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

“恩莫隆於姻戚,義莫重於朋友。”————————【祭妻弟何少嘉文】

漢代長安城,光是未央、長樂等宮殿羣就佔了全城一半的面積,剩下的則劃分爲一百六十個閭里,使一般民居能擁有的空間十分窘促。

高等的權貴、宗親邸宅都在未央宮北闕附近,即所謂‘北闕甲第’,次一等的則都聚集在城東北宣平門附近,即所謂“宣平之貴裡”。除此之外,普通的吏民就只能住在城的北半部或城門的附近,比如窮里、孝裡等。

前太師董卓便是住在北闕甲第中最大的一座宅院裡,現(xiàn)任司徒王允蒙獲董卓恩遇,也住在這附近,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當今皇帝的舅父,詔拜北軍中候王斌的宅邸也在此處。

庭院安靜了半晌,休息夠了的夏蟬又開始無休止的鼓譟,烈日當空,將地面烤的灼熱,偶爾吹來一陣風,也是帶著熱氣,將樹葉吹得沙沙作響。

有兩人坐在廡廊的蒲席上,王端手持白子,將其敲在棋枰上,發(fā)出清脆的聲響。

“該你了。”

對手細細一看,發(fā)覺己方在棋枰上被逼入死地,再無轉圜的餘地。他想設法挽救,卻一時難尋生路。天氣炎熱,連帶著他的脾氣也變得火爆起來:“不下了!越下越熱,這才四月,就一點風都沒有,真是妖異。”

“奸賊已除,聖天子當朝,哪來的妖異?你再亂說,就給我抄書去。”王端將棋枰上的棋子一一拾起,收回棋盒裡,沉穩(wěn)的說道。

其弟王輔連輸六回,覺得這棋下得實在是沒勁,於是推枰而起。

看著兄長王端一個個清出黑白棋子,氣惱道:“兄長你也是沉得住氣,阿翁深受國家恩寵,官拜北軍中候,眼見就要跟前朝那幾位外戚大將軍一樣臨朝輔政。這個時候不去結交名士公卿,壯大聲勢,反倒閉門自守,真是讓人想不通!”

“你想不通的事多著呢,又不止這一件。”王端收拾完棋,接過童僕遞來的涼茶,輕抿一口,忽然嘆道:“何況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國家尚且憂慮如何自立,我等豈能先爲自家謀算?”

“阿翁領軍職多少天了,在國家面前一句提攜我等的話都沒說過,小弟我今年十五,倒還不急,兄長你卻二十三了,又是國家的表親兄弟,連黑綬都沒戴過,這還算什麼天家貴戚,說出去也不怕惹人笑話。”

二百石以上官吏皆佩銅印黑綬,王輔這是諷刺其兄身爲貴戚卻孑然白身。

王端沒有吱聲,默默地看著庭院裡的桑樹。一陣熱風襲來,風聲中夾雜著細碎的腳步聲。

一奴僕從遠處走來,王端暗自心奇,卻不知發(fā)生了什麼事。

“門外有兩位公子求見。”說完,那奴僕遞上了兩封名刺。

“山陽王粲,扶風士孫萌。”王端緩緩念出這兩個姓氏,還未有所反應,一旁王輔卻高興的跳腳。

“兄長,王粲可是少有的年輕才俊,士孫萌更是尚書令獨子,他二人前來拜會,顯然是爲結好我家,此等名士,可不能怠慢了!”王輔性急,巴不得立即打開中門將王粲二人放進。

瞧弟弟這急不可耐的模樣,王端心裡更是煩亂,王粲名氣甚大,他固然是要見,但也不是要帶王輔這等毛躁直率的人去見,若是在席上說了不該說,豈不是給自己找麻煩?打定了主意,王端冷言道:“這兩人我來接待,你也是時候去讀書了。”

王輔大驚,連聲道:“哥!你爲何不讓我見他們,我向你保證我絕不亂說話。”

其弟本性散漫,當兄長的王端如何不知,這等話他可信不得,他喚了一個老僕,對他吩咐道:“你這就備車,帶輔弟去宣平裡找欒公讀書,切莫讓欒公久等了。”

王輔立在烈日下,見兄長故意要自己迴避,也不氣惱,反倒嬉皮笑臉的對王端說道:“好好好,哥,我這就去找欒公讀書,你彆氣。但你千萬記得這兩人咱家不能得罪,一定要好好結交纔是。”

說完,王輔還鄭重其事的向其兄拜了一拜,弄得王端好氣又好笑:“得了,安心讀你的書去,這事用不著你操心,我自有分寸。”

訪客馬車就停在門口的一棵大樹下,大樹枝杈的影子與金塊般的陽光鋪在車蓋上,像是染上了好看的漆紋。

王斌長子王端帶著幾個奴僕才走到車旁,車內的兩個年輕人便趕忙走了下來。

其中一個是王粲,另一個則是士孫瑞的兒子士孫萌,士孫萌年僅十六,少有才學,善做文章,他與王粲二人關係密切,是至交好友。這次來拜訪,士孫萌藉著父親士孫瑞與王斌同爲一派的關係,充作中間人將王粲引見給王端。

三人入府登堂,賓主落座,王端語帶歉意,說:“實在不巧,家尊早上奉詔入宮,至今未歸。”

王粲與士孫萌相看一眼,俱是苦笑,冒著烈日趕來,卻撲了個空。

士孫萌性格像其父一般謹慎老練,試探性的發(fā)問道:“我等冒昧前來,實屬要事,也不知北軍中候何時回來?”

