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三略·上略】

經過一番軟磨硬泡,恩威並施,衆人終於接受了裁軍的詔命。

爲了表示朝廷一視同仁的理念,皇帝先是命趙謙公佈了北軍、羽林等部的整編方案。

北軍在長安守城一戰中損失最多,一萬北軍只剩下八千多人,尤其是騎兵損失最爲慘重。對此皇帝將北軍重新調整,恢復了中壘營的編制,由北軍中候王斌直接統領,每營定額爲兩千五百人。

再從荀攸、皇甫酈在馮翊說來助戰的羌胡義從、以及從歸降的叛軍之中,主要是胡軫、楊定等部擇選出精銳忠誠之卒加入北軍,不僅彌補了北軍的損失,還使北軍增加到了一萬五千人的規模。

而總數六千人的羽林、虎賁在此戰中損失了一千餘人,皇帝有意將羽林、虎賁的士兵數量跟北軍對等,特意從叛軍之中擇選出七千原雒陽禁軍出身的士兵補充進羽林、虎賁,兩者共湊足一萬二千之數。

趙謙的四千叟兵被其主動交了出來,作爲對弘農楊氏的示好,被撥入護羌校尉楊儒麾下。加上楊儒在郿縣等地招募的三千新兵,經過裁汰整編後,兵員調整爲五千人,駐守右扶風陳倉縣。

建義中郎將段煨手下萬餘人直接裁撤近半,僅留下五千兵馬,駐守華陰。

經過這麼一輪裁撤,朝廷手中只有北軍、羽林、虎賁等三支實力強大的軍隊,再加上衛尉手下的三千兵衛,建義中郎將段煨,護羌校尉楊儒等手下兵馬,共計四萬人,其中留守長安的只有三萬人。

朝廷手下兵馬強幹,將士一心,又主動裁撤了近兩成的軍隊,董承等人自然不能沒有表示。

十萬叛軍中,除了作戰造成的損耗,還包括三萬多李傕等人沿路裹挾的無辜百姓,至於剩下的六七萬人裡,在裁撤了老弱傷病,並擇選出部分當年雒陽的禁軍精銳補充到北軍等處後,還剩下五萬人。

這五萬人裡,董承、樊稠、王方等人抱成一團,擁兵四萬,其中有兩萬是董卓當年征討羌胡的原班人馬、嫡系部隊。

董承手下有四萬兵馬,比駐守長安的皇帝手下兵馬還要多出一萬,爲了在朝廷、在京畿附近的軍隊中有更大的主動權和優勢,張濟所統率的那剩下的一萬人,就成了關係雙方實力對比的重要因素。

皇帝出於自己的考慮,也有意增強董承在朝中的影響力,別看皇帝如今在朝堂之上幾乎能一言左右局勢,可若是在關乎衆人利害的事情上,比如皇帝意圖開展科舉、改革官制、鹽鐵專賣等一系列針對約束世家豪族的政策,一旦公佈出去,必然會獲得所有人的反對。

雖不至於衆叛親離,但足以讓皇帝成爲孤家寡人。

對此,就必須要有一個‘王莽’似的人物,替皇帝勇敢擔起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改革重任。

朝中自大將軍何進、常侍張讓等人所各自代表的外戚、宦官勢力滅亡後,便開始出現了以士人當朝,徹底杜絕外戚、宦官干政的主流輿論。董承武人出身,不爲士族所看重,皇帝越是有意突出他的外戚身份,越是提拔他,那些士族大臣便會越是敵視他。

只需如同皇帝刻意挑唆王允與馬日磾等人的關係那般,挑唆董承與朝中士大夫的關係,爲了實現個人的野心,董承勢必會按皇帝給出的計劃走。

所以董承在皇帝眼中,就是那個改革破局的‘王莽’似的人物,不僅能幫他抵擋幾乎所有的攻訐與暗算,更能代替他向士族下黑手,好讓皇帝看上去顯得超然世外,從而擁有更大的騰挪轉移的空間。

任何一個王朝中的改革行動,無不是皇帝暗中允準,然後由某大臣親自主持。若是改革順利,則國家富強,皇帝與大臣共享盛名。若是改革不順,觸犯利益,那自然是大臣背鍋,而絕無讓皇帝背鍋的道理。

較出名的人物中,范仲淹是如此、王安石也是如此、張居正更是如此。

這是皇帝一開始就有的打算,除了王斌隱隱有所察覺以外,誰都不知道皇帝優待董承的背地裡包藏的禍心。

面對董承對張濟屯駐長安的排斥,皇帝假意不允,最後還是裝作不情願似得的做出讓步,命張濟屯駐安定郡,與護羌校尉楊儒防備羌胡。

對於這個決定,賈詡沒有表示什麼異議,以他對皇帝城府的瞭解,在完全可以留下張濟以掣肘董承的情況下,之所以沒有這麼做,無非是有別的理由,需要董承在長安附近的軍權上壓過朝廷罷了。

