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章丨各算其能

“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薄菊f苑·說叢】

王允剛拜別董卓,一身朝服尚未換去,便趕回未央宮,正欲前往中臺理政,半途又聽人說皇帝派侍中楊琦傳詔,索要了藏於尚書檯的所有官員名冊,說是要好好識記。此事非比尋常,皇帝登基以來,受制於權臣,很少有自主派人去尚書檯宣詔的。皇帝的性情,王允最瞭解不過,聰慧且敏感,柔仁且怯懦,若是太平天下,當是守成之主。

可自皇帝病情好轉之後,所言所行,處處不符以往,不僅比以前更聰明,而且還多了些以往沒有的明斷。王允不敢說對其瞭如指掌,尤其是在今天早晨他和楊琦分別應對皇帝之後,他必須得好好把住皇帝的脈,至少在刺董前夕這段關鍵的時候,不能橫生枝節,更不能讓皇帝引旁人注目,這個旁人,既是董卓,也是其他觀望的朝臣。

王允也有私心,也有做霍光的私心。

在皇帝闇弱,又沒有別的競爭者的情況下,誅殺董卓後,他便是理所當然的宰輔。到那時,那些暫且與之盟誓的臣子們,無論是否情願,都是順者昌、逆者亡。其餘朝臣,無人可投靠,只能依附於王允。但現在不同了,皇帝的強勢與明睿,已經漸漸影響到身邊的近侍,比如楊琦與楊瓚等人,這是在給朝臣釋放明確的信號,並提供了第二個選擇,等於是要和王允爭奪誅董之後的政治資源,王允怎會坐視不管?

待到未央宮前殿,王允正在殿中靜候沒多久,一個小黃門跑了過來,賠笑道:“國家剛纔已擺駕去了石渠閣,司徒若要請見,不若等……”

知道皇帝不在未央宮,王允轉身便走,只留下尷尬的小黃門在原地。他行事果決,毫不拖泥帶水,從前殿到宮北的石渠閣,足足走了半個多時辰。這石渠閣本來早已在王莽之亂中被焚燬,直到董卓遷都,王允將洛陽蘭臺大部分典籍圖冊都運到長安之後,方纔徹底重修了石渠閣,用來存放洛陽宮中的典籍。

石渠閣四周有一道溝渠,引的是活水,用以防火,夏季在此讀書也能感到清涼。黃門侍郎射堅與丁衝正躲在廊下,陽光和煦,暖風熏熏,他二人靠著廊柱,在背陰處閉眼假寐。忽聽得一陣車馬喧鬧,射堅睜眼一看,見王允端坐車上,緩緩而至。射堅推醒了丁衝,道:“王司徒來了,快進去通稟?!?

石渠閣不大,一二樓都是放書的地方,只在三樓有個小堂,皇帝就在那裡與楊琦、王斌二人看書議事。當丁衝來時,瞥見王斌正與楊琦相對而坐,皇帝居中捧簡而讀,丁衝心裡不滿,裝作沒看到二人似得,對皇帝行禮道:“陛下,王司徒求見。”

於是皇帝聞言起身,臨窗而立,正好能看見王允垂手而立,在閣子前靜候自己傳詔。王允再怎麼耿介剛直,也知道擅闖陛前的罪過。皇帝擺擺手,示意丁衝下樓傳王允上來。

王允走進時,恰好看見皇帝正站在窗邊,藉著屋外明媚的陽光,瞇起鳳目仔細認讀著書簡上的小隸,蒼白的臉被陽光照成健康的麥色,身上一襲深色的燕居服,襯得身子越發瘦小不堪,但那認真、好學的模樣卻深深印在王允腦海裡,成爲了他終身難忘的畫面。楊琦在一旁輕咳了一聲,他方纔轉醒,大步上前,伏身拜倒;“司徒、守尚書令臣允叩見陛下!”

皇帝仍然站在窗邊,整張臉有一半隱入暗處,正如他所表現的情緒一般陰晴不定,他盯著一行文字陷入沉思,楊琦不敢說話,王斌更是放下了書簡,不知該站該立,面露忐忑。

此時王允在朝中的權勢僅在董卓之下,王斌擅自與皇帝結好,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當他直面王允時,王斌倒是突然心虛了。皇帝倒是比任何人都沉得住氣,他不叫起,王允就得一直跪著。王允知道皇帝這是要在他身上出一口早上被糊弄的惡氣,也是刻意要殺他威風,哪怕地板堅硬,自己一路過來身子疲累,也得咬牙硬挺著。

終於,皇帝將手中書簡放下,像是剛看到人似得,笑道:“司徒來了,快請起?!?

“到底是才疏學淺,這幾行字看下來,到有許多都不識得?!被实圩叩侥殷舆叄瑢⑹稚峡赐甑募畠苑呕厝?,又拿了一卷出來。他指了指手上的簡牘,大方的說道:“枉我還盼著早日親政,治國理事,沒料到還得從識字認人開始學起?!?

王允掃視了一眼四周擺放的簡牘,有些已經被拿出囊笥,有的已經被打開放在案上,明顯是看過了。他隱隱有些吃驚,這些年皇帝沒有經過正式的拜師學習,對知識的獲取只來於自己與太史令王立每次講授的《孝經》,官員名冊不僅記載著官員的姓名,還包括其籍貫、履歷等等,極爲枯燥。皇帝能在這麼短時間內看完一部分,實在是了不起。

“陛下心懷天下,乃社稷之幸,荀子曾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菹孪葟淖R字做起,而後再精讀《孝經》,通曉《詩》、《尚書》,如此一來,治國當不是難事?!蓖踉驶氐?。

皇帝擡起簡牘在眼前看了看,又放下,疑惑道:“這麼多書,要讀到什麼時候?”

