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狐剛剛發跡,年紀又輕,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這麼被韓依依一衆漢人吹捧,頓時在人前拽的二五八萬,之前還留有的一絲警惕也頃刻間被韓依依打消了。
當即就派人分給韓依依一頂大帳,並保證幫他們搶過貢品。
烏狐的保證沒有兌現,當晚韓依依便讓上古縣的男人們化成了匈奴北部的男人們將烏狐傾巢而出。
烏狐五大三粗,但顯然腦子不夠聰明,韓依依藉機燒了烏狐囤壓的糧草,並在馬槽裡投了豆谷。等烏狐撲了一個空回來的時候,發現營寨一片狼藉。在這片狼藉中,韓依依與他一起而來的男人們並沒有藉機逃走,而是化作驚魂未定的模樣,對烏狐指手畫腳的比劃著匈奴北部偷襲的情況。
那羣沒見過世面的世族子弟裡,韓依依留下幾個能夠撐得過場面的,其他害怕的,全被她送了回去,在地上偷偷滴了些雞血,便應付了過去。
在場的京都子弟們對韓依依是越發的佩服,尤其在這種生死一線的關鍵時刻,她居然還能謅的天花亂墜。
韓依依連用反間計、借刀殺人、假道伐虢三計,成功讓烏狐篤定匈奴北部搶了進宮大單于的貢品。
而僅憑韓依依幾人的嘴皮子就能讓烏狐確信的原因有三。
第一,劉徹當政時期的大匈奴雖然鼎盛於一時,收復了樓蘭、烏孫、丁寧、堅昆等26個國家,但這些國家疏於管理,多民族,加上大匈奴本身氏族的落後性,讓這個帝國內部並不是像想象中的團結,尤其是新單于殺父奪位,將內部集團分權與南北部,南北部族爭權日益的激烈,南族部落屬於新單于的親族部落待遇自然不言而喻,而北部部落則全是由下等國民、奴隸組成,本身穩定性就不夠,又年年受於南部部落威壓下,局部爭端不斷。是以韓依依謊稱南部搶奪大漢貢品,烏狐深信不疑。
第二,除了適逢大漢進貢匈奴的時期,更是因爲被烏狐監視的上谷縣一直未傳入有軍隊進入,韓依依帶著的便衣百騎一進入上谷縣便吃吃喝喝,他們只當是回鄉務農的鄉民,並沒有多想。這全託匈奴不善務農,缺乏種植常識的原因。
第三,出面在烏狐面前的全是烏狐所不恥的大漢男兒,對於他來說,大漢男人與娘們差不多,根本不用他出多少力就能解決。韓依依所帶的男人,又偏偏踢出了那些個被大漢強化的正規軍,帶著是她特地從長安“請”過來的氏族大家子弟,這些人平日嬌生慣養,不要說上過戰場,怕是一把長刀都提不起,他們出現時,牽的不是普通人能擁有的戰馬,而是運送貨物再正常不過的牛騾。再加上夜裡烏狐反撲回來後,發現韓依依一行並沒有離開,更加的確信與他們無關。
韓依依使出的退兵之際,可謂是將腦袋掉在褲腰帶上的做法。
玩的是心跳,玩的是嚇死人不償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