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十三章 風(fēng)物長量

“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尚書·周官】

未央宮,宣室殿。

司空、錄尚書事趙溫正低頭觀察著面前的漆碗,朱漆的茶碗裝著淡黃色的茶湯,幾片茶葉在茶湯中緩慢的舒展著、轉(zhuǎn)動著。縷縷茶香幾乎溢滿室內(nèi),還未飲下,視覺與嗅覺便先給人造成了直觀的享受。

他靜靜地看得出神,直到皇帝從更衣後閣換完衣服回來,看到他這樣,不由得出聲問道:“趙公也喜歡飲茶?”

“此物在關(guān)中風(fēng)靡已久,豪強(qiáng)士族之家無不以此爲(wèi)風(fēng)尚。”趙溫迅速擡起頭看了皇帝一眼,拱手說道:“臣以爲(wèi)不用數(shù)年,便可傳遍天下?!?

“太醫(yī)署稱其能解膩清熱,對塞外胡族而言,彼等常年食肉,正好可解其膩。茶葉比蔬果更易存儲,幷州有不少鮮卑、烏桓人都嚐到了茶的好處,在民間有不少部族求購茶葉?!被实蹞Q了一身深色朝服,步履輕鬆的從遠(yuǎn)處走過來,擡了擡手止住了趙溫欲要行禮的動作。

“我想在過幾年後,將茶比同鹽、鐵收爲(wèi)官營,用茶向塞外換牛馬,可爲(wèi)朝廷謀大利?!被实墼谮w溫對面坐下,擺弄了一番衣袖。

“可如今已有不少人開闢茶園、種植茶樹,數(shù)年之後若要專營茶葉,恐怕……會有非議?!壁w溫微微皺起了眉頭,茶樹往往需要數(shù)年才能成長,從投入經(jīng)營到最終獲利,那也就是幾年的功夫。

皇帝對此早有意圖,卻不教而誅,明擺著是要那些人折本,到時候茶榷的詔書一下,所有已經(jīng)長成的茶樹都將低價轉(zhuǎn)讓給官府。彼等豪商辛辛苦苦數(shù)年,憑白給朝廷做了嫁衣,屆時怎麼會不沸反盈天?

“鹽鐵都收回來了,何況是新建一個茶榷?”皇帝隨意的彈了彈衣袖,語氣不容置疑的說道:“此物對朝廷有大用,能新闢財源、也能羈縻諸胡。朝廷必須將其拿在手裡,不得假外人之手?!?

“只要有利於朝廷、有利於百姓,豪商之利,奪也就奪了。”趙溫點頭應(yīng)承著,忽然又說:“那酒榷……”

“天下稍安,府庫糧儲不足,豈能再浪費(fèi)糧食釀酒?”皇帝伸手拿過一碗茶細(xì)細(xì)喝了起來,用不了多久便要去承明殿與黃琬等人會議,在此之前,他要先與趙溫在某些事上達(dá)成共識:“然而百姓婚喪嫁娶、祭祀祖宗,卻時刻離不得酒。所以朝廷將酒專營,只供百姓有事之用,既能節(jié)糧,又能開源,醉酒易滋事,如此還能少些好勇鬥狠之輩?!?

“臣以爲(wèi),‘專營’一出,多少人都要爲(wèi)此爭上一爭,言官不應(yīng)與民爭利,反對的人太多。倘若換一個途徑,譬如對販酒課以重稅……”趙溫建議道。

皇帝立即搖頭將這個建議否定了:“你加十錢的稅,酒價就會漲十錢,酒這個東西,均輸、平準(zhǔn)如何得以平抑之?”

“臣記得當(dāng)年三輔旱蝗,關(guān)中有不法豪商囤積居奇、哄擡糧價,經(jīng)陛下嚴(yán)懲之後,劣商絕跡,而又定物價之法,以平準(zhǔn)、均輸監(jiān)管之?!壁w溫仍沒有放棄他的建議,輕聲說道:“譬如定下酒最高售價,倘或有人越過此價,則由官府懲處。酒既加重稅,又不許哄擡,商賈不得其利,誰還肯賣酒呢?”

