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章布空城智欺夏侯 渡黃河蜀人進兵
夏侯霸聞解良失守,當即引著六萬軍返回河東。
翌日,夏侯霸令夏侯威駐軍蒲阪,調夏侯惠引兵一萬爲先鋒,往解良而去。夏侯霸自引六萬大軍從後接應。
夏侯惠奉命,引軍抵達解良南三十里處。
時馬岱奉命奇襲此城後,遣出無數遊騎四處探查,言一旦發現魏軍立即返還。
當日,影狼探得魏軍距離此處三十里,匆忙返回城中相報。
馬岱聞之,令士卒盡皆出城退至河西。又打開四門,遣原城中聾啞老卒於四門處散水掃路,拔去城頭所有旌旗。
Www◆ TTκan◆ C○
及夏侯惠率軍抵達此處,忽聞解良城頭無有旌旗、且四門大開。
其心中生疑,不敢擅自入城。
不時,夏侯霸引軍來到此處,見夏侯惠停軍在此,問起原因。
夏侯惠手指解良,道:“解良四門齊開,外有士卒掃路,內無蜀軍旌旗。吾恐蜀人用詐,故不敢輕舉妄動!”
夏侯霸聞之,親自走到陣前,繞城走了一圈,欲召喚掃路降卒詢問,奈何其皆聾啞之人。
夏侯霸無奈,喚來一隊斥候,令其入城探查。
斥候謹慎地走入城中,並不見埋伏,而後又向前走了數步。
忽聞數聲慘叫,所去斥候唯有一人生還。
夏侯霸問起情況,斥候戰戰兢兢道:“城中未見蜀軍,然卻有無數陷阱,入城的兄弟皆陷入其中!”
夏侯霸大怒,又喚來數支斥候,囑咐其小心陷阱,又潛入城中。
正當斥候剛剛踏進城門,忽聞城中隱約傳來鼓聲。
夏侯霸大驚,急將斥候換回,列陣等待。
然許久之後,鼓聲越來越大,卻不見一名蜀軍出來。
夏侯霸心疑,卻不敢輕易再遣人入城。
夏侯惠道:“兄長,蜀人狡詐,不若暫於城下立寨安營!”
夏侯霸知麾下士卒奔波已久,疲憊不堪,故依其言。
待大寨立好,忽聞城中鼓聲漸漸消失。夏侯霸早已失去耐心,遣軍千人入城打探,夏侯霸立馬於城外。
待士卒入城,時常傳來聲聲慘叫。
夏侯霸面色極差,怒目看著眼前的解良。
不時,入城的千人生還八百餘人,爲首一小校來到夏侯霸面前,道:“啓稟將軍,城中並無一名蜀軍!”
夏侯霸聞之大怒,道:“汝可探查清楚?”
小校道:“探查清楚!”
夏侯霸道:“若吾蜀軍,何處擊鼓?”
小校面露難色,道:“城中卻無蜀軍,鼓聲乃是羊在擊鼓。”
夏侯霸滿臉不信看著小校。
俄而,其自領萬人殺入城中。來到小校口中的校場。
夏侯霸看到眼前一切,不禁仰天咆哮。
‘咚....咚...咚’,偶爾間,再次傳來幾聲微弱的鼓音。
及夏侯惠引軍入城,看到校場之上立著數百架戰鼓。戰鼓之上縛著羊。鼓架旁立著一口裝滿水的大瓦罐,瓦罐下有火燒過的痕跡。
夏侯惠走到兄長身旁,手指前方,一臉的疑惑。
夏侯霸長嘆一聲,道:“蜀人竟用一座空城,拖住吾一整日!弟弟所聞鼓聲,乃是羔羊擊鼓!馬岱令人架起瓦罐燒水,待水滾之後,熱氣蒸烤羔羊。羊不耐熱,卻又走脫不得,只得猛擊鼓。待火滅水涼,鼓聲漸漸消失!”
夏侯惠道:“難道蜀人早已撤走?”
夏侯霸自嘲一笑,道:“自聽聞賢弟軍馬,馬岱便已撤走!”
夏侯惠道:“不料蜀人竟如此懼怕大哥,聞大哥之名,竟不戰自走!”
夏侯霸聞之,突然想到什麼,喝到:“不好,中計矣!”
