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

“廟算有餘,良圖不果;降齡何促,功敗垂成。”————————【晉書·謝玄傳論】

沮授身爲監軍、奮武將軍,默然無聲的坐在袁紹手邊第一位,他不由對上袁紹滿是打量的目光,靜靜地垂下了眼瞼,不再說話。

袁紹笑了一聲:“我乃朝廷封拜冀州牧,守土有責,這次若不是在剿滅黑山軍的同時,聽聞河東有亂,有心爲朝廷、爲國家排解憂難,我又何至於兵臨壺關,與張遼發生齟齬?幸而河東一干豎子不足成事,幷州胡亂業已平定,朝廷至此安穩,我也再無進兵的理由,這次退兵,也是奉公敬誠之意。”

郭圖聽著有些不對勁,袁紹這話把自己當作一個忠誠而又心存社稷的臣子,看著他郡不穩,便上疏請求爲朝廷帶兵平亂,誰知道朝廷雷霆手段,不待他援便一舉蕩平內亂,讓袁紹的舉動稍有尷尬。但這一切扯開來講都是有理有據、合情合法——跨境用兵這事誰沒做過?袁術、陶謙,甚至是在幽州的公孫瓚當年不也是隔著一個冀州,擅自跑到平原打黃巾?

除了知道內情的人以外,誰也挑不出錯來,即便是朝廷有意苛責,也不過是高舉輕放,難道還能因此否定臣子忠君衛國之心?或是一竿子將這些人全部處置?

可當著他們這些自己人的面,有必要說得如此冠冕堂皇?

這是讓郭圖殊爲不解的地方,也是讓別人暗自警醒的地方。

田豐說道:“本以爲世道大亂、朝廷衰弱,正需地方扶持傾危。沒想到董卓就戮方纔一年,朝廷便能再度振作,真乃漢室之幸。”

袁紹笑著應答說道:“這天下間,你我沒想到的事可多著呢。”

田豐驚訝的擡起頭,霎時想明白了什麼,立即對袁紹頓首道:“在下措置無能,本以爲朝廷闇弱、尚未恢復,幷州、河東等地亦猶未穩,若遭戰端,必然要我等臣子爲國奉忠,戡平內亂。卻未曾料到朝廷尚且如此強勢,乃使明公陷入兩難之境,實在是在下之罪。”

當初看在朝廷剛從混亂中穩定不久,各方勢力在驅走王允之後互相勾心鬥角。而那傳言中‘光武第二’的小皇帝即便再有能耐,那也是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罷了,擺平固執強勢的王允全靠的是馬日磾等人的支持擁戴,皇帝在其中出了多大的力外人誰也不知道。誰又能料定皇帝會那麼快把各方勢力再次擰成一股繩?抑或是將早已衰敗的南北軍再度錘鍊出來?就連光武剛起兵的時候也未能有如此心機,何況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不諳世事的小皇帝?

“時不利兮,我等已盡人事,落到如今這般景況,是我袁本初無德無能,也是天不我與,我又豈能怪罪田君?”袁紹狀若無意的擺擺手,大度的說道。

郭圖明白了什麼,藉機插話道:“所謂‘知己知彼’,朝廷這次出兵之快、決斷之速,實在驚人駭聞,而且範先與程銀等人不遵定計,提前謀亂,幾乎敗壞我軍佈置,事情也殊爲蹊蹺。這裡面若非朝廷早有預備,在下是斷然不肯相信的,時至今日,到底還是我等對朝廷知之甚少,判錯形勢所致。”

田豐頓時一噎,此戰所有的計劃表面上都是田豐主持的,郭圖等人不過是完善了些細節,其實卻是他與沮授兩人共同的謀劃。但袁紹只見到他一人的動作,所以此次沒能達到預期的戰果、預判錯了局勢,袁紹心裡也只會遷咎田豐。

在一開始的推測中,衆人以爲朝廷內鬥不休,又是突然得知叛亂,從手忙腳亂到團聚人心、從互相扯皮領兵人選到籌措糧草、制定戰略,至少需要月餘的功夫才能辦好。那時候以有備算無備,程銀早已穩據蒲阪,憑恃黃河天險,等朝廷的軍隊來了,要想攻破這道津渡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做到的事。

