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

“願罷郡國鹽鐵、酒榷均屬,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漢書】

水面上吹來的涼風掀起亭榭邊上的竹簾,白茫茫的天光水色從簾下顯露出來,亭子裡安靜異常。

皇帝剛纔已經明確提出了,爲了增加關中人口,恢復民力,就不得不修改算賦與口賦的起徵年齡與稅額,通過調節人口稅來鼓勵生育,不僅是後世,就算放在以往都是有相應成例的。

所以桓典等人無不接受了皇帝的建議;免除孕婦、老人的算賦,將口賦的起徵年齡提升到十歲至十五歲,算賦每人每年四十錢,口賦每人每年十錢。而且皇帝還獨樹一幟的提出當妻子有孕時,丈夫當年的算賦也予以減半,甚至免除丈夫當年的徭役與更賦,以鼓勵生育。

這些都是皇帝意圖通過稅收來調節生育的措施,等到以後他的權柄擴大,手頭上有足夠多的國有土地,他就可以推行均田制。用土地來刺激百姓多生,生下來的孩子分家之後政府便撥給田地耕種。只有歸朝廷直接掌握的自耕農與戶口越來越多,朝廷纔會有足夠的兵源、財源,國家纔會越發富強。

當然,現在所做的這一切沒有十幾二十年的功夫是很難見到成效的,皇帝也不怕等,不過未雨綢繆而已。

將人口稅的事情吩咐下去後,皇帝的神情一下子變得神情莊重,眸子裡還帶著一絲堅定:“河東解池,在安邑、解縣之間,黃河之水遇山東流,遂成一大麴,這邊是鹽池。朝廷如今既已安定河東,爲修養民力,自然要在這方面下功夫。我有意效孝武皇帝時的成例,重修鹽法、設立鹽官。再於三輔經營設立鐵官,經營官輸,重定鹽鐵之法。”

“陛下。”周忠心裡一慌,趕緊說道:“這可是要施行天下之策,不可不慎,宜先下公卿議論纔是。”

在河東搞官鹽跟他沒什麼關係,就連在三輔、關中搞鹽鐵官營也跟出身揚州廬江的周忠毫無利益瓜葛。但天下遲早是要重歸一統,此時若不加以遏制,等到那時政策推行下去,他廬江周氏也會受到損失。

桓典見周忠神色焦急,知道他有難言的苦衷,因而率先說道:“古之天子不言有無,諸侯不言多少,鐘鼎之家不與百姓爭利,這是先賢治民之道。若是鹽鐵歸官,則黎庶窮怨,百姓不安,實在有悖陛下愛民之心。”

“鹽池乃天資地貨,地近京畿,理應由朝廷愛而護之,遣官經營。”向來低調的尚書賈詡,此時突然說話了:“如今四境多事,府庫罄竭,而天下各州,除司隸以外,餘者牧守皆無奉納稅賦之意,就連各地上計之吏,都有三年未見。敢問諸位,陛下欲興大業,安定天下,所需錢糧應從何而來?”

皇帝有意重開鹽鐵官營的經濟制度,增加賦稅,削弱豪強在經濟上的壟斷地位。這件事情沒有人支持他是行不通的,之所以不讓董承出面,是擔心鹽鐵這塊肥肉如果讓董承從豪強口中搶過來了,皇帝勢必要與其利益共享。

然而屯田的前車之鑑已經清楚明白的告訴了皇帝,董承確實是條會咬人的好狗,但他卻管不住手底的人。如果讓董承的手伸進鹽鐵官營裡頭去,過不了多久就會養出一片蠹蟲出來,到那時候不僅無益於朝廷,更是給豪強們樹立了一個攻訐的標靶。

東漢時期不是沒有推行過鹽鐵之政,但僅僅只維持了數十年便不得不在多方壓力下廢除,這其中除了孝和皇帝君權不振以外,更多的是鹽鐵官營中負責的官僚貪腐橫行、所出的鹽鐵質量太差,引起民怨的緣故。

皇帝相信自己的權威是與日俱增的,所以就只需要防止奸官猾吏混入新的鹽鐵官營中去,以免遭到他人的攻訐。

他知道在拋開董承之後,在這件事上,自己與士人們再無緩衝,他將面臨整個朝堂對他造成的巨大阻力。所以三輔與弘農不好妄動,而新收服的河東雖是豪強林立,在朝中卻無多少根基,又有產量豐富的鹽池,正好可以給皇帝當官營改革的試點。

桓典不滿的看了賈詡一眼:“如今關中安定,各地推行屯田,假以年月,必然人口滋生,府庫豐盈,又何須另專鹽鐵?”

