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

“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若是河東真的如荀攸與賈詡二人所料那般起事,地近幷州的袁紹不可能不鬧些動靜,沒準會趁著河東叛亂隔離了上黨與朝廷之間的聯繫,見機攻取上黨乃至幷州等處。

結合王允近來的多番舉動,並不難猜出袁紹會採取什麼樣的應對。

荀攸到底思慮謹慎,沉吟說道:“春季用兵容易耽誤農耕,如今四方疲敝,無論敵我都不會急於此時。現在離夏天少說還有半年,臣以爲至少得調兵馬屯駐馮翊,隨時應對。此外若是開戰,便必要將賊子擊於河東,決不能讓其南入關中,壞了朝廷好不容易打造的屯田基業,所以更得籌備周密纔是。”

皇帝想學鄭伯克段於鄢的把戲,先縱容河東豪強叛亂或是有叛亂的苗頭,再迅速派兵將其撲滅。就跟當初皇帝爲了扳倒王允、從而不惜坐視李傕等人造反一樣,這個計劃有很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就會陷入不利的局面。

但若是成功了,卻有極大的利好,不僅能徹底根除河東豪強,借王允一事打壓朝中士人勢力,將皇帝的威權再次登上一個臺階;還能拿河東當改革的試驗田,順便將袁紹的野心大白於天下。

危險與機會並存,皇帝處事看似沉穩冷靜,其實在骨子裡卻是個冒險主義者。但他謀慮深遠,即便這次有一定風險,但只要運籌得當,未必不能把控全局。

眼下最大的問題不是河東有多少豪強牽涉其中、是否已經私下勾結串聯,而是一旦事發,朝廷該如何及時做出應對,按荀攸所言的那樣,將叛軍限制在河東一地,不使其禍害關中。

“提前調兵屯駐,固然能預先遏制敵鋒,不使其西渡黃河,擾亂三輔。”賈詡淡淡說道:“只是如此一來,恐怕會驚動河東諸人,使其察覺朝廷用意。”

“這倒好辦。”皇帝接下了話頭,說道:“即日起翻修從長安到華陰的驛道,道路務必寬闊,方便大軍急行。此外,再使人預備船隻,等時機一到,便可水陸進發,直抵華陰,北上蒲阪。”

華陰縣往北走一段黃河水路就可抵達河東西南的蒲阪縣,蒲阪津是黃河天險上少數幾個渡口。只要能佔據此處,派兵在此渡河,便能將河東叛軍攔在三輔之外。

“可使弘農郡典農校尉改屯華陰,既能預籌糧草、又能修整道路、而且……”賈詡擡頭看了眼皇帝,又立即低下了頭,說道:“能制不測。”

荀攸心裡有些不自在,便道:“河南尹雖有前將軍鎮守,可北有河內張楊、東有陳留袁術,一旦聞警,頃刻之間,恐不能及時入關救急。”

“是啊,可惜計已至此,徒呼奈何。”皇帝似笑非笑的看著荀攸,說罷,又補充道:“弘農的情況,相信劉艾會處置好的。”

“陛下,弘農之於楊氏,猶如汝南之於袁氏,乃一家祖塋、基業所在。”荀攸有些急切的說道:“河東雖說豪強林立,別說高門閥閱,二千石之家也不過寥寥,陛下大可施以雷霆,威懾人心。可弘農則不然,此間牽涉頗多,需得慎之又慎!”

皇帝邊聽邊笑,荀攸以爲自己會順手將弘農楊氏也一併算計進去,殊不知是對方多慮了:“荀君說笑了,楊氏忠於漢室之心,數百年不曾更易,我豈會放任宵小,侵犯忠良之家?”

荀攸稍鬆了口氣,冷不防聽皇帝又說道:“當初李傕等賊子於弘農舉兵叛逆,也沒見他們拿楊氏如何,可見楊氏威望之巨,便是賊寇亦不敢犯。更何況,王公私底下動作頻繁,楊氏未必察覺不到,興許早有預備,猶未可知。”

等河東叛亂開始之後,身受牽連與波及的各方勢力該如何見機行事,能否及時脫身、自我保全、甚至是在此事中獲利,就得看各自的能力與手段,而不是仰賴皇帝一時的仁慈。荀攸心想楊氏好歹也是與袁氏齊名的高門豪族,數百年處世之道,應該犯不著生糊塗。

