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述而】

趙岐精通《孟子》,對於《孟子》一書的理解,可謂天下無出其右者,即便是鄭玄在這方面也不如他。只是《孟子》雖是儒家典籍之一,卻不屬於當世的主流經學,只是‘輔經’。皇帝將《孟子》歸納入正經之列,除了個人興趣,以及《孟子》的價值類比《論語》以外,恐怕還有對趙岐自身才華的賞識。

想到自己嘔心瀝血所作的《孟子章句》終於要有用武之地,趙岐便只覺心潮澎湃,他這一生孜孜以求、希望《孟子》一書能發揚光大的理想馬上就要實現了!

“此書既成,可爲百代之典,卻不知定爲何名?還望陛下昭示。”趙岐問道。

這個問題皇帝早已想過,他打算照搬南宋朱熹的那部影響後世六百年的著作名稱,留個寓意:“既是十三經的綜合,那就叫《欽定十三經章句正義》吧,可以簡稱《欽定正義》或《十三經正義》。書成之後,不僅要鐫刻石經,立於太學,還要印刷成冊,刊發天下,要使諸求學士子,皆以此爲範。”

正義,有明正大義、根本之義的意思,是經書的註釋體制之一。再加上‘欽定’兩個字,足以表現這部書的學術價值與思想地位。

在座之中不僅是趙岐情難自抑,就連爲《歐陽尚書》作註解傳家的桓典、楊彪,學究五經的蔡邕、以及各有家傳的荀悅、崔烈等人都在暗地裡暢想著不遠的將來,這部融合了他們各家註釋的著作編成以後,全天下的人都將以他們的註釋爲標準解讀經書,他們將爲天下士人之師範——還有什麼是比這個更能打動人心的?

只是皇帝統合十三經、並加以校注的想法,說得好聽是博採衆長,不好聽就是一鍋燴。不僅是要編出來,還要將其編好,至少要獲得絕大多數士人的認可,可謂是搞好了流芳百代,光是這個功績就足稱‘文治’,搞差了就會貽笑大方,連帶著他們也會被後人譏笑。

楊彪暗自吃驚於皇帝的野心,忍不住開口道:“古今二經對立已久,各家皆有傳典,譬如《易》有《京氏》、《費氏》;《書》有《歐陽》、《古文》;《詩》也有《魯詩》、《毛詩》之分,更不用說三家《春秋》,頗多繁雜、彼此互異。要將其融爲一體,採取精華,非得十數年之功不可,倉促爲之,不僅有失朝廷顏面,也會引起天下人非議啊。”

“所以,這纔有勞諸公了啊。”皇帝鄭重其事的說道,語氣裡帶著蠱惑:“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不正是我輩要做的事麼?如若畏難而不前,愚公何能移山?”

這句話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饒是在座諸人皆爲飽讀經書的宿儒,人老成精,聽到這話後也一個個愣怔著不動。這句話準確有力的說中了所有士子的內心,他們一開始研讀經書,除了弘揚家學以外,何嘗不是抱著這‘四爲’的初心!素來冷麪寡言的桓典更是鼻頭一酸,眼淚在眼眶裡不住地打轉。

“愚臣不知陛下有此雄心,妄發淺見,實在愧甚!”楊彪移席而起,走到中庭叩拜道。

皇帝緊跟著站起,繼續慷慨陳詞道:“夸父追日影而死,是不自量力乎?人生在世,不過百年,他是用百年之命,逐永恆之道。人豈能盡知天地之‘道’?無非是做愚公,一代一代的研習,以冀無限的接近‘道’。”

“臣岐不才,願爲愚公,以逐‘道’之所在,爲後世遺留典籍,傳揚經學!”趙岐當即表態道,他已行將就木,尚且盼著的也就只有漢室中興與一生所學無人繼承,如今漢室有皇帝,不愁不能中興,所以他就打算將心思全部放在發揚所學上去了。

挑起了衆人的一腔熱忱,接下來要做的申明主旨了,作爲一個後世人,皇帝最是明白統一思想、掌握最高意識形態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何等重要,如果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與班固的《白虎通義》是各自用陰陽、讖緯學說解釋了西漢、東漢兩朝何以立世的合法性、正統性問題,那麼皇帝這次要編撰的著作就是要聯繫結合前兩部書,用以解釋兩個基本問題。

