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

“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上石敬瑭表】

秘書監衆人除了裴潛以外,其餘的都識趣的告退了,隨著王邑、楊沛二人過來的,還有負責代天子奉迎傳詔、叨陪末座的黃門侍郎毌丘興。

幾人在廡廊下稽首行了禮,穆順受命在院子的草地上擺好席榻,讓這四人相對而坐。皇帝自己則坐在正中的廡廊裡頭,身後擺著一道漆木屏風,此時日頭漸漸西斜,皇帝的大半個身子裸露在陽光下,面部則隱藏在廡廊的陰影裡。

皇帝已經開始進入變聲期了,說話的聲音不再像以往那樣清脆嘹亮,而是帶著一絲略微低沉嘶啞的聲音開口道:“幸賴將士用命,河東的戰事差不多業已平定,只剩些亂兵流賊仍在上躥下跳,不足爲慮。如今河東該做的主要是兩件事,一是立即勸散失流民迴歸鄉土、恢復生息;二是追定賊首之罪,以儆效尤。你們二人一個是河東郡守、一個是河東決曹,職分所在,理應有所裨益之策獻上?!?

這樣的場合,第一個說話的該是太守王邑,他是早在很久以前就準備好了籌算的,爲了不顯得他早早窺見君心、有備而來,他謹慎的沉默了片刻,方纔說道:“入春以來,朝廷連發數詔,督各地以生民爲重、農桑爲要。其中‘國以民爲本,民以農爲先’之語,臣以爲實在是切中肯綮?!?

他先是背了一段皇帝的詔書,拍了下馬屁,然後說到正題:“軍興以來,河東田蕪廩虛、百姓流離。若要勸民迴歸,勤務農桑,當以屯田爲重。不若重設農曹,使之招亡納叛,至於如何疇量田土、如何分判宅地,自可一概委之,料想事權一統、政務必當練達。”

這是老生常談,皇帝聽了不覺得新鮮,只是敷衍似得點了點頭:“嗯,黎庶歸鄉而務農,興屯田之要,資以廩贍,必得利百倍。”

屯田是皇帝在去年爲了收納安民休息而提出的法子,遇到這種問題,合格的官員都知道該如何投其所好,但這僅僅只是‘合格’而已,並不能表現出跟尋常官員有什麼不同來。

王邑敏銳的察覺到皇帝平淡的態度,心裡有些發慌,他通過賈詡口中得知皇帝準備在河東郡佈施新政,一旦有所成就,就會立即鋪陳天下。朝廷勢必會對河東傾斜大量資源、心血,這些不僅包括政策、財貨上的支持,人才培養上也會緊隨著跟進,河東將會是未來官員晉升的快車道、鍍金地。

不然的話,區區一場豪強作亂,皇帝至於要這麼大費周章的御駕親征、至於要將河東盤根錯節的豪強們斬草除根麼?

皇帝對河東越重視,就代表河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越重要,河東是註定青史留名的地方,而作爲可能成爲首任新河東郡守的王邑,河東也是他本人無論如何也不能離開的地方。

尤其是皇帝新進提拔杜畿擔任郡丞的舉動讓他心裡很不安,所以他得緊緊抓住這次機會,賈詡已經給他鋪墊了那麼久的路,接下來能不能繼續待在河東爲皇帝主持新政、博得功名,就全靠他自己了:“臣以爲,河東南臨弘農、中原,北視幷州,西顧關中,東望冀州,乃天下之要地。若能恢復,今後無論是北擊匈奴,還是東滅寇賊,河東必成朝廷資糧之地?!?

他這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今後朝廷不管是打冀州、入中原、還是伐漠北,都需要河東作爲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藉助水陸運輸爲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供給。雖然南邊的弘農郡同樣能起到相似的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弘農並不值得皇帝爲其付出太多心力,而且弘農也做不到河東這樣乾淨。

皇帝雖然知道王邑能說出這樣一番話,大抵是賈詡對其透露了機密的緣故,但還是提起了興趣,畢竟這就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優勢,剛纔王粲不就是因爲知道的太少了所以才把錯了脈?

關鍵信息知道越多,就越能搶佔先機,中央要出臺什麼新政策的時候,消息靈通的早在好幾個月前還是形成草案的時候就知道了,不靈通的直到新聞大白於天下才後知後覺。這一個時間差與信息差就是成敗與否的關鍵,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要結識上峰,畢竟上頭有人是真的好辦事。

皇帝上輩子是做慣了這種事的,對此不置可否,輕聲說道:“民爲邦本,本固邦寧;勤耕積粟,可以豐殖。河東一地關乎緊要,不可不慎,除了屯田,你還有什麼儘快休養生息的方略,可一併進陳。”

“謹諾?!蓖跻芈缘鸵坏皖^,說道:“臣愚見,治理河東,可鹽鐵、屯田兩策並行。其間鹽鐵可分爲兩事,一者是鹽,河東郡下可設鹽曹等官,專司煮鹽販鹽等事,其所得之利,可供來附黎庶安居之用;二者是鐵,鐵官乃農器所出,不可寢廢,可使其造犁、鋤、鐮等物,以售黎庶。用鹽利當做給歸鄉黎庶的安置錢,黎庶再用此錢尋鐵官購置農具、或是赴市購牛。等若是使錢在外流了一圈,又重歸府庫,還能使民間再興轉輸、啓用新錢,在外黎庶得知,必扶老攜幼、日夜競還?!?