“這我到不知道了,這幾日國家要點校北軍,家尊總是很晚纔回來。”

北軍五校共有四千餘人,兵少卻盡是精銳,董卓在時將北軍抽調分配給親信部下,只留千餘老弱充填其中。王斌擔任北軍中候,掌握的不過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而已。

王允正是由於瞭解北軍的底細,纔會勉強同意

皇帝對王斌的任命。拿了這麼個雞肋,皇帝也不氣餒,反而讓王斌加緊整頓,裁汰老弱,並從六郡良家子中招募健兒。

這幾天北軍雖然尚未滿編,王斌卻忙的腳不沾地,很少有機會回家。也是趁著皇帝這兩天要點校部隊,王斌纔有機會在家裡小住幾晚。

士孫萌尚未有所表示,一旁王粲卻先聲奪人:“敢問足下可知左中郎將蔡公。”

這話等若是將來意給說清楚了,王端肅容答道:“蔡公大名,天下誰人不知?某雖不才,未能朝夕聆聽蔡公綸音,實在可惜。”

“既然如此,足下可知蔡公危在旦夕!”王粲離席上前,衝王端躬身一拜;“司徒強勢,殺意已決,滿朝公卿無人能救,唯有貴府尊德望具備,蒙遇帝愛,才能施加援手。小子斗膽,還請足下慎思!”

“不敢身受大禮。”王端避席還禮,起身道:“茲事體大,我不敢自作主張,而且家尊不過六百石,公卿尚不得成,家尊又豈能擔負衆(zhòng)望?”

王粲說了救蔡邕之義,士孫萌跟著說起了利:“足下何出此言,且不說蔡公名望隆重,爲士人擁戴;就說是司徒自誅董之後,不聽良言,專行朝堂,我等也該挺身矯枉,豈有閉門自晦的道理?”

救出蔡邕,不但能獲得大批士人的感激,更能挫敗王允的銳氣。若是在從前,王端想都不會想這個事,王粲也不會真的爲了個外戚的身份來請他解救。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無非是因爲皇帝近來的種種表現(xiàn)引人注目,讓人們在無法凝聚起來抗衡王允之際,彷彿看到了新的希望。王端自然明白這些奧秘,利弊都被王粲二人說的清楚明白,王端沒有拒絕的理由,當晚便將這件事以及自己的看法轉告給了家父王斌。

王斌脫下繁瑣的朝服,穿著件單衣,坐在池邊的廡廊上乘涼。聽了這件事之後,大爲意動,他說:“蔡公名滿天下,我若像以前那般無權無勢,茍且自保則還罷了;如今得受國家厚愛,既然能說得上話,自然要爲他抗爭。這不是爲了個人名利,而是爲了延續(xù)聖人絕學,這是讓後世千載銘記的大功績。”

“是!孩兒也是這般想的,這事說到國家哪裡,以國家才智,不會想不到這點,一定會傾力援救。”王端雙手撐著膝蓋,半身前傾,積極的勸說道:“若是能解救赦免蔡公之罪,國家與我等聲望大漲,便是王司徒也不敢小覷。”

但是王斌想的比王端更深一層,蔡邕若是在皇帝與自己手中解救成功,聲望固然大漲,但是王粲與士孫萌二人以白衣之身,奔波相助的德行,無疑會傳遍天下。

正所謂名士名士,有了名,纔會成爲士。無論這件事成或不成,王粲二人的名已經有了,今後在仕途上光是憑藉著拯救賢良的名聲,位居公卿也不是夢話。

“孔子曾言:‘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老夫信以爲然,不愧是名家子弟啊。”

說完這話,王斌不禁憂慮起來,他自認在他還活著的時候仗著是皇帝生母的親兄長,還能有一定權勢。但王端、王輔等人與皇帝只是有親無情,自己死後若是出了什麼變故,皇帝未必會保住他們。

他又看向自己這循規(guī)蹈矩、中上之姿的長子,還有那個不愛讀書,只愛鬥雞走狗的次子。自家的兒子一個比一個的要差,更遑論跟別人家的英才相提並論了。

今後王氏一族要想長守富貴,除了憑藉子嗣能力優(yōu)秀以外,就只能靠皇帝矢志不移的恩寵了。

王端見父親有感而發(fā),也隨聲附和道:“聽說那王粲年不過十五,士孫萌也不過十六歲,兩人與輔弟一般大小,卻纔德迥異。我想讓輔弟以後多與他們結交,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麄冊谝黄穑捕茏屳o弟長進一些。”

這話本出自王端想讓弟弟學好的好心,卻讓王斌聯(lián)想到了別的地方,讓他茅塞頓開。

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jù)相運籌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
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jù)相運籌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丰县| 沛县| 思南县| 乐安县| 区。| 石林| 苗栗市| 饶阳县| 洪泽县| 左贡县| 黔西| 石门县| 通许县| 大石桥市| 长岭县| 论坛| 乐至县| 漳平市| 浦东新区| 开鲁县| 吴江市| 堆龙德庆县| 永定县| 莒南县| 平乐县| 临高县| 盈江县| 三江| 合水县| 六盘水市| 克拉玛依市| 崇礼县| 西藏| 洪雅县| 泰兴市| 竹溪县| 新沂市| 藁城市| 莱西市| 屏边| 松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