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

“伏願去萋菲之牙角,頓奸險之鋒芒。”————————【續世說·直諫】

九月中旬的時候,長安的天氣依舊是一片火熱。

即便是暮色降臨,那灼熱的餘溫依舊將室內的人蒸烤出汗,夕陽血紅的餘暉斜斜的照在桌案上,將案上的幾份書簡照得耀眼奪目。

荀悅正伏案書寫,時或運筆如飛,時或停下筆,動手查閱簡牘。

他極爲認真的做著抄書、編書的瑣事,全然沒有留意到屋外廊下傳來的一陣細碎的腳步聲。

荀攸雙眼微瞇,站在門口拱手行禮:“叔父。”

“公達。”荀悅停下了筆,轉身見到荀攸,開始熱情的招呼他進來:“今日不用值宿?”

“黃門侍郎皇甫酈近來被國家新拜爲侍中,替了劉司農留下的缺,新官上任,一開始總得多忙幾天、熟悉事務。”荀攸穿著一身尋常的燕居深衣,走到荀悅的案前坐下。

他隨手翻動了一下桌案上的簡牘,發現這些都是班固的《漢書》,上頭還有朝廷秘府的鈐印。

“怎麼把秘書監裡的書都帶出宮來了?”荀攸看向荀悅寫到一半的紙張,不由問道:“叔父這是在私下編史?”

“私編國史可是重罪,我文采又不比班公,哪裡敢妄自編修。”荀悅拿起桌案上墨跡已乾的素白紙張,將其遞給荀攸:“國家喜好讀書,他覺得《漢書》無論辭藻還是筆法都很好,就是文繁難省,只利於析,不利於學。所以才讓我依照《春秋左氏》的文體,按編年紀事,簡寫成《漢紀》,供國家參閱。”

荀攸看了看荀悅的文稿,發覺裡頭的內容跟他所知的《漢書》相比並沒有改動多少,只是大幅度的簡寫省略,剔除不緊要的辭藻,更便於理解了。

“叔父如今是秘書令,掌管秘府,地位清貴。”荀攸想了想,將文稿放回桌上,輕聲說道:“等這《漢紀》編完之後,我想叔父也快要入天祿閣跟蔡公、楊公他們一同修史了。”

“是啊。”荀悅提起筆,想接著在紙上寫些什麼,卻一時斷了思路,只好訕訕的再度把筆放下:“這《漢紀》不過就是照抄《漢書》原文,不過是將其刪略改編而已,朝廷臣工,名儒大家甚巨,何故非得輪到我們荀氏?這是國家給我的恩典。”

“著史非一日而就,《太史公書》花了十四年,《漢書》花了兩三代人的心血,不知叔父預備要多久能編完《漢紀》?”荀攸假作沒聽懂荀悅的問題,別過話頭。

“我只是在前人的遺作上刪改編撰,不需要那麼久,但《漢書》卷帙繁多,簡寫不易,而且這也畢竟是給國家御覽的,字字句句都得斟酌考究,我想總得要兩三年吧。”荀悅淡淡說完,兩眼突然看向荀攸,目光幽幽的說道:“這書編完了就要跟蔡公他們編撰真正的《漢記》,那纔是國之重典,能有幸參與其中,無論於國、於家、於己,都是榮耀後世的功績——公達也不想我那麼快編完吧?”

荀攸沉默了一會,勉強笑道:“叔父這是說的哪裡話,早日編修國史,這是對我荀氏大有利處的一件好事,我如何會不想?”

“時機未到,你只是不想那麼快出風頭。”荀悅移開目光,看向桌案上雜亂無章的擺放著的《漢書》,莫名其妙的說道:“司徒他們老啦,就像這些人物列傳,就差一個結尾考評了,一旦寫好,這一輩子就再也沒有發揮的餘地。而你過幾年早晚會頂替他們在朝堂的位置,大可慢慢等著,等文若、友若、還有郭奉孝、陳長文這批人入朝以後,那纔是我入天祿閣編史的時候。”

“年前之時順口一提,沒料到叔父還能把小侄這句閒話記在心裡,小侄真是惶恐。”荀攸嘴上是這麼說,其實已經是默認了荀悅的說法,這正是他給自己,以及潁川士人預謀好的一條道路,只等舊事物倒下以後,他們作爲新事物才能款款走上臺前。

“賈文和比你還不想出風頭,你與他是一時良、平。”荀悅直截了當的說道:“可你這回卻偏偏把他推了出來,投璧於道,引人側目,此人可被你害苦了。”

“叔父這是什麼話。”荀攸否認道:“我與他從無過節,這回朝議我可一句話也沒有說,談何害他?”

