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荀子·大略】

趙溫壓抑著心頭的得意,如實說道:“司徒很氣惱,說鄭君辜負了他的信重,司空卻是沒說什麼。”

“馬公長於治學,性情固執,認定了一個事就不會輕易改變看法。”皇帝輕描淡寫的評價道:“到底不如士孫公沉穩。”

馬日磾對鄭玄賦予厚望,就希望能借此爲古文經學揚眉吐氣,沒想到臨了卻遭受‘背叛’,反倒是士孫瑞似乎從中預感到了大難臨頭,心境卻是平靜了很多,已經開始思索退路。

想起來士孫瑞這個人的學識、才幹也算了得,只可惜被馬日磾拖累了。

“臣也是如此以爲。”趙溫小心提示道:“司空老成謀國,博達無所不通,無論是當年謀誅董逆,還是輔佐陛下親政理國,其人都出力不小。”

以馬日磾的能力,光靠他一個人留在朝堂上,根本不能對任何一方造成威脅。而士孫瑞就不同了,無論是黃琬、董承、還是楊瓚,都對其忌憚不已。

眼下各方已心照不宣,等左馮翊的事情抖落出來後,先彈劾馬日磾薦舉不明的過失,再拉上士孫瑞,劾奏他袒護鄉黨之罪。關西士人中的兩個重要人物同時遭受攻訐,其中光是一個薦舉不明的罪責並不足以罷黜馬日磾,而想要保下士孫瑞就必須由馬日磾拿自己的權位做交換。

只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馬日磾與士孫瑞之間的齟齬,馬日磾會不會願意犧牲自我、保全大局,其結果不難預見。

皇帝突然輕嘆道:“什麼叫臣子的本分?”

話題轉變的太快,趙溫沒有反應過來,只覺得莫名其妙。見皇帝說完了之後拿眼端詳著他,似乎在等待著趙溫的回覆,好在他素有急智,輕咳一聲,說道:“內修封疆之役,外修耕戰之備,荒無遺土,百姓親附,此乃臣之事也。”

這句話出自《吳越春秋》,是越王勾踐的大夫文種所說的一句話,趙溫顯然意有所指。皇帝揚了揚眉,道:“你這是自比文種?但我可不是越王。”

文種輔佐勾踐滅吳之後,很快就被勾踐賜死,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類比,但趙溫已經想好了說辭:“但爲國家故,雖死又有何妨?臣不才,不敢以管、樂自比,只敢效仿文種,爲陛下修養生民。何況陛下乃寬仁之君,胸懷錦繡,遠勝越王萬倍。”

這是在暗示無論怎樣都會爲皇帝犬馬,他很滿意趙溫的答覆,這一關算是過了:“善,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你當年說得了這番慷慨之辭,如今自然要雄飛而起,以應前言。”

趙溫想不到皇帝居然會記得他當年棄官時所說的話,感動之餘,卻不禁細思這句話裡頭的深意。

他現在已經是九卿之一的太常,還要再往上雄飛……只有那幾個位置了。

士孫瑞毫無疑問是要被罷黜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等士孫瑞走了,皇帝看樣子不會繼續玩三足鼎立,把空出來的司空的位置留給他人,而是會把這個關鍵性的位置留給自己人。

趙溫想起了自己適才與皇帝的一番問答,按捺住心裡的激動,試探性的開口道:“陛下……”

皇帝並不曾留意於對方欲言又止的態度,另起話題說道:“左馮翊的重泉令,說朝廷派人下來巡察,是不信任他們這些牧民之官的表現,不堪受辱,所以投水明志……”皇帝話說到一半,忍不住慨然道:“太可惜了。”

趙溫也不清楚對方在可惜什麼,但他隱隱從中察覺到了什麼不好的苗頭——有人在拿重泉令的死,故意渲染恐慌的氣氛。

雖然皇帝不分青紅皁白直接將左馮翊的上下官吏全部凍結職務,這麼做確實有些心狠,但不這麼做就挖不倒大樹的根脈。對此,趙溫是表示支持的:“孔子曾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陛下以誠待人,左馮翊依然鬧出瞭如今這番局面,可見臣子中有人未以忠事君。既如此,陛下又何必寬之厚之?”

“你說得對,身正不怕影子斜,彼等若是問心無愧,又何懼朝廷派人來查?朝廷如今還沒定他們的罪,他們依舊是我大漢的臣子,可現在就有些人自覺將自己放在罪臣的位置上,也不知是心虛,還是真有不堪受辱的氣節。”重泉令的自殺在皇帝心裡沒有引起什麼波瀾,就連在朝堂之上,除了一幫關西人以外,也沒有多少人爲其伸張,可見這是士孫瑞那幫人色厲內荏。

皇帝接著冷笑道:“眼下傅巽尚未渡河,左馮翊便開始有官吏竦震,無不望風而解印綬,擅自離去。倘若不是作賊心虛,何必棄官而走?”

