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章丨仕宦郎署

“臣當弱於其君也,乃後臣事君順之;子當弱於其父母,乃子事父母致孝也。”————————【太平清領書·卷三十六】

正如馬日磾所料,袁氏的門生故吏在朝中的反對不僅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招致了皇帝的不滿。

皇帝沒有直接針對他們,反而是下了道詔書,痛斥了近幾十年來‘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官場亂象。爲此特意命謁者僕射楊衆轉拜五官中郎將,領左中郎將劉範、右中郎將牛亶對所有的三署郎官進行嚴格的學識與道德審查。

前文已提到,三署郎官是官僚隊伍中的幹部儲備和人才梯隊,按規矩,他們只需熬上兩年資歷,就可外放郡縣、內擢尚書,升職加官簡直不要太容易。等到他們憑藉關係和互相吹捧的‘清名’成爲公卿,就能反過來提攜那些已經退居二線、曾提攜過他們的‘恩公’後人。

如此反覆,一代一代,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地域、血緣、師承爲紐帶的士族圈子。

這個圈子的裡面,最爲著名的就是弘農楊氏與汝南袁氏這兩個東漢中後期實力最爲強勁的頂尖豪門,跟隨其後的就是扶風馬氏、龍亢桓氏等豪族。這些豪族曾在宦官與外戚的壓力下,彼此聯姻、交流學問,共同組成了龐大的士人集團。

集團內部以黨人自居,互稱君子,推崇德行,點評時政。在宦官專權的黑暗時期,他們就是朝野的一股‘清流’。

在沒了宦官與外戚這兩個共同的敵人以後,本就存在嫌隙的士人內部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分裂,比如馬日磾與王允所代表的關西士人與關東士人之爭、以楊琦爲首的弘農楊氏與背後支持王允的汝南袁氏的鬥爭、甚至還包括以趙謙等邊地出頭的士人爲博一席之地而挑起的紛爭。

也正是由於士人內部激發的矛盾,皇帝才得以遊刃有餘,從容利用各方勢力,好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如果當初王允懂得退讓,封賞公正,對各方勢力不偏不倚。以馬日磾一開始對王允的好感,完全有機會統合士人集團,到那時就算皇帝手腕再了得也無計可施。

只可惜性格決定成敗,而且當時的情況以及王允背後的支持者們也不容許他這麼做。

現在皇帝任用楊衆去排查、清除袁氏在朝中的殘餘勢力,就是要讓楊氏加大與袁氏的隔閡,促使士人的分裂。若有人問,楊氏與袁氏有姻親之好,不肯相幫怎麼辦?

如果是以前外戚、宦官還在的時候,大敵當前,楊衆確實不會樂意做皇帝的刀子。可現在二者皆已弱不成勢,已經到了摘取最終的勝利果實的時候,爲了自家的百世榮華,哪裡還會顧忌往日的情面?

皇帝早就對袁氏表示過不滿,上行下效,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地方,打擊袁氏,已成了向皇帝靠攏的‘投名狀’。

楊氏也不例外。

在奉詔以後,楊衆稍作思量,便選擇毫不猶豫的執行下去,但是光祿勳楊彪卻及時攔住了他。

“做事要多思量。”面對自家從弟,楊彪諄諄道:“這回清查,你應當高舉輕放,稍作姿態即可。最多排除數名不堪的郎官,切莫將事情鬧大。”

楊衆奇道:“這是何一說?”

說完,楊衆便反應過來,對方可是光祿勳,名義上是五官、左、右中郎將以及三署郎的長官。如果自己將清查範圍弄大,導致大批人因此罷官,楊彪作爲光祿勳會有失顏面。

“你大可放心。”楊衆寬慰道:“你才任光祿勳多久?此事與你毫不相干,不會有人說你失職。”

楊彪苦笑不已,道:“我可不是爲此憂心,我且問你,一旦有郎官德不配位者,你該如何?”

“陛下詔旨說的明白,無論是誰,一概罷官處置,這放在以往也是如此。”楊衆理所當然的答道。

“那、”楊彪接著問道:“這些人學識不精、德行不足,又是誰舉薦他們爲郎官的呢?若是陛下有意追究,那舉薦之人是否也要一併懲處?”

這話讓楊衆頓時冷汗直流,本以爲只是例行考察郎官、順帶打擊異己的小事,沒想到可能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如果皇帝有意追根究底,那麼不僅是這些不合格的郎官,連帶著那些舉薦者、甚至是他們背後的家族、彼此結成的圈子都要遭受毀滅性打擊。

皇帝兵權在手,威權無兩,旁人自然不敢、也不會直接去怪皇帝,要怪就只會去怪這件事的執行者楊衆,甚至是他背後弘農楊氏都要爲此躺槍!