王邑這套治河東的策略涉及到屯田、鹽鐵、甚至還有新錢,不僅說的有理有據、極爲可行,而且樣樣都說到皇帝的心坎上。

皇帝這纔有些動容,他在乎的不是王邑恰到好處的說到了他最爲看重的幾項政策,而是對方所提的意見隱隱符合‘貨幣流通’的理念。他按下心中驚異,擡聲問道:“你是通儒劉公的門生,理應學些歐陽《尚書》、京氏《易》,怎的還讀過《管子》?”

王邑一顆心突地一跳,禁不住答道:“唯,臣少不知事,只讀過幾篇。”

“這怎的叫少不知事?”皇帝不以爲然,笑著說道:“《管子》有治國之論、經濟之策,昔年管仲相齊,使齊會盟諸侯、稱霸天下;如今治國者亦當研習其中道理,以冀有所裨益纔是。不然,還真以爲對叛賊授讀《孝經》,就可降服天下?”

皇帝對《孝經》與《管子》二者踩高捧低,讓王邑有些不敢接話,皇帝也知道自己這句話有些不妥當,及時補救道:“《孝經》倡行教化、倫常,是治民之道;《管子》燮理陰陽,則是治國之術,二者不可偏廢,應當並重。我也不是說《孝經》的不是,而是說治國有道,不可拘泥一處,要因時而變。什麼樣的法對應什麼樣的事,總不能黎庶飢餓,爲官者卻教他習書就學;邊境戰亂,爲官者卻教民勤務耕織吧?”

“唯、唯?!蓖跻刂来藭r的重點不是這個,他也不是迂腐的人,只一個勁的點頭稱是。

古人大都將《管子》歸納爲道家的書籍,在皇帝看來這完全是錯的,要知道《管子》一書涉及到了大量後世的經濟學理論,比如貨幣職能、計算貨幣流通量、宏觀調控、財政政策等,可以說是一部劃時代的經濟學著作,可惜後繼無人,其理論也遭到埋沒?;实圻€是在石渠閣對那些只說空口大道理的儒家經書看得厭煩了,故而查閱先秦其他百家典籍時,無意中得窺一見。

若是能將《管子》的經濟理念糅合到現今的治國政策,何愁不能興盛?只可惜皇帝手下已遍尋不到精讀《管子》的大家,即便將《管子》一書欽定爲太學經濟科的必讀書目,但光是教習都未曾徹底吃透此書,更別說教會學生了。

對此,皇帝甚至還考慮過以後到太學開經筵,向博士、太學生講授道理的時候,是不是要先別去動那些輕易碰不得的儒家經書,而是先把不爲人所重視的《管子》給註釋一遍?以皇帝在前世商海沉浮的經驗以及豐富的時代閱歷,由他註釋的《管子》,勢必將成爲這個時代、甚至是一千年以內的經濟學權威。

而且有皇帝的身份加持,後代皇帝們治國斷然不會將其繞開,多多少少都會受其影響,這是項改變後世千年歷史進程的舉動,皇帝每當想到此處便心情澎湃。不過眼下當務之急,還是得考察王邑究竟有幾分成色。

可惜讓人遺憾的是,皇帝從《管子》裡面摘出幾句考校王邑,王邑雖然都答上來了,但回答的都很勉強,顯然對方所言少不知事的時候略讀了幾篇不是虛辭,而是真的沒有精通。

皇帝微微有些失望,還以爲在這個儒術昌明、百家齊喑的時代,自己找到了個精通經濟之學的大家,沒想到對方只是讀雜書而不專精。雖然有些不太滿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略懂經濟的王邑的確適合繼續留下來做河東太守。

而且經此一遭,以王邑善‘投其所好’的本性,回去之後仔細研習《管子》,成爲一代大家,也不是不可以。

想到這裡,皇帝緩緩說道:“河東農曹掾掌司屯田、農墾諸事,你屬意誰?”

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三章丨近臣收心
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三章丨近臣收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民和| 丹江口市| 张掖市| 阿鲁科尔沁旗| 饶河县| 克什克腾旗| 彰武县| 新蔡县| 卓资县| 随州市| 和硕县| 大连市| 郓城县| 呼图壁县| 星子县| 铜川市| 安国市| 建德市| 东海县| 剑阁县| 井研县| 武汉市| 鄂托克前旗| 岳西县| 都匀市| 任丘市| 迁安市| 玉田县| 白朗县| 武定县| 托克逊县| 寿宁县| 绥芬河市| 浙江省| 辽源市| 湟中县| 丁青县| 朔州市| 越西县|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