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章 利使吞言

“入朝定君臣之分,賣第爲子孫之謀,善始令終?!薄九f唐書·宗室傳】

皇帝在召見王邑的那天下午,最後還是向賈詡問起了樊稠的事情:“我想來想去,樊稠不能在此時讓他們拉下馬。董承一份奏疏,或許並不能壓住聲浪,縱然是能壓住,我也不願見到如此……賈公當日獻之策,雖然可行,但似乎不足以搪塞衆人之口?”

“搪塞之言,無論成效,都應由太尉親筆奏上?!睜懛韽娫~辯解的話語自然要由董承說纔是最好的選擇,不然由皇帝說出口,即便能堵住衆人議論,以後再想處置董承一系,皇帝也不便自己將自己說的話推翻。賈詡微瞇著眼,撫須說道:“而這番話,並不需要所有人都聽進去,只需說服其中一個最強勢的就可以了?!?

“最強勢的?”皇帝立即想到了他:“是沮授?”

“陛下若信臣,臣願爲陛下做這一回說客。”賈詡主動包攬下這個任務。

“好?!被实垡灿X察出賈詡會怎麼做了,他輕輕點了點頭,不可置否的說道:“我看他雖然入朝,心裡仍有不平,你這回給他想要的,看看他是否會就此收心?!?

賈詡輕聲應下,正要走時,卻又聽皇帝多此一舉般的提點道:“不過,該敲打的還是要敲打,得讓他警醒,我不是袁本初。雖然我聽得進直言強諫,但也不是什麼直言都喜歡聽……還有,他得開始想想,自己以後在朝廷中該怎麼做事。”

這話稍顯多餘,賈詡其實比誰都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在第二天皇帝準備召集衆人商議事務之前,他預先找到了沮授。

沮授似乎並不意外對方的到來,他在僻靜處站定了,張口問道:“賈公尋我,可是有何要事?”

“正是要來向你賀一聲喜?!辟Z詡低聲一笑,很是自然的伸手捉住了沮授的手腕,像是兩個人深交已久似的:“國家誇讚令郎勇武有智謀,特下詔書,拜令郎爲陰館令。” Www★ T Tκan★ C〇

陰館縣位於幷州雁門郡,曾經是雁門郡的郡治,這個地方有山澗泉水,水草豐茂,是塞北少有的一塊農牧皆宜的寶地。由於孝桓、孝靈以來朝廷對塞外鮮卑等族作戰失利,朝廷的影響範圍不得不大幅後縮,從而導致此縣被鮮卑等胡人佔據。後來皇帝破南匈奴重立威嚴於幷州,新任雁門太守金尚背靠軍威,又憑著自己祖上金日磾的草原貴族血裔,逐漸在雁門打開局面。

由於此地太過偏僻,又淪陷胡族手中數十年,導致沮授不得不靠著賈詡的提示纔想起大漢居然有這麼個地方,他氣笑道:“我膝下獨此一子,如今得蒙陛下看重,我倒是要多謝文和了?!?

他以爲賈詡這個涼州人是特意過來對他幸災樂禍,卻不料賈詡是一本正經的向他道喜,彷彿對於沮授來說真是什麼好事一樣:“我並沒有說什麼話,還是國家主動提及,說沮大夫雖然只能向天下人提及在鄴城的功勞,但這些年爲朝廷做的事,國家可是一日未忘……凡有功之臣,國家從來不吝嗇封侯爵賞,如今大夫既不便賞,索性恩蔭其子,也算是給大夫酬功了?!?

沮授微微動容,世人只知道他是在鄴城兵盡糧絕、袁紹徹底無望的情況下才投降朝廷的,但卻不知道早在幾年前,他便通過沮雋、平準監等人與朝廷搭上了聯繫。這股聯繫相當隱秘,沮授身邊就連親近的田豐都矇在鼓裡,而皇帝身邊也只有賈詡、荀攸、沮雋等寥寥幾人知道。若是有人將沮授早已暗中投靠朝廷的事情泄露出去,那麼沮授不僅將蒙上對袁紹這個故主的不忠,更將承擔袁氏敗亡的絕大部分責任——誰也不會相信沮授根本沒有向皇帝傳遞過任何重要機密。

在這個田豐、陳逸等人甘願爲叛賊袁紹殉死的行爲被視爲‘忠烈’的時代,很多在後世看來不可理喻的事情在此時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如果皇帝某天不小心‘誇讚’起沮授曾經的功勞,等待沮授的將會是比死還痛苦的結果。

“後悔了?”賈詡敏銳的察覺到沮授驚惶的神色,他仍是笑著,像是一個合格的朋友對沮授噓寒問暖:“後悔不該兩面討好,與沮雋書信往來?還是後悔該像田元皓那樣,爲袁紹死忠到底?沮公與,田豐雖然死了,還落個不錯的聲名,但他全族老弱都流放邊鄙,鉅鹿田氏百年經營毀於一旦,這樣的身後名又有什麼意思呢?”

