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

“災異謂天譴告國政,疾病天覆譴告人乎?”————————【論衡·譴告篇】

建安元年八月十四。

前殿,東堂。

未央宮前殿除了朝廷的象徵三大殿以外,其左右還有數百間附屬的屋舍,有的是守衛人員的居所或辦公用地、有的是大臣上朝前臨時休息的朝房、有的存放著部分兵器與錢穀。由於早已下過詔書,中殿路寢正東邊的廊房被提前清理出來,讓皇帝避正殿,退居此處露坐祈雨。

廊房是‘前堂後室’的結構,露坐雖是露天而坐,但皇帝不會真的坐在太陽底下暴曬,而是坐在四面圍牆都開有一門洞的‘堂’內。

小黃門穆順侍立在門邊,一臉犯愁的看著檐外的天空,晴朗湛藍,幾團雲朵懶洋洋的懸浮在天穹,絲毫不見有低垂下來的意思。

皇帝已經露坐祈雨兩天了,在靈臺令劉琬推算出祈雨的良日、太常準備好一應儀式流程之前,皇帝都要在這間四處漏光的堂塾內虔心靜坐。自從皇帝打算親自祈雨以來,朝廷內外可謂是翹首以盼,但云雖是飄來了幾朵,天卻不見有何涼快的跡象,穆順心裡不禁爲此擔憂,若是連天子都求不來雨,那接下來還能怎麼辦?

像穆順這般心存憂慮的人並不算少,可當事人皇帝卻絲毫不見任何緊張與焦慮的神情,每日安之若素的在此露坐、寡言少語,像個一心修道的方士。

穆順側身望去,看見門洞之中盤膝坐著的背影,不由敬服對方的定力。

皇帝端坐正中,低垂著眉眼,置於腹間雙手正翻來覆去的把玩著一方精巧的方紐玉印。那方玉印長寬約寸許,玉質細膩溫潤,底部鐫刻著六個硃色篆字,皇帝伸出拇指在每個字上撫摸了一遍後,難得開口問道:“李堅還沒來?”

穆順在門邊躬著身子,對著皇帝的背影答道:“奴婢這就去探看。”

說著他便移步下階,還沒走到南邊的宮門,便瞧見不遠處一前一後的走來兩個人,爲首的正是穆順的故交、內謁者令李堅,在他身後跟著個一臉忐忑的中年男子,頭戴皮冠、身著褐衣,低眉垂首,跟許多初次入宮的人一樣,一眼都不敢多看、一步都不敢多走。

穆順站在門下,上下打量了那人一眼,這才略帶責備的對李堅說道:“如何這時纔來?”

李堅與穆順是老相識了,此時也不客套,解釋道:“我也是未曾料到,車駕途徑槀街時,街上會躺著幾個餓殍,人聚在一起,路不得通,只好繞道過來。”

“餓殍?”穆順一愣,也顧不得多想,擺手道:“國家等得急了,先隨我進去。”

李堅‘欸’了一聲,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帶著身旁那褐衣男子走了進去。

褐衣男子經過穆順時停了一步,很是知覺的向穆順拱手作了一揖。

穆順沒有還禮,幾步追了上去,先在堂前低聲說道:“陛下,李堅帶人來了。”

門塾外肅立著二十來個殿前羽林、虎賁,個個精悍無比,身穿的甲冑在陽光下閃著金光,其中一人更是健碩如熊,站在門邊幾乎快把數丈寬的門洞遮去了大半。堂內背對著門洞、坐著一個身穿素服的人影,在那名虎賁的對比之下,更顯得單薄瘦削。

褐衣男子不敢再看,低著頭跪在方格紋的鋪地磚道上,跪伏稽首道:“罪人張魯叩見陛下!”

還沒聽清堂內傳來什麼話語,穆順便開口叫他入內。張魯趕快起身,弓著腰從一側登上臺階,走進堂中重新行了一禮,愈加不敢擡起頭來。

沒過多久,只聽身前傳來衣袂擦動的窸窣聲,是皇帝轉過身來,先將趴伏在地的張魯打量了一眼,開口說道:“你來長安有多久了。”

“罪人承蒙聖顧,至長安已將近三月。”張魯心中對這個少年天子充滿了敬畏,戰戰兢兢的說道。

雖然幾個月前張魯便帶著杜濩、樸胡等七姓夷王投降,爲朝廷順利接手益州提供不少便宜,但大軍班師數月以來,這還是皇帝第一次單獨召見他。自入朝後,張魯便沒少憂心過自己今後的歸宿,朝廷雖不會做出害他性命的舉動,但他也著實不願就此困在長安城裡籍籍一生。

“受降之後,你已是關內侯,不必自稱罪人。”皇帝將那方玉印握在掌心,聲音清越:“詔你入宮,是有話要問你。”

張魯仍不敢起身,伏在地上甕聲甕氣的說道:“罪臣不敢,陛下但有垂詢,罪臣知無不言。”

曾經在巴蜀聞名一時、在漢中意氣風發的五斗米道師君,在皇帝面前全然無昔日的氣勢,倒有些卑躬屈膝的意思。畢竟自己的身家性命皆在對方一念之間,吃過苦頭的張魯寧肯將姿態放到塵埃裡,也不敢輕易干犯尊長。

“天道自然,自然無爲,是這樣吧?”

這是黃老的理論,五斗米道與道家淵源頗深,張魯略一遲疑,簡單答道:“是。”

皇帝點了點頭,又追問道:“既如此,人君爲政失道,天用災異譴告之。如此便是有爲,有爲則非自然,又談何天道?”

這個問題就很棘手了,災異是儒家學者假借上天的名義譴責無道之君、制約君權的武器,皇帝這話卻是在質疑這個的理論基礎。張魯不在朝中,對近來的朝局與流言也有所耳聞,他勢單力孤,可不願牽涉進去,於是說道:“上天之譴,臣不敢妄言,但聞《五千言》有載‘道常無爲,而無不爲’。”

皇帝沉默了會,復又說道:“我繼位以來,昧旦丕顯,明斷庶獄。自謂無愧於天地、黎庶,若依你所言,天道無不爲,則彼以災異譴告於我,又是何故?”

這一問正好是張魯所能回答的專長,他說道:“罪臣自入朝以來,所見關中百姓翕然昌樂,皆自以爲得遇太平。陛下聰仁,未見失德無道之舉,如何能以災異附會天譴?只是先王爲治,不得天地心意,故災異萬端,後之在位者復承受其不德。”

等若是既承認了當今儒者士人信奉的天人感應學說、避免了推翻否定這一得罪人的行爲;又很好的爲皇帝開脫,將天譴的過錯推給先帝、乃至於以往的歷代皇帝。皇帝還是頭一次聽到這種解釋問題的角度,不免感到新奇,他略挑了挑眉,說道:“這番話倒未曾聽過,卿爲我論之。”

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
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城县| 库伦旗| 溧水县| 广水市| 宜兴市| 禄丰县| 怀远县| 泾阳县| 金塔县| 舟山市| 会泽县| 姜堰市| 阳东县| 满城县| 大庆市| 茂名市| 文山县| 济宁市| 新兴县| 黎平县| 安图县| 揭西县| 怀集县| 郁南县| 衡阳市| 德保县| 丹巴县| 玛多县| 阿勒泰市| 三穗县| 社旗县| 上犹县| 灌云县| 嵊泗县| 铜川市| 湘潭市| 武义县| 阿拉尔市| 大荔县| 璧山县|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