趙溫在下首唯唯諾諾,他只是一個太常,這並不是他分內之事,所以即便皇帝意有所指,也不敢擅自發表意見。

好在皇帝也沒有讓他等多久,直截了當的說道:“爲防生亂,長水營已經派往左馮翊,此事可大不可小,無論牽連到誰,都要一體嚴辦!你既有雄飛之志,如今,也當早做籌備了。”

說完,皇帝便深深的看著他。

趙溫福至心靈,正欲說話表忠心,卻只見小黃門穆順忽然來到殿門外。

皇帝擡眼看向穆順,只見對方神色慌張,像是見了鬼似得。

“稟陛下,掖庭、永巷羣鼠亂奔、雞雉哀鳴……這、這、這好像是兇兆啊!”

“什麼?”皇帝臉色驟然一變,他下意識的往桌案上看去,案上除了書簡以外,還放著一碗茶。在這個時候,只見那平靜如鏡的茶水在皇帝的注視之下,忽然泛起了漣漪。

“陛下快走!”穆順頓時不顧安危的跑了進來。

不用他說,皇帝想也不想就從席上跳起來,一步跨過桌案,什麼帝王風度也不顧了,邁著大步便往外走去。眼前的一切突然出現了重影,房樑上的灰塵開始簌簌的落下,茶碗中的水‘譁’的一下灑了出來,大地開始劇烈的抖震,發出如雷般的轟鳴,伴隨著遠近宮人的尖叫,場面一片混亂。在經過趙溫的時候,見趙溫猶自跪在原地發懵,皇帝一順手就將他拉了出去。

跑出殿外了還不保險,皇帝帶著趙溫幾步走出屋檐,來到宣室殿前的一個平臺上。天上仍然下著霏霏小雨,皇帝站在雨中,驚魂甫定的他這時才發現此時的地震震感並不強烈,以後世的標準也只是四五級的樣子。四五級的地震連地裂都做不到,最多讓一些老房子牆體開裂,皇帝懸著的一顆心這才安定下來。

饒是如此,這種暗含天威的地震給人帶來的傷害不是肉體上,更是一種心理上的震盪。放眼四周,那些宦官、黃門侍郎等人毫無安全意識的跪趴在廊下,有的臉色蒼白,嘴裡唸唸有詞。

宣室殿位於龍首山上,南邊正對著的就是滄池,此時的滄池正由中心向四周不停的泛起波瀾,像是池底有個怪物要浮出水面。皇帝轉身往東邊看去,只見房屋垮塌而產生的淡淡白煙從民家閭里之間緩緩上升,他不由握住了拳。

過了沒多久,震感便消失了,大地又恢復平靜。皇帝低頭看著剛纔慌不擇路從殿上的臺階滾下來的穆順,想起剛纔穆順忠心護主的樣子,心裡一暖:“摔著沒有?”

穆順仍後怕不已,此時見沒事了,連忙答說:“全賴陛下洪福,奴婢沒有傷著!”

說完,便爲自己的大話呲了口牙。

皇帝卻是沒有繼續關切下去,此時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你還愣著做什麼?去傳北軍中候、執金吾、京兆尹三人入宮!”

穆順心說遇到這種事情皇帝怎麼還能靜下心來召見大臣?但他卻什麼也沒說,只是在心裡暗暗佩服,躬身領命去了。

吩咐完穆順出宮傳詔,又派人去承明殿慰問三公之後,皇帝這纔回頭看向趙溫。

能在生死關頭還想著救人,已經實屬大義,何況這個人還是皇帝!趙溫心裡受到的震撼不比遇到地震要小,彷彿多年以來對天子的感情、對君臣的定義都因這場地震而顛覆了。身外的地震已經平息,趙溫心裡的地震卻愈演愈烈,他呆立良久,眼睛裡慢慢恢復了神采。

皇帝也不急著說話,他預感到趙溫會因此發生改變,這可能關乎到他們倆今後可能會擁有一段非比尋常的君臣關係。好在皇帝沒有等多久,趙溫突然跪了下來,對皇帝無比鄭重的俯首叩拜,他臉上那股心悅誠服的神態是皇帝從來沒有見到過的:“臣謝陛下救命之恩。”

“你既是我的股肱、又是我的臣民,遇見這種事,我沒有袖手旁觀的道理。”皇帝知道他不需要說什麼冠冕堂皇的辭令,就憑今天這番舉動便已經俘獲了趙溫的心,他伸手將趙溫扶了起來,開始拾級重新走回宣室,驀然嘆道:“而你謝我,那司空就更應該感謝蒼天了。”

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
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乾安县| 舞阳县| 于都县| 青河县| 建湖县| 化德县| 莎车县| 临漳县| 岚皋县| 宜昌市| 石城县| 旬阳县| 蓬莱市| 乌海市| 溆浦县| 兰西县| 晴隆县| 奉化市| 嘉善县| 辽阳县| 五寨县| 苏尼特右旗| 玛曲县| 芜湖县| 建平县| 同江市| 康定县| 韶关市| 金乡县| 青河县| 莱州市| 黄陵县| 拜城县| 永新县| 丘北县| 鹰潭市| 珠海市| 海南省| 舟山市| 罗定市| 吴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