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

“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氛祥也?!薄驹娦颉?

這一次的地震並不強烈,長安城內的主要建築並沒有遭受較大的損壞,京兆尹胡邈上報說只有城北的部分民居因爲年久失修,加上被雨水泡過,坍了不少土牆。這個回報結果初時有些出乎楊彪意外,他本以爲站在胡邈背後的董承會拿戚里做文章,畢竟以董承的性格不會坐視伏氏、宋氏與他爭權,更不會坐視其女兒與他的女兒爭寵。

看樣子是有人及時勸阻了他,讓他把精力集中在一處,而不是無妄的擴大攻訐範圍。

在第二天的朝會上,胡邈在報完黎庶死傷後,朝廷象徵性的走了一個商議救援方案的流程,其實具體的議論方案都已經在昨日的會議中議定過了,只是多了一項詔令,遣侍御史鄧聘審訊詔獄,開釋一批輕罪的犯人。這是爲了向上天表示誠懇的認過態度,以及與民更始、改過自新的寓意。

赦免輕罪犯人的詔命下達後,緊接著,便開始有人對司空士孫瑞發難了。

地動這類的災異向來是被引申爲是司空的罪責,這一次士孫瑞也乾脆得很,說了幾句自表慚愧的話後,直接引咎辭職?;实蹏@惜著挽留幾句,便當庭策免,最後接任司空錄尚書事的,則是太常、江南亭侯趙溫。

這似乎昭示著皇帝已經不再滿足於各方牽制,而是想讓自己的親信上場,替他直接把控朝局了。

長安城郊,復盎門南。

所謂‘王者受命而起,所以立靈臺’,靈臺在夏代叫清檯,在商代叫神臺,到周代始稱靈臺。早在上古時代就是天子祭祀、朝聘諸侯之所,漢代一開始也稱之爲清檯,後來又被尊儒的孝武皇帝更名爲靈臺。直到王莽篡逆,關中屢經兵燹,靈臺即便位於郊外,也沒能逃過兵燹。

此時的靈臺在數百年風雨之後,仍有十五仞之高,分爲上下兩層平臺,下層平臺圍繞著一圈迴廊式建築,是靈臺官員日常辦公、整理收集資料的衙署;上層平臺的四周分別建著四棟樣式高低一致的房舍,正中間則另立著一棟高出四周屋舍的建築,是靈臺官員觀測天象的場所。

藍天白雲之下,五間風格樸素的房舍緊密貼合,渾然一體,柔美中帶著雄渾,透著一股蒼穹之上的神秘。

皇帝在前世去過天壇祈年殿,跟靈臺比起來,無論是體量、樣式、氣度,靈臺都遠勝天壇萬分。

北風吹來,屋脊上站著的一隻相風銅烏,遇風乃動,遙遙見之,彷彿一隻鳥雀在屋頂上跳躍旋轉。

“這裡的屋宇都是本年新建的?”皇帝擡頭看著靈臺上煥然一新的建築,出聲問道。

“唯,靈臺歷經戰火,土臺雖存,其上的屋舍皆遭焚燬,只剩下些頹坯樑壁。”靈臺令劉琬在身邊應答道:“奉詔以來,匠人便依原樣修建,有些樣式是仿照雒陽靈臺搭建的?!?

他發現皇帝仍盯著相風銅烏目不轉睛,機敏的補充道:“這相風銅烏,還有上面的渾天儀,都是張君所造?!?

劉琬口中的張君是太史令張衡,是漢代有名的文豪,更是傑出的科學家。

皇帝這次有一半是爲他而來的:“渾天儀不是在東都麼?如何到長安來了?”

他可不相信董卓遷都的時候會記得把渾天儀這個笨重的東西一起運來,王允能分出精力保下蘭臺典籍就不錯了,更不會在乎這個天文的儀器。

劉琬答說:“渾儀既成,長安當時雖非帝都,但也被分鑄一隻,置於此處。”

“本來還有一隻測量日影的銅表,有八尺高,長一丈,是孝成皇帝時造的?!眲㈢t疑了一下,說道:“前些年爲董逆擡去熔鑄成小錢,今已不存了?!?

