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

“今先王爲治,不得天地心意,非一人共亂天也。”————————【太平經?試文書大信法】

郭圖語出驚人,令旁人紛紛側目。

袁紹這才向後輕靠著身子,像是終於等到了想要的結果,接下來的話,已經不需要他刻意去提點了。

“公則慎言,莫以爲這裡是明公大帳、私密之處,這話就傳不到外間去。”田豐話裡帶刺的說道。

郭圖對這話不置可否,他朗聲說道:“今日這話,如何不能傳到外間去?”

他看著袁紹,袁紹也在看著他。

當初議論下克上,唆使韓馥讓位的時候,袁紹礙於顏面,不好明說,也是這麼看著郭圖。眼神中帶著鼓勵與嘉許,讓郭圖充作了他的口舌,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由此他也成了袁紹最爲信任的手下——這份信任一直以來都遠超於袁紹對冀州本地士人的信任。

如今郭圖再度揣摩到了袁紹的意圖,心裡一震,或許這倒不失爲一條最好的選擇。

“我聽說‘三才雖殊,其致則一’。故而世道或晦或明,皆有應徵,尤其是政有失德,咎徵必顯。”郭圖仔細斟酌著詞句,緩緩說道:“雖然國家才智殊異,沖齡御世,有望中興。可若真符天命,就該有祥瑞徵表,醴泉毖涌纔是。然而卻是夏日雨雹、華山崩裂、星辰不安。恐怕在受命之始,上天便屬以時艱,以不測之災,禍及黎庶。”

“可朝廷有今日之氣象,全賴國家維持,若果真德不配位……似乎又說之不通。”田豐皺眉說道。

“不知田君可曾見過夕陽?”端居末座的荀諶冷不防插話道。

田豐沒料到荀諶會突然發問,饒是座中的袁紹也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

相比於沮雋只是衆多將校中最默默無聞的一個,荀攸在皇帝身邊的權勢卻是令人矚目,侍中、平尚書事的職權,幾乎參與了每項朝政的決策。連帶著荀諶在袁紹身邊的地位也開始尷尬起來,雖然袁紹從來沒有在這方面說什麼,但荀諶還是極爲自覺的保持低調,輕易不肯說話。

可現在卻突然插話,讓衆人都有些意料之外,隱然覺得不同尋常。

田豐回過神來,雖不明白對方何故如此一說,但還是淡淡答道:“自然見過。”

“日落西山,天空本該因此晦暗不明,可我每每觀之,卻發現天穹總會驟然發亮。”荀諶輕聲說著,像是在敘述一件平白無奇的自然現象,但座中無不是聰明人,很快都大致聽懂了他話裡的意思:“譬如燈燭也是一樣,在燃盡之時也會炸出一團更爲耀眼的光亮來,隨後便徹底熄滅。”

荀諶看著衆人紛紛陷入沉思,發揮出了自己當初以三寸之舌說服韓馥退位的口才,繼續侃侃而談:“人之將死也同樣會精神抖擻,旁人誤以爲病癒,實則是在耗費最後一絲精氣。故而諶以爲,萬物在消亡之前,總會有一時煥發,日落是如此、燈滅是如此、人亡是如此……朝廷也是如此。”

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於泯滅。

這是在孝桓、孝靈以來就開始產生的趨勢,尤其是在孝靈皇帝在位時期,黨錮、黃巾、羌亂、權宦等內憂外患不斷、災異頻頻,乃至於董卓入京,天下崩壞。只有底層的愚氓還以爲漢室仍在,而那些站得最高的人才能看的清楚明白,漢祚可能真的要盡了。

正是出於這種觀點,所以纔會有那麼多人不尊朝廷,恣意割據,直到皇帝突然奮起,朝廷重新煥發相當實力的威權,衆人才似乎從看不見未來的陰雲中得窺一絲希望。

可是在荀諶的眼中,這一絲希望也僅僅是漢室的迴光返照麼?

