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6章 拔河賦

薛勝

薛勝,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天寶間人。爲進士。賦僅存《拔河賦》一篇。

《拔河賦》,《文苑英華》卷八一歸於雜伎類。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爲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爲教戰。樑簡文臨雍部,禁之而不能絕。古用篾纜,今民則以大麻,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胸前,分兩朋,兩相齊挽。當大之中,立大旗爲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爲勝,就者爲輸,名曰‘拔河’。中宗曾以清明日御梨園毬場,命侍臣爲拔河之戲。時七宰相、二駙馬爲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爲西朋……西朋竟輸。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璟年老,隨而踣,久不能興。上大笑,令左右扶起。玄宗數御樓設此戲,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進士河東薛勝爲《拔河賦》,其辭甚美,時人競傳之。”《舊唐書·薛存誠傳》亦云:“父勝,能文,嘗作《拔河賦》,詞致瀏亮,爲時所稱。”可見此賦爲薛勝名作。

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1],百戲繁會[2]。令壯士千人,分爲二隊,名拔河於內[3],實耀武於外。

伊有司兮[4],晝爾於麻,宵爾於紉[5]。成巨索兮高輪囷[6],大合拱兮長千尺[7]。爾其東西之首也[8],派別脈分,以掛人胸腋[9];各引而向,以牽乎強敵[10]。載立長旌[11],居中作程[12],茍過差於所志[13],知勝負之攸平[14]。於是勇士畢登,囂聲振騰,大魁離立[15],麾之以肱[16]。初拗怒而強項[17],卒畏威而伏膺[18],皆陳力而就列[19],同拔茅之相仍[20]。瞋目贔屓[21],壯心憑陵[22],執金吾袒紫衣以親鼓[23],仗柱史持白簡以監繩[24]。敗無隱惡,強無蔽能。鹹若吞敵於胸中,慘莫蠆芥[25];又似拔山於肘後,匪勞凌競[26]。然後一鼓作氣,再鼓作力,三鼓兮其繩則直,小不東兮大不東[27],允執厥中[28]。鼉鼓蓬蓬[29],士力未窮,身挺拔而不動[30],衣簾襜以從風[31]。鬥甚城危,急逾國蹙[32],履陷地而滅趾[33],汗流珠而可掬。陰血作而顏若渥丹[34],脹脈憤而體如癭木[35],可以揮落日而橫天閫[36],觸不周而動地軸[37]。孰雲遇敵遷延[38],相持蓄縮而已[39]!

左兮莫往,右兮莫來。秦皇鞭石而東向,屹不可推[40];巨靈蹋山而西峙,嶷乎難摧[41]。繩僕而將斷[42],猶匍匐而不回[43]。大夫以上停眙而忘食[44],將軍已下虓闞而成雷[45]。千人抃[46],萬人咍[47],呀奔走[48],坌塵埃[49]。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國之壯觀哉[50]!

嗟夫!虛聲奚爲[51],決勝在場;實勇奚爲,交爭乃傷[52]。彼壯士之始至,信其鋒之莫當[53],洎標紛以校力[54],突繩度而就強[55]。懦絕倒而臆仰[56],壯乘勢而頭搶[57],紛縱橫以披靡[58],齊拔剌而陸梁[59]。天子啓玉齒以璀璨[60],散金錢而瑩煌[61]。勝者皆曰:“予王之爪牙[62],承王之寵光。”將曰:“拔百城以賈勇[63],豈乃牽一隊而爲剛。”於是匈奴失筯[64],再拜稱觴[65],曰:“君雄若此,臣國其亡[66]。”

(《文苑英華》卷八一,中華書局影印本)

[1]大誇:極力誇讚。胡人: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平泰:太平安寧。

[2]百戲:古散樂雜技。

[3]內:宮內。

[4]伊:彼。有司: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專司,故稱有司。此指專門管理百戲比賽的官吏。

