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

“近年以來,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幹聖怒。”————————【節寰袁公傳】

次日一早,氣溫驟降。果然如皇帝昨夜所說的那般,下半夜的時候就開始落起了大雨,雨聲攪人清靜,夜裡更加的寒徹。皇帝體念潘勖和射堅兩人回去不便,特意讓人在宣室找了個偏室供其休憩。直到清晨,雨勢才漸漸的小了起來,但空氣中仍飄灑著濛濛細雨。天色晦暗陰沉,未央宮前殿的臺階、廣場都被雨水淋溼,鋪砌的石板都變作了墨色。

漢制,無論大朝抑或常朝,百官都得先在殿前兩側的走廊上等待,三聲鐘響之後方可上殿。此時走廊上各站著一批身著朝服的官員,他們纔來不久,但清早的細雨卻很快浸溼了人們的朝服,甚至有些人的鬍鬚和鬢角都被雨水沾溼一片,清風微涼,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等候著上殿的鐘聲。

站在衆人前列的有三個人,其中一名老者蒼髯皓首,頭戴三樑進賢冠,內著玄色朝服,外罩一件絳色紗袍,腰間佩戴著金印紫綬,此人正是三公之一,濟南國人,司空淳于嘉。他微微睜開瞇縫的雙眼,對站在後面的一人說道;“已經去催了麼?”

那人年紀約莫四十多歲,穿著與淳于嘉相似,區別只在於他戴著二樑的進賢冠,腰間佩的是銀印青綬。此人現官居九卿之一的衛尉,喚作張喜。他是汝南細陽人,先祖爲趙王張敖,曾祖是孝和皇帝時大臣張酺,故司空張濟是其兄。這個張濟不是現在西涼軍中的將軍張濟,而是孝靈皇帝的老師,爲皇帝講習儒學。中平年間,曾和劉寬、楊賜、劉陶等人共同上書請求治理太平道,被皇帝所看重。

單論官爵,衛尉張喜比不過司空淳于嘉,但若是論家世,出身汝南大族的張喜完全不是濟南人淳于嘉可以比擬的。但在這公共場所,張喜還是沒有拿大族的架子,對淳于嘉揖道:“已經去催了。說是陛下早起時偶感不適,先傳了太醫令過去,是故有些耽擱。”

淳于嘉瞇著眼仰看數重臺階上的殿門,殿上整齊的站著一排虎賁,心裡有些疑惑:“陛下的身體不是已經痊癒了麼?這幾天甚至能躬親批奏,與侍臣們議論經學,赴上林與將士們騎射,怎麼病情又起了反覆?”

張喜卻笑了,湊到淳于嘉身邊小聲說道:“這正說明這幾日的事情都是虛言,陛下病情反覆,如何能正常理政?我等不如上書請陛下好生靜養,這批奏之權,不就又能迴歸臺閣了麼?”

真有如此簡單?淳于嘉沉吟不語,前幾天皇帝從未宣召過任何一個公卿大臣,每日都只是與那些內朝侍臣們在一起。但在尚書檯一事後,皇帝當即在柏梁臺見了太尉馬日磾,誰也不知道君臣幾個講了什麼話。

淳于嘉老成持重,出身也不容小覷,雖然祖上未曾出過高官,但青州淳于氏,代代出儒生。以經學傳家,在士人中頗有威望,雖不屬於朝中關東士人的核心階層,但也有著獨特的地位:“批奏之權本非臣子所有,如今朝廷情況特異,國家又殊爲英睿,收回去也並無不可,我等何必強求之?強求而不得,徒爲他人笑耳。”

張喜皺了皺眉頭,顯然是不認可淳于嘉的話,但他礙於身份、場合,不敢與其擡槓,只拱了拱手,便不再言語。

這時候,太尉馬日磾也朝他看來,兩人對視一眼,一時間都沒有開口說話。他二人身後各自站著一批官員,籍貫以關東關西爲界,中間是一條很寬的走道。在這兩批人外,還站著以前將軍趙謙爲首的第三方勢力,人數稀少,大都是曾經委身事董的。無論關西還是關東士人,都與其保持著若有若無的一段距離,隱隱有排斥之意。

看著這對峙的三方,司空淳于嘉默然一嘆,這時,他竟然看見王允對太尉馬日磾打招呼:“馬翁叔近日可還安好?”

馬日磾不矜不伐,衝王允回了一禮:“勞司徒掛念,朝中無大事,老朽近日能食能寢,一切安好。”

王允神色微微一動,像是沒有察覺到對方話裡有話:“陛下昨日手詔下發公卿,太尉應當知道了?”

“老夫自然拜讀過陛下手詔,以前批奏之權暫攝於臺閣公府,那是因爲國家年幼,故作權宜之計。如今陛下聰慧,朝野共知,由陛下批覽奏事,老夫以爲並無不可。我大漢如今便像是人染沉痾,非英主不能治之,天子明斷,躬親批奏,正是我漢室之福,王司徒應該也是樂見於此的?”馬日磾笑著反問道。

王允沒有在這個明顯不佔理的地方糾纏,他心裡雖然惱恨不悅,但還是大方的擁護了皇帝的舉動:“自當如此,陛下年紀尚幼,雖然少年聰慧,但親政還是太早了些,如今批閱奏疏,熟悉政事,倒也不晚。再有我等從旁輔佐,漢室再興昭宣之治,指日可待。”