賈詡有心置身事外,在未有看清局勢以及皇帝的打算之前,出於謹慎,他一時還不願牽涉其中。

經過這麼一輪的清洗裁撤,共有六萬多人退出軍隊,這六萬多人要在這些天內由指派的典農中郎將、以及典農校尉們帶到關中各地開展軍屯,爲朝廷提供糧草軍需。

自此之後,除了尚未來朝的馬騰、韓遂等涼州叛軍以外,三輔之地再無可以顛覆朝廷的隱患。皇帝手綰大權,名義上聽從他的軍隊共有九萬人,他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放心去實行以前他想做卻又做不得的事情了。

草草搭建的校臺之上,皇帝與司徒趙謙、車騎將軍馬日磾、新晉衛將軍董承等人分次站定,共同檢閱大漢朝廷的北軍與羽林、虎賁。

只見一隊隊衣甲鮮明,精神抖擻的軍隊在北軍各營校尉的帶領下,呈方隊列陣,緩緩進入臨時清理組建的校場。

這是皇帝近兩個月以來,從募兵到練兵,從糧餉到軍械,幾乎是一手創建的北軍五營。他們有的是來自關中各郡善弓馬射箭的良家子弟,有的是扶風、馮翊等郡應募而來的羌胡、匈奴義從,也有的則是從雒陽隨朝廷遷來的移民青壯。

他們有的久習弓馬,只需稍加訓練便可成軍;有的身強體壯,來自底層,因爲飯食之恩而效忠於皇帝。

論單兵作戰,北軍或許還不如董承等人手下身經百戰的隊伍,但若是論及軍心士氣,卻猶有過之。

在北軍之後,則是數千騎策馬而來的羽林騎兵,他們本就是徐榮手下曾統帶的雒陽西園軍精銳,無論是精銳程度還是士氣都遠在各軍之上。

有皇甫嵩這等威望巨大的宿將在,又有一支精神抖擻、甲堅劍利的強軍,再加上賈詡等人的全力支持,整整十萬新附的叛軍之中,饒是還有心存僥倖、不屑之人,此時也都暫時息了反覆之心。

年輕的皇帝站在高臺之上,身穿華貴合體的武弁服,腰間懸佩寶劍。雖然樣貌年輕稚嫩,但他巍然站立在前,在十幾萬人的矚目下面不改色,在身後衆將與儀仗郎衛的烘托下,無形之間,有一股上位者的氣勢蔓延開去。

這便是皇帝,大漢的皇帝!

“詔曰——!”皇甫酈與其餘常侍謁者在高臺上扯著嗓子叫喊道。

皇帝的口諭通過這些人傳到底下的將校耳中,又分批次逐個通傳了下去,曉諭三軍。

“逆賊已誅,念朝廷有好生之德,不予株連,餘者一概赦免,既往不咎。爾等皆我大漢將士,本該一視同仁,今後無分涼並,無分內外,望衆位竭盡忠能,開疆擴土,捍衛朝廷!”

許多士兵當日在城下尚未窺見完全,如今雖仍是遠遠的看見一個身影,但無疑比當日離他們近了許多。

更何況臺下衆多士兵心中都以爲自己有反叛之罪,僥倖得赦倒還罷了,偏偏皇帝還絲毫不嫌他們曾是戴罪之身,親自前來看望,這讓更是許多人激奮莫名,感動不已,雖不至於死心塌地,但對國家的忠誠度無疑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他們既有蒙獲赦免的慶幸,又有對皇帝不嫌他們曾犯下罪行的感激,當此之時,無不奮臂呼喊。

“萬歲!”

“萬歲!”

衆人的歡呼直衝雲霄,本來當兵吃飯,在他們看來,董卓也好,李傕也罷,只要誰能帶他們安然無憂的活下去,他們便不介意以誰爲主。

既然董卓、李傕這些人都死了,自家性命又能得以保全,那麼奉誰的命不都可以麼?

如今這支軍隊在董卓專權之後,再度回到朝廷的手中,而朝廷也成了這支軍隊新的主心骨,有皇帝一視同仁的言語在前,又有皇帝親臨赦免,表示既往不咎的行爲在後。哪怕是李傕復生,看到這個場面也會明白,這支軍隊幾乎是再也不會有何反叛之心了。

炫耀了一番朝廷武力以後,在衆將的支持下,裁軍的詔令有條不紊的實施了下去。裁撤之後既有田地可分,又有一筆撫卹可拿,朝廷待他們可謂是仁至義盡,是故輪到被裁的時候都毫無怨言,皆心甘情願的接受。

這件事情由皇甫嵩與董承、賈詡等人負責,一直從六月初忙到六月中旬,在城外屯駐的十幾萬軍隊才逐漸被調走、散去。

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二百零七章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
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二百零七章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南陵县| 文化| 晋宁县| 德惠市| 新巴尔虎左旗| 晋中市| 建始县| 碌曲县| 祁连县| 图木舒克市| 赤壁市| 谷城县| 定陶县| 阿克| 广南县| 登封市| 芮城县| 余庆县| 静乐县| 元氏县| 南汇区| 杭锦旗| 长沙市| 信阳市| 台北市| 汉阴县| 门头沟区| 普定县| 昌都县| 安新县| 忻城县| 阿巴嘎旗| 阆中市| 十堰市| 齐齐哈尔市| 壤塘县| 萨迦县| 定日县| 铜山县|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