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

“餘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磻溪未遇,傅巖未起。”————————【賀新郎·西湖】

初平四年二月二十一。

即便已是入春,寒冷的天氣依然沒有過去,哪怕是有明亮的陽光透過樹木的遮擋,稀稀落落的灑在地上。空氣也顯得格外清新涼爽,只是視野開闊了許多,不似冬日那般陰沉抑鬱。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

刺史府的蒼頭奴僕老早就起來了,該生火造飯的生火造飯、該清掃庭院的清掃庭院,一切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府裡原來留守的、或是各地豪族擔心劉虞起居,提前送來的奴僕們要麼被打發(fā)回去、要麼就派去做些雜役和瑣事了。只剩下幾十個劉虞從老家一直帶在身邊的忠僕,徹底接管了這座私密的庭院。

劉虞起了個大早,膳食吃的是簡單的脫粟飯與醬菜,吃完了之後他也沒有動身辦公的意思。看著陽光還算和煦,院裡無風,他便命人在廡廊裡鋪上一層藺席、一層氈毯,就那麼憑欄跪坐在席上,手裡捧著碗熱茶,瞪著地上跳躍的光斑怔怔的出神。

他來幷州已有數(shù)日之久,這幾天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足夠他適應(yīng)在幷州的生活,也足夠他暫時壓住理當徵辟的本地士子的晉升時間,好讓自己有空間騰挪轉(zhuǎn)移。這段時間他爲了挽回不利的局面,攏共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便是在各縣走訪、打聽,從寒微之中發(fā)掘了許多人才,比如他看到一個年輕僕隸,因在牧羊時私自讀書,而被其主人鞭打辱罵,劉虞嘉其好學,當即爲這個叫王象的年輕人贖身,並錄入爲掾吏;此外,他還徵辟了爲避戰(zhàn)亂而隱居幷州的外地士人,如河內(nèi)人楊俊。

第二件事則是南匈奴的消息,右賢王去卑遣人來稱,將有近兩三萬戶匈奴人以及大量貴族將隨他遷至晉陽。只有等這些匈奴人都到了,護匈奴中郎將夏育就能在自己隨行帶來的兩千人的基礎(chǔ)上,從匈奴人中抽丁選兵。在擁有了一定的軍事力量後,劉虞纔有足夠的底氣面對那些擁兵自守的地方豪強,才能進行下一步計劃。

勸農(nóng)從事趙該卻不知道劉虞心裡在想什麼,他滿腹心事的走到劉虞的旁邊,垂著手不說話。

“楊俊到了麼?”正在低頭啜飲的劉虞隨口問道。

趙該在他對面坐下,答道:“按行程,應(yīng)是明日就到城外。”

楊俊本來是在河南隱居,不知何故從去年年底轉(zhuǎn)而避地太原郡,這次劉虞知聞對方的聲名,特意派車去所在縣邑徵辟。按道理說,刺史初來乍到,不第一時間徵辟本地士人,反倒去選一些外來僑戶士人,這已經(jīng)很明顯的向外界傳出了新刺史與本地豪強不諧的信息。

一般的外地士人看到這種情況絕不會那麼急著站隊,而楊俊則不一樣,他與晉陽令司馬朗既是同鄉(xiāng)又是熟人,與司馬氏關(guān)係匪淺。在與司馬朗簡單的進行書信交流以後,他沒有任何惺惺作態(tài),極爲爽快的接受了劉虞的徵辟,給本州其餘尚在觀望局勢的外地士人一個極大的信心。

“嗯。”劉虞放下茶碗,眼睛仍盯著庭院地上搖動的光影,楊俊的應(yīng)徵無疑是一個表率,劉虞即便是出於千金市骨的用意也得破格禮遇:“明日記得提醒老夫,老夫?qū)⒃诔情T外迎他。”

趙該應(yīng)下,旋即神色一動,有些隱晦的進言說道:“楊季才能如此爽快的應(yīng)徵入仕,晉陽令在其間可是出了很大的力氣。”

“若是沒有下過一番功夫,這次來幷州,還輪不到他家。”劉虞嘴角勾起一絲哂笑,他淡淡說完,轉(zhuǎn)頭又看向趙該:“兩者既是鄉(xiāng)人,明日也請他隨我一同相迎,劉郡守就不用勞駕了。”

“謹諾。”

“上黨的消息可有?”劉虞將身子挪過來,正面對著趙該:“如今太原郡的流民皆已收服,卻不知上黨郡的情形如何。”

這話卻是問到了與趙該利益攸關(guān)的事情,他說道:“據(jù)說上黨的流民也不多,典農(nóng)中郎將張遼甫一到任,便四處派人招募,將萬餘流民納爲軍屯,並從中挑選青壯組成屯田兵。”

“軍屯?”劉虞眉頭一抖,不由說道:“老夫不是已經(jīng)發(fā)去公文,要將流民盡皆聚於民屯,歸勸農(nóng)曹掾治理麼?張遼何不聽命?”

