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

“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爲戰?!薄臼酚洝せ搓幒盍袀鳌?

建安三年十月廿日。

東郡,聊城。

秋雨過後,河北很快進入了乾燥悶熱的天氣,溝壑裡的積水開始變淺,土地重新變得凝實堅硬。經歷風吹雨打、又被暴曬後的枯草灌木終於混跡在塵土裡。

皇帝的軍陣中開始擊起鼓來,就像一陣滾雷自天際落在平地炸響。五色五方旗、旌旗、號旗、南北軍各部的旗幟隨之陸續舉起,遠望如祥雲彩霓。這片雲霓之下,烏壓壓一羣整齊的隊列正慢慢向前移動著,轟然整齊的腳步聲像是同一個巨人發出來的。

在大軍的最前排,依次排列著披堅執銳的虎賁軍、中壘營,他們牢牢保護著中間的射聲營,就如同步兵營與輔兵營在後面保護皇帝。羽林騎夾輔在右,長水、屯騎營護衛在左,他們呈方形的陣勢,普通簡單,卻大巧若拙,讓對面的袁軍無不警惕。

“看來彼天子遇戰生怯?!痹B看著對面大營中屬於天子本人的大纛信幡不動如鬆,開口笑道:“本就兵少,卻還要分出一部護衛御駕,何其不智!”

將軍文丑咧嘴一笑,正要上前請令,一時卻被郭圖攔住:“明公,如今是聚兵而戰,間道侵襲,是兵家大忌。”

袁紹收起了笑,點頭說道:“正是此理!文丑、韓莒,爾等領兵五萬出營接戰。早先顏良之敗,是失於預料,如今是兩軍合戰,勝負全憑彼此實力,再無伎倆可想!爾等切莫辜負我意。”

被點了名的將領齊聲應諾,立即帶領部衆列陣而出。

前鋒將軍文丑、屯騎校尉韓莒、別部司馬何茂所部是袁紹麾下最精銳的部衆,約有兩萬出頭,其餘的皆爲普通士卒。這一點從他們身上雜亂的甲衣就能看出來,那些百戰精銳多數都是堅甲,手持長矛盾牌,腰間插著刀劍。而那些普通士卒則大多穿著一件皮甲,或者身穿戎服布衣,與對面的南北軍相比實在簡陋至極。

兩支勁旅東西相對,密集的人馬步出營寨後如鷹隼一樣展開雙翼,如潮的人海黑壓壓蓋住了踐踏出土層的地面。在文丑的對面,精銳整肅的步騎就像一座不可跨越的山嶽,橫亙在西邊,成爲對面營中皇帝身前最堅實的屏障。

海浪與礁石砰然衝擊,喊殺聲隨之而來,風聲中四處傳著士卒的嘶吼與刀劍砍擊的聲音。那澎湃的廝殺就在眼前,但被堅實的步騎牢牢壓住,反而襯得後方的大營中安靜如尋常。

皇帝攜著一衆人等走出營帳,感受著殘酷的戰爭離他如此之近、卻又永遠靠不近身前的奇妙情緒。他看見吳匡與另一位輔兵校尉正在營地裡調度輔兵接下大軍出營後留下的防守空白,就使人將他們二人叫了過來。

吳匡穿著件校尉的制式明光鎧,甲裙長度及膝。他是大將軍何進在時就從軍入伍的老將了,鬢髮間已經是白多黑少了。另一位輔兵校尉也是同樣,二人雖是南北軍將校,但輔兵在禁軍的作用只是修築工事等,很少有人將彼等與南北軍對上號。如今被皇帝喚住,兩人既驚且喜,走至近前抱拳行禮。

皇帝看了眼身邊左右護翼著的許褚、張橫等殿前虎賁、羽林郎,寬慰似得對這些沒機會上陣的人說道:“如今正是勝負決戰的關頭,爾等這些日修築營寨,輪防值守,論述勳勞,不比旁人上陣殺敵的要少?!?