“不足爲憑。”田豐不屑的說道。

“我也不是說漢祚將盡,而是五德之運將改,竊以爲前漢克秦,是爲土德;今漢克新,是爲火德;如今漢祚再衰,是火德衰,而土德復興。”荀諶笑著解釋說道,像是在跟人討論一件學術問題。

有漢一代對五德各有各的理解,孝武皇帝曾定土德、王莽又改爲火德、光武皇帝中興之後沿襲了火德的觀點,所以劉氏也世稱‘炎劉’。現今主流的觀點是兩漢都屬於火德,但在荀諶這裡,卻解釋成秦朝水德,前漢克秦是爲土德,王莽篡漢是爲金德,故而今漢再興便就是火德。

“五德流轉,是漢祚衰而復興,與你適才所言又有何關係?”田豐剛凝眉說完,身邊的沮授便神色複雜的拉了拉他的衣袂。

田豐微微側頭看去,只見沮授放在膝蓋上的手,正藉著桌案的遮擋而在自己衣裾上快速寫下一個‘魏’字。

魏就是冀州魏郡的意思,冀州的州治鄴城同時也是魏郡的郡治,而魏郡又大致位於神州中央的位置,恰好屬於中央戊土。

饒是早有心理準備,但田豐還是忍不住吸了一口涼氣。

這時荀諶也向他看了過來,臉上的笑容此時也盡皆隱去,取而代之是罕見的嚴肅:“國家年紀尚淺,所謂慧極者必難壽終,眼下國家雖然聰睿,又安知以後?我看這德運更移、漢祚復興,不在長安,而在於他處。”

荀諶的觀點總的來說是兩條,但卻是相輔相承,第一個是在接著袁紹的話講,說漢祚將從火德改到土德,第二個則是在說皇帝年紀太小,神童往往早夭,眼下雖一時奮起也不過是迷惑時人的迴光返照。其實德運的更易、以及漢祚復興的預兆並沒有應徵在皇帝身上。

如果沒有應徵在皇帝身上,那又會是應徵在……誰的身上?

田豐忽然想起了劉虞,袁紹想另立中央,改德換運的打算,可以說是由來已久了。不過這個時候劉虞遠在幷州,袁紹手上還會有別的合適的人選?不過在有這個德望之前,他至少得鋪墊、醞釀很長時間纔可以做到。

就像是現在,袁紹已經通過各種理由向手下人透露風聲了。

“光武皇帝優待南陽、河北士人,乃得以中興漢室。”郭圖笑著對荀諶點了點頭,他對荀諶的表現大爲滿意,想必經此一遭,袁紹會徹底摒棄猜嫌,對其予以重用。至於他爲何在剛纔下定決心,選擇繼續支持袁紹,主要是因爲:“今天子卻反其道而行之,聽信降臣外戚,苛待豪族,行事霸道。正因如此,河東範先、程銀諸人因鹽鐵有違民利,故而謀叛、受薦舉入朝的士子們也因吏治寒心,去而復返。”

“說的是啊……”袁紹知道他已說服了郭圖等一干潁川士人,這些也都是他起事的老班底,早在謀誅宦官時就與他保持政見一致。

士人輔政,天子垂拱,這纔是符合他們利益與理念的政治模式,也就是他們一直以來所尊奉的‘正道’。

而皇帝如今走的,捫心自問雖然也是一條興復漢室的正道,但這卻是以犧牲舊豪強舊貴族利益而換來的中興,是故在郭圖等人眼中,這並不是他們所樂於接受。

既然皇帝不走他們所認爲的‘正道’來興復漢室,那他們也就只好自行另外尋一個真正符合‘天命’、‘德運’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天命所歸、匡扶漢室的人,而頻受災異警示、上天譴責的皇帝,其作爲再了得那也只是黑夜裡星光乍現、迴光返照的一瞬間罷了。

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七十章 兇終隙末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
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七十章 兇終隙末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宁县| 瓮安县| 丽江市| 和龙市| 分宜县| 普宁市| 资中县| 阳谷县| 呼和浩特市| 谢通门县| 林州市| 通州市| 哈密市| 清镇市| 同心县| 孝义市| 东乡族自治县| 六盘水市| 霍州市| 辛集市| 鄂托克前旗| 桂东县| 泊头市| 进贤县| 河津市| 长乐市| 南和县| 大埔区| 应城市| 长垣县| 大同县| 钟山县| 三原县| 顺平县| 桃园市| 揭阳市| 伊春市| 沿河| 民丰县| 邢台市| 平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