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

日落時分,長安的殿宇官舍、坊市民居都罩在一片燦爛的夕陽之中。

自董卓西遷以來,長安除了多了一位至尊,多了一批公卿以外,既沒增添別的建築,更沒有給本地帶來成爲國都後應有的繁華。

幾次反覆的羌胡叛亂,讓長安三輔這些帝國腹地變成了烽火邊境。在夕陽裡,殘破陳舊的殿落,寬闊無人的街道,整齊錯落的民居,顯得非常蒼涼空廓。

在暑氣退卻,晚風微涼的時刻,廷尉正法衍坐在廡廊下乘涼。

他一介微末之官,最近卻深陷朝局鬥爭的漩渦,難以自拔。

昨日他還是名聲不顯的廷尉左監,可不知爲什麼,一朝便代替兼任廷尉正的黃門侍郎鍾繇,被拜爲主決疑獄的廷尉正,還特許參與蔡邕等案件的審理。

朝中人盡皆知,廷尉宣璠屢屢違逆聖意,皇帝極爲不喜,只是礙於王允作保,一時無法罷免。

自己在廷尉府的異軍突起,無疑是皇帝特意安排,想借此弱化宣璠的權力,法衍既惶恐又不安。

王允敢爲人所不能爲,毅然誅董,法衍是極爲敬佩的;蔡邕德才兼備,士人翹楚,他的下場也讓法衍極爲惋惜,這讓法衍倍感爲難,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誒……”他看著懸浮在遠方城牆之上的一輪紅日,悠悠的嘆了口氣。

“阿翁在爲什麼事煩心?”兒子法正走到廊下問道。

法衍苦笑說:“區區不才,未料能爲天子看中,授以重任,我實在不知該如何報答。”

“這有何難,秉公辦理就是了。”法正不假思索的回道。

“秉公辦理?談何容易。”法衍怕他不清楚其中關隘,主動解釋道:“陛下拜我爲廷尉正,讓我與宣廷尉,趙侍中一同審理蔡中郎和張衛尉兩人的案子,若是秉承國法,未能發覺盜賊,事後又抓捕不力,視爲不能勝任本職,應當自長官以下,盡皆免職。再加上這件事牽涉到陛下,張喜還要罪加一等。”

法正知道其父精研律法,不住地點頭道:“那蔡中郎呢?”

“當初大將軍樑冀跋扈,朝中三公盡皆附之,後來梁氏被誅滅,太尉胡廣、司徒韓演、司空孫朗等公皆論處阿附之罪。”法衍嘆道:“只是當時梁氏專橫朝堂,手掌大權,弒殺孝質皇帝,與董卓無異。胡公等人迫於權勢,無以抗辯,不委身阿附,如何立足朝堂?不立足朝堂,又如何從中保全社稷?”

“這聽上去跟司徒王公、尚書令士孫公他們很相似。”法正說道。

法衍看了兒子一眼,緩緩說道:“只是他們沒有像王司徒這般敢於反抗,乃至於誅殺奸臣,這也是乃翁我欽佩司徒的緣故。”

“那、孝桓皇帝誅滅梁氏之後,因一時權宜而阿附梁氏的胡公等人是怎麼處置的呢?”法正補充道:“按道理,蔡中郎應該也要跟胡公他們一樣,處以相同的罪行吧?”

“他們被判處阿黨之罪,剝奪爵祿,減死罪一等,免爲庶人。”

法正說道:“這就有例可循了,既是按律判決,又有胡公等人的先例。阿翁照這樣判,想必誰也說不出什麼來。”

誰知法衍搖頭道:“那有你說的這麼容易,先例是先例,可如今形勢大爲不同!在王司徒眼中,蔡中郎非死不可,他也不止一次透露過對其的殺機,我若是給蔡中郎減罪,如何能讓司徒滿意?陛下與太尉馬公等人都想寬赦蔡中郎,在朝會爲此爭論過多次。乃翁我這次被提拔爲廷尉正,看似是要在宣廷尉與趙侍中之間安置一個兩不相干的人,其實我的一舉一動,都有無數人盯著,可謂是身在泥淖,舉步難行。”

法正哪裡還不明白自家老父兩方都不想得罪,又不願沾惹麻煩的逃避心情?他打小聰慧機敏,平日裡通過與法衍的閒談,對朝政局勢有很深的見解。

此時他作爲人子,不能直截了當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只得委婉的說道:“請問阿翁,無論是衛尉還是蔡中郎的案子是個什麼結果,爭這些東西,可有益於耕戰?可有益於興復漢室?”