所以袁紹至少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從容征伐,只要他們能在此之前與範先聯手擊破壺關,壺關一破,上黨、河東便唾手可得。然後稍微對幷州豪強讓出利益,尚未制服幷州的劉虞自然也就不在話下。袁紹談笑之間便能將河東、幷州收入掌中,最後以重兵據守蒲阪等黃河要津;使於夫羅駐守上郡、西河;再以勢壓人,逼迫河內張楊站隊,與自己對抗朱儁。

這個時候他就能從容上表,爲自己擅自平亂的行爲作出解釋、懇請降罪。憑屆時的兵威,自己大可將王允重新扶回臺上,若是他不願屈從,朝廷也總會有人對自己伸出橄欖枝、將自己當做外援助力。只要在造成既定事實的情況下滿足朝廷面子,便能名實兼備、皆大歡喜。

等袁紹聲望隆重、坐擁二州、遙制中樞,公孫瓚即便趕走呂布、搶下青州了又如何?曹操、臧洪等人自然會看清形勢,與他一起對付公孫瓚。至於袁術,他遠在揚州也跳不了多高。

這一系列描述未來的美好藍圖深深打動了袁紹以及其麾下所有心腹謀士,對當時的袁紹等人來說,這是一個扭轉局勢的博弈;也是一個拓展後方縱深、藉機威壓朝廷、掌握主動的最好最快的法子。不然等朝廷恢復實力,劉虞在幷州扎穩腳跟,自己就再也沒有染指的可能了。

可誰也沒想到,有七成勝算的他,最後會輸的這麼徹底。

這絕不僅僅是張遼的緣故。

郭圖有意將責任推卸到田豐頭上,田豐自然不願一力承擔,他陰陽怪氣的說道:“是啊!當初郭君也說,此戰若成,進可入朝,爲國家居攝理政;退可結援諸公,在外承製封拜。只可惜頓兵於此,許攸未能控馭範先、程銀,自己也不知所蹤,就連幷州那裡也毫無動靜,錯判形勢,又何止於此?誠然可惜啊。”

此次由田豐主持的軍事行動只是明面上的,其實在暗地裡還有政治上的舉措,這卻是全由郭圖等人制定的方略。比如說派遣許攸前往河東串聯,指揮作戰;與楊氏、黃琬等人初步接觸,爲他們駐兵河東之後將手伸向朝廷的行動而預熱;甚至是與太原王氏的聯繫也都是郭圖等人一力促成。

可現在的結果卻是許攸不僅寸功未建、自己都生死未卜;楊氏等人對他們的接觸雖然未有告發,但一直都保持著置之不理的態度;就連一開始熱衷於借袁紹之勢的王允,這時候也與他們幾乎斷絕了往來。

被田豐夾槍帶棒的這麼一說,郭圖心頭氣惱,轉頭看向田豐說道:“那些策士說客再是能言善辯,說到底還是得依仗身後的實力,如今眼見大事難成,任誰都不會傾心託付,何況是漠然置之?”

“戰事不利?”田豐霍然張目,作色道:“當初我便說了,宜早進壺關,是誰說張遼無名小兒,不足爲慮?許子遠貪財德薄、而無深謀大略,又是誰說他熟知兵法、經歷戰陣,足以馭使範先、程銀等短謀之輩?”

“好了!”袁紹適時打斷了兩人互相推諉的話,他本來就心裡煩躁,以往看見兩人鬥嘴都會有些欣慰的他,此時卻皺起眉頭,淡淡說道:“世上豈有生而知之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到底是留侯纔有的本事,我等俗子難以設想周全也不足爲怪。如今朝廷有力平亂,我等臣子理應慶賀,不宜再頓兵於此。至於其後會有什麼戒書,那也是應得的,我於心自知無愧即可,無關諸位的事。”

袁紹這話讓衆人有些慚愧,一時紛紛頓首謝罪。

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
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湖州市| 广东省| 林西县| 金堂县| 且末县| 金川县| 肇源县| 孟州市| 扎鲁特旗| 静宁县| 柘城县| 马鞍山市| 甘谷县| 大悟县| 石门县| 平谷区| 江源县| 长治市| 洛隆县| 石阡县| 灵寿县| 台江县| 澄江县| 芜湖县| 宝山区| 瑞金市| 汽车| 鹤岗市| 宜兰市| 宁城县| 漠河县| 铜陵市| 沈阳市| 扬州市| 城市| 龙江县| 澜沧| 宁远县| 罗山县| 逊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