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道德經·第十五章】

徐晃以五日之期激勵將士攻破壽春城,俘獲袁術,徹底結束了淮南戰事。得聞消息後,孫策即刻從合肥出發,趕往壽春謁見徐晃,爲了表示誠心歸附,他身邊只帶了數百人馬,親信也只有呂範、陳武、張昭、秦鬆等人。輕車簡從,很快便抵達壽春城下,聽說徐晃正忙於整編裁撤袁術的二萬餘降兵,無暇邀見,只派了周瑜出面接待他,這正中孫策下懷。

孫策昂首騎在馬上,撥衆而出,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就連呂範等人都錯他一個馬身。此時天空開始落下細雪,他穿著一襲輕甲,沒有披蓑衣,也沒有護衛爲他撐傘,全身被細雪蒙上一層白氈,在雪中瀟灑而來。

周瑜本在心中無數次的想過該如何面對孫策,可直到對方真的來了,他才發覺一切的心理準備都是徒勞。顧不上對同行的關平說一聲,周瑜便下意識的催動坐騎,往孫策快速行去。

“周校尉。”關平突然叫住了對方:“君侯有話要在下問你。”

周瑜在馬背上轉頭看向關平,他的神情自然而又恬淡,眉頭舒展,目光深邃得猶如一方淵潭,紛飛的細雪都沒有攪動他的表情。

關平清了清聲音,一字不漏的轉述道:“‘忠與義,譬如熊掌與魚,若只能得其一,則如何?’君侯相信以周校尉之智,必能二者兼得,不負人望。”

“謝君侯教誨。”周瑜正色肅容,恭敬的拱手道,接著,又撥馬往孫策方向走去。

關平靜靜地看著兩人走在一起,執手相對,什麼也沒有多說,轉身便走了,彷彿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公瑾!”孫策沉聲說完,立即翻身下馬,對周瑜深深的揖道:“都是我的不是,讓你受委屈了。”

周瑜深吸了一口氣,然後他低下頭看著孫策仰起的面孔,只見孫策目光真誠,肅立雪中,經年的獨當一面使他漸漸養成了大將的風度。細碎的雪花飄落在他高挺的鼻樑、眉骨上,勾勒出的輪廓像是山巖一般硬朗:“我沒什麼委屈好受,只是天下事不易,你如今方纔知道了吧?”

孫策心裡一突,似乎感到有些不對勁,他提起精神道:“是啊!沒有公瑾,我幾乎時時赴蹈險地,現在你我重歸舊好,我也就不怕了,也該你我攜手做些大事了!”這時,他眼中才閃過一絲熟悉的調皮,令周瑜覺得心裡一熱,又好似回到了從前。

周瑜無奈的笑了笑,示意孫策上馬,兩人並肩行著,由周瑜將其帶至一處營地:“君侯近日事繁,託我暫留你在此休息,等雪停了再見你。”

“正好,我也有許多話要與你說,你不知道,自從你我分別以後……”孫策將要言說,卻被周瑜給打斷了。

“我都知道。”周瑜迴轉過身時沒有看到關平的身影,眼神變了一變,繼而溫和的對孫策笑笑,緊了緊手中的馬繮:“我都看在眼裡的。”

孫策知道自己是覺得哪裡不對了,周瑜對他太客氣了,客氣到這次迎接他都不像是故友重逢,而像是公事公辦。他頓時慌了神,連忙抓住周瑜的馬繮,急道:“公瑾,你是不是還在怪我?”

“這是什麼話?我爲何要怪你?”周瑜好笑的回過頭,莫名其妙的看向孫策,眼神逐漸變得認真起來:“要怪你,還會來搭救你麼?”

孫策抓著對方馬繮的手緊了又鬆,輕聲道:“是我孟浪了。”

“伯符經了一番歷練,人也沉穩了。”周瑜忍不住誇了一句,神色如常,又低聲道:“君侯已向陛下奏報此間戰事一畢、伯符與黃祖、蔡瑁等人將往何處調派。若我所料不差,過些日子就會有眉目了,這次你只帶數百人來此,足見誠意,我想,事情或大有便宜。”

孫策立時精神起來,周瑜既然樂於跟他談這些,就說明對方還是願意爲他著想的,剛纔的怪異感只在心頭掠過一次,轉瞬便被他拋之腦後。兩人結伴回到安排好的營帳中,孫策正式向周瑜一一介紹了張昭、秦鬆等人,彼等都是江淮名士、慕名已久,周瑜心裡感慨孫策這些年勢力發展之快,又聽到孫策還有一些文士武將尚在合肥軍中,不免想到,若是孫策當初與自己同行入長安,充其量只是太史慈這樣的帶兵將領,豈會有現下這般氣象?

