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皇帝沉吟了會,忽的問向趙溫:“上一批糧草是何時撥給?”

南征的糧草供應在地方上是由韋端、射堅等人負責,在中央則是以司空趙溫主持全局,他立即答說:“稟陛下,上一批糧草還是十五天前撥給的,自那以後,司隸校尉等軍所需,皆仰賴武都太守韋端徵集地方麥粟、以及從武都氐王竇茂等賊營寨俘獲的大批錢穀。如今算來,糧草雖所剩不多,但大抵能再濟用一些時日。”

董承半是提醒著說道:“君上,既然漢中之糧可用,朝廷也不必再耗十數萬的麥粟供應前方。與其將這些糧草在轉運途中憑白耗散,倒還不如留待他用,今年旱情已成,若不多備些救濟的糧草,恐怕……朝廷近年辛苦,會潰於一旦。”

漢中的府庫未有經過劫掠與兵燹,倉儲錢穀都得以保全,裴茂在奏疏裡僅是粗略的估計就有三四十萬石,差不多夠十萬大軍用兩個月了,這兩個月之內,難道還拿不下一個益州?

董承之所以這麼說,恐怕是想著宣詔派的是一路疾行的快騎、而新官上任,負責調度糧草的太守王朗緊趕慢趕也比不上輕騎加急的速度。

這等若是裴茂可以在王朗到來之前開府取用錢糧,在這段無人監管的時間內,只要稍有疏忽,就會爲人抓住把柄,事後論起功來,也會因此而打個折扣。

明裡暗裡,董承都是在算計裴茂,但他偏就用的一個取巧的法子,沒有影響、危害到全局的利益,理由也很光明正大。對於裴茂來說,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對個人品性與能力的考驗,事後吃了虧,也不能說全怪別人。

皇帝認真想了想,覺得即便是要考驗裴茂等前方將官的品性,也得做好萬全的應對準備。何況,此時相比起來,既然漢中不缺糧草,那這批將要發放的軍需大可在別的地方物盡其用,這也是符合優化配置的觀點。

於是他點頭說道:“便依此議。不過,此次旱情,不僅涉及關中諸郡,幷州、雍州等地近來傳報也有少雨、不雨等氣候。是故,各地都要有充足的儲備以應對旱災。如今武都郡爲了應付南征軍事,驅役民力,疏於農桑,今歲旱情必然受災嚴重。這批糧草雖然不再供給裴茂,但還是依原有的計劃,取十萬石麥粟,自長安發往漢陽待用。”

董卓求得就是這個,南征是朝廷頭一等的大事,分量不比旱情要輕多少,他沒有必要、也不敢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暗中派人去漢中做什麼手腳,這樣只會得不償失。所以他只能寄託於漢中郡看守倉庫的掾吏手腳並不乾淨,裴茂軍中督軍糧的人不盡是正人君子。

接著,他轉頭看向作爲末尾、官爵最輕的尚書僕射吳碩,說道:“愣著做什麼,去擬詔。”

吳碩連忙應了幾聲,後知後覺的站起來,走到一邊的小案旁拿起筆將剛纔議論的事草就了幾分詔書,然後將其雙手奉上。

雖然吳碩的品性爲人所不齒,但他在尚書檯多年,熟悉各類文事,對這種詔書辭令最是駕輕就熟,該避諱的、該簡述的,他都做得十分妥帖。

這一點,就連皇帝見了,也挑不出毛病來,他將詔書看了一眼,確認無誤後,便用彤管筆在草詔的首部勾了一圈,再遞還給了仍在一旁侍立的吳碩,說道:“再添一句,就說這十萬石糧,不是讓他們拿到了就直接用的,而是要先存放著,隨時應急。”

“臣謹諾。”吳碩點頭接過詔書,這詔書此時僅僅只算是草擬,只有等皇帝圈紅了,才能將其謄抄、潤色,再蓋印形成正式的詔書,發放該處。

漢陽郡南邊緊挨著武都郡,其北部又是安定郡,大軍駐紮,人口繁盛,可謂是雍州的核心郡縣。將十萬石麥粟運往漢陽郡,可以做多種用途,一面能隨時接應上漢中的軍需,一面能賑濟因雍涼旱情而受災的百姓,此外,還能就近爲雍涼的羌事做好預備。

