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

“夫擊輕銳,我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我。”————————【漢書·項籍傳】

微涼的北風迎面吹來,孫策站在欄桿邊上,緩慢而用力的,打了一個寒顫。

周瑜不爲所動:“此行除了我以外,還有伯父、阿峻等幾個周氏族人。我二伯如今做了朝廷的水衡都尉,深受國家重用,在長安幾番催促我與親族早些過去。故而纔有此次北上,途經此處,正好替你解圍,順帶去對面軍中見了劉府君。”

“你家人都來了?”孫策吃了一驚,周瑜給他的傳訊只提了自己北上將要經過平輿,那時他還誤以爲周瑜特意來幫他出謀劃策,故而直接忽視了細節,沒想到對方什麼都打算好了,孫策沒來由的一陣失落。

周瑜微側過臉去,望著城頭飄揚的旗幟,不捨與戚傷的感情在他眼光中交替閃爍:“不能隨你征討天下,是我食言了。”

“我等當初不是說好了麼?你我兄弟,逢此亂世,就當以天下爲已任,以四方清平爲畢生之志。你要做我的淮陰侯!”孫策望著周瑜,兩眼灼灼的質問道。

“是我料錯了局勢,沒想到德運雖改、天命在漢。”周瑜故意不去看孫策的眼睛,說道:“你心裡應該也知道了,漢室逐漸恢復,天下間,唯有袁氏兄弟能與之相抗,但彼二人四周看似圍繞盟好,實則強鄰環伺,遲早會被朝廷討平。這天下亂不了多久了,不出四五年,大漢還是那個大漢。我等最初的志向,也要隨之更易了。”

“改?怎麼改?”孫策問道。

周瑜說出早已做好的打算:“我先去長安,爲你探聽前路,你暫留後將軍麾下,想辦法佔據江東,靜待時機。”

這是周瑜與郭嘉商議好的計策,只要孫策一直心向朝廷,委身袁術麾下,佔據江東之後,在時機成熟時背後倒戈,所立下的功勞不比正面戰場的要小,而且還能爲所有歸降將領做個榜樣。這個計策比孫策直接投靠朝廷,讓袁術內部再無不安定因素要有利得多,而執行的關鍵則是需要一個在朝廷與孫策之間的溝通互信的橋樑、擔保人。

周瑜就是要做這個擔保人,先借獻璽一事獲取朝廷信任,再借郭嘉、荀攸等潁川士人的搭線,促成孫策這個‘間’的身份。

孫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選擇了,周瑜自願將他們二人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此信重,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若不是我孫氏家眷困於壽春,此番我當與你一同歸附朝廷。”孫策說道。

“此非伯符的心裡話。”周瑜搖頭說道:“如今良將謀臣雲集長安,朝廷羽翼既成,國家手下並不缺你我之輩。若是歸附,新附者未必能分潤多少戰功,要想建立大功業,就得行非常事。暫且蟄伏袁氏麾下,設法獲取信任,帶家眷返歸江東,窺時而動,這纔是伯符最該做的。”

孫策不是忸怩的性子,在一開始的驟然不捨之後,他很快冷靜了下來,接受了這個事實:“可是此番我是爲援助汝南而來,若是汝南失守,我回壽春後恐怕也難覓戰事。”

“剛纔已說過,後將軍主要是想讓孫氏徹底開罪朝廷,從此只能一心歸順於他。這一點,我去雒陽之後,會與前將軍互通款曲,造一副假象迷惑世人耳目。”周瑜緩緩說道:“至於汝南郡,後將軍早就想將此間兵力撤走南調了,因爲相比起汝南,廬江更爲重要。”

“廬江?”孫策離開揚州已近半月,周瑜所說的情況儼然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是故有所不知。

周瑜說道:“後將軍聽聞徐州牧陶公病篤將亡,欲用兵徐州,故而以州牧印下令廬江太守陸府君,索求三萬斛米。陸府君說淮南多饑民,堅持不予,於是後將軍大怒,表劉勳爲太守,使其領兵討伐廬江。陸府君與吏民共守郡城,劉勳久戰不下,兵力微弱,後將軍這纔想調汝南之兵南下,以期先安廬江,再伐徐州。”