馬超引著敗軍逃到河面,其點算損失,折兵五千。
馬超長嘆一聲,拿出懷中的錦囊,覽後大喜,下令船隻停於河面。
直到夜幕降臨,馬超見江面突起大霧,不禁大喜。調撥船頭,率軍殺回夏陽。
夏侯霸率軍走後,公孫王奉命駐守首陽山,僅令一偏將統兵千人駐守港口。
此時魏軍皆知馬超新敗,故防備甚是鬆懈,加之河面突起水霧,致使馬超軍抵達夏陽時,竟無人知曉。
馬超見之大喜,引兵突發進攻。
夏陽港再次失守。馬超奪了港口,領兵直奔首陽山。
公孫王統兵于山下立起三座大寨,又在山頂立下一寨。公孫王自居山頂大寨。
馬超領兵殺到山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破魏軍山下三處大寨。
及蜀軍衝到半山腰時,公孫王才知曉,只得匆忙率軍迎戰。
馬超單槍匹馬,衝在最前線,正見迎面殺來一將,其身後旗幟大書‘公孫’,馬超不答話,策馬衝上去。迎面大將手持大錘,迎著馬超砸將下來。
馬超見準時機,一槍挑飛其大錘,繼而收槍再刺,只聽一聲慘叫,公孫王墜馬而死。
魏軍見主將被殺,紛紛四散而逃。
馬超領兵趕殺一陣後收軍,在山上險要之地設防。
夏侯霸看到解良竟是空城一座,不禁大悟。
馬岱絕不會白白擺下空城計拖住自己,其意必是他處。
夏侯惠看到表情呆滯的兄長,問道:“兄長如何了?”
夏侯霸道:“吾料首陽山必然有失!”
夏侯惠並不知所以,一臉疑惑。
良久之後,夏侯霸對夏侯惠道:“弟弟帥軍萬人死守此處,切記,不可莽撞!”夏侯惠抱拳應諾。
吩咐之後,夏侯霸引著六萬大軍前往蒲阪迎戰徐庶。
馬岱引軍撤出解良後,立即登船回到河西,並遣使告知徐庶。
使者當日抵達蒲阪,盡述前事。
徐庶聞之,趁夜領軍撤回河西。
翌日,夏侯威登城觀望,見城外空蕩蕩,不見一名蜀軍。
其唯恐徐庶使詐,遂遣出探馬四處遊弋,得知蜀軍連夜登船撤走,夏侯威這才長舒一口氣。
當日,夏侯霸引軍抵達蒲阪,忽聞蜀軍撤退,更堅定了夏侯霸的猜想---首陽山失守。
果然,不時首陽山的敗卒來報,言馬超趁河面起霧,領軍在此殺回。夏陽港將士猝不及防,爲其所奪,馬超繼而急行軍奔襲了首陽山,斬公孫王。
雖說夏侯霸早已預料,但聞之此事,還是吃了一驚。
夏侯威道:“兄長,如今蜀軍已然在河東立足,爲之奈何?”
夏侯霸道:“死守蒲州、大陽,另遣軍士火速渡河,報知鄧鎮西。”
徐庶撤軍後,令馬岱引軍兩萬駐紮於馮翊,防備魏軍渡河。而後引著陳式、霍峻率軍三萬渡過黃河,抵達首陽山,與馬超合兵一處。
徐庶見馬超在山上立下的營寨,對其大加讚賞。
待衆人入帳,馬超問道:“先生此番究竟如何謀劃,超思慮數日不得其解!”
徐庶笑道:“夏侯霸深諳兵法,頗有謀略,非易與之輩。故吾令孟起與伯瞻於蒲阪、蒲州廣設疑兵,而夏陽港附近卻無有動靜,此必能讓夏侯霸起疑,而將其主力誘騙至此!”
馬超道:“先生既然知曉夏侯霸必有埋伏,如何還讓某領兵前去?”
徐庶笑道:“吾故意令孟起先敗一陣,如此夏侯霸必然輕心。吾卻引兵渡過黃河,奇襲蒲阪,而分兵去解良,攪得河東不安。如此夏侯霸必然焦躁,不敢久留首陽山!其知孟起兵敗,不會再渡黃河,必然引著大軍殺奔解良!如此首陽山定必空虛,故以錦囊計交與孟起,令率軍再戰首陽!”
馬岱道:“那先生如何讓末將棄瞭解良?”
徐庶道:“夏侯霸救援解良,必然傾全力而去,其兵鋒不可擋。以伯瞻之力,決不可與其抗衡。既知不敵,何必再戰!故令汝以空城拖住夏侯霸,汝可安全退至河西、吾亦能早他一步得到戰報,不與夏侯霸斷我後路之機會!”
二將聞之,皆拜服。
馬超道:“今賴先生之謀,已然立足於河東,不知先生可有計策取此郡?”
徐庶道:“經此一戰,夏侯霸必然謹慎,河東不易取也!”
馬超道:“話雖如此,然豈能空守山頭而無所事事?”
徐庶笑道:“孟起勿憂!吾聞影狼來報,今文遠取了淮南、伯言取了豫州、子義領兵攻克崤山、陛下與鄧艾對峙於函谷!此戰魏國傾全力而出,難以再遣援軍!孟起只需在此處拖住河東魏軍,令其不能馳援他處!”