他伸手拍了拍沮授的肩膀,很客氣的說出困擾已久的疑惑:“有時候我也弄不清你們關東人的想法,爲了一個名或者義,連命都可以不要,值得麼?”

“孟子曾說‘捨生而取義者也’?!本谑谪W赞q駁道。

“可你現在沒資格取義了?!辟Z詡將手移開了沮授的肩膀,似乎很遺憾的說道。

“那是你!”沮授突然氣惱著瞪視賈詡:“我幾次收到沮雋的家書,其實都是你寫的!是你哄我入甕?!?

看到素來以冷靜剛強著稱的沮授在自己面前失態,賈詡無聲的笑了下,繼而又平靜的說道:“袁紹有名無實、不堪輔佐,潁川衆人只知爭奪權勢,而國家掌握大義,兵馬強壯,足以氣吞天下。這些話你也很贊同不是麼?不然也不會對袁氏失望,開始向朝廷靠近了?!?

沮授面色灰敗,彷彿失了血色,他泄氣般頹喪著低下了頭,往日咄咄逼人、鋒芒畢露的他居然在賈詡面前蔫蔫的沉默了。一步錯,步步錯,以前他是無所顧忌的老虎,現在卻被人抓住了後脖頸。

“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辟Z詡收放自如,又開始進行勸導:“人一死了,他的抱負要靠誰來實現呢?公與,陛下很看重你剛正的性情,說你可以做不畏權貴的董宣?!?

沮授冷笑一聲:“這等事情,不僅是陛下與你知道,荀公達也知道?!?

“但能將他拿來說的,卻只有國家一個?!辟Z詡很肯定的說道。

沮授面色稍稍緩和,這纔將一顆懸著的心徹底放下。

賈詡這時看了看沮授身後的樹,又看了看遠處碧空如洗的天空,悠然道:“其實我來是真的向你道喜的,陰館這個地方雖然殘破、才收復不久,但他畢竟是曾經的雁門郡治,以國家的志向,郡治遲早是要移回去的。朔方、雲中、五原等郡也是都要收回來的,並北以後將大有可爲,令郎還年輕,在塞北歷練幾年,總比待在中原安樂之處要好,不是麼?”他頓了頓,又說道:“王邑到任冀州後,最首要的,就是奉詔清算冀州叛附袁紹的一干豪強……鉅鹿田氏,應當也在此列,從冀州押赴雁門、上郡,千百里的路途,到了苦寒之地,每日又要受勞役,尋常人如何忍受得了呢?”

對方一開始就表明了皇帝能掌握沮授的生死,然後又給出好處,靠著賈詡與王邑的交情,可以讓王邑在清算的過程中對田氏採取較爲寬厚的措施、更能將田氏族人流放到沮鵠治理的雁門郡陰館縣。有沮鵠在當地親自照顧,雁門遠隔千里,田氏可以過上與常人無異的生活——這也算是沮授多日以來,不惜甘冒觸怒皇帝的風險,也要爲田氏家眷爭取到的最好的利益。

“王命不可違……”沮授深吸了一口氣,他的眼底飛速的閃過一絲得逞的光:“但到底是共事多年的故友,能讓人少吃些苦,也算是彌補我心頭憾事?!?

賈詡似若沒有察覺到沮授語氣裡的喜悅,將雙手藏在了袖子裡。

很快,在隨後關於樊稠的爭論中,沮授異常的保持了沉默,沒有了他這樣說話耿直、氣勢剛強的人出面,其餘人也都不敢貿然帶頭。於是樊稠殺良冒功的事情,明面上暫時以太尉董承的示威壓下而告終。

曾受到樊稠劫掠的魏郡豪強們吞不下這口氣,但隨著冀州刺史王邑的到來,冀州其他郡的士人漸漸開始將視線轉移到王邑本人身上,一時沒有再集結起來對樊稠進行攻訐。

王邑雖然是大儒劉寬的弟子,但因是涼州北地人,聲名不曾遠揚。冀州士人費力蒐羅訊息,也只知道王邑在河東太守任上是以溫和而堅定的施政風格著稱,仗著河東豪強幾乎絕跡以及皇帝的大力支持,堅定不移的貫徹著朝廷的每一項制約豪強的政策。然而冀州的具體情況與河東的並不一樣,儘管經歷過公孫瓚與袁紹之爭、朝廷征討河北等戰役,以及皇帝對部分參與叛附袁紹的豪強進行的狠厲清算,但冀州到底是大州,豪強世家在此根深蒂固、盤根錯節,他們完全可以對王邑形成強大的反對阻力。

