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

“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過求何害?”————————【左傳·文公六年】

宣平裡的這場伏擊,最終以尹忠二人被捕,青牛角隻身逃脫告終。

說實在話,得到這個結果皇帝是不滿意的,他沒想到出動這麼多人力,費了這麼多心思,竟然還是沒能克竟全功。

當日負責圍攻府邸的正是旅賁令張遼的兄長張泛,由於張遼的關係,皇帝特意讓張泛擔任執金吾緹騎,還將這個幾乎唾手可得的大功交給他去辦。

可張泛沒能對得起皇帝的栽培,初出茅廬的第一陣就被青牛角擺弄了一道,這讓他在皇帝心中的能力大打折扣。

果然名將不是遺傳的,做弟弟的是良將,做兄長的可未必。

皇帝正在發著感慨的時候,廷尉的審訊也有了結果。

原來在尹忠背後出謀劃策的人是朝中的一個博士,他有個後世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叫李儒。

博士是學官,而不是後世的學位,自漢以來,但凡精通《易》、《書》、《孝經》、《論語》中的某一學問者,在通過考覈後皆可拜爲博士。

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有參政議政的權力,秩六百石,爲太常屬官,員額多至十人,只是如今朝廷幾經波折,剩下的博士只有六七個。

李儒就是其中的一個。

聽到這個在後世三國迷心中無人不知的名字,皇帝深深吐了口氣,心中暗道:“怎麼會把你給忘了!”

李儒,字文優,左馮翊郃陽人,少習經學,經故郃陽令曹全舉薦成爲博士。董卓進京後,李儒曲意逢迎,很快就討到董卓的歡喜,在初平元年,李儒身爲弘農王郎中令,受董卓的指派親手毒死了弘農王,也就是少帝劉辨。

在皇帝原本的認知當中,李儒是《三國演義》裡不輸賈詡的毒士,陰險狡詐、作惡多端。自穿越過後,皇帝的思路仍有一部分侷限於小說劇情,還以爲他在董卓死後就跟著死了,是以不曾顧及到他;而王允則忙於鞏固權勢,更無暇顧及這樣的一個小人物。

多方忽視,再加上李儒刻意低調隱忍,居然讓他茍到了現在,依然還在勾結胡軫等人興風作浪。

聽了法衍的描述,這個李儒不過是董卓的一個槍手、董卓黨羽中的一個邊緣人物而已,論及歷史地位,也就比殺死曹髦的司馬昭帳下督成濟兄弟要高一些,根本就沒有小說中所說的那樣厲害。

李儒功利心極重,見董卓得勢,他便立馬前去攀附,甚至不惜以親手毒弒少帝爲投名狀。可是他沒想到的是,弒殺少帝成了他仕途上最大的污點,要不是董卓保住了他、讓他繼續得以做博士,李儒早就死於士族臣子的攻訐之下了。

士爲知己者死,在李儒看來,董卓如此信他任他,不遺餘力的庇護他。自己就應該爲董卓盡上最大的一份心力,所以哪怕董卓死了,他也要找到機會聯絡胡軫等舊部,圖謀復仇。

只可惜李儒智疏才淺,沒有演義裡那麼大的能耐,只能像個跳樑小醜一般惹人發笑,然後落得身陷囹圄的下場。

皇帝心裡譏諷,這李儒對董卓倒是如演義中的那樣忠心耿耿,可他又怎麼會想到,若是他在董卓眼中真那麼重要,董卓也就不會讓他去做弒殺少帝這麼髒的活計。

說白了,李儒在董卓眼裡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已,讓他繼續留任博士,應該是隨手施爲、隨後就忘。

到這裡事情的脈絡無疑很清晰了,胡軫爲了擾亂朝廷視線,好方便與李傕勾結造反,特意指使博士李儒與郎中尹忠聯繫黃巾賊寇青牛角等人,準備在長安鬧出動靜。

沒想到尹忠偶然得知皇帝微服出巡的消息,李儒臨機決斷後立即將計劃改成了刺駕,他明知皇帝身邊護衛重重,不是青牛角那幾個蟊賊就能刺傷的,所以便有恃無恐,只想藉此鬧出大動靜來。

“這夥人膽大包天,罪不容恕,暫且先押入獄中,等朝廷解決叛軍之後,再一併處置了。”

聽了皇帝的吩咐,法衍心裡明白,至少是在朝廷那些三心二意、以及私通叛軍的董卓餘黨跳出來後,才能對李儒等人進行處決。

待法衍奉命離去後,皇帝正獨自思忖著,只聽門外頭有中黃門細聲細氣的稟告:“太尉、司徒求見?!?

穆順奉命出去將二人迎了進來,大熱的天,太尉馬日磾居然廣袖深衣,神色自若,而司徒趙謙卻是滿頭的虛汗,喘氣不已。

兩人年紀相仿,只是趙謙常年任職地方,曾親自率軍攻打汝南、白波等地黃巾,也曾奉董卓之命攻打益州牧劉焉。多年征戰早已累垮了趙謙的身子,乃至於年紀大了,舊病纏身,體格沒有馬日磾養尊處優的好。

皇帝打量了兩人的神態,命人將趙謙等人扶到席上安坐,又讓穆順奉上冷飲,取來羽扇扇風。

馬日磾爲皇帝的心意所感動,看著皇帝那張稚嫩的臉上表露出與年齡極不相符的穩重,霎時間,他居然覺得本該出現在成人面上的表情出現在一個孩童的臉上,顯得十分妖異。

他被這念頭嚇住了,趕忙定了定神,道:“臣等不負陛下所託,適才已與趙司徒前往蔡邕府上,說明來意,在知道陛下有意讓他續編《漢記》後,蔡邕感激不已,說是要上表稱謝?!?