[5]紉(rèn):將兩股麻擰成一股繩子。

[6]巨索:大繩。輪囷:盤成高高的一垛。

[7]合拱:合抱。

[8]爾:此。

[9]派別脈分:指巨繩旁邊分出許多小繩索。

[10]引:牽拉。向:對著。強敵:分開的對方。

[11]載:大繩當中紮上大旗。

[12]程:界限,衡量勝負的標誌。

[13]過:超。差:不及。志:標誌。

[14]攸平:確定。

[15]大魁:首領,頭目。離立:並立。

[16]麾:指揮。肱:胳膊。

[17]拗(yù)怒:抑制怒氣。強(qiáng)項:直著脖子,不肯低頭。

[18]伏膺:服膺,衷心服氣。

[19]陳力:施展才力。

[20]拔茅:本爲同道者相互引進。此指拔河者一個跟著一個排列,同心協力。

[21]瞋(chēn)目:眼睛睜圓。贔(bì)屓(xì):傳說中一種像龜的動物。這裡形容鼓足力氣的樣子。

[22]憑陵:蓋過一切。

[23]執金吾:漢代禁衛軍軍官名。唐置左、右金吾衛,有金吾大將軍。此代將軍、武官。袒(tǎn):去衣露上身。紫衣:貴官公服。

[24]仗柱史:唐人對侍御史的美稱。掌管監察。白簡:御史彈奏所持,用竹或木片製成。監繩:裁判繩上的標誌是否過界,以明勝負。

[25]慘:《文苑英華》句下注:“與憯同。”憯(cǎn):曾,乃。蠆(chài)芥:梗塞的東西。

[26]匪勞:不過分使用。凌競:超越。

[27]此句謂東西兩隊,勢均力敵,不向一邊傾斜。

[28]允:公平。執:控制。厥:其。

[29]鼉鼓:鼉皮蒙的鼓。蓬蓬:鼓聲。

[30]挺拔:撐直身軀,毫不動搖。

[31]簾襜(chān):如簾帷隨風搖動。

[32]蹙(cù):緊迫。

[33]履:踏。陷地:陷下去的地方。滅趾:淹沒腳。此句寫參賽者因用力極大,腳下的地都被蹬出坑來。

[34]陰血:在內爲陰,血在脈管內,故名陰血。渥(wò)丹:形容臉色通紅。

[35]脹(zhàng):皮肉隆起。僨(fèn):指皮肉鼓動。癭(yǐng)木:楠樹樹根,贅肬甚大。

[36]揮落日:《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爲之返三舍。”橫:截斷。天閫(kǔn):天門。

[37]不周:山名。傳說爲天柱,在西北。《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軸:古代傳說大地之軸。張華《博物志》卷一:“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

[38]遷延:退卻。

[39]蓄縮:懈怠。

[40]“秦皇”二句:《藝文類聚》卷六引《三齊略記》:“始皇作石塘,欲過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陽城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如相隨行。”

[41]巨靈:古代神話中擘開華山的河神。《文選》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贔屓,高掌遠蹠以流河曲,厥跡猶存。”薛綜注:“華,山名也。巨靈,河神也……古語云:此本一山,當河水過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開其上,足蹋離其下,中分爲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跡,於今尚在。”嶷(nì):高峻貌。

[42]僕:繩被壓下接近地面。

[43]匍匐:伏地用力。不回:不放鬆。

[44]大夫:中央要職。停眙:目不轉睛而驚奇地盯看。眙(chì),驚視。

[45]將軍:唐時設有上將軍、大將軍、將軍,併爲環衛官及武散官。虓(xiāo)闞:比喻將士震怒如虎吼、虎怒。

[46]抃(biàn):鼓掌,表示歡欣。

[47]咍(hāi):嘆詞,歡呼。

[48]呀(xiā):張口。

[49]坌(bèn):塵污飛揚。

[50]信:誠。

[51]虛聲:噓聲。

[52]交爭:交手比賽。

[53]鋒:銳氣,勢頭。當:對等,抵當。

[54]洎(jì):及,到。標紛:此指豎起旗子。標,標誌。紛,旗上的飄帶。校(jiào)力:比力。校,較量。

[55]突:突破。繩度:繩上的標誌。就強:倒向力量大的一方。

[56]懦:力量小的一方。絕倒:倒僕。臆仰:此指仰面朝天而跌倒。

[57]壯:力量大的一方。乘勢:順著拉力。頭搶:頭觸地面。

[58]紛:與下句“齊”同,指比賽雙方。披靡:倒伏於地。

[59]拔剌:象聲詞。陸梁:跳躍而起。

[60]璀璨:色澤鮮明。喻天子喜笑顏開,玉齒外露。

[61]散:發放。瑩煌:晶瑩,光亮。

[62]爪牙:武臣。

[63]賈(gǔ)勇:《左傳·成公二年》:“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餘餘勇。’”言猶有餘勇待售。

[64]失筯(zhù):掉了筷子。

[65]再拜:一拜又拜。表示非常恭敬。稱觴:舉杯祝酒。

[66]臣國:做臣子的國家。

拔河遊戲,在唐已是很普遍的較力比賽,參加的人不計年齡,不論身份,只比輸贏,其樂無窮。開、天盛世,拔河自具壯美氣象,故玄宗數設此戲。薛勝所賦,正是一場千人賽事。作者緊扣“氣勢”,巨繩、勇士、壯心、強敵、豪言,大誇渲染;激烈的較量、動地的喧呼,如聞如見,攝人心魄。此賦文詞甚美,讓今天非常熟悉拔河運動的讀者讀來,仍不免要擊節叫絕。

(楊曉靄)

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69章 寒鬆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68章 賦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4章 濾水羅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62章 別知賦第62章 別知賦第71章 夢歸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72章 囚山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70章 瓶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95章 江南春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61章 閔己賦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68章 賦賦第49章 茶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109章 水輪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09章 水輪賦
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69章 寒鬆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68章 賦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4章 濾水羅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62章 別知賦第62章 別知賦第71章 夢歸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72章 囚山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70章 瓶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95章 江南春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61章 閔己賦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68章 賦賦第49章 茶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109章 水輪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09章 水輪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宁南县| 日照市| 南川市| 读书| 深水埗区| 图片| 乌审旗| 宣威市| 全州县| 财经| 绥宁县| 鹤庆县| 永丰县| 共和县| 枣庄市| 吐鲁番市| 龙州县| 静安区| 固始县| 越西县| 德阳市| 项城市| 贵南县| 抚州市| 唐河县| 青冈县| 彩票| 当阳市| 加查县| 北票市| 鄄城县| 波密县| 临朐县| 镇原县| 正蓝旗| 德州市| 鹿邑县| 景东| 新竹市|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