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

“餘嘗計之,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夢溪筆談·行軍運糧篇】

夕陽斜照,兩人坐在敞開的軺車內,四周除了及腰的屏障以外,沒有任何遮擋。這時候街道上已經沒有什麼人了,賈詡與麋竺二人看著左手邊光輝燦爛的、與平行的大街漸漸分離的漕渠,一時陷入了沉默。

賈詡句句都說到要點,的確,麋竺行商多年,東海麋氏富甲徐州,雖然費盡苦心爲自己營造了一個士人的形象,待人慷慨大方、樂善好施,但在正統的經學世家的眼中,麋竺仍是一個不入流的商人。在孝武皇帝時期還有商人、獄吏、等非儒士、各行各業的專業性人才踴躍入朝,可隨著儒學的昌明,朝士公卿便開始名儒輩出,選官的對象與標準也越來越狹隘,逐漸只重視讀過經學的士人,而忽視了雖不通經書、但有所專長的人才。

‘行商終究是小道,要想入朝爲官、傳繼家業,就只有明經書、成爲士人這一條路!’

‘百年間,雖家貧仍不忘好學、終以賢名得受右職,創立家業者還少了麼?’

‘我家若是還無二千石,這巨億家財還能留多久?’

麋竺回過神來,藏在袖子裡的一串金五銖突然隨著車馬的顛簸而落入掌心,那五枚堅挺精整的五銖錢是由他麋氏先祖行商時賺取的第一筆金子熔鑄成的,歷來就是麋氏的家傳,曾經是麋氏的驕傲,但在以經書作爲家傳的大族眼中,又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

像桑弘羊、孔僅那樣以商賈身份步入仕途的人,自孝武皇帝以後就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了。由於存在著這樣的社會氛圍,桑弘羊的光輝事蹟無法被後人複製,麋竺心裡再有主意也只能伴隨主流,努力將自己融入到士人階層中去。儘管這並不是麋竺本心,但只有這樣,他麋氏才能將財富轉化爲權位,甚至朝著士族的方向更進一步。

可如今賈詡的話又讓他看到了新的出路,皇帝任用麋竺,顯然的看在了他商賈的身份,不然何必特意重設一個與商業、經濟密切相關的均輸監給他管理?早在一開始的時候麋竺心裡就有所猜測,直到現在從賈詡這個皇帝最親信的臣子口中,更是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皇帝是拿他當桑弘羊,而不是把他當做一個普通士人。

如果是普通的士人,麋竺自忖以他的能力尚且不能與劉虞、王邑等地方能臣相提並論,但如果是以商人的身份入仕,在最熟悉的領域,麋竺自詡不會輸給任何人。

兩人從一開始的言語試探、到交心交底,機會已經擺在眼前了,麋竺強按下那股激動,臉上依舊掛著禮貌而溫和的笑容,凝聲說道:“賈公說的是,在下蒙受國家厚愛,自受任以來,便夙夜憂嘆。常思如何得以報效,眼下正當其時,也不枉在下淺薄之才、終有可用之處。”

這是一個成就自己理想的機會,麋竺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他絕不是憑藉著王氏的權勢上位的碌碌庸才。

賈詡點了點頭,繼續說道:“這次長安商賈不聽良言,是所謂‘先禮’而無用,接下來可就得‘動兵’了。依國家的脾性,彼等奸商皆該處死,而不是好言相商。我知道麋君雖與對彼等曾同爲商賈,知道朝廷預備的手段,心中不是爲彼等不忍,而是不甘。索性此時還不到圖窮匕見的時候,國家也有藉此察驗麋君的意思,眼下仍是平準、太倉二署配合均輸監平抑物價,一切都還來得及,就看麋君準備如何自處了。”

這一次若是按賈詡的說法提請皇帝直接採取暴力措施,以‘爲富不仁’的名義抄沒奸商輕賈的家財,那麋竺這些天就等於是無功而返、顏面無光了。

麋竺明白皇帝之所以遲遲不曾動手嚴懲,不僅是顧忌著‘規矩’與聲名,更是要給他一個表現能力的機會。若是他成功平抑了物價,那今後前景可期,若是辦不好,皇帝也就只好出於下策、而他也就可能沒有繼續待在均輸監的必要了。

“在下明白,這幾日均輸監的糧價之所以只比市價低上些許,主要是還是擔心倉公那裡供應艱難、以及擔心有人趁機倒賣。”麋竺在袖子中悄然握緊那五枚金五銖,對賈詡凝聲說道:“既然商賈不聽,那在下自會有新的應對。”

賈詡挑了挑眉,主動提出來說道:“若有所需,但請相告。”

於是平準令與均輸令便在車上細細談論起來,這個職能互補、曾經共掌天下經濟命脈的部門,在其丟棄塵埃很久以後,終於如這兩個人在夕陽的影子一樣,再度融合起來。

太倉北面正是執金吾下屬的武庫,裡面存放著大量預備使用的方盾寬劍、鉤戟長鎩、弓弩箭矢等兵器。賈詡與麋竺兩人共乘的車駕進入幹道,還沒到武庫跟前,便遠遠地見到其周圍結隊巡視的、整齊有序的執金吾緹騎,長安附近的軍事力量,光是執金吾手下就有兩百名緹騎、五百二十名執戟。僅憑這七百二十人的步騎就能輕鬆掃除長安所有的商賈,更遑論精銳程度更在緹騎之上的南北禁軍。

麋竺默默感受著經過武庫時直面而來的冷冽氣息,心中忽然想到:當年袁術在南陽徵調軍糧,本地大族吝嗇不出,結果被袁術指使黃巾流賊以及部下公然搶掠。這種惡劣的、大失衆望的事朝廷只是不會去做,並不是做不到,彼等商賈應該慶幸遇見的是他這個手段‘平和’的對手。

到了第二天,原本比市價只低數百錢的官糧突然大跌,直接變成了谷八百錢一石、豆麥五百錢一石,長安百姓聞訊紛紛丟下價格數千錢的私人糧鋪不顧,跑到官署購買糧谷。那些奸商更是大喜,更想故技重施,派人私下攜鉅款搶購,試圖吃進朝廷的官糧。

麋竺早有準備,他這回定下了詳細的規章,以成年人日食六升的用量來計算,每人每天只許買一斗米,爲了便於鑑別,每天會在買者的手腕塗上不易擦洗的色漆。有了限購的規定以後,商賈偷偷倒賣、私買官糧的行爲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遏制,哪怕他們全家包括家奴一齊上陣,一天也買不到幾石米,更遑論藉此謀利了。

如果僅僅是大幅降價、限購限買,最多也只是讓那些商賈一時做不成生意。等到長安附近越來越多是受災民衆聞風搶購糧谷,太倉米不足支應的時候,他們照樣能在最後獲取利益。

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五章 舊部星散
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五章 舊部星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安市| 沧源| 龙江县| 景东| 平原县| 东乌珠穆沁旗| 西平县| 威海市| 托里县| 南雄市| 无极县| 清丰县| 武山县| 石嘴山市| 新安县| 海淀区| 岱山县| 旌德县| 丹巴县| 永吉县| 余江县| 临沂市| 南部县| 额济纳旗| 安阳市| 达州市| 元朗区| 汽车| 新邵县| 韶山市| 娄底市| 兰考县| 自治县| 岚皋县| 海晏县| 舟曲县| 分宜县| 宁化县| 定襄县| 涞源县| 武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