只是皇帝那句‘早有預備’似乎一語雙關,讓荀攸仍有些猶疑,看來當著皇帝的面,知曉機密的賈詡還是有事在瞞著他。

如今就等著擂臺開鑼,各方一較高下;皇帝的對手是袁紹、劉虞的對手是王允、王邑的對手是河東豪強,乃至於賈詡、甚至是關西士人隱隱約約對楊氏的算計……

所有人都明白自己的對手是誰,所有人幾乎都盤算好了方略,只是在此之中,卻唯獨有一人尚且不明自己的身份,還找錯了對手。

“王彥雲能興其家。”皇帝忽然說道,像是感慨道:“說起來,我對他也算不薄了。”

皇帝口中的這個‘他’顯然指的不是王凌。

王允如今的情況就如一隻猴子,袁紹在背後指揮利用,皇帝與劉虞在一邊看著熱鬧。誰都知道王允爲人利用而不自知,但誰也沒有主動將其說破的意圖與動機,袁紹沒有,劉虞沒有,皇帝更沒有。

袁紹想利用王允分擔幷州的勢力,替他吸引朝廷的視線,好在暗中謀事;劉虞一山不容二虎,不希望今後在幷州有除他之外的第二個聲音;而皇帝更不希望王允繼續老當益壯、發揮餘熱,從一個後世人的角度來說,王允是個值得他敬佩的臣子。

可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說,王允的氣節固然值得稱道,但只有死掉的王允纔是值得讓人緬懷尊敬的忠臣。所以王允的能耐再大,對皇帝來說都不重要,恰恰相反,沒有王允,對皇帝很重要。

對於所有人來說,無論是此時的朝局還是天下的局勢,都沒有能讓王允插手的餘地了。而王允卻以爲自己遊刃有餘、算計到了各方勢力,殊不知所有人都在眼睜睜的看著王允在刀尖上跳舞,並一步步走向死路。

賈詡對王允沒什麼觀感,反倒因爲王允曾欲對他趕盡殺絕而有些怨懟,此時自然不會說什麼寬解的好話:“王公確有其才,自負大功,挾誅董之威,凌上威下,處政失措。此等大臣,自古未有保全其身者,更遑論其家。而陛下敦惜其忠義,未加治考,便頻降中旨,使其黜退還鄉。此何等深恩,其不哀惶反省,卻罔自妄爲,殊爲不敬,陛下……當無愧矣。”

皇帝眼角的肌肉抽動了一下,隨即長嘆道:“王公有保全漢室之功,卻有傾覆朝廷之罪,理應屏棄,不該使蒙眷顧。本以爲讓他返鄉,可以讓他就此終老,怎料他……呵。”

隨即只聽皇帝冷笑一聲,策馬緩步往坡下走去,說道:“青青不伐,終致尋斧。何況王公這回實在是惹下禍患,我保下王凌,也不算是虧待了。”

荀攸在一旁默然的看著這一切,他的叔祖荀爽生前擔任司空時,曾與王允密謀誅董,雖然事情最後由於荀爽的突然病死而不了了之。但兩家之間關係也算親密,董卓死後,王允開解赦免的第一批臣子中就有荀攸的名字,其後若不是因爲蔡邕,荀攸恐怕早已與王允走到一起去了。

此時見到無論是對王允又敬又恨的皇帝、還是往日的至交、現時的盟友,都在拿他當好戲看,等著他玩火自焚。這對於一個頑固得近乎可笑的老人來說,是多麼的諷刺。

王允在朝時費心維持,遭免遣歸後,仍閒不下心來,還想幹預朝政,讓朝廷按他的設想走。難道對方的權欲真就那麼重麼?荀攸突然有些心悸,或許,這就是王允苦苦堅守的‘正道’。

看著皇帝策馬走下坡,賈詡在一旁輕嘆了口氣,目光深沉的看了荀攸一眼,隨即錯身而過,跟著皇帝離開了。

荀攸一個人騎馬站在坡上,忽然轉頭看向廣袤無邊的田野,手中不由自主的抓緊了繮繩。

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
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义区| 濮阳市| 潍坊市| 杂多县| 九台市| 临夏县| 榆树市| 万年县| 涞源县| 奉节县| 舒兰市| 闽清县| 前郭尔| 南安市| 莒南县| 曲靖市| 房产| 宿州市| 双柏县| 兴海县| 怀来县| 诸暨市| 海盐县| 扎兰屯市| 册亨县| 双柏县| 渑池县| 台江县| 深圳市| 丰县| 承德县| 房产| 乐业县| 汾阳市| 小金县| 盐池县| 靖宇县| 康平县| 易门县| 扎赉特旗|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