“善哉斯言?!被实蹞嵴品Q讚道,懂得利用官府的政策進(jìn)行宏觀調(diào)控,不可不謂是趙溫遠(yuǎn)勝於他人的一大長才:“看來在管仲‘輕重’一道上,趙公也有不小的造詣。只是一來,這樣的制度尚未推及天下,施行恐有滯難之處;二來,此法只能禁酒,卻不能爲(wèi)朝廷開闢財源……趙公,你也知道,如今朝廷府庫空虛,各個地方都急需用錢,我也不得不如此啊?!?

趙溫默然,無聲的贊同了皇帝的看法。

皇帝於是笑著將茶碗放在桌案上,說道:“鹽、鐵、糧、茶事關(guān)國計民生,故而朝廷專營或是定價,以防奸猾害民。但酒卻不然,如今是天下亟待恢復(fù),不得浪費(fèi)糧谷,故而暫由朝廷專制。待以後民生恢復(fù),依平準(zhǔn)、均輸?shù)茸嘧h,再行解禁不遲。”

趙溫知道這是皇帝的另一套方案,倘若酒榷的阻力太大,便做緩兵之計,提出以後到了時候再解禁。只要酒榷這個鹽鐵之外的專營得以實施,開了先例,以後推行茶榷也就不至於無例可循了。

“陛下睿鑑。”趙溫應(yīng)諾道,心裡卻在想自己的老家益州,西部高山之中多是青羌等族的聚居之地,高山高原,不耐農(nóng)作,羌氐也少素食。故而販茶在益州周邊的獲利也是極爲(wèi)可觀,蜀郡趙氏早在茶葉興起的時候,便從皇帝隨口之談中發(fā)現(xiàn)了商機(jī),如今一時要他準(zhǔn)備割捨,趙溫心裡便忍不住計量了起來。

“河?xùn)|的鹽,難道都是官府售賣出去的麼?”皇帝清楚趙溫的底細(xì),知道他在憂慮什麼,遂開口提點道:“也有部分是賣給商人,使其銷往各地。茶以後也是同樣,屆時會特定製度,以達(dá)兩全。畢竟商人也是我大漢子民,沒有一味貶低剝削的道理?!?

趙溫‘啊’了一聲,面帶慚色的說道:“臣愚鈍,到底不如陛下睿鑑深遠(yuǎn),實在慚愧?!?

人都有私心,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利益的分配,只要握緊了切蛋糕的刀,皇帝就永遠(yuǎn)立於不敗之地。

“陛下,快到時候了?!蹦马樤谂赃吿嵝训馈?

皇帝隨手讓穆順去準(zhǔn)備車駕,自己則站起身與趙溫一前一後的往外走著,邊走邊說道:“徵辟管寧、王烈等人的公車,最後還是沒有消息了?”

“唯?!壁w溫緩緩皺起了眉頭,似乎感到有些棘手:“不說朝廷的公車,臣以公府徵辟,彼等亦不肯受,可見是寄情于山林了?!?

皇帝克平天下,理當(dāng)衆(zhòng)士歸心,一掃而盡天下賢才,不使滄海遺珠。於是接連遣派公車徵辟名士、賢才,如張昭、張紘、宋忠、黃承彥等人,各拜大夫、博士不等,使人盡其才、又能削弱地方。

徵辟的名士大都流亡已久,眼見朝廷一派中興氣象,都渴望入朝有所作爲(wèi),於是欣然接納。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給朝廷面子,有的士人偏偏就不願接受徵辟,例如從遼東回來的管寧、王烈,以及從交州避難而歸的許靖,都拒絕了徵辟。

皇帝本以爲(wèi)他們的故作清高,可一旦知道本來以及接受公車徵辟的管寧,突然改變念頭,中途稱病拒絕出仕的原因後,立時惱怒了起來。

“什麼寄情于山林?”皇帝冷笑著出門,俯視著底下襬好的車駕:“無非是藉口見不得董承居公位,在那裡挾著聲勢邀買虛名。”

“三公具瞻所歸,中興以來,莫非以名士任之?!壁w溫措辭道:“士風(fēng)如此,陛下切莫動怒,若是因此而傷士人之心,則悔之晚矣?!?