“尋常士子,負籍求學,非十年不可。陛下聰睿非常,三年應有所成。”

皇帝不滿意這個回答:“天下百姓苦等明君而不得,三年實在太久,我恨不能下個月就親政?!?

“萬民倒懸,拯濟百姓猶如救火,然孔子有言;‘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荣t之言,臣願與陛下共勉?!蓖踉室玫涔蕘砘亟^皇帝想一口氣學成博士的幻想。

“三年之內,就只讀這些書嗎?”皇帝語氣有些不悅;“我既是天子,便當瞭解朝廷官員,天下百姓。尋常政事,我也當一一過目,以備臨事。若連這些都不識得……”

“陛下每日裡引見大臣,自有郎官唱贊姓名,這些東西……”王允停頓了下,復又說道:“有尚書檯輔佐,陛下若要看,等這幾日朝中事情不忙了,臣再使尚書撿選往日詔書律令,供陛下查閱。”

皇帝沉默了,臉上的笑容頓時收斂了半分,口出誅心之言:“這是王司徒的意思,還是所有朝臣的意思?”

“這只是臣的愚見,還請陛下恕罪?!蓖踉拭鎸实鄄簧频恼Z氣,毅然頂撞,倒是比楊琦還要顯得剛直。

王斌聽這話尚未有知,但在楊琦耳朵裡,這哪裡是在爭論學有所成的時限,這是在爭論皇帝應該親政掌權的時間!

三年之後,皇帝十五歲元服加冠,這是漢代許多皇帝親政的最低年齡。

但皇帝明顯不願意苦等三年。

見兩人話語越來越直白,甚至帶了些火藥味,楊琦與王斌雙雙離席,跪伏在地,似是提醒皇帝,又似是應和王允般叫道:“陛下!”

皇帝看了眼楊琦二人,又看了眼王允,強壓怒火:“讀書宜早不宜遲,黃門侍郎張昶善書,我欲讓他教習文字,先學學簡單的東西,等以後朝局安定了,再議論延請名師的事?!?

見皇帝服軟,王允不敢放鬆警惕,黃門侍郎張昶的父親是名將張奐,董卓非常仰慕他,曾給張奐百匹縑布,以示交好,卻不被張奐接納,待張奐故去後,董卓寬愛其後人,故徵辟張昶爲黃門侍郎。王允不知皇帝拉攏一個董卓親近的人物是何居心,出於自己的考慮,還是進言道:“臣亦聞黃門侍郎鍾繇尤善楷書,可與張昶一同教習陛下識字?!?

皇帝點點頭:“且都由你?!?

又道:“下次朝會,尚書檯可曾議好是何時?”

王允面色如常,表現的很淡然,對皇帝跳躍性的轉移話題,他不答反問道:“敢問陛下,何故有此一說?”

“我大病初癒,自當傳百官朝賀,事關乎己,難道不該一問嗎?”皇帝目光灼灼,直視王允,王允不敢對視,低下頭以示禮讓。

他心中暗忖,皇帝突然關心朝賀,意有所指,看來楊琦今早所言不假。王允在來時路上已經想通了皇帝的打算,無非是借董卓伏法,公卿惶惶之時出來安定朝局,奪權親政。這個打算完全有礙於王允的計劃,王允勢必要阻止,雖然阻止的結果是引起皇帝的不快,但在王允看來,小皇帝的不快實在算不得什麼。霍光不還讓宣帝如芒在背呢,宣帝對霍光做什麼了嗎?

有前車之鑑,王允並不怕皇帝會做什麼。他只要捱過這段關鍵時期,掌握朝政後,一個無依無靠的皇帝又能奈他何?屆時整個天下都將按他設想的走,變法改革,像霍光一樣輔佐幼帝,讓大漢重歸治世,而皇帝,只需垂衣拱手就好了。

這是他平生所願,爲了這個宏願,他既可以不畏強權,引頸抗辯,也可以虛與委蛇,屈身折服:“羣臣朝賀,是要安天下人之心,以解臣民憂慮之念,故臣與尚書檯商議,宜早不宜遲,太史令王立占卜觀星,說兩天之後最爲適宜。至於延請大儒教授陛下,茲事體大,還請寬限數日,容臣等商榷擇選後再行不晚?!?

“最晚要什麼時候?”皇帝似乎對延請師父一事很上心,追問道。

王允考慮了一下,回道:“最早下次常朝,便可商議此事?!?

兩方各有打算,心照不宣之下二者達成一致。皇帝得到了他想要的,自然也要做出承諾:“好,這兩天讓太醫令給我好生調理身子,沒什麼事,就不用讓外臣來覲見,一切等朝會再議?!?

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七十章 兇終隙末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
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七十章 兇終隙末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西县| 邵东县| 白山市| 昌黎县| 芦溪县| 宁河县| 井冈山市| 和田县| 松溪县| 中宁县| 鄂托克前旗| 塔城市| 客服| 襄城县| 泰宁县| 安庆市| 徐汇区| 乌兰察布市| 桃江县| 稻城县| 鹤壁市| 万年县| 鞍山市| 德兴市| 若羌县| 洛隆县| 叶城县| 从化市| 抚远县| 安顺市| 淅川县| 金山区| 子长县| 固镇县| 水富县| 绥化市| 晋宁县| 浙江省| 丹寨县| 博野县| 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