“這的確是一次良機!”孫策深以爲然,廬江太守陸康瞧不起孫策的家世,孫策拜訪他時,陸康更是做出了讓主簿代爲接見的蔑視性的舉動。二者之間早有嫌隙,按常人的想法,此番孫策若能征討廬江,不僅能立下戰功,更能公報私仇。而孫策卻是沒有爲此事激動過頭,他謹慎的分析道:“江淮士民皆知我與陸府君有隙,袁公借我之手征討廬江,分明是要陷我於不義。”

周瑜激賞的看了孫策一眼,很是高興的說道:“正是如此,在汝南對抗朝廷,是爲不忠;在廬江迫害賢良,是爲不義。孫氏只有聲名辱沒,爲士人所不齒,後將軍纔會真正放心的驅使。”

“可如此一來,我孫氏今後又將何以立足淮南?”孫策不免擔憂道,他好不容易靠著周瑜的介紹,結識了許多揚州士人,在江淮一地頗有聲名,如今要他坐視袁術將其盡數摧毀,他很是不捨。

“後將軍此爲,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周瑜化用了一段典故,簡單的解釋道:“伯符只是後將軍手中的劍,你對抗朝廷之師,固然是不忠之舉,然則指使你進軍的後將軍不也是不忠?討伐廬江也是如此,不義之名確實會有,但後將軍同樣擺脫不了干係,甚或彼之聲名遭毀要遠勝於你。”

這就是袁術的短視之處了,孫策徹底明白了,自己只是一把劍,無論做了什麼壞事,最後還得算在袁術的頭上……想到這裡,孫策腦中靈光一閃,忽然反應起來,陸康在廬江太守的位置上任職多年,與本地的廬江周氏交情甚密,算得上是周瑜的長輩。這一次雖然事出有因,但陸康在這個時候反抗袁術,時機未免也太巧了些,就像是特意給孫策準備的一樣。

他內心不免忐忑,試探性的說道:“那我攻下廬江之後,當少作殺傷,厚待陸府君家人親族。”

孫策說完便仔細盯著周瑜的面部,發現周瑜的神情果然輕鬆了幾分,只聽對方說道:“正是此理,伯符雖是要自污聲名,但也不能真的做那不忠不義之徒。”

正如郭嘉所說的那樣,周瑜的確不是個安分的人,他不想按伯父周忠的設想,雖然能靠荀氏在皇帝面前的寵信而獲得大量政治資源,但卻會始終屈居於荀氏之下。周瑜想讓廬江周氏有更長遠的發展,甚至想讓他成爲能與弘農楊氏、潁川荀氏的豪族並肩的存在。

所以搶先歸附朝廷,佔據先機,再利用孫策手中的軍功與兵權、以及周氏的影響力,統合江淮名士豪族。由此而聯結成的以周氏爲代表的江淮集團,將與荀氏爲代表的汝潁集團分庭抗禮。這纔是周瑜給自己選擇的道路,不然等天下統一之後,各種利益集團在朝堂之上佔據一方,他周氏就只能依附於他人之下,談何立身與發展?

雖然說起來有些不妥當,但孫氏確實是周瑜手中的一枚棋,一枚互利共贏的棋子:“丹陽太守吳公是伯符的舅父,等廬江事定以後,可使其故作不敵江東羣匪,而後伯符藉機請命南下。具體該如何措置,我爲伯符薦舉一人,其人曾爲汝南許公稱有佐世之才,若是伯符求之,當能爲己所用,與呂子衡一同託付大事。”

呂範雖然辦事穩健,但在用兵一事上還是稍有欠缺,孫策正愁不知該尋何人蔘謀軍事,忙說道:“這個人,我好似在哪聽說過,卻不記得了。”

“淮南劉曄,劉子揚。”

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
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常市| 乐东| 沐川县| 龙陵县| 仪征市| 望奎县| 墨江| 罗江县| 海兴县| 鹤岗市| 安新县| 米易县| 河津市| 高安市| 日喀则市| 乐陵市| 南平市| 嵩明县| 兴海县| 大同县| 顺义区| 化隆| 新绛县| 清水河县| 富阳市| 南陵县| 永修县| 宣恩县| 松原市| 长白| 新乐市| 安丘市| 新津县| 洛南县| 东安县| 元氏县| 乌兰察布市| 涞源县| 佛冈县| 江阴市| 海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