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

“通命達旨,賂往遺來,解憂釋患,使無所疑。”————————【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宣室殿內(nèi),皇帝正坐在席上走神,緊蹙的眉宇間透著一絲不耐煩,楊瓚與董承走進殿來,剛要行禮,皇帝便朝他二人擺了擺手:“賈詡母喪,上疏請求回鄉(xiāng)受制,偏就這時候董芬彈劾他當初圖謀反叛。你們議一議,該怎麼說。”

兩人沒想到皇帝會這麼直接,一時有些犯難,對視一眼後,還是由官爵最大的董承先開口:“臣以爲,李傕、郭汜等首惡已誅,陛下前次既有赦詔,此時不該追罪纔是。”

“這纔像話。”皇帝站起來走了兩步,表情仍未放鬆:“既已赦免,哪有再翻舊賬的道理?若是再鬧起來,他董芬負的起這個責任麼?此人未免太迂腐了!”

“唯!”這一次董承也是心有慼慼,若是賈詡因爲這件事被清算了,那他們這些同樣跟隨李傕造過反的恐怕哪一天也會遭受這樣的攻訐。所以儘管董承不喜歡賈詡,也要爲了自己而保下他:“董芬妄自劾奏,罔顧聖意,若不懲處,如何安定人心?”

皇帝聽了,沒有表態(tài),只將目光從董承轉(zhuǎn)移到了楊瓚身上。

楊瓚心頭微顫,低頭答道:“董芬爲人耿直,雖然此舉失措,但究其本心,也不算大過。臣以爲,將其除職即可……”

“除職?我記得他是弘農(nóng)人,弘農(nóng)郡要遷移有罪豪強充實萬年縣,他私底下還爲此發(fā)過議論……”皇帝說到一半,突然住了口,或許是想到董芬這個人以後還會有用,或許是想到了別的什麼,讓他一下改變了主意:“也罷,將其褫職回家。”

“臣謹諾。”楊瓚立即應(yīng)道:“平準令母喪,理應(yīng)返鄉(xiāng)守孝,朝廷不妨賜下喪儀,以安人心。”

直到這個時候,賈詡纔算依然是平準令,而不是受劾待罪之身。

“嗯,這個我會另尋賈公,我有話要與他當面說。”皇帝草草解決完賈詡這檔子事後,說道:“你們在尚書檯都收到奏疏了吧?”

“唯。”董承趕緊應(yīng)道:“蒙君上不棄,臣等必竭力盡心,輔佐政事,爲君上分憂。”

皇帝此時已走到董承面前,不置可否的說道:“今天的奏疏就先送交尚書檯,從明日開始,但凡臣民奏疏,一律送到承明殿去。承明殿恰好離宣室、溫室等殿不遠,來往請示也方便。錄尚書事、平尚書事的大臣、尚書令、僕射等官以後直接去承明殿代我批閱奏疏、處理政事。隨後將應(yīng)對的意見、措施上報於我,我允準了以後,再發(fā)給尚書檯擬詔施行。”

楊瓚心裡一突,這不等若還是將決策權(quán)從尚書檯轉(zhuǎn)移了麼?只是他們這些大臣依然保存了決策議政的權(quán)力,而其餘的那些尚書卻僅僅只有擬詔、執(zhí)行的權(quán)力了:“那、中臺諸尚書……”

“我正要說起這個。”皇帝打定了主意要將決策權(quán)從尚書檯剝奪出去,如今雖然不難明目張膽的更改四百年沿襲下來的制度,但換個溫和的手段倒是可以的:“尚書檯除了令、僕射以外,有丞二人、尚書六人、其下有侍郎三十六人、令史十八人、劇曹三人,合計六十五人,這還沒算上尚書郎。人員冗繁,耳目衆(zhòng)多,如何能商議國事機密?若有泄密,誰又能擔得起這個責任?”

尚書檯自令、僕射、及六曹尚書以下,幾乎被關(guān)西、關(guān)東士人分割完畢,每個尚書都能對各自職能對應(yīng)的奏疏提意見。董承在尚書檯勢單力孤,能力有限,好幾次都無法讓那些尚書服從自己的決策,話語權(quán)被大大削弱。

如今按皇帝的意思,今後只有董承、侍中平尚書事荀攸、楊琦、尚書令楊瓚以及尚書僕射吳碩五個人才有權(quán)在承明殿批閱奏疏、商議制定國策,這跟以前十幾二十個人一起爲一份奏疏爭執(zhí)不休、無形之間削弱董承權(quán)勢的情況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差地別。此外,有資格進入承明殿的尚書僕射吳碩又是董承的走狗,爲其馬首是瞻,這相當於他能在初步?jīng)Q定國策、批閱奏疏時能做一半的主。

這情況可比以前要好太多了!

