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

“思致君唐虞,濟斯民於塗炭。”————————【與弟書】

陳紀久久不發一言,直到現在,他纔算是真的認同陳羣的決定:“此事,當儘快稟明國家。”

“阿翁說的是。”陳羣接口說道:“前將軍就在河南,毗鄰陳留,時刻關注著該處的任何動靜。高幹潛行歸鄉,與朱靈等人接觸的事情,早已爲前將軍所探聽得知,如今,當已呈報陛下。”

陳紀側過半邊身,若有所思的看向陳羣:“這麼說來,曹操是想借此向朝廷做個表率了?不、”他又搖了搖頭,再度轉過身去,否定道:“大體還是爲了強大勢力。”

曹操親自攔腰阻截在二袁之間,不使兩家同氣連枝,雖是對朝廷最大的示好、間接表示了忠誠與立場。只是這一立場並不堅定,其表現也不如陳紀的意,甚至在陳紀看來其中滿是自私的精打細算。曹操打算圖謀徐州,主要還是爲了讓自己坐擁二州,壯大自身,那時無論是袁氏還是朝廷,都不得小覷於他,搖擺於二者之間,向左向右,都能獲得最大的利益。

這樣算起來,曹操無疑就是個不穩定的因素,也不知荀彧與戲志才他們是否看清了這點,或是早有相應的防備。

“袁氏豈是容人之輩?”陳羣聽了陳紀的疑慮,自信的笑道:“若袁紹當真信重曹將軍而不疑,並予以重用,彼等早已是兗州牧了,又如何會是今日這般受田芬轄制的景況?”

陳紀忽然想起,兗州刺史田芬雖爲朝廷所委派,卻是屬於袁紹陣營,皇帝若要籠絡曹操,早就該罷免田芬,署其接任。之所以遲遲不與,多半還是皇帝深知曹操爲人,所以在商議合作的過程中,纔不肯主動的、過早的授予‘名位’。

朝廷與曹操之間定然要有一人先做出表率,而先做出行動的人定然會陷入被動、成爲有求於人的那一方,談論利益時就會落入下風。互相憎恨的袁氏兄弟不可能在一朝就親密無間、情同手足,朝廷有足夠的實力和機會將其各個擊破,不借助任何外力相助——雖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相比之下,最該著急的人是曹操,他沒有別的選擇,要麼跟隨袁氏做個深受彼等忌憚的亂臣賊子、要麼就做朝廷的治世能臣。只是朝廷不可能主動放低姿態去籠絡曹操,兩者之間又缺乏必要的互信與利害關係——如同去年孫氏與朝廷之間的互信,完全建立在周瑜等人的費心斡旋的基礎之上的。

所以陳羣此番隨陳紀入朝,正是肩負了這樣的使命。

只要曹操還是心向朝廷、只要荀彧等人能設法把他的立場轉過來,陳紀倒也不再排斥接受此人,想清了這一番原委,他說道:“你說的都在理,家裡的事,以後可以都由你來拿主意了。”

陳羣不禁動容,連連謙抑了幾句。

“致君唐虞,爲君樁柱。”陳紀擺了擺手,示意兒子走上坡來,嘴裡說道:“爲人臣者,皆當如是。不過,王子師覆轍在前,爾等引爲殷鑑,時刻自省纔對。”

雖不知陳紀是在提醒他要以王允的‘剛愎’爲戒、還是以王允的‘忤逆’爲戒,陳羣都未嘗放在心上。且不說他的性格向來是出了名的溫和從容,就說是王允的行徑,他也不會去學:“謝阿翁教誨,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王公當初便是居功驕妄,由此失道,漸變爲孤寡之身。如今荀氏、鍾氏、郭氏皆爲我等同謀,相助者多矣,必不復王公故事。”

王允身敗的原因在陳紀等人看來無非就那麼幾點,而陳羣無論是性情,還是彼等的才智,都不至於犯同樣的錯誤。

他暗自放寬了心,打算從此由得他們這些小輩們施爲,自己在一旁看護著就好了。

陳羣這時已走到坡上,站在陳紀的身邊,放眼遠處,瞧見了陳紀剛纔一直張望著的景象;茫茫一片的農田,成片連塊的順著河流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地平線。