在王邑開始奉詔逐一清算冀州叛附豪強的時間裡,彼等豪強有些不願束手就擒,仗著塢堡家兵抵抗詔命。皇帝本來想帶著大軍繼續留在冀州給王邑坐鎮,威懾河北宵小,從而將新政的框架基本搭起來,但他已經在關東拖延太久了,已經到了必須要返程的地步,所以只留下冀州典農中郎將於禁帶領李典等兵馬助王邑剿撫叛逆。

建安四年,七月二十六。

皇帝的大駕剛剛渡過黃河,還沒到雒陽,就聽到了劉表從荊州傳來的奏疏——皇帝的老師、太僕趙岐死了。

太僕、都亭侯趙岐在東征之初,就奉皇帝之命南下襄陽,實行賈詡所提出的‘弊荊’之策,聯絡荊州豪強、士人,軟硬兼施,迫使劉表半推半就的爲朝廷東征籌措大量人力、物力,將荊州多年積蓄一掃而空。加之蔡瑁、黃祖等人配合甘寧率軍東下,一年半載的東征時間裡,荊州一直老老實實、安安分分,其中大半的功勞都要歸在趙岐身上。

趙岐已經九十多歲了,經歷了幾代皇帝,親眼見證了漢室由盛轉衰,又如何從天下崩壞重現中興氣象。其實早在幾個月前他就病重了,那時候他強留著一口氣,對在荊州意外相遇、曾經的救命恩人孫嵩說道:“漢室尚未興復,我今日若死,如何得以瞑目!”

而當時被皇帝收回鎮南將軍職務的劉表也不希望皇帝的老師死在自己的居處,於是到處爲他尋醫,甚至上疏請皇帝從長安調來張機爲他診治。只是趙岐年歲太大,身體元氣枯竭,再好的良醫也無濟於事。直到聽見皇帝徹底收復河北、攻破南皮的消息之後,趙岐這才滿足的溘然而逝。

劉表驚嚇至極,趙岐病死在他這裡,固然不是他的原因,但他此時生怕自己有什麼過失被人抓到,萬一皇帝因此嫌惡他,他以後還會有什麼活路?

好在趙岐當年在青州避難時的救命恩人孫嵩在很多年前就客居荊州,劉表也十分敬重他,趙岐在的時候,孫嵩就在兩人之間居中調和。如今趙岐亡故,劉表必須將這裡的事情原原本本的稟告給皇帝,尤其是要將自己的關係給撇清,證明自己爲了趙岐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所以劉表找來了孫嵩,希望他能爲自己去一趟鄴城,可孫嵩卻身心疲累的拒絕了劉表的請求,說道:

“我身體也不行了。”孫嵩喘著氣,故友死後他的身體彷彿也跟著就垮了:“使君還是另請賢明吧?!?

劉表深嘆了口氣,他這幾日也是憔悴不少,眼圈還是紅的:“放眼荊州賢士,我又能寄望於誰呢?”

其實在與荊州黃氏、龐氏等大族分道揚鑣以後,劉表已經在荊州沒有真正信任的人了,然而孫嵩卻不這麼認爲,他推薦道:“我聽說義陽韓嵩,爲使君徵辟爲從事中郎。君臣義結,此人向來忠義,使君有疑,不妨任其前去?”

孫嵩是頗有名望的名士,對於他的話,劉表只得將信將疑的請來了孫嵩:“方今天下大定,國家駐蹕於鄴,我等身爲臣子,理應遣使稱賀。我多年不曾入朝,國家及公卿何以待我,實不自知,還請德高爲我觀望朝中風氣?!?

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著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三章 利使吞言
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著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三章 利使吞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珠海市| 桃园县| 南开区| 旺苍县| 永丰县| 江华| 南漳县| 车险| 湖北省| 武功县| 仙居县| 鄱阳县| 叶城县| 安吉县| 普格县| 都匀市| 皋兰县| 花莲县| 台南市| 孟村| 临夏县| 夏河县| 宣汉县| 乡城县| 荔浦县| 蕲春县| 龙川县| 南丰县| 绍兴县| 咸阳市| 溧水县| 阿克陶县| 贡觉县| 兖州市| 泊头市| 曲靖市| 临猗县| 商洛市| 扎赉特旗| 师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