往?;实鬯姷墓賳T當中,對其敬畏不敢言語甚至結巴者有之;對其應答自如者亦有之,但無不是謹言慎行,生怕多說多錯。唯獨沒有見過這麼話癆的,皇帝眼角餘光瞥見劉琬畏縮卻又忍不住滔滔不絕的神情,感到很是有趣。

其實劉琬內心也是頗爲忐忑,皇帝這次輕車簡從,微服出行,在剛開始來的時候當真把他嚇了一跳?;剡^神來後,劉琬便開始摸清楚皇帝此行的緣故了。

“你昨日上疏稱,地動的那天夜裡,有星孛於天市?!被实垡贿吺凹壎希贿吶魺o其事的說道:“你在奏疏字斟句酌,引經據典,都要把我繞暈了。若是你的筆下功夫能有你嘴上功夫的一半,我又何至於此?!?

“陛下恕罪,那晚天象實在詭異,孛於天市,按理說該是移都之兆,可如今關中太平,關東紛爭不停,斷無移都之理。故而臣思慮再三,方纔從星經中找到根據?!眲㈢辶饲迳ぷ樱f道:“彗孛出之,徙市易都。守之五穀大貴,入則豪傑起?!?

聽了這話,皇帝心裡其實已有了答案,卻故意問道:“日蝕星隕,謫見於天,你所言的這孛星究竟是‘入’,還是‘守’呢?明白回話,無有所諱?!?

劉琬吞了口唾沫,答道:“稟陛下,是守,應徵我大漢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善?!被实勐冻鲆荒ㄐσ?,歡喜於這個好天象,有了這個星象,足以抵消京師地動所帶來的影響。

隨即,皇帝又輕聲責備道:“既然是吉兆,你何故上封事於我?裡頭還說得那麼模棱兩可、含糊其辭,有失你司候星辰的水準。你今日好生把話斟酌一番,再上一封奏疏交付中臺。”

‘交付中臺’而不是‘交付於我’,明顯是要把這話給那些公卿大臣們看,劉琬後知後覺的明白了其中的分別,心裡連罵自己謹慎過頭,當天象處於模棱兩可的時候,它的預兆是好是壞,還不是隨自己解釋?而自己居然還認真的琢磨那星象究竟應徵的是什麼,導致錯過了如此難得的邀功的機會。試想,若是在地動災異之後,靈臺再出一吉兆,不就正好能緩解地動的不良輿論了麼?

好在亡羊補牢,猶未爲晚,劉琬當即應道:“是臣糊塗,如此吉兆,理應公告天下?!?

皇帝點了點頭,不再提及此事,他手拍著欄桿,健步走到靈臺之上,順口道:“候者觀陰陽氣候、尋四時節氣、查日星晷景,這是爾等靈臺的職責——交代你的新曆法,編撰的如何了?”

劉琬尤善圖讖、天文、歷算之術,皇帝將他安排在國家天文觀測臺臺長的位置上,也算是人盡其用:“議造新曆,非一日之功,前人造歷,無不是從數代人觀察天象所推算的數字、圖籍中歸納推陳。如今靈臺新建,起先存放與雒陽靈臺的圖籍散逸泰半,要想重新觀測、推算,非得有數年之功不可?!?

曆法可以直接作用於節氣,準確的歷法能指導農業生產和其他的社會活動,在現今小冰河時期,氣候失常,本來是驚蟄,春分的時節,大地依然寒徹,這樣嚴重妨礙了農民根據以往的歷法與經驗進行耕作。不知農時,甚至是誤了農時,將會給農業社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比極端天氣直接影響的後果還要嚴重。

皇帝急需一套嶄新的,準確的歷法推行下去,指導生產,這樣才能不誤農時,保證生產。但他也知道曆法需要日積月累的數據積累和天文觀測,如今靈臺相當於白手起家,什麼基礎數據都沒有,急也急不得。若是最後‘催’出了一套趕工出來的低劣曆法,反倒會適得其反。

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著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七十三章 憑幾細語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
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著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七十三章 憑幾細語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赉县| 青海省| 张家川| 青冈县| 郯城县| 望城县| 嘉定区| 辛集市| 泊头市| 大姚县| 湘潭县| 桦南县| 临夏市| 璧山县| 土默特左旗| 广西| 磐石市| 丹巴县| 大石桥市| 安宁市| 涞源县| 常宁市| 汕尾市| 时尚| 海城市| 潍坊市| 西林县| 香格里拉县| 鄄城县| 筠连县| 庆阳市| 建水县| 三都| 和田县| 囊谦县| 甘孜县| 沾化县| 曲阜市| 吴川市| 灵山县|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