如今正是劉虞想方設(shè)法要加大屯田系統(tǒng)的權(quán)重的時候,張遼這麼做等若是在本來就少的權(quán)力中分掉了一部分,甚至漠視了劉虞的公文。

“早前陛下已給張遼降下詔命,讓他屯田養(yǎng)兵,何況這也是他職責所在。”趙該嘴上看似是在爲張遼開脫,其實是想慫恿劉虞爲他出頭,好讓他這個勸農(nóng)從事能夠有權(quán)力管到上黨的屯田:“只是上黨郡農(nóng)曹掾傳信來抱怨說,郡守駱俊辦事有些偏頗,竟讓流民全歸入軍屯,反倒讓他清閒了不少。”

張遼無論身份還是地位,都不是龐德可以比擬的,劉虞能管的到龐德,可不一定能管的到張遼,何況對方還有皇帝的詔命。

劉虞想起張遼作爲皇帝麾下愛將,突然從北軍這個一線部隊調(diào)往屯田二線,中間沒有一個緣由和目的肯定是說不過去的。他當下只得無奈道:“也罷,且由著他去吧,聽聞上黨郡塢堡林立,情況不比太原要好多少,駱俊身邊有張遼替他掌軍,也算是一個倚仗了。”

這話倒是有些出乎趙該的意料,以他對劉虞的瞭解,自家這位上官最不喜歡的就是下屬與自己唱反調(diào)、不遵自己的號令。當初公孫瓚就是因爲如此,所以才與他發(fā)生齟齬,如今張遼雖然未見跋扈,但也是同樣沒有理會劉虞的公文。何故劉虞沒有像以前對公孫瓚那樣口出怨言,反倒是容忍理解下來了?

他純粹是沒有想過如今的時機、情況以及對象都與以往大不相同,自然不能照本宣科。

“話雖如此。”趙該抿了抿嘴,換了一個角度迂迴道:“使君這些天任用僑居幷州的士人,雖可稍減本地豪強之勢,但這也不是長久之策,使君遲早得接納本地士人,以作安撫,不然以後施政恐會有所窒礙。”

看著劉虞平靜的神色與沉默的態(tài)度,趙該爲難的說道:“是故,使君首倡屯田,以增我等屯田官員的權(quán)勢,藉此以爲憑仗,這纔是使君在幷州得以安穩(wěn)之法,可是這張遼——”

劉虞知道他的意思,他微微皺眉,有些不耐的擺了擺手,說道:“走到這一步已然足夠,無須再起紛爭,時下我等應(yīng)該看他會怎麼走。”

“王公?”趙該心裡暗歎了口氣,見事不可爲,只好將此暫時放下,順著對方的話往下說道:“此人雖然致仕,但其心未死,在幷州一帶深有,名望各地豪強幾乎都以其爲首。如若不是他在,單憑幷州這些散而不聚、沒有領(lǐng)事者的豪強,又如何會與使君對立?”

劉虞不由哂笑,這場博弈的主角與其說是他與王允,但其實他們二人都是棋子。只是自己知曉自己的身份,至於王允就不知道如何想的了。

王允精於權(quán)謀,但未免太過天真,居然還想著與皇帝再鬥一場,殊不知皇帝早已下了殺心,要連帶著將他們連根拔除。眼下只不過是要拿他做餌,釣身後的大魚罷了。

這時候掾吏王象從外走進,說是外面有客人請見。

劉虞接過名剌一看,心裡頓時有了底,他不慌不忙的看向趙該,怡然道:“瞧,他們主動找上來了。”

等到他們走進客堂,看到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正畢恭畢敬的坐於席上,也不等對方自我介紹,劉虞便開口問道:“你就是王昶?”

“是。”

王昶一看劉虞不悲不喜的樣子,趕緊站起來見禮,心裡不免有些惴惴。

劉虞緩緩坐下,對王昶擺手示意不必拘束,又吩咐道:“羲伯,快去將陛下賞賜的茶拿來沏了,給這位王郎嚐嚐。”

王象聞言,立即走出去拿了壺茶,分別給衆(zhòng)人倒了一碗。

劉虞一邊啜飲著,一邊問道:“王公是你什麼人?”

這個王公自然不是在問王昶的父親,王昶明白劉虞所指的是誰,如實回道:“是在下族親。”

“喔。”劉虞又接著用慰問的語氣說道:“王公自賜金致仕以後,都在家忙些什麼?”

“在家植了片竹林,搭了間竹屋,整日在裡頭註釋經(jīng)書。除此之外,還新增了一個嗜好,釣魚。”

“釣魚?”劉虞笑了,手裡把著茶碗,若無其事的說道:“王公還有這等雅興。”

“王公曾說,釣魚可以養(yǎng)氣修心,讓人風雨不驚,凡俗皆忘。”

劉虞心裡冷冷忖道,日子過的像個隱士,可這身在江湖,心卻時刻掛記著廟堂,這反倒有些虛僞做作了。

於是他放下茶碗,不無嘲諷地言道:“王公這哪裡是釣魚,分明是在學太公望釣龍啊!”

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jù)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zāi)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二十三章 應(yīng)答如響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quán)柄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七十三章 憑幾細語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yún)起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yīng)走耳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jīng)綸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yīng)戰(zhàn)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
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jù)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zāi)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二十三章 應(yīng)答如響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quán)柄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七十三章 憑幾細語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yún)起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yīng)走耳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jīng)綸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yīng)戰(zhàn)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即墨市| 古丈县| 玉林市| 启东市| 庄浪县| 建宁县| 彭山县| 江源县| 靖安县| 石渠县| 察雅县| 房山区| 柘城县| 和平县| 年辖:市辖区| 新乡县| 海晏县| 泽库县| 佛坪县| 洛浦县| 武乡县| 唐山市| 襄樊市| 华容县| 梁平县| 北碚区| 大石桥市| 河津市| 宜君县| 当阳市| 长岛县| 徐汇区| 乌兰浩特市| 寿宁县| 会泽县| 新兴县| 正阳县| 鹤庆县| 汕尾市|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