“意思是我所任非人了?”皇帝剛下了一級臺階,立時站定,反問道。

“臣不是這個意思。”趙溫站在皇帝側(cè)方,向皇帝微微躬身道。

“那他們就是這個意思!”皇帝忽然氣沖沖的說道。

像是管寧,本來在遼東時就受到朝廷徵辟,乘坐公車回到中原。他本想趁著朝綱恢復(fù)清明,入仕爲(wèi)官,誰知私下有人向他談起,朝廷三公,竟有董承之輩魚目混珠,

“三公之官,乃聖王所制,非道德崇重則不居其位?!惫軐幃?dāng)時半途下車,對挽留他的人這麼說道:“董承何人?敢竊據(jù)公位?吾豈能爲(wèi)之下,廟堂無賢士,不如隱於山林?!?

其他人如王烈、許靖的反應(yīng)也大抵如此,皆是著意打聽了一番三公者誰。待聽到太尉乃董承之後,哂笑連連,拒絕徵辟,只是說話沒有管寧那麼直白、那麼得罪人。

在趙溫看來,這也不能說是他們刻意針對董承,而是依漢家制度,尤其是光武中興以後,歷代三公,絕大多數(shù)都是出自於海內(nèi)名士、或是世家大族。古之三公,坐而論道,納言補(bǔ)闕。從星象來說,三公就對應(yīng)著天子身旁的輔星,理應(yīng)由道德水平高的人物作爲(wèi)士人楷?!獰o論這個人有沒有真才實幹或者相匹配的權(quán)力。

董承既非名士、又非士人,歸屬於外戚的他應(yīng)該走大將軍的路子,如今官居太尉,無疑是侵奪了士人的傳統(tǒng)位置。當(dāng)年皇帝趁著關(guān)中朝廷上士人勢力尚弱,藉由天災(zāi)敲打各方派系之後,強(qiáng)行扶上董承佔據(jù)太尉一職,從而導(dǎo)致士人在朝堂上少了一個三公這樣有分量與影響力的位置。

隨著朝廷裡的士人越來越多,董承不懂得養(yǎng)名,他這個太尉的位置在傳統(tǒng)士人的眼裡越發(fā)名不正言不順,更有些影響到朝廷的威信。

“你說他們?nèi)绱俗?,是?wèi)了什麼?”跟溫暖的宣室比起來,殿外簡直是寒風(fēng)凌厲,皇帝立在階上,語氣比北風(fēng)還要冷。

“朝廷在以前對此就有不少議論……”趙溫在寒風(fēng)中縮了縮脖子,沉聲道:“如今皆言董承難服衆(zhòng)望、德不配位,欲藉此迫其讓賢,另請陛下拜名士爲(wèi)太尉,以成輔星拱辰?!?

“好一個退位讓賢?!被实劾湫σ宦暎又_始往下走去:“那這個新太尉是不是還要錄尚書事、入承明殿?”

“這個……”趙溫猶豫了一瞬,立即答道:“陟罰臧否,皆出陛下裁奪,臣不敢妄議、誰也不能妄議?!?

皇帝的臉色這纔好看了些,或許也是由於他與趙溫兩人已經(jīng)走進(jìn)溫暖的車廂內(nèi)的緣故。穆順在外呼喚一聲,奉車都尉執(zhí)起馬鞭,御駕緩緩開動:“倘若真的由管寧、王烈等人引起聲勢,趙公以爲(wèi),我又該如何呢?”

