盤、五臺、八峪、九巖、十一洞、二十六名石等等,數不勝數。

其中奇峰怪石、崖洞、古樹、瀑布、泉池更是歷歷在目,按自然景物分佈的特色,有人把盤山分爲上、中、下、三盤。自來峰一帶爲上盤,勁鬆蒼翠,蟠曲遮天,是爲鬆勝。古中盤一帶爲中盤,怪石嵯峨,是爲石勝。晾甲石一帶爲下盤,萬泉響澗,是爲水勝。統稱三盤勝境。

黃崖關城更是明薊州總兵戚繼光所建,全長四十二公里,有樓臺六十六座,即敵樓五十二座,烽火臺十四座。關城東側山崖的巖石多爲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

李鴻基帶著衆人在盤山遊覽了半天,衆人都被盤山的景色所迷,興致頗高,這時來到了盤山西臺,李鴻基笑著問道:“吳愛卿,你可知這裡誰來過。”

吳三桂想了想,道:“皇上可是說這裡曾是唐太宗駐軍之地。”

“不錯,這就是當年唐太宗東征高麗而還,登盤山西臺,隨從大將軍李靖拔劍起舞之地,這裡也叫舞劍臺。”

李鴻基沒想到吳三桂如此頗聞強記,他臉上不同一紅,若不是這次親率大軍來逼降吳三桂,李鴻基連盤山的名字都不知道。

李鴻基來遊盤山倒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聽到陳貞慧對盤山的介紹,知道李世民曾帶大將來到盤山才動了遊興。

“翠野駐戎軒,盧龍轉徵篩。遙山麗如綺,長流縈似帶。海氣百重樓,崖鬆千丈蓋。茲焉可遊賞,何必襄城外。”李鴻基將當年唐太宗登盤山而作的詩句吟了出來。

“涉重岡兮望四圍,挈霓閃兮斷虹飛,嗟嗟三軍唱凱歸。”吳三桂會意,吟的正是當年李靖拔劍起舞作的《舞劍歌》。

“朕有意爲唐太宗,卿可願作李靖?”李靖一生戰功赫赫,歷任兵部尚書等職,功績直上凌煙閣,更難得征戰一生,得享高壽,與唐太宗君臣相得,留下千古美談。

吳三桂熱血未泯,聽到皇帝把他比做李靖,馬上跪下:“臣何得何能,安敢和前賢相比,萬歲雄才偉略,當可比唐太宗,臣願爲萬歲開疆擴土,甘腦塗地,死而後已。”

李鴻基道:“當然比得,你比李靖還有優勢,李靖在你這個歲數可沒有你的功勞大。

李靖在四十多歲時才碰上了李世民,以前只是瓦崗寨的一名反賊,吳三桂確實比李靖有優勢:“臣惶恐,此些微功都是在前明所得,臣願隨萬歲重立新功。”

“你的功勞都是抗拒滿人所得,朕亦會把它記在心中,日後朕還會讓你征服四夷,將我中華文明傳播四方,不知你可願意?”

吳三桂重重的磕頭:“臣甘腦塗地,願爲萬歲驅使!”

李鴻基看到吳三桂頭上都磕出血來,忙道:“起來吧,他日朕亦要建一個凌煙閣,供後人敬仰,上面的位置朕爲你留著,能不能進去,就看你以後的本事了。”