“桓公。”皇帝對自己的老師還是表現的很客氣與尊重的:“朝廷如今唯仰關中捐輸府庫,實在入不敷出,若是有了鹽鐵之利,一年之中,當有數百萬錢。而況河東近在畿甸,朝廷若置之不理,猶如再失。”

“孝和皇帝時雖罷鹽鐵之政,但朝廷仍在各地郡縣設置鹽官、鐵官,不過是將製鹽、販鹽交付商賈,單隻收納稅賦。”周忠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緒,皺著眉頭,接口道:“此政既免經營之功,不與民爭利,又盡得鹽鐵之稅,充實府庫。陛下若要開源,大可依孝和皇帝故事,專營之事,臣以爲殊不可行。”

皇帝聽罷,從座席上緩緩起身,踱步走到竹簾邊。透過竹簾的間隙,他感受著陣陣涼風,看著碧波萬頃的滄池、以及那巍峨的未央宮。

漸漸的,他平復了心緒,轉過身去,看著一干等著他發話的臣子們,再度露出笑容來:“昔孝武皇帝時,海內安靜,府庫充盈,猶創鹽鐵官而加以課稅,這不是與民競利,而是擔心鹽鐵巨利擾亂世俗。孝和皇帝之後,朝廷屢有徵伐,財源枯竭,皆爲罷鹽鐵之故。”

孝武皇帝開設鹽鐵專營的初衷就是補充國庫,方便他對匈奴開戰,可到了皇帝嘴裡,卻被拔到這樣一個高度。桓典一臉驚詫,而皇帝卻微微仰著臉,絲毫不爲自己的言過飾非而臉紅。

張昶思索再三,在心裡反覆掂量著,終於作出決斷:“當年孝和皇帝罷鹽鐵之政,是因爲有吏多違上意,盤剝黎庶,引起物價沸騰,百姓怨望。可罷了之後,此事依舊未能杜絕,可見非制度之錯,實乃奸吏之過。”

這無疑是要對當年廢除鹽鐵專營翻案,看似很公允,其實已經是在爲皇帝說話了。

少府掌管天下山海池澤之利,私人無論是採礦還是煮鹽,都離開不開少府的首肯。有了少府張昶的表態,周忠心裡越發焦急了起來,但他到底不敢跟皇帝直言抗辯,只得把求助的眼光看向桓典。

桓典當仁不讓,道:“若是如此,朝廷大可派使者監鹽官,一來確保鹽稅,二來也能杜絕胥吏奸猾。”

“那若是使者監守自盜呢?”皇帝反問道:“難道又要另派使者去監使者?”

桓典這時伏在地上,稽首說道:“國有奸猾,是臣子之過。但鹽鐵之政,非得有中臺之詔,諸公議論不可!”

皇帝見他態度堅決,也不好再說什麼,反正今天只是表明一個態度,並沒有想過會一舉成功:“罷了,你們都退下吧!”

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
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农架林区| 元朗区| 东兰县| 江陵县| 桐柏县| 金乡县| 阿尔山市| 贵南县| 雷州市| 轮台县| 抚州市| 芷江| 长垣县| 西藏| 郯城县| 平湖市| 浦北县| 册亨县| 上高县| 宁乡县| 辉县市| 大庆市| 临朐县| 玉环县| 分宜县| 江永县| 武穴市| 汉川市| 巴东县| 巩留县| 治多县| 广河县| 扎囊县| 林周县| 正安县| 叙永县| 咸丰县| 宁武县| 五家渠市| 曲周县| 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