馬日磾聽出了王允話語中的暗示,知道他仍然不甘心將大權交還皇帝,想當初王允密謀誅董,是多麼的大義凜然,到如今卻不願看清形勢,走進了爭權奪利、不聽諫言的怪圈。他話裡有刺,道:“陛下英睿,固然是昭宣之姿,但滿朝公卿,卻未見有如霍氏者。”

王允面色一僵,只得訕訕地住了嘴,雖然他早已自比霍光,但當著這麼多人的面,還不至於到那麼狂妄的地步。

馬日磾有意在今日朝會依仗皇帝之勢,給王允一個教訓,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欲與他多費口舌。而王允也知道在蔡邕案上,自己斷然拒絕馬日磾後傷透了他們的心,導致他們聯合皇帝。如今緩解無望,王允也只能在朝會中走一步看一步,與馬日磾等人好生鬥一番了。

此時從殿中出來一批人,走到廊下無意間緩解了逐漸尷尬的氣氛。

爲首的是小黃門穆順,在他身側並肩站立的則是一個五十餘歲的老者,身著外絳內玄的朝服,頭戴二樑進賢冠。

廊下衆人識得此人正是太醫令脂習,一大早就進了宮去給皇帝瞧病,如今出來,想必是診完了。於是有幾個人湊了過去,七嘴八舌的問道:“脂太醫,陛下如何了?常朝可還繼續?”

黃門侍郎丁衝更是不客氣的問道:“這究竟是何緣故,昨日我於柏梁臺隨侍御前,陛下氣色可還是好好的!怎麼才過了一晚就變了樣?”

衆人吵吵嚷嚷的圍在脂習旁邊,想從脂習口中求得消息。

被衆人忽視的感覺讓穆順很不悅,這些人眼裡只有同屬士人的脂習,根本沒有把他放眼裡。穆順假意咳了一聲,作色斥責道:“肅靜!諸公久居廟堂,難道還不知宮門儀制嗎?大殿之前,爾等不屏氣以待詔命,反聚論會談,這是做大臣的樣子麼!”

在場衆人那個不是出身世族?被宦官當面呵斥,那些圍在脂習身周的人氣得差點原地跳起來:“穆順!你不過是個六百石的小黃門,有何資格呵斥朝中大臣?”

穆順聽了大怒,朝那人望去,卻是個當日在尚書檯罵他的老熟人,尚書右丞趙戩。他強忍住心頭火氣,道:“吾雖宦寺,但也知朝廷規矩,相比之下,你在未央宮前殿大喊大叫,倒是失盡了禮數!”

“你!”趙戩被穆順反駁的說不出話來,指著穆順的手都被氣得發抖。想他們這些朝中士人,自袁紹誅殺宦官以來,那些餘孽見到他們無不是畢恭畢敬,何時受過這種氣?

這才過三年,閹宦又要死灰復燃了麼?

不僅是趙戩的同僚,就連起先站在一旁笑著看熱鬧的關西士人這時也是神情嚴肅,顯然是想到一處去了。

在對付宦官這一根本問題上,士人們的槍口可謂是出奇的一致。但現在的情況對他們頗爲不利,在殿前聚在一起高聲談論的是他們,目無儀制的也是他們,這讓那些道德君子們很是憋屈。

這個時候他們退也不是,進也不是,正在兩難之際,倒是王允沉聲道:“朝臣心急陛下,失禮也情有可原。而你不過六百石,哪裡敢呵斥大臣?莫以爲有陛下寵信,就可不懼獄卒之威!”

身後的衛尉張喜知道王允有意殺穆順的威風,收士人之心,上前一步,站在王允身後:“兵衛何在!”

隨即揮手讓屬下都候召來了幾名兵衛,將穆順給圍了起來。

穆順又驚又怒,大叫道:“宮禁之中,你們這是要幹什麼!”

“先將他押住看管,待老夫稟明陛下,再做處置。”王允說完,便再也不看穆順一眼,他與馬日磾等人幾步邁到脂習身前,說了最爲關心的問題:“元升,陛下聖體如何?還能主持今日常朝麼?”

太醫令脂習,字元升,京兆人,爲人慷慨仁義,通曉經學雜說。中平年間被公府徵辟,舉高第,除太醫令。見穆順這個皇帝身邊的親信都被王允給捉拿,他不敢怠慢,拱手答道:“回明公,據陛下身邊的中黃門所說,昨天夜裡起了大風,把帝寢的窗戶吹開了。陛下一時不防被冷風侵體,所以早起時有些著涼。下官親自查看過,沒有什麼大礙。”

馬日磾知道王允對宦官深惡痛絕,此時無論是出於立場還是本心他都不願搭救穆順,索性當做沒看到:“國家無事便好,只是我等還要過多久才能進殿?”

脂習看了被人押下去猶在掙扎的穆順,心有餘悸道:“現在就可入內,諸公久候了。”

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二百零七章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著
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二百零七章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霍邱县| 合川市| 南澳县| 湛江市| 西藏| 普宁市| 东辽县| 谢通门县| 湘阴县| 行唐县| 上虞市| 天台县| 蒲江县| 额尔古纳市| 若羌县| 翼城县| 武冈市| 馆陶县| 宜兰县| 沙河市| 斗六市| 克什克腾旗| 大余县| 文昌市| 盐津县| 特克斯县| 武邑县| 鲁山县| 明光市| 确山县| 建平县| 塘沽区| 吉木萨尔县| 房产| 吉隆县| 黄平县| 年辖:市辖区| 永顺县| 射阳县|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