吳三桂垂頭站立:“是,臣定不負陛下所望。”他終於吹散了這幾天被削兵權的鬱悶,只要皇帝信任他,他相信可以做得比皇帝期望的更好。

第64章 出兵第6章 調兵遣將第7章 孫元化第68章 射殺第1章 大封功臣第7章 孫元化第23章 撤離第9章 大炮上第4章 火起第26章 亂局第41章 成都攻防第25章 釣魚城第72章 奇兵第2章 登陸苦戰第34章 兵與賊下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31章 慘烈攻城下第41章 大比武中第97章 大敗第25章 洪承疇(下)第10章 達縣大戰第17章 後金宮爭(上)第20章 馬科下第14章 對射第43章 禮尚往來第34章 進退無路第91章 條件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33章 玉璽風波第98章 捱罵第33章 蠻人阿奴第1章 融合第42章 改弦易轍第51章 鑑寶會(二)第77章 鄭氏屈服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98章 弘光被擒第8章 收買第52章 鑑寶會(三)第52章 大軍圍城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35章 雲聚西安第75章 國家賠償第4章 張家寨下第50章 兩難選擇第41章 遼陽之夜第63章 北行第29章 輕取京師第1章 融合第6章 周鳳梧第13章 諜戰上第42章 毀家起義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3章 伏擊第4章 試探第33章 百炮齊射第1章 心動第9章 一網打盡(上)第26章 追殺第41章 成都攻防第28章 大難臨頭第76章 投降也難第36章 同族相煎第58章 鬧事第70章 三年之約第66章 新的目標第12章 柔情第29章 陣前談判第40章 探訪第43章 聰明誤第20章 馬科上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4章 火起第9章 遇襲第37章 家事難斷第37章 杞縣李信第1章 分封第21章 蒙人攻營第54章 夜闖王府第10章 賺錢上第36章 臨陣招兵第14章 歸化城(上)第31章 權力之顛第38章 麻煩第9章 出兵第22章 斷後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6章 命運第7章 斬新一頁第67章 強行封官第46章 蛤蟆天子第20章 馬科上第19章 大戰來臨下第9章 大炮下第27章 逃亡第52章 大軍圍城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30章 陷入危機
第64章 出兵第6章 調兵遣將第7章 孫元化第68章 射殺第1章 大封功臣第7章 孫元化第23章 撤離第9章 大炮上第4章 火起第26章 亂局第41章 成都攻防第25章 釣魚城第72章 奇兵第2章 登陸苦戰第34章 兵與賊下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31章 慘烈攻城下第41章 大比武中第97章 大敗第25章 洪承疇(下)第10章 達縣大戰第17章 後金宮爭(上)第20章 馬科下第14章 對射第43章 禮尚往來第34章 進退無路第91章 條件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33章 玉璽風波第98章 捱罵第33章 蠻人阿奴第1章 融合第42章 改弦易轍第51章 鑑寶會(二)第77章 鄭氏屈服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98章 弘光被擒第8章 收買第52章 鑑寶會(三)第52章 大軍圍城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35章 雲聚西安第75章 國家賠償第4章 張家寨下第50章 兩難選擇第41章 遼陽之夜第63章 北行第29章 輕取京師第1章 融合第6章 周鳳梧第13章 諜戰上第42章 毀家起義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3章 伏擊第4章 試探第33章 百炮齊射第1章 心動第9章 一網打盡(上)第26章 追殺第41章 成都攻防第28章 大難臨頭第76章 投降也難第36章 同族相煎第58章 鬧事第70章 三年之約第66章 新的目標第12章 柔情第29章 陣前談判第40章 探訪第43章 聰明誤第20章 馬科上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4章 火起第9章 遇襲第37章 家事難斷第37章 杞縣李信第1章 分封第21章 蒙人攻營第54章 夜闖王府第10章 賺錢上第36章 臨陣招兵第14章 歸化城(上)第31章 權力之顛第38章 麻煩第9章 出兵第22章 斷後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6章 命運第7章 斬新一頁第67章 強行封官第46章 蛤蟆天子第20章 馬科上第19章 大戰來臨下第9章 大炮下第27章 逃亡第52章 大軍圍城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30章 陷入危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林县| 宣汉县| 伊川县| 麻城市| 大埔县| 莒南县| 玉树县| 延寿县| 云阳县| 永年县| 海安县| 乳山市| 博乐市| 故城县| 敦煌市| 和静县| 平阴县| 昌图县| 苏尼特左旗| 平阳县| 广河县| 伊金霍洛旗| 砚山县| 西和县| 于田县| 唐山市| 金华市| 南充市| 桦甸市| 资中县| 百色市| 饶平县| 漾濞| 旅游| 阿荣旗| 山东省| 怀远县| 开鲁县| 垦利县| 鄱阳县|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