“是麼。”荀悅明顯不信,嘴上卻是說道:“那就是有人太過不智了,敢招惹賈文和。”

荀攸笑了笑,深深的看了自家叔父一眼,說道:“賈文和不是那麼好擺佈的,叔父只以爲這次是有人藉機害他,爲何就沒有想過,賈文和本人,是樂見於此的?”

“樂見於此?”荀悅不明白。

荀攸說道:“唆使李傕叛亂的事情在樊稠、張濟那些將校之間不是秘密,遲早有一天會被人捅出來,與其等到以後不知何時會被人拿出來大做文章,倒不如趁著現在把罪行洗的乾乾淨淨。至少在這個時候,無論是出於何等因由,國家都不會讓賈文和受委屈。”

這卻是荀悅未曾料到的事情,他只知道荀攸與賈詡表面上和諧共事,私底下暗箭不斷,但沒想到兩人的博弈會如此之深,如果只是隨便哪個人與他們作對,恐怕死都不知道兇手是誰。

“等此事一過,除非是國家有意,不然,賈文和身上便再也沒有大的把柄讓人攻訐。”荀攸感慨地說道:“這人太油滑了,因勢利勢,這一回雖然走得不乾淨,但以後再想抓住他可就難了。”

荀悅皺眉不語,以他這些天的觀察來看,此事最初是司徒馬日磾和司空士孫瑞不滿皇帝繞開大臣,與近臣決定國事;故而以辭任爲要挾,逼皇帝迴歸重視尚書檯,保住他們幾個大臣的權柄。

爲了不讓君臣關係鬧僵,士孫瑞等人特意留下回旋餘地,薦舉賈詡入中臺,這樣皇帝以後就是再找賈詡與荀攸商議要事,也依然算是在尚書檯的範圍內。至於起先羣臣彈劾賈詡,那也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劾奏,只要皇帝讓步妥協,成功挽留下了士孫瑞,這些彈劾自然就煙消雲散,賈詡也能順利入尚書檯——雖然是帶著一身不好的名頭。

這本是君臣之間彼此試探底線、表明態度的博弈,可一牽扯上賈詡,事態突然就變的不可捉摸了。

“賈文和自己知道,經受劾奏之後再入尚書檯,對他來說害處大於好處,何況這麼做就等若是陛下爲了他做出的讓步,帳也會算到他的頭上,以他的個性,如何會犯這個險?”荀攸一語道破賈詡的算計:“他當天還特意問過陛下此舉會造成什麼後果,可見他是算定了會有今日的。是故母喪,理應也在他的廟算之內,這也是他脫身的時機。”

“那董芬的劾奏呢?”荀悅沉下了臉,他是正統的儒家士人,賈詡利用母喪給自己佈局的做法讓他很反感,即便是他的老母真的無藥可醫,那也不是用來算計的理由。想到這裡,荀悅語氣冷淡的問道:“你說他要藉此把自己唯一的把柄除掉,難道這個也在他的預計之內?”

“那是自然。”荀攸點頭道。

“可董芬又是何人指使的?”荀悅又問道,眼神帶著試探。

“聽說是右扶風典農校尉杜稟是李傕的舊部,與賈詡有隙,故而告訴了董芬。”荀攸一副事外人的模樣,緩緩說道:“董芬是御史裡頭難得的一個正直剛烈的人物,眼裡只有對錯,知道此事後也不管情勢,徑直劾奏了。”

“我記得這個董芬是弘農人?”荀悅問道。

荀攸點了點頭,看到荀悅試探的目光,他苦笑道:“此事到底與我有無關係,叔父都不要再問了。”

這時,荀悅突然嘆了口氣,再又拿起了筆:“有時候我真不明白你們,謀略運籌已經是當世殊絕,這爲官之道怎麼也如此了得?”

荀攸頓了頓,沉吟道:“戰場與朝堂,看似迥異,其實是不分彼此的啊。”

“誒,我還是繼續編我的書吧,你們的事,我摻和不了。”荀悅無奈的說完,低下頭開始寫了起來。

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七十章 兇終隙末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章丨亂由治郅
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七十章 兇終隙末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章丨亂由治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城市| 永德县| 南丹县| 灵寿县| 梧州市| 达尔| 松滋市| 文水县| 孟津县| 焉耆| 福贡县| 苏州市| 镇雄县| 建德市| 毕节市| 沁水县| 吴江市| 建瓯市| 来宾市| 建瓯市| 嘉兴市| 穆棱市| 伊宁县| 聂拉木县| 青海省| 镇平县| 丰县| 根河市| 房产| 阿克陶县| 贡觉县| 治县。| 平湖市| 太白县| 孝义市| 宜章县| 成安县| 吴堡县| 隆化县| 佛冈县| 扶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