爲何是漢家天子劉氏統御四海、治理兆民;漢家天子劉氏要如何統御四海、治理兆民。

這兩個基本問題若是解釋不好,漢室的統治就如沙上築塔,搖搖欲墜。

皇帝所提出的要求在衆人的意料之中,本來漢室建國四百年,在皇帝手上三興之後,漢室統御天下的理念將根深蒂固,他們只需要如董仲舒與班固那樣,將天子神化,爲漢室找尋一個理論基礎罷了。只是,他們沒想到皇帝會不放心於將此事全權託付給他們——

“考證十三部經,刪繁就簡、重新註釋,不僅是勞煩諸公,我也會在一旁全程參與。”皇帝認真的說著,全然不像是虛辭客套,反倒是深思熟慮後所做的決定:“每編成一篇一章,皆要呈與我看,若有紕漏之處,我也好及時圈出更改。”

這不僅是加大了難度,而且還給這些想往裡面添加私貨的人們心頭加了道鎖。

衆人敏銳的意識到,恐怕像是皇帝所提出的‘學以致用’、‘格物致知’等新解,在這部著作中所佔的篇幅定然不在少數。只是這樣一來,皇帝就要直接參與註釋十三經,放眼前代帝王,即便是通習經學的光武、孝章皇帝,也沒有那麼大的自信敢說爲經書作註解。皇帝如今才十四歲不到,經書也不知過了一遍沒有,就想著註釋解讀經書了?這不僅是從未有過的事,而且很可能會降低著作的信服力!

楊彪、蔡邕尚且有所顧忌,鄭玄倒是不管不顧,直截了當的問道:“陛下也要注經?”

這句話一點也不委婉,很容易被解讀出鄙夷與輕蔑的感情,但皇帝不以爲忤,坦然自若的說道:“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殊爲不可!”

六經是指最基本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本古經,每個人對於經書的解釋都不相同,他們其實也並不是真的在解釋經書的原意,只不過是在藉著註釋經書,來闡發自己個人的思想與見解。至於六經真正的原意是什麼,已不在人們所考慮的範圍之內了。

皇帝這番話不僅很好的解釋了自己要註釋經書的原因,更是將自己的用意上升到一個哲學層面,即六經影響了他的思想觀念,他反過來再影響六經、使其在不同的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如此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進步。

能說出這句話來的人,已經算是一隻腳踏入註釋經典的門檻了,何況對方還是天子。

想起天子親政以來的種種事蹟,渾然不似這個年齡的孩童該有的智謀學識,或許這世上真有生而知之者。

就在衆人思索著如何在同意皇帝參與註釋的前提下、防止皇帝隨意曲解經義的時候,鄭玄不依不撓的說道:“陛下欲爲聖人耶?”

場面一時沉默,均吃驚於鄭玄的口無遮攔,同時也隱隱期待於皇帝的回答。

皇帝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反而重新坐了下來,把背往身後加了綈錦的玉製憑幾上一靠,輕笑著反問道:“卻不知天子與聖人孰大?”

鄭玄同樣迴避了這個敏感的問題,而況他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了,深覺故友盧植看準了人,自己來對了地方。此時他再無顧慮,稽首拜倒,懇切真摯的說道:“太中大夫臣玄叩見陛下,願陛下千秋萬歲,長樂未央!”

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著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
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著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晋宁县| 武夷山市| 嘉义县| 炉霍县| 巨野县| 沙雅县| 平武县| 淄博市| 临洮县| 上饶县| 池州市| 靖州| 巨野县| 兰州市| 阿巴嘎旗| 湛江市| 台湾省| 长乐市| 赣榆县| 方城县| 乾安县| 阳信县| 姚安县| 昌江| 威宁| 白朗县| 威信县| 榆中县| 清新县| 黔江区| 六枝特区| 彝良县| 利辛县| 晋城| 林西县| 宜都市| 册亨县| 达日县| 酒泉市| 班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