這個時候哪怕弘農楊氏選擇了忠於皇帝、哪怕弘農楊氏有意打壓袁氏一系士族勢力,他們也不會樂意被皇帝當刀使,並因此而得罪大批士族,甚至背叛自己的階級。

本來還想在此事上積極表現以獲得皇帝認可的楊衆,如今存了消極的念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明白了,這次清查,當務求寬大。陛下若有意追究舉薦之人,我等當力諫勸阻,絕不可讓事情牽連過深。”

“陛下威權日隆,定策之前,尚許旁人暢其所言、提出反對,但只要事情定下來了,便決不允許旁人再做饒舌。”楊彪這段時間摸清楚了皇帝的行事風格,有意強調道:“是故不到萬不得已,切不可輕易諫阻。”

這麼一說,楊衆深以爲然,思慮片刻,終於想出一個穩妥的法子:“不如這樣,此次清查,以學識爲主。須知品性不能以題策考試優劣,如何察之?是故所有郎官,一旦入選郎署,皆可視爲德行稱位,不需考察。”

學識會因個人的勤奮與否而有進退,這可以通過考試檢驗出來,並且可以將被清查的郎官怪罪爲其自身在入職後放棄學問,而不是在入職之初就不精於學。

這樣既能撇清舉薦者的責任,又能應付皇帝交代的差事,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善。”楊彪贊同道:“正當如此。”

於是在楊彪的支持下,有光祿勳的背書,五官中郎將楊衆行事便再無阻礙。連續三天舉行了大小十數次策試,每次都是在承明殿內舉辦,按規制都有皇帝親臨,策試的結果以及罷黜的名冊也都由皇帝御覽決定。

凡事都推給皇帝裁決,楊衆儘可能的扮演著一個執行者的模樣,如此不僅讓楊氏避過了這次可能出現的風波、順帶清除了袁氏在朝中的後備勢力,而且由於這次盡力控制清查規模和追究力度,還使楊氏在朝中的聲望劇增。

清查的結果報到皇帝的案頭,雖然並未盡如其心意,但也勉強算是有一個好的結果。至少他因此明白了楊氏在關鍵性問題上的立場,以及罷黜了所有與袁氏親近的郎官。

另外通過這件事情,皇帝也知道了士族之間哪怕彼此不和、互相爭鬥,但在遇到根本利益時還是會選擇抱成一團。如果皇帝真想徹底打破士族壟斷政治、輿論、經濟等種種局面,就只能依靠兩種人。

一個是出身於士族、屬於既得利益者,但思想卻超越了階級的人物,比如招致所有士大夫口誅筆伐的王安石。

另一個就是非士族出身的權臣來爲皇帝做打手,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有很多,比如臭名昭著的魏忠賢。

這兩個人,一個站在國家的利益,願意背叛自己的階級;一個則是維護皇權與自身的權力,不惜殘暴士族。

而皇帝打心裡需要的、欣賞的其實還是第一類人,只可惜目前皇帝還沒有觀察到一個願意背叛士族,爲他效力的王安石。

不過不要緊,‘王安石’不可求,‘魏忠賢’卻多得是。

眼下大力扶植董承的勢力,讓董承成爲皇帝的‘魏忠賢’,無疑是皇帝最好的選擇。這樣既能讓自己與士族之間有一個緩衝,不至於撕破臉,而且還能消耗、掣肘董承的勢力,並在關鍵的時候把董承拿出去當替死鬼,暫時平息衆怒。

只不過,如今最重要的是董承此人願不願意做皇帝的打手,以及他本人至少要有爲官最基本的政治素養和能力。

前者倒好說,皇帝這幾天有意在立後這件事上懸而未決,就是爲了讓支持伏貴人的弘農楊氏等士人、與支持宋貴人的馬日磾等士人互相鬧騰。等到皇帝直接納董氏爲後,遂了董承心願的同時,必然會引起其餘兩方人的不滿。

到那時哪怕董承有意與士人打好關係,那些人也不會接受一個叛而復降的、非士人出身的外戚,兩者之間的敵對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

但若是董承沒有那個政治覺悟,則一切免談,皇帝也不會讓一個政治小白壞了他的大事。那個時候,皇帝在不願讓王斌站在風口上的情況下,也就只能退求其次,去扶植最不願去扶植的宦官勢力了。

所幸,董承在三署郎官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所上呈的一道奏疏充分證明了他確實擁有讓皇帝扶植的價值。

“陳言開上林屯田疏。”

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七十三章 憑幾細語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
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七十三章 憑幾細語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丰县| 赤壁市| 永寿县| 星座| 开平市| 克什克腾旗| 正蓝旗| 宕昌县| 枣庄市| 高陵县| 辽宁省| 三门峡市| 来安县| 黔西| 武义县| 兴文县| 酒泉市| 泗阳县| 安陆市| 石屏县| 四平市| 阜宁县| 丰城市| 社旗县| 凯里市| 福海县| 德清县| 云霄县| 德格县| 内江市| 岳阳市| 永春县| 渝北区| 福鼎市| 宜春市| 台山市| 邳州市| 肃宁县| 历史| 时尚|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