兩人內外合作,整合江淮豪強,建立以周瑜爲核心的江淮勢力,這是周瑜一開始的目標。廬江周氏雖是揚州少有的公卿之家,但要想領袖羣豪,仍需付出不少努力。所以周瑜選擇搶在其他江淮豪強的前面,事先趕往朝廷打開局面,又留孫策在江東發展。

如今周瑜押對了注,朝廷大軍南下征討袁術,那些落後一步的江淮豪強要想在朝廷治下繼續保證現有的利益,勢必要主動向周氏靠攏,甚至以其爲主。世上不僅是有汝潁士人,更還要有揚州士人的一席之地。

想起當初爲自己制定的宏圖,周瑜胸中的煩悶頓時散去,精神也爲之一振,很熱情的與張昭等人互通姓字。

這些人久居孫策幕中,如今投靠朝廷,自然要藉助周瑜的幫忙才能在朝廷中謀得一席之地,所以與周瑜說起話來多有諛詞。而在這些人當中,早有聲名的張昭就愈加顯得不卑不亢了,他是徐州彭城人,年過四旬,爲人精明幹練,博覽衆書,與東海王朗等人相善。現如今王朗是漢中太守,靠著往日的關係,張昭完全可以自謀出路,所以面對周瑜,他的態度便很從容了:“周郎果然卓爾逸羣,非常人之相,老夫可是聽聞已久了。”

“豈敢。”周瑜恭敬的對張昭躬身道:“張公纔是士人賢者,小子如何能及?”

張昭客氣的擺擺手,但只說道:“如今東南已定,我等戴罪反正,亦不枉稱漢臣。只是東南再無戰事,而淮南雲集之兵幾有十萬衆,朝廷勢必有所裁撤,不知周郎可有什麼聽聞?”

他旁敲側擊的打聽著,說是問孫策、黃祖這些軍隊是否會在戰事過後遭到改編,其實還是在問自己等人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雖然周瑜適才已經給出了官方的答案,但張昭等人仍是想從周瑜這裡打聽出一些小道消息,畢竟說是由皇帝決斷,但徐晃給出的建議也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影響。

孫策也是目光灼灼的看著周瑜,對方剛纔大庭廣衆之下自然需要那麼說,如今在私底下,周瑜是否與他交心,似乎成了對方是否依然與他親密的佐證:“江淮事事一如公瑾所述,我也盡辦置妥當,只是公瑾之前說的去處,是什麼意思?”

“淮南大患已除,但伯符等來附之兵該置何處,仍需再議。”周瑜看了張昭一眼,對方心底看來還是存了一點情誼,說話間雖有爲自己打算,但也沒有將孫策盡數拋開:“兵馬定然是要裁弱取精的,君侯近日招徠數萬袁氏降卒,也是要先裁撤精簡。以後此間的糧草將大爲縮減,調撥至河北,軍兵也是同樣。”

“裁撤的兵馬將如何處置呢?”呂範發問道:“伯符麾下皆是江東子弟,彼此親朋,若是措置不當,豈不徒生怨望?”

“這些年袁術暴虐荒侈,江淮水旱連年,閭里空盡,人民相食。彼等所裁之兵,大可就地屯田,以資軍實。”這其實不算什麼機密,屯田是皇帝親政伊始就開始推行的政策,從朱儁治下的河南到潁川、汝南,漢軍每到一處,都會聚集流民,開墾荒地屯田。直到現在屯墾無數,每年獲糧上百萬不止,這也是皇帝有底氣同時開闢多處戰場的緣故。

屯墾淮南是早已定下的策略,短期內是爲了支持河北,長期卻是爲大規模征討山越、開發交趾打下堅實的基礎,周瑜心裡轉動著念頭,淡淡說道:“軍屯正好可使部分將校有安置之處,不至於閒置,也有一份軍職榮養。如今據戰報來傳,天子領兵大勝,袁紹逃往渤海,河北之戰將接踵淮南而後勝,我想,今冬酷寒,鄴城未克,大軍又需集衆休息。收並全功,如何也要等到明年春後,或是夏末方畢。屆時淮南屯田若有小成,也不妨能在轉運一途蒙獲封賞。”

言外之意,是孫策可以用這個說辭安慰那些被裁出一線的將校,以免那些渴望建功的人失望之餘從此懈怠。孫策點了點頭,對周瑜的話言聽計從:“屆時我自會督促諸將,配合行事。”說完,他又道:“袁紹衆軍雲集渤海,朝廷到時可是要集結各方兵馬,一舉進討?那我……去往何處最好?”