“陛下?!壁w溫擡頭看著皇帝,他自然知道皇帝這句‘如何’裡代表的意思,於是很誠懇的回答道:“論公論私,以臣愚見,保住董承都不是明智之舉。一來,此人確無德行能居公位;二來,此人性情狷狂,遇勝則驕,遇挫則怒,陛下不值得爲(wèi)其冒天下之不韙。再者說,保住董承,於陛下、於朝廷並無一利,反倒會讓陛下與朝廷聲名有損……管寧、王烈在朝野頗有聲名,斯人斯言,隨意可挑動人心,朝廷新復(fù)天下,威德未立,不得輕忽啊!”

見趙溫如此推心置腹,設(shè)身處地的爲(wèi)他著想,皇帝聽了很是慰藉,他說道:“趙公說的是‘弊’,那‘利’呢?”

“讓董承辭太尉,並非命其黜退,或可以改授驃騎將軍?!壁w溫滔滔不絕的建議道:“其任太尉之前便是驃騎,如今正好退回原位。”

“哼?!被实巯袷窍肫鹆耸颤N,冷笑了一聲:“他可是一心想著做大將軍的呢?!?

“此人心驕才淺,韓遂聚羌爲(wèi)亂時,其在朝堂一直想插手兵事。如今陛下大可提出這等故事,將其從太尉職遷至驃騎,驃騎將軍雖然位同三公,但既無兵權(quán)、又無具體職事可掌,可做貶謫之用?!壁w溫愣了一下,語氣不變,又接著說道:“此其一利。其二,陛下順應(yīng)人心,主動改正,足見氣魄宏量?!?

“這豈不是向他們服軟了?”皇帝有些不樂意的說道:“徒然讓管寧這些人長了聲名,以後嚐到了甜頭,又會肆意批評國策。”

“服軟,還是取利避害,皆在於陛下怎麼看了。”趙溫低聲道:“黜退董承之後,任誰爲(wèi)太尉,依然決於陛下。陛下若是不願使其參預(yù)機(jī)務(wù),不使其錄尚書事即可……我朝中興以來,事權(quán)歸臺閣;陛下親政以後,又定下承明殿之制。三公但只備位、是有虛譽(yù)而無其實,有何慮之?”

其實趙溫分析的很清楚,皇帝也看得很明白,在這種對方的預(yù)設(shè)陣地中,皇帝不能爲(wèi)了面子、爲(wèi)了區(qū)區(qū)一個董承而死磕下去,這樣只會造成更惡劣的影響。

索性大大方方的予以改正,不但安撫了輿論,更能皇帝知過就改、從諫如流的雅量與魄力,無論是對於之後的施政、改革,還是對重塑劉氏天子的形象,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趙溫勸皇帝不要陷入虛名與顏面的陷阱,務(wù)重實際,這恰恰與皇帝不謀而合。

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yuǎn)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九十三章 太學(xué)新科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十九章|奈何煢獨(dú)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zhàn)之?dāng)?/a>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fēng)鐸音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十七章 京室爲(wèi)墟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yè)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dǎo)帝第六十章 秘書執(zhí)筆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zhòng)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jìn)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quán)智有餘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
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yuǎn)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九十三章 太學(xué)新科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十九章|奈何煢獨(dú)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zhàn)之?dāng)?/a>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fēng)鐸音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十七章 京室爲(wèi)墟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yè)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dǎo)帝第六十章 秘書執(zhí)筆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zhòng)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jìn)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quán)智有餘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舒城县| 蕉岭县| 彰化县| 静乐县| 当雄县| 邵武市| 贵德县| 始兴县| 武义县| 鹤庆县| 友谊县| 平南县| 昌宁县| 庐江县| 绍兴市| 砀山县| 女性| 顺义区| 西乌珠穆沁旗| 绥宁县| 贵阳市| 府谷县| 永平县| 荆门市| 临安市| 永康市| 迁安市| 长顺县| 乾安县| 大同市| 家居| 德保县| 磐安县| 兰州市| 铅山县| 三原县| 德惠市| 红原县| 龙胜| 石门县| 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