籠絡人心一向是皇帝最得心應手的事,幾句話下來,吳匡二人很快感動之色溢於言表,即便無緣參戰,但有皇帝這句承諾也就心滿意足了。

跟南軍的輔兵校尉比起來,吳匡尤爲得意,因爲皇帝在剛纔的一番垂詢慰藉中主要是在與他說話,話裡還提到他當初在弘農交出叛軍這樣微薄的軍功、以及他的兒子與侄子。

吳懿、吳班二人在益州歸復之事上出過一點力,被敕拜爲郎中,算是步入仕途,然而聲名尚未更進一步,卻不知怎的被皇帝熟知,在他嘴中很自然的就說了出來:“你家子侄俱是英豪,如今留守長安,不得隨軍東征,倒是可惜了。”

“這、陛下雖移駕關東,然宮闕不可不守。”吳匡吞了口口水,小心措辭道:“光祿勳本有護衛宮掖之責,此番東征,雖有衛士、郎衛隨軍,但仍要留下一干人馬戍守未央。吳匡等人雖然不肖,但也知謙讓之義,何況光祿勳指名輪值……”

話裡話外盡在述說吳懿等人堅守職責、不爭搶功勳的忠義,又解釋了光祿勳如此安排、吳懿等人不便脫離值守的緣由。

皇帝依稀記得吳匡不是那種說話面面俱到的人,聽了對方的回答,他多少有些奇怪。但這份迴應卻又是他預料之中的事,皇帝沒有多做表示,只道:“便如爾等輔兵,論述功勳,不單以是否殺敵爲論。二袁滅後,宮中府中一應人等,俱有封賞。”

吳匡唯唯應下,心中竊喜,皇帝對吳氏的印象出奇的好,這讓吳匡驚喜之餘,更堅定了打算讓吳氏自立自強的想法。

皇帝見著吳匡走遠,忽然對身邊人說道:“看來長安預防齊備,我似乎不用太過關切了。”

“一切皆爲得天助力?!避髫⒓唇涌诘溃骸俺⒅页剂紝o數,譬如山水取用不竭,即便東征調發大半精銳,也足以制御外寇。”

“留守朝廷的那些人裡,能用的太多了?!被实圻b望廝殺一片的軍陣,聲音平靜,他轉過身,帶著荀攸、賈詡等寥寥數人登上搭好的臺子上,站在這個高臺上,他可以放眼眺望不遠處的戰事。

許褚等一干殿前郎與其餘臣子留在臺下,不多時,步兵校尉趙雲也帶了一隊人過來守護。

“舅父雖然不懂兵法,但勝在穩慎謙和,有他坐鎮,我不怕關中會生亂子?!被实劭粗矍暗膽鹗?,口中卻說著千里之外的敵情:“至於進取圖勝,那就得看皇甫嵩、鍾繇他們的本事?!?

荀攸語氣從容:“所以,諸公的奏疏……”

皇帝聚精會神的盯看著戰局,口中不假思索的反問道:“彼等又沒有將舅父擡進承明殿秉政,只不過共薦舅父以衛將軍參議軍事,這算什麼違制?”

長安那些人對於這件事的分寸拿捏得極好,既不過分觸怒皇帝,又能達到目的,議事程序正當,也拿不住明顯的尾巴。皇帝本只想借董承一個人觀察所有人的反應,要說藉此敲打,卻是還不至於。

“事急從權,若是留守諸公什麼都不做,只待詔書令下,那纔是失職大罪。如今,臣只見到諸公面對局勢,不計私利的大義與擔當,”黃門侍郎來敏在一旁理所應當的爲桓典等人做辯護。

皇帝扭頭看了來敏一眼,似乎是在訝異屬於心腹近侍的黃門侍郎裡怎麼會有來敏:“你似乎有話要進陳?”

來敏沒有捕捉到荀攸暗示的目光,自顧自的說道:“臣素聞朝中諸事,皆由司空趙公署理,太尉不過附名而已。近來又多聞其失德之舉,惹長安民怨,豈能擔當重任?而況當日太尉摔印而走,怨恨形於色,如此下去,難保不會旁生枝節。故臣以爲,不妨以衛將軍主持大局,其身爲貴戚,德齒俱尊,足可堪任……”

他尚未說完,營前軍陣忽然傳來轟的一聲吶喊,衆人放眼望去,只見中壘營等步卒弓兵守禦原處與敵人僵持,左右兩翼長水、羽林等騎兵則如兩把尖刀往敵軍腰腹處殺去。

荀攸立即打斷道:“茲事體大,如今萬事皆要以‘穩’爲主,太尉之事無關大局,還請陛下三思。”

皇帝擺了擺手,似若無意的說道:“荀君多慮了,我的初衷沒有變。舅父體弱,名義上主持雍涼軍事就很好,具體用兵的事就交由皇甫嵩。至於太尉仍要秉政承明殿,到底也是我的丈人、舅氏,我不能厚此薄彼?!?

“何謂‘厚此薄彼’?”黃門侍郎種輯不太滿意的說道:“臣只聽說國家無私事。”

種輯的脾性與種拂、種邵是一樣的倔強耿直,這在外間看來似乎是河南種氏的家風,但這種性格往往具有迷惑性,讓人覺得他說的每句話都是發自赤誠。

皇帝不易察覺的蹙了蹙眉,忽然笑道:“種郎點醒我了,賞功罰過,纔是爲政之道?!?