如果去河北,固然能再立大功,興許還能得到皇帝青睞,但這樣會使自己從此遠離江東,對江東的影響越來越薄弱。可如果仍留在江東,眼前又似乎沒什麼事情可做。這是孫策猶疑的事情,也是周瑜同樣在思慮的事,他皺著眉頭:“還是那句話,是去是留,都要看天子的意向。若天子樂於促成你我在淮南行事,自是能留,若是不願……”

“這事情有變化?”孫策眉頭一皺,對其他人擺了擺手,呂範、張昭見狀,一個個知趣的退下。

“嗯。”周瑜淡淡看了眼四周,輕聲道:“劉子揚好歹與伯符共事一場,可他今日卻不說來相迎,更無一句話託我轉述,可見此人是不敢與伯符走得太近。此人是淮南名士,胸有才智,足以代替我收服揚州人心。”

他二人聯手團聚江淮士人,自成一股勢力的計劃在孫策看來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完全沒有想過劉曄會從中對此造成巨大威脅。但是以孫策對劉曄的瞭解,他不得不相信結好豪強的事周瑜做得到,劉曄也做得到,他下意識的反駁道:“怎麼可能,他是宗室!”

“不要小覷皇帝的心胸。”周瑜提醒道:“對於有才能的宗室,天子往往是用大於防,劉曄在淮南不是沒有機會,天子也不是沒有那個心思,不然也不會派劉曄跟著南下了。只是事情尚有可爲,天子認識劉曄到底時日尚淺,算不得親信,此外更有潁川……我料想此事當不出意外。”

“如此最好。”孫策不由鬆了口氣。

周瑜看著孫策又驚又急的樣子,突然笑了一聲:“伯符謀事還是老樣子。”

“什麼樣子?”孫策知道他想起了以前交遊的故事,於是很樂意與他回憶過去,聯絡情誼。

當下天色漸晚,周瑜也沒有回去的念頭,孫策在軍中大擺宴席,叫上呂範、張昭等一行人,拉著周瑜喝酒逗樂。孫策多是說些他領兵在江東征戰所遇的趣聞或是一些有意思的戰事,期間喝得多了,孫策又提起前揚州刺史魏桀之死,痛述其悔,呂範機警的在一旁借酒幫腔,說當時若是周瑜在,豈會有後續的種種事故?

直說到最後,孫策更是雙目脹紅,悔不當初,周瑜始終默默地喝著酒,他理解對方的難處,如果不是坐視對方敗亡,如今從背後進攻袁術的就該是魏桀統領的甘寧、黃祖等軍,而孫策反正的戰略意義將降到最小。

想法都沒錯,做法也沒錯,可誰叫孫策比別人少算了一步呢?周瑜在心裡搖了搖頭,看著孫策悔恨的模樣,也知道自己當初在長安的困窘處境著實怪不得他,心中那最後一塊冰似乎也要開始消解了。

與孫策敘舊內疚比起來,秦鬆等一干人更想聽的則是長安朝廷的情況,周瑜惜字如金,盡揀些不輕不重的說。這些人中間不乏已經有了擺脫孫策,投入朝廷的心思,周瑜看得明白,也要藉此宴席一個個的分辨清楚。

孫策醉得酩酊,一把攬住周瑜的肩膀,醉醺醺的說道:“公瑾!我一路行軍,袁公路舊部多與我往來,我也娶了橋公之女,以籠絡諸將之心。就從這一著,劉子揚就做不到……對了,說起那橋公的女兒,真真是南國佳人,我已想好了,其長姊歸我,其妹歸你。你我兄弟各配姐妹,足稱是佳話。”

周瑜本有些混沌的目光突然驚醒,肩膀一抖,忙道:“伯符好意,我心已領受,只是長公主在府,我實不能背妻。聽說伯符的仲弟尚未娶妻,不然就給他吧。”

“他哪裡配得上!娶個步氏的女兒都算走運了。”孫策大手一揮,斷然否定道:“若是不嫌,我先給你留著,回去請示公主,也不做妾室,留在身邊隨侍都可以。”

周瑜默默嘆了口氣,舉酒將飲未飲,忽然想起遠在長安的長公主,算算時日,他的第一個孩子也該出生了。

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
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濮阳县| 连南| 商丘市| 浙江省| 榕江县| 古丈县| 双峰县| 亳州市| 陈巴尔虎旗| 丰顺县| 恩施市| 海南省| 桐柏县| 多伦县| 林周县| 新建县| 奎屯市| 大埔县| 阳朔县| 安顺市| 达拉特旗| 梧州市| 拜城县| 临桂县| 宣武区| 新野县| 溧阳市| 麻江县| 合川市| 鸡西市| 秦皇岛市| 定兴县| 米泉市| 涟水县| 木兰县| 宜章县| 朔州市| 疏勒县| 永吉县|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