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

“夫義,節慾而治;禮,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徑情而行也。”————————【鶡冠子·著希】

宣室內,皇帝一手拿著沒有鋒鏑的箭矢,一手輕輕撫摸著柔順的箭羽。心思全然不在手頭的箭矢上,他噙著一抹笑意,譏諷的說道:“真是一羣狡猾的狐貍。”

北軍中候、領中壘校尉王斌不似皇帝那麼成竹在胸,他還不知道皇帝早已做足了準備,此時有些緊張的問道:“要不派兵衛過去?若是兵衛不堪用,老臣手下的北軍……”

“你這是做什麼?”皇帝被對方鄭重其事的樣子逗樂了,笑道:“他們不過是在北宮門集會,論辯朝政國策,又不是造反,你拿什麼名目派兵過去?保護還是驅逐?”

“可他們這是逼宮!這是臣子該做的麼!”王斌難得露出幾分怒容,在知道這事之後他第一時間就趕來覲見。隨時準備聽候皇帝的指派,只要皇帝下詔,他哪怕擔負惡名也要給這些人一個厲害瞧瞧。

哪怕這些人無不是朝廷中二千石以上的公卿、哪怕這些人無不是張嘴就能引經據典的博士議郎、哪怕這些人無不是世代簪纓的豪強。無論是誰,都不能威脅到他皇帝外甥的權位!

王斌甚至在想,如果皇帝下不了這個狠心,他不介意當這個惡人,大不了事後引咎認罪。

這樣想著,王斌蒼老渾濁的眼中不禁流露出愈來愈濃的殺意。

皇帝被驚了一驚,他知道王斌非常維護他,但也沒想到會爲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無論是此刻的皇帝,還是原身的劉協,都是非常重情義的人。只是隨著皇帝威權日重,他的性情也逐漸變得冷酷,即便如此,皇帝心裡仍然也有感性柔軟的一面,無論是對宋都、還是對王斌。哪怕提拔王斌照樣能起到董承的作用,他也不願意讓王斌千夫所指,因爲他自己都不知道會不會陰溝裡翻船,更別說保護王斌了。

見到王斌的言行,皇帝心裡備受感動,就在他緘默不語之時,一旁的蘭臺令史蔡邕擡眼看了下殺氣騰騰的王斌,伺機說道:“百官集會北宮門,聚衆論道,說起來……也算是朝廷的成例。”

蔡邕降服李傕入城有功,被皇帝賦予編續漢史、整理典籍的重任。幾乎日夜都待在重修後的天祿閣裡,兩耳不聞窗外事,利用皇帝給予的有關權限,埋頭翻閱皇室檔案以及重要經書典籍。根本無暇關注政事,此時若不是馬日磾事先相請,他可能還矇在鼓裡。

皇帝收斂了情緒,霎時又恢復了往日的鎮靜,他看向蔡邕,明知故問的說:“朝廷何時有這樣的成例?”

“這叫做廷議。”蔡邕趕緊答道,他這次之所以沒有去北宮門跟著鬧騰,主要是經歷了太多事,實在不行再摻雜進政鬥黨爭中去。此時他是擔心馬日磾等人會觸怒年輕的皇帝,鬧得不可調和,所以纔想著打圓場:“每逢國臨大政,歷代賢君明主,無不召集羣臣、或直接詔令有司廷議決事。”

“沒有我的詔許,臣子也能自發組織廷議?”皇帝反駁道。

“能。”蔡邕迎上皇帝的目光,以示心懷坦蕩,他援引故事:“當年羅侯鄧騭爲大將軍,就曾以涼州羌胡等事,主動召集羣臣議論。”

王斌冷哼一聲,語氣不善:“不止如此吧,廢立天子,不也是臣下廷議麼?”

臣僚主動發起廷議時,要麼是皇帝駕崩,沒有子嗣,就需要外戚大將軍主持廷議,從宗室選擇旁支繼位;要麼是幼主在上,權臣強勢,興廷議以挾輿論。

前者一開始還好,霍光扶立孝宣皇帝,成就漢室中興;可到後來卻單純變成外戚爲了鞏固權力,只收幼君的惡劣行爲。蔡邕剛纔好不容易尋到個擦邊的例子,此時被王斌一語道破,臉色一變,立時說道:“陛下乃命世之主,事權一統,豈能一概而論?”

皇帝撫摸箭羽的動作突然停頓下來,沉著臉對此事下了個論調:“太尉、司空、車騎將軍、還有光祿勳、以及其下博士、議郎、諫議大夫等聚集北宮門,當衆辯議,的確符合廷議之規。無論是孝昭皇帝的‘鹽鐵酒官’之辯、還是後來孝哀皇帝的‘換幣’之議、抑或是孝章皇帝‘複鹽鐵官’、孝桓皇帝‘改鑄大錢’等議,都是爲了便於朝廷制定國策,以冀利於萬民。”

看得出皇帝爲了這個廷議的定義做過不少功課,翻閱過不少前朝檔案,蔡邕正在一旁聽得直點頭,卻聽皇帝話鋒一轉。

“只不過——”皇帝將手沿著平滑的箭桿,從箭矢兩端移向中間,慢悠悠的說道:“他們事先不上疏遞請,堵在北宮門高談闊論,不知道眼裡還有沒有我這個天子?”