話已說到這裡,皇帝仍不願在來敏、種輯的攛掇下給予王斌更大的職權,或是嚴懲董承。但種輯仍要強諫到底,不依不饒的說道:“可太尉心有怨氣,若是仍由二者分掌軍政,或生齟齬,豈是一個‘穩’字計?”

“大敵當前,還敢因私廢公,只爲門戶私計,你是瞧不起太尉、司空、還是衛將軍的品性?”皇帝忽然呵斥道,王斌有趙溫、楊琦、桓典、司馬防等一干在長安的實權人物支持,若說還防不住董承耍伎倆,那真是笑話。

可有些人偏是想把王斌拉到一邊陣營中,關東的種輯、荊州的來敏,眼下也就荀氏鎮靜高出一著。

種輯與來敏被嚇了一跳,皇帝那幾句話彷彿是在當面指責他們,這下就連種輯都不敢隨意說話,低著頭唯唯諾諾,忐忑惶恐。

皇帝看他這樣,就知道種輯的說話‘耿介’與楊琦完全是不一樣的,他心中更是不屑,揮手將這些黃門侍郎、侍中趕了下去,臺上只留下荀攸、賈詡兩個人。

荀攸在心底略嘆一聲,卻並不因此改轍主張,而是比種輯等人說話更有餘地:“種輯所言不無道理,趙司空夾在中間,確實爲難,楊侍中、桓中丞等人過於剛直,有失柔和。以董公的性情,這幾人共處朝堂,不得不先爲豫防?!?

皇帝對荀攸的意見永遠是重視的,他認真的點了點頭,當著對方的面說道:“這話極是,如今尚書檯正缺一個僕射,須得是溫和有德才,能服於衆者?!?

一直在全神貫注的觀察著眼前戰事的賈詡總算移開了目光,像是對這件事很感興趣:“臣有一個人選?!?

“喔?”皇帝挑眉看著他,問道:“各部尚書大多爲新晉,得是外人才好?!?

“東平相荀彧。”賈詡說完這話讓荀攸心頭一跳。

皇帝恍然笑道:“我記得他,此人在雒陽時,曾爲守宮令,爲孝懷皇帝掌管筆墨,也教過我習字。其人確實堪稱君子,在兗州助曹操經營地方、軍務,也大有稱道之處。就讓他做尚書僕射,詔書即下,不能耽誤?!?

荀攸下意識的拒絕道:“非臣謙抑,而是如此是否……”

“並不唐突?!被实鄞驍嗔怂脑?,鼓勵的說道:“我早聽聞此人聲名,只惜無緣一見,如此甚好,先讓他去長安處理事務,讓我看看其人究竟如何。等大軍凱旋之時,我再好好見他?!闭f完,他又道:“我知道曹操視其爲臂膀,但荀彧畢竟不是他的私人。”

荀攸沒話說了,他本就知道皇帝有調任荀彧的想法,遲遲未動,是看在戰事不明,不想因爲調離曹操親信而過度刺激到對方。如今淮南勝訊連連,袁譚敗退青州,就連眼前,長水騎與羽林騎也已經擊潰了文丑所率的騎兵,中壘、射聲等營也開始傳呼而進。

此消彼長,皇帝少了很多顧忌,調開荀彧也是應有之意了,只是不知道皇帝在調走之餘,會將誰安插在曹操身邊呢?

“前將軍一到沛國,郭奉孝就給他出了不少計策?!被实酆鋈徽F讚道:“先是虛張聲勢,打著前將軍的名號,詐稱領兵三萬入徐,嚇得袁譚棄瑯邪而走。而後又說降泰山羣盜,既解決曹操側翼之憂,又襲擾濟南,讓袁譚支絀?!?

“此人有大才,朱公本只是坐鎮沛國,居中調度而已,郭奉孝卻能不動一兵一卒,起數萬兵馬之效用。就連曹操都爲他幾次上疏表功,我看,就讓他去曹操帳下好了。”

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
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平远县| 海原县| 北宁市| 三穗县| 赤壁市| 岳阳县| 德兴市| 红安县| 汤原县| 徐水县| 万源市| 滦南县| 平凉市| 石阡县| 鲁山县| 林口县| 阜康市| 万州区| 宁波市| 乌鲁木齐市| 康马县| 眉山市| 青阳县| 即墨市| 尼玛县| 大余县| 九龙县| 白朗县| 合阳县| 太原市| 浑源县| 保德县| 霍山县| 衢州市| 南投县| 师宗县| 江城| 张家港市| 安宁市|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