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國子監’是陳紀在臨去前,皇帝對他交代的‘第三處’要改革的事宜。爲了防止太學有士人與寒士爭搶員額,又爲了適時的給利益受損的士人羣體一個補償與籠絡,皇帝利用以往‘自大將軍以下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的成例、以及孝明皇帝準許功臣之後、四姓小族另開學舍的故事,單獨設立一個貴族學校,定爲國子監。

國子監設祭酒一名,其餘設教習若干,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的大儒來授業,一應體制與待遇比照太學、甚至比太學還要優越,位置皇帝也早已選好了,就定在長安曾經的貴族聚居區,尚冠裡。

陳紀重重點頭,見黃琬對皇帝所提出的改革方式並無異議,甚至大爲贊成,陳紀自己也就不覺勢單力孤了。有了黃琬的背書、再加上其身後楊氏的支持,這一次太學改革、國子監新建,不僅將成爲他蒞任太常以來的首要良政、只要運作得當,更能爲他助長在士人中間的聲望!

“既然子琰也無異議,不妨在我與趙子柔具事奏陳以後,另行謁闕上疏?”陳紀出於兩家情誼、以及平素裡對黃琬清望才幹的敬佩,好心爲對方打算:“你也閒居這麼久了,我耳順之年尚且入朝爲官,你不過才知天命,如何不能再爲國家盡能效忠?”

他這番話多半是出於愛惜黃琬的才幹,想讓他再度出仕爲國效力、另一個緣故則是希望黃琬在起復之後,能與他同氣連枝,成爲他在朝中值得互相扶持的一個臂膀。

“是啊,黃公。”冷落在旁的陳羣忍不住開口了,他適才在陳紀來之前,便與黃琬閒談過一段時間,知曉對方絕無‘退居田園’之心,不過是暫且蟄伏,以待良機而已:“朝中諸公,太尉董承粗魯無能、德不配位;司空趙公雖有清名,卻一味奉迎陛下,未見有何匡正之舉;司徒馬公庸懦而少機變,不敢擔當。既有聲名,又能爲國事有所裨益者,唯黃公是舉!”

“爾來長安不過兩日,對當朝諸公倒是知悉於心。”黃琬不忙迴應,先是笑說道。

陳羣訕訕的笑了一下,另一邊的陳紀倒是說道:“此子雖居於末座,倒是有好一番話要說呢。”

“哦?”黃琬笑容淡了幾分,看向陳羣,說道:“願聞其詳。”

陳羣與陳紀對視一眼,而後說道:“在下只是有些疑惑,不敢當得大言,既然黃公有所垂詢,在下便只好言盡。依適才家君所言,陛下想改革太學,於員額、選士等處多行方便,以廣納寒士。爲了表示公允,陛下又允準家君薦舉德才著望的大儒添補博士、又新開國子監……而在下卻以爲,陛下對太學改制,於尋常士人也多有惠及,未必會有太多人興而勸阻,若單爲如此而特加恩惠,未免太過了些。”

他有意避過了此事對身爲太常的陳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單是說皇帝爲了換取士人對擴大寒士入學的支持,特開國子監以優厚士人,這未免太過。要知道在朝的官員雖然多爲豪強、大族出身,但像陳紀、黃琬這樣相對開明、有一定威望的老一輩士人,甚至會在保證公允的前提下,主動支持皇帝不拘一格培育良才的作爲。

皇帝完全可以拉攏這些開明的大臣,以最少的代價換取這次改革的成功,可卻爲何一來就做出這麼多示好?所以皇帝的這一系列做法在陳羣、乃至於陳紀看來,都有些反常。

因爲皇帝在他臨去前莫名的一番問話,問陳紀與黃琬是否有交情,這讓陳紀事後心有所感。所以在出宮之後第一個來尋的就是黃琬,認爲皇帝問他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在暗示著什麼。

如今看黃琬聽完之後,未曾絲毫牴觸,反而一副早有定計的樣子,陳紀便能篤定,答案就在黃琬身上。

黃琬面露沉思,像是爲對方這番話而有所觸動,他沉吟道:“元方可知,你出宮之前,國家接到的奏疏上所言的是何事麼?”

“這倒是我不曾知悉的。”陳紀不知對方忽然問起這個是作何用意,他不禁回憶起皇帝稍顯釋然、卻又未露多少喜悅的神色,遲疑著說道:“但我觀國家的神色,似乎是件喜訊。”

他很快醒悟,旋即問道:“子琰莫非知曉一二?”

“若是所料不差,應是益州克復的捷報。”黃琬比初來乍到的陳紀父子更爲熟悉朝廷現下所面臨的各種事故,由是推測說道:“涼州韓遂正在討伐宋建,卻時刻觀望,不肯輕易出力,而旱情一時也未見紓解的可能,所以這份奏疏必然不是爲此而來。除去這兩件事,也只有益州的戰況了,自上月大軍攻下漢中以來,蜀地人心動盪,指日之間,便能再度歸順供職,於今已過去旬月,也該決出勝負了。”

隨即,他又將自己與妻弟來敏、輔兵校尉吳匡之子吳班等人私下策反蜀地豪強的謀議一一說了出來。當然,在他的有意修飾之下,一番爲了自己再度借功起復的私人行爲,上升到勸說劉焉迷途知返、身在江湖仍思國事的忠義。

陳紀在旁聽得唏噓不已,固然敬服於黃琬對劉焉的一番恩義襄助,同時也服膺於對方早已打算好了如何起復、並在起復的同時爲朝廷解決一大難題。與他抱有同樣心思的陳羣,此時更爲動容,收起了心中的那一抹傲氣,真正開始佩服起這些老謀深算的前輩們。

“只是,這件事似乎與長文所言,並無多少關聯。”陳紀復又問道:“吾素來知曉子琰之深謀,長於我等,此時莫要虛辭應對,當暢言纔是。”

“國家要想辦的,絕非太學一事,而在於太學其下所轄之格物院,以及近來偶有風傳的太醫院。”黃琬如實說道,後者關於太醫院的事情,是當初華佗聽了皇帝的教訓、在南下漢中爲法正治病前到黃琬府上所說的。

跟改革太學選士方式、員額等方面比起來,另外開設培養工匠、醫生這類非良家子的學校,一經提議,毫無疑問會引起軒然大波。任何人都會從中聯想到孝靈皇帝的鴻都門學,這個跳開太學入仕、徵辟察舉等正式體制的非主流入仕途徑,是孝靈皇帝對抗士人鉗制的重器!

這也似乎是如今的皇帝,想通過大步讓利所要達到的真正意圖

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
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武宣县| 普兰县| 汝阳县| 汤原县| 抚远县| 嘉禾县| 崇州市| 高唐县| 崇文区| 富锦市| 沛县| 工布江达县| 泰和县| 墨竹工卡县| 霍林郭勒市| 巴东县| 色达县| 荃湾区| 长治县| 阿巴嘎旗| 沙洋县| 余江县| 庆云县| 海丰县| 扬州市| 乐陵市| 阜新市| 克什克腾旗| 北安市| 新和县| 柳江县| 霍林郭勒市| 屏山县| 江陵县| 固阳县| 西安市| 平泉县| 泽普县| 海伦市|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