皇帝說道:“蔡邕才學出衆,又有編撰《漢記》的經歷,此時讓他續編也無可厚非,只望他謹記‘齊太史之執簡,晉董狐之直筆’的典故,議論人物,要不偏不倚,不得因相惡而污衊、也不得因相善而修飾。”

馬日磾知道這是皇帝對他的提醒,他謹慎的應了下來。

一旁的趙謙用穆順遞來的縑帛擦了擦汗,緩了口氣,開口道:“據軍報所述,叛軍距長安不過二十里,這幾日長安各處城防皆已安排妥當,不知陛下是否另有廟算示下?”

擊敗李傕叛軍,是王允冀圖絕地反擊、凌駕朝堂的最好機遇,只是新豐那一場仗讓王允一敗塗地、鋃鐺入獄。

而對皇帝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他的機遇?

如今他面臨著跟王允一樣的處境,贏了,自然沒有話講,從此君威大盛,皇帝在朝中的權力絕對要遠勝於他那便宜老子;若是輸了,雖不至於像王允那樣徹底終結了政治生命,但以後若是還想有如今這樣的權勢,怕也很難做到了。

皇帝緩緩點頭,道:“我不通軍略,城防一事,我相信司徒與車騎將軍的能力?!?

趙謙表示不敢,馬日磾適時插話道:“臣以爲,朝廷宜派使者前赴李傕軍中,說清利害、曉以大義。彼等只爲復仇、求赦而來,如今王允入獄、赦詔已下,彼等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這話正好與皇帝早上跟法正等人的企劃不謀而合,他面上裝作不以爲然的樣子,道:“非也,太尉曾說彼等只爲董卓的死討個說法,在我看來,這無非是當個幌子。在最初,我還信他們是沒接到赦詔、迫不得已才起事。可直到他們輕易獲勝,便自以爲看透了朝廷虛實,此時心裡多半想的怕是真的要把控朝廷、制御天下?!?

見馬日磾無言以對,皇帝又想起了一事,近日朝廷中屢屢有人提出請皇帝詔關東諸侯領兵勤王的建議,他知道有不少人跟關東豪族暗通款曲,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時機去一一清除掉,此時索性將其定論,免得還有人在這個話題上饒舌:“遠水解不了近渴,關東各地牧守皆在千百里之外,要想解決叛軍,只能靠我們自己?!?

馬日磾與趙謙對關東豪族沒有如王允那般的親熱,而且他們也對外兵入朝抱有顧慮,所以對皇帝謹慎的態度都表示贊成。

趙謙當初頗受董卓重用,熟知涼州將校各自的品性,此時接話道:“叛軍之中心思不齊,既有一心謀逆之徒,便定有僥倖求饒之輩。所謂上兵伐謀,將其分化瓦解,不失爲一條好計。是故臣以爲太尉的意見頗有可取之處,只是朝廷不能全依賴於此,還需要另做準備?!?

皇帝這時才拊掌贊同:“說得對,敵有十萬之衆,雖良莠不齊,但好歹也有幾萬可戰之兵。所幸其羣龍無首,只因求生而團結一致,如今彼再無性命之虞,正可將其分化拉攏,各個擊破。遣派使者自然是要做的,關鍵在於派誰去,這個人必須既忠於朝廷,有蘇武之才,又能讓李傕等人信服?!?

於是商議過後,便以馬日磾的名義讓尚書檯擬發詔書,不到半天便有數人自薦。

皇帝親自從中擇選,結果卻無一人得到允準,但他們也不是別無所獲,皇帝雖然沒有任用他們出城爲使,但爲了嘉獎他們的膽識與操守,特意將他們提拔爲光祿大夫或中散大夫,歸光祿勳楊彪直接管轄。

衆多人選無論自薦還是他人薦舉,一概都不符皇帝心意。思來想去,馬日磾覺得除了蔡邕,便再無第二人想了,再加上他也有意提攜蔡邕重返朝堂,此時將其舉薦出來,正中皇帝下懷。

“好,我素知蔡邕忠義有才幹,此次出使,他是最好人選。他若是願意爲朝廷效命,尚書檯可即刻下詔拜爲蘭臺令史。”蔡邕對漢室的忠誠,皇帝是毫不懷疑的,而且蔡邕在涼州將校中確實很孚人望,讓蔡邕出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蔡邕能說服李傕、郭汜等衆將棄軍入城,便是大功一件。”

君臣詔對,一言一句無不得仔細推敲,聽到皇帝只說棄軍入城,而不是率軍歸降。馬日磾眉眼一突,似乎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沒有做聲,因爲一切盡在不言中。

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一百三十五章 豐容顧景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
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一百三十五章 豐容顧景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山县| 仲巴县| 泗阳县| 林芝县| 杂多县| 垫江县| 普陀区| 如皋市| 那曲县| 襄城县| 泰来县| 沁源县| 南雄市| 台州市| 普定县| 诏安县| 津南区| 西青区| 和平区| 屏东市| 巩留县| 望谟县| 九龙坡区| 阜城县| 阿尔山市| 巴东县| 奉化市| 榆树市| 塘沽区| 岳阳县| 永修县| 鄂托克旗| 馆陶县| 安乡县| 休宁县| 衡阳市| 正安县| 徐水县| 灌南县| 富裕县| 任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