這些農田分爲不同的主人,有的是當地豪強所有,他們佔據著灞水兩岸最好的田地,用著最省力、方便的水排、水車等物,只消派幾個精壯漢子在上面輪流踩動,便有源源不絕的河水滋養農田。

跟這些豪強毗鄰的田地,則是屬於本地典農的屯田,屯田的土地向來寬闊平整。皇帝在制定屯田運行制度時也參考了後世農場、合作社的理念,不搞一家一戶的單打獨鬥,而是講究大規模集體作業。所以雖然屯田的田地很少靠近河水,但他們通過組織屯戶,挖掘了許多河渠,從渭河、灞水、鼎湖等地引水,並不擔心生產。

官府與豪強的田地在這炎熱乾燥的天氣中,初顯抵禦旱情的不凡能力,田裡的禾苗也俱是郁郁青青。陳羣看在眼裡,心裡想著,朝廷在關中各郡興辦的屯田都如眼前這般,只要涇、渭等河流不枯竭,朝廷便能將這次旱災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今年這是一場大旱吶。”饒是站在樹蔭下,陳紀的嗓子都覺得乾巴巴的,他皺著眉,仍往田間看著。

陳羣的臉色倒是沒有陳紀那般沉重,他輕聲說道:“是,我等在雒陽見杜子緒的時候便已告陳,言是朝廷早在去歲冬日便給司隸、雍、涼、幷州等地下過詔令。要求各地官員巡視河工、修整陂池、出資購糧,未雨綢繆已有半年之久,可見朝廷用心!依我看,各地防旱、備旱已久,這大旱縱然鬧起來,也不會太嚴重。”

“旱乃天生,你不可小覷天威。”陳紀見過大風大浪,雖然像這次朝廷上下一致重視旱情的做法,他以往從未見過,但以往的經歷告訴他,這一切還遠遠不夠。他凝目往西邊看去,伸手一指,說道:“看那邊。”

陳羣定睛看去,跟這邊鮮綠的禾苗作對比的是,西邊稍遠一點的農田裡生長的禾苗受暑氣蒸騰,全是無精打采的模樣。有的農人正在河渠邊費力的挑著水,試圖把河渠裡的水澆灌到有乾涸跡象的田裡,他們有的勞力不足,只好發動全家老弱婦孺一齊出動,肩挑手抗的運輸著一桶桶的水。

“旱情一起,彼等豪強之家可憑恃人力、積蓄勉力渡過艱難,而這些小農又如何做得到呢?屆時生計一斷,無不是賣兒鬻女、典售田宅,或是自己連帶全家給人爲奴。不願爲此的,便與人結伴成夥,一起鼓譟爲亂,變作官府視爲‘大敵’的流民。”陳紀憂心忡忡的說道:“這次旱情若是再酷烈些,儘管朝廷糧儲頗豐、準備充足,但廟堂者稍有疏忽,也會使局面出現動盪!”

陳羣默默的聽著,臉色也跟著沉重了起來,如今朝廷一面還在伐蜀,若是伐蜀之戰久而未決,旱情一起,朝廷如何能應付兩處的糧草缺口?朝廷諸公難道還看不清這其中的利弊麼?

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一百三十五章 豐容顧景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
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一百三十五章 豐容顧景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县| 民乐县| 磐石市| 漳浦县| 喀喇沁旗| 武邑县| 英吉沙县| 正宁县| 天台县| 亚东县| 贵溪市| 九江县| 若羌县| 福鼎市| 长泰县| 桃源县| 泊头市| 株洲县| 阿克苏市| 英山县| 车致| 佳木斯市| 简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宽甸| 阿克苏市| 五河县| 黑水县| 新田县| 阿坝县| 普宁市| 关岭| 江川县| 石泉县| 雅安市| 长葛市| 怀远县| 海兴县| 读书| 桑日县|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