這話倒是出乎法衍意料,他有些發惱:“申明律法,可以收束人心,安定社稷。官員明法,可任職論事,牧守百姓,將軍明法,可使士卒用命,何謂無益?”

法正嘆道:“可是自孝和皇帝以後,宦官、外戚接連掌權,士族大臣耽於名利,或是攻訐宦官,或是阿諛外戚,又有幾個是真正關心時務的?如今朝廷疲弱,黎庶流離,關東爭戰不止。此時若還不申明律法,重振綱紀,不消數年,怕是社稷難保。”

還好左右奴僕早已退了下去,法衍先望向四周,心裡稍稍安定,轉而叱道:“豎子!纔讀了幾天書就敢對國事大發議論,你是要給我家帶來災禍嗎?”

法正跪下忙道:“阿翁!如今在您面前已經無路可走了,想要在蔡中郎這個案子里居中轉圜,左右不得罪人是萬萬不可能的。要麼就依從司徒,給蔡中郎判死,要麼就依從趙侍中,按胡公等人的先例,減死罪一等,免爲庶人。”

“依兒子看來,王司徒執法夾帶私怨,又聽不進旁人良言,數次忤逆陛下,敗亡只在朝夕之間!阿翁既爲陛下提拔,何不報效陛下,救下蔡中郎。”法正見法衍默然無語,繼續說道:“只要阿翁有意,那麼本次負責審訊的三個主官中,趙侍中與阿翁都是傾向寬赦,廷尉縱是再強勢,也總不至於甘冒大不韙。這既不失阿翁明法的本意,又不失帝心,是一舉而兩得的好主意啊。”

法衍素來知曉自己的這個兒子聰慧非常,但還是沒有料到他能想的這麼長遠,慚愧的同時,卻又暗自得意。但在兒子面前,他還是要表現出沉穩淡定的模樣來:“你說的也有些道理,但我扶風法家不比弘農楊氏、汝南袁氏,家門興衰皆在我等,所以凡是都得慎之再慎。”

“兒子謹遵教誨。”法正拱手錶示受教。

法衍點點頭,復又站起身來:“你好生在家看書,我去找你魯世叔商量一下,他常年在尚書檯任事,可以從他口中得知一些消息。”

纔打好主意,就有蒼頭跑來說尚書左丞魯充造訪。法衍大喜,連忙前去接見。魯充本爲二百石的尚書令史,皇帝詔旨奪回批奏之權,爲了保證章奏能按規矩遞送御案,除了讓表親王端擔任公車司馬令在北宮門收集奏疏以外,還讓尚書令士孫瑞舉薦自己人擔任尚書左丞。

士孫瑞一直欣賞魯充的才能,此時得了機會,便讓魯充做了尚書左丞,主掌吏民章報及騶伯史,總典臺中綱紀,無所不統。

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
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永城市| 名山县| 丰镇市| 黄平县| 龙里县| 砀山县| 旌德县| 碌曲县| 贞丰县| 荥经县| 东丰县| 格尔木市| 昔阳县| 南木林县| 搜索| 买车| 宣化县| 宝山区| 罗江县| 海淀区| 汽车| 兴山县| 阿合奇县| 上饶县| 惠东县| 民丰县| 海口市| 衡南县| 南乐县| 连城县| 屯昌县| 勐海县| 贵州省| 临漳县| 佛坪县| 自治县| 哈密市| 奉节县| 禹城市|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