“陛下!”蔡邕稽首拜伏,道:“容臣說句實在話,太尉等人未得允準,擅集大臣公議,此舉雖然不甚妥當,但還請陛下好歹顧惜彼等一干名臣宿儒,素有清名,將此事揭過則罷。倘若真要鬧大了,陛下的聲譽怕也會受影響。”

“就此揭過?”

皇帝冷笑一聲,突然將手中把玩已久的箭矢往外一投,那根箭矢在空中劃過一道完整的弧線,正好打到了庭中一隻銅壺圓滾滾的獸面腹。

噹的一聲清響,箭矢弾落在地上,銅壺也倒在地上。皇帝的準頭果然很差,瞄了這麼久都還沒中。

雖然有些尷尬,但王斌與蔡邕誰都沒心思在意這事,他們恭敬的一站一跪,分列兩側,低頭等候著下文。

皇帝右手沒了把玩的物件,習慣性的虛握著,他面色如常,說道:“這事我若是忍讓揭過了,那以後但凡國政疑難,彼等皆可謁闕集會,自行公議了?”

哪怕此時天氣逐漸涼爽,蔡邕也是汗流浹背,他最後一次壯著膽子,語氣微弱的懇求道:“臣聽說陛下常自詡世祖光武皇帝,那便當有、光武皇帝從善如流的雅量。”

將自己塑造成中興漢室的第二個光武皇帝,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宣傳造勢,就是想讓百姓能對漢室抱有希望,重新凝聚人心。沒想到這成效還沒看到,卻被蔡邕以爾之矛,攻爾之盾了。

皇帝沉悶的‘嗯’了一聲,像是默許,又像是隨口應和——

“既然太尉他們非得要用廷議來辯論鹽鐵之政,那就讓他們議吧!舅父!”

“臣在。”王斌沉聲答道。

“你去傳詔給王端,命他打開北宮門,請諸位公卿百官入承明殿。除此之外,再讓傳侍中、黃門侍郎、及尚書檯、秘書監及以下各官,盡皆趕赴該處,一體參與辯論。”皇帝索性把事情鬧大:“我們就在這等著,看他們會談出個什麼結果好了。”

早已準備好帶兵驅逐他們的王斌此時接到這樣的詔命,頓時有些發懵,尚不解其意。他不由扭頭看了蔡邕一眼,卻發現對方面色煞白。

蔡邕頓時明白了,原來皇帝早已有萬全之策、並且已經預見了結局。否則又怎會安之若素的坐在這裡,還讓他們光明正大的入內辯論!

果不其然,這場由太尉馬日磾、車騎將軍董承等人發起的百官聚議在承明殿只持續了兩個時辰,剛開始還是以董承爲首的一系列官員、以及部分籍貫河東的議郎大談特談鹽鐵之弊,誰知馬日磾與黃琬等人一接口,便話鋒陡轉,情況急轉直下。

最終以馬日磾、黃琬爲首的大多數人一致認定,鹽鐵專營有益於當今、應行之不疑的結論收場。

皇帝則是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獲得了勝利。他這些天先是繞開中臺,親自下場,借鹽鐵引起馬日磾等人合作;然後再勸服趙謙退讓,從而說服楊氏與黃琬,最後再迫使馬日磾改變立場,與董承撇清干係。

三方好不容易達成一致,如今驟合驟分,彼此有了隔閡嫌隙,以後若再想互通一氣、反抗皇帝可就難了。

議論結果一出來,便當即擬詔下發,皇帝隨後將鹽鐵官重新劃歸少府屬下,歸少府張昶負責。此外,又重新訂立鹽鐵之法。

次日,司徒趙謙上疏表態全力支持皇帝推行鹽鐵之政,並第三次乞骸骨、懇請辭退。

皇帝詔準,遷太尉、錄尚書事馬日磾爲司徒、錄尚書事;拜驃騎將軍皇甫嵩爲太尉;詔司空黃琬錄尚書事;增郫侯趙謙食邑二千戶。

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一百三十五章 豐容顧景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七十三章 憑幾細語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
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一百三十五章 豐容顧景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七十三章 憑幾細語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东| 珲春市| 太康县| 贡觉县| 昭平县| 含山县| 肇源县| 榕江县| 涟水县| 崇州市| 河源市| 仪征市| 汨罗市| 库尔勒市| 安乡县| 上思县| 临夏县| 浦城县| 修水县| 宾川县| 东乌| 郁南县| 阳春市| 边坝县| 马关县| 开原市| 都安| 清河县| 阿坝| 卢龙县| 微博| 镇安县| 临沂市| 裕民县| 佛坪县| 津市市| 珲春市| 和静县| 台湾省| 九寨沟县|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