馬超嘆道:“奈何兵力不足,否則別說河東,便是幷州也一併取了!”徐庶聞之,微微一笑。
夏侯霸引軍屯駐安邑,別遣大將蔣奇進駐大陽。如此蒲州、大陽、安邑互成犄角之勢。
馬超自佔據首陽山後,一直欲進兵取河東。
徐庶道:“夏侯霸如此安排,必定不會出戰。”
馬超笑道:“先生難道忘記善言在此?”言畢哈哈大笑。
馬超帶著弟弟馬岱、偏將軍黃敘,引軍五萬殺下山去。
其聞之蒲州守將乃是夏侯和,遂率軍抵達蒲州,令黃敘前去罵戰,將夏侯和引出。
夏侯和亦聽聞殺父仇人黃忠之子黃敘在此,本欲出城迎之,奈何夏侯霸曾下死令,言即便黃忠死而復生來到城下,亦不可出城迎戰。
夏侯和只得忍下心頭怒火,任由黃敘辱罵。
馬超見此,知魏軍死守,遂怏怏而回。
徐庶在首陽山見馬超歸來,笑道:“孟起可曾斬將?”
馬超搖搖頭,道:“夏侯和死守城池,並不出戰!”
徐庶笑道:“此處有一天大功勞,孟起可願去?”
馬超大喜,把徐庶拉到別處,問道:“有甚麼天大功勞?”
徐庶道:“倘若孟起助陛下取了函谷關,功勞可大否?”
馬超道:“先生可有計策?”
徐庶道:“孟起可領兵渡河奇襲jia縣,與太史慈合兵一處,攻打弘農!弘農破,則函谷弱矣!”
馬超道:“倘若吾引兵渡河,須得三五萬人馬方能如意!若夏侯霸聞知此事,引兵來攻,如何?”
徐庶道:“孟起可將帥旗一併帶走,夏侯霸見孟起帥旗不在,必不敢來攻!”
馬超道:“先生此言差矣!若夏侯霸不見吾大旗,必知吾領兵渡河,他如何不會來攻!”
徐庶道:“兵法有云‘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吾故意將孟起不在首陽之事告訴夏侯霸,其必以爲吾欲賺他出城,卻埋下伏兵截殺他!故魏軍絕不會來!”
馬超服其言,當夜領著五萬大軍渡過黃河。
時太史慈與張頜引兵八萬圍困弘農,因徐晃固守有方,故未曾攻破。二將恐洛陽再來援軍,遂引兵襲取了曹陽、jia縣。
當馬超引兵渡河來到jia縣,見城頭高掛蜀軍大旗,其心中大驚。
不時jia縣守將見到馬超,立即出城將其迎進來,盡述前事。
馬超大喜,道:“汝可好生看守城池,吾這便引軍與子義、雋義合兵一處!”
翌日,馬超領軍來到弘農城下,正看到四面圍城的蜀軍。
太史慈、張頜聽聞馬超來援,二人皆出寨相迎。
馬超道:“如今弘農如何了?”
太史慈道:“徐晃憑藉堅城、並衆三萬餘死守此城,甚難破之!”
馬超笑道:“二位勿憂!此番吾領五萬軍至此,必破弘農!”由是三人合兵一處,率軍猛攻弘農。
徐晃立在城頭,看到馬超帥旗,不禁頭皮發麻。
此間一個太史慈、一個張頜已經令他夠頭疼,如今又來一錦馬超,三人皆非易與之輩,且蜀軍實力大增,守城不易!
時鄧艾因聞知崤山有失,故分兵馳援弘農,其兵力不足,只得退守函谷關。
劉瑞正與其在關下對峙,忽聞馬超引兵攻下首陽山,今立大寨于山上。劉瑞聞之,道:“元直何不進兵去河東,卻令孟起渡河?”
龐統道:“陛下,臣聞曹睿令夏侯兄弟領兵十萬馳援河東,並河東守軍,其實力超過是三萬!孟起兵力不足,是故取不得安邑,其聞陛下爲險關所阻,故令孟起渡河!”
劉瑞頓悟,道:“今魏國傾巢而出,再無援軍,然朕卻未曾徵用益州軍。今孟起兵力不足,朕欲調撥益州軍十萬前來支援,衆卿認爲如何?”
田豐道:“魏國正值四面楚歌之時,陛下多一份戰力,則其將多一份危難!”
正當此時,忽姜維遣使至,言在金城練得一支鐵車軍,欲前來助戰。
劉瑞聞之大喜,當即下旨,以陳羣之子陳泰代姜維之職,爲護羌中郎將,令姜維引鐵車軍前來支援!而後再遣使者往益州,令吳懿督率十萬益州軍出漢中,往首陽山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