涼州刺史韓遂在朝廷的幾次催促下,還是在金城郡磨磨蹭蹭,一下推說錢糧徵調不及,一下又說遠近羌人不附,總之就是不肯出兵。非得等到這次裴茂攻下陽平關,見漢中局勢再無反覆的餘地了,他這纔算是下定決心,帶著兩三萬人去圍攻位於枹罕、自稱河首平漢王的宋建。臨行前,還派使者來長安請求撥給軍需錢穀。

韓遂不比馬騰,馬騰至少還有個扶風馬氏的身份,又有馬日磾作保,皇帝還可以姑且信之任之。而韓遂一介涼州士人,很早以前就具備相當強的獨立性,爲人趨炎附勢,對漢室沒有多少忠誠。像這種無法直接掌控的一方諸侯,朝廷不但不會給他撥給糧草,反倒還會防備他的任何動向。

這一點,在承明殿的幾個大臣們來看,幾乎已是一個共識了。

“涼州刺史韓遂幾次藉口違詔,不僅推諉不前,還擁兵兩萬餘駐守榆中,這分明是想觀望我軍南征局勢,藉機行事。”韓遂的這個動作瞞不住旁人,趙溫直截了當的說道:“臣以爲,韓遂的心思就放在南征一事上。若是南征受挫,彼等恐會再次鼓動羌氐作亂,以此進據雍涼;若是南征事遂,彼等轉向隴西,奉詔討伐宋建,爲時也不算晚。”

榆中是金城郡最東邊的一個縣城,西南就是宋建所在的隴西郡,東南就是雍州刺史鍾繇、以及安集將軍張濟等人所在的漢陽郡。若是韓遂要從金城出兵枹罕,完全不必借道榆中,而他卻藉口稱要在此等待羌人義從,等大軍集合了乃敢發兵枹罕。

“如此行徑,實在首鼠兩端,非人臣所爲。”董承忽然說道:“此戰即便討平宋建,那也是彼等譎詐無情,不足以稱之爲忠於朝廷。”

隴西宋建雖然勢力微弱,當初卻是孝靈皇帝年間、涼州羌亂的主謀之一,在河西羌氐之中有極高的威望,朝廷這次詔令韓遂攻滅這個昔日一同反叛的同謀、前輩,一是假道伐虢,爲南征漢中而虛張聲勢、轉移外界的注意力,二是給了韓遂一個正式洗白上岸、向朝廷表明忠心的投名狀。

趙溫眉頭一皺,與馬日磾、楊琦等人相視一眼,皆是會意,一衆默契的不接董承的話茬,反而說道:“無論韓遂心思如何,一旦宋建敗亡,雍涼之間必有動盪。如今正多事之秋,安集將軍張濟理應約束部衆,嚴守邊境,不得擅啓戰端。”

羌氐對戰禍最爲敏感,宋建死後,必然人心惶惶,這就不得不讓臨近的幾個歸附於朝廷、位置關鍵的郡縣長官,如武都太守韋端、漢陽太守射堅、安定太守郭貢等人嚴加戒備。

作爲防羌的前線部隊、同時也是南征的後備部隊,安集將軍張濟與護羌校尉楊儒共一萬五千人,在漢中已定,益州短期內再無波瀾的情況下,也開始要將視線轉向雍涼等地。

“韓遂若是奉上宋建首級,爲朝廷剷除此等叛逆,哪怕他心思叵測,今時今地,朝廷也該嘉賞籠絡。”皇帝對董承躍躍欲試的神情置若罔聞,輕聲說道。

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
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城市| 龙口市| 凭祥市| 濮阳县| 安吉县| 荔波县| 阜南县| 定边县| 栾川县| 南开区| 高安市| 孙吴县| 福州市| 乌审旗| 伊川县| 汝城县| 白河县| 唐海县| 来凤县| 洛扎县| 黄陵县| 山阴县| 铜陵市| 淮南市| 汪清县| 黑河市| 镇巴县| 翼城县| 迁安市| 古浪县| 黄龙县| 卓尼县| 安乡县| 依兰县| 新津县| 凤凰县| 攀枝花市| 阿勒泰市| 安阳市| 门头沟区|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