當然,要是馬日磾和士孫瑞兩人不回來就更好了。

董承琢磨完了之後,心裡陡然亢奮起來,不由聯(lián)想到前些日子自家女兒派人出來傳信,難不成是皇帝開竅了,懂得愛屋及烏,倚重丈人了麼?

他當即說道:“君上睿鑑!當年大將軍竇武等人謀誅宦官,其奏疏何等機要,卻爲一宦者偷看,以致事泄身亡。可見尚書檯人員冗雜、關(guān)防不謹,一份奏疏,早上才至中臺,晚上就傳到里巷去了。歷代以來,世務(wù)蜩螗,以致四民難以將息,漢室衰弱。此非國無賢君明主、名臣能吏之故,而是議事者衆(zhòng),各執(zhí)一詞,難以決斷,這纔是癥結(jié)所在!”

“太尉所言都是孝靈皇帝朝的事了,未免有些失實。”楊瓚皺起眉頭,說道:“陛下去年便屢下嚴詔,禁侍中、黃門侍郎、秘書郎等近侍擅傳省中機密,尚書檯也不例外。如今中臺雖然人員繁多,但也知道不言‘溫室樹’。”

“太師孔公執(zhí)掌機要的時候連溫室有幾棵樹都不願告知旁人,那是孔公一人的德行高潔,豈能推之於所有人?”董承聽了不服,理直氣壯的反駁道:“臣以爲有備而無患,尚書等官擬詔、理政可也,批奏、議事卻不可爲,此事當人越少越好。”

“是啊。當初孝武皇帝身邊的尚書也不過寥寥數(shù)人,哪裡像如今這般五六十人?人多眼雜,不是議事論事的所在。”皇帝下了基調(diào),語氣堅定:“議論國事,還是得靠諸位大臣,彼等尚書、尚書侍郎們資歷終究尚淺,不是說不能再議事務(wù),而是這參與決策機密,還得再多多磨礪才行。”

皇帝說的在理,楊瓚也無可辯駁,而且議論機密由十幾個人變成幾個人對他來說也算是增加權(quán)勢,既然保證了自己的權(quán)力不旁落,其餘的末節(jié)也不需要再多做堅持:“臣謹喏。”

“那此事就這麼定下了,還有給賈詡的詔書,楊公一併擬寫下發(fā),再給馬公他們發(fā)給詔書。”皇帝說到這裡,面色沉了幾分。

董承見狀,忙將頭低下去,裝作沒看到,只聽皇帝繼續(xù)說道:“讓太醫(yī)令跟著去馬公府上,看看他的腿疾好了沒有,朝廷可不能沒有他們這些大臣啊!”

這幾日的風波終於有了一個了結(jié),以司徒馬日磾與司空士孫瑞二人聯(lián)手組織的辭職行動終於迫使皇帝做出妥協(xié),不再像以往那樣無所顧忌的把大臣丟在一邊,與個別臣子商議國事了。

承明殿議事的規(guī)矩早在大將軍霍光輔政的時候就有過,王允在時也效仿過,如今被皇帝重新提起來,雖然還是變相削弱了尚書檯的權(quán)力,但已經(jīng)從制度上保證了皇帝不會再繞過大臣決事,已經(jīng)算是一個進步了。

至於皇帝接下來將六曹尚書按職能改名爲吏、刑、戶等六部尚書,並在此之外增添了幾個新部尚書,以安撫尚書檯人心。隨後作爲河?xùn)|改制的後續(xù)工作,各部尚書與河?xùn)|郡諸曹對接等等規(guī)定,也沒有遭受太大的牴觸,順利達成了這個交換。

畢竟,只要皇帝選擇讓步、馬日磾與士孫瑞能回來,這種妥協(xié)有什麼不能做的呢?

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shù)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十二章 算我?guī)熉?/a>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七十一章 復(fù)升臺榭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yún)雷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二十三章 應(yīng)答如響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jié)第十章 設(shè)師於雒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
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shù)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十二章 算我?guī)熉?/a>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七十一章 復(fù)升臺榭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yún)雷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二十三章 應(yīng)答如響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jié)第十章 設(shè)師於雒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山县| 武清区| 英山县| 湘阴县| 佛学| 洪江市| 双流县| 于都县| 竹北市| 平昌县| 高雄县| 铁力市| 随州市| 蒲江县| 徐闻县| 澄迈县| 三穗县| 珠海市| 襄樊市| 台前县| 怀远县| 图木舒克市| 平江县| 宜黄县| 新沂市| 叶城县| 会同县| 南部县| 鄂尔多斯市| 玛多县| 胶南市| 灵山县| 眉山市| 乐昌市| 丰都县| 石嘴山市| 四子王旗| 都江堰市| 洪洞县| 洛隆县|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