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

李德裕

大和九年(835),人誣李德裕”圖爲(wèi)不軌“,由浙西觀察使改賓客分司,未行,再貶袁州長史。開成元年(836),轉(zhuǎn)滁州刺史。於赴任途中,經(jīng)鄱陽湖口大孤山,感慨聯(lián)翩,遂作此賦。大孤山位於鄱陽湖入長江處,江湖相連,山砥中流,形勢(shì)壯觀。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三一九《九江府》:”大孤山,在德化縣東南彭蠡湖中,與南康府分界。四面洪濤,一峰獨(dú)聳,又名鞋山。《水經(jīng)注》:’有孤石界立大湖中,周圍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耆舊》雲(yún):’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jì)功。或言秦始皇所勒,莫能辨也。‘《寰宇記》:’彭蠡湖心有大孤山。顧況詩云:“大孤山盡小孤山,月照洞庭歸客船。”‘“即此山。

餘剖符淮甸[1],道出蠡澤[2],屬江天清霽,千里無波,點(diǎn)大孤於中流,升旭日於匡阜[3]。不因佐官,豈遂斯遊?謝康樂尤好山水[4],嘗居此地,竟闕詞賦,其故何哉?彼孤嶼亂流,非可儔匹,因爲(wèi)小賦,以寄友朋。

川瀆巇道[5],人心所惡,必有穹石[6],御其橫騖[7]。勢(shì)莫壯於灩?jié)耍?],氣莫雄於砥柱[9],惟大孤之角立[10],掩二山而磔豎[11]。高標(biāo)九派之衝[12],以捍百川之注[13]。眈若虎視[14],蚴如龍據(jù)[15]。靡搖巨浪[16],神明之所扶;不倚羣山,上玄之所固[17]。彼迤邐而何多[18],信嶷然而有數(shù)[19]。念前世之獨(dú)立,知君子之難遇,如介石者袁楊[20],制橫流者李杜[21]。觀其側(cè)秀靈草,旁挺奇樹,寧憂梓匠之斤[22],豈有樵人之路。想江妃之乍遊[23],疑水仙之或駐[24]。嗟瀛洲與方丈[25],蓋彷彿如煙霧。據(jù)神鰲而臲卼[26],逐風(fēng)濤而沿溯[27]。未若根連坤軸[28],終古而長存;跡寄夜川[29],負(fù)之而不去。雖愚叟之復(fù)生[30],焉能移其咫步!

(《李文饒文集·別集》卷二,《四部叢刊》影印本)

[1]剖符:古代以竹符爲(wèi)憑信,剖而爲(wèi)二,授官時(shí)一給本人,一留官府,故授官亦稱剖符。淮甸:此以指滁州,今安徽滁縣。唐時(shí)滁州屬淮南道。

[2]蠡澤:即鄱陽湖,古代稱彭蠡。

[3]匡阜:指廬山。廬山又稱匡廬。

[4]謝康樂:劉宋時(shí)謝靈運(yùn),爲(wèi)謝玄孫,襲封康樂公。性好山水,曾爲(wèi)臨川內(nèi)史。有《入彭蠡湖口》詩,可能是赴臨川途中經(jīng)彭蠡時(shí)所作。

[5]巇(xī)道:險(xiǎn)峻的道路。

[6]穹石:大石。

[7]橫騖:橫肆不羈。

[8]灩?jié)耍簽節(jié)硕眩L江瞿塘峽口的巨石。其處水流湍急,巨石橫亙水中,爲(wèi)舟行之患。

[9]砥柱:山名,亦名三門山,黃河中著名的險(xiǎn)要之處。河水至此分流,包山而過,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唯人門可行舟。

[10]角立:突出聳立。

[11]磔(zhé)豎:峭拔挺立。

[12]九派:江西九江附近的一段長江,此處江水有九個(gè)支流,故云九派。郭璞《江賦》:”源二分於岷崍,流九派於潯陽。“

[13]捍:阻擋。

[14]眈:威視貌。《周易·頤》:”顛頤言,虎視眈眈。“

[15]蚴(yǒu):曲行貌。賈誼《惜誓》:”蒼龍蚴虯於左驂兮,白虎騁而爲(wèi)右。“

[16]靡搖:散碎動(dòng)搖。

[17]上玄:指天。

[18]迤邐:曲折聯(lián)綿。

[19]嶷然:高大貌。

[20]袁楊:袁安、楊震。袁安,東漢人,和帝時(shí)竇憲兄弟秉政,安守正不屈,卒於官。楊震,東漢人,曾以直言忤大將軍耿寶及中常侍樊豐等,免官遣歸,憤而自殺。

[21]橫流:原指水氾濫,喻動(dòng)盪不安的局勢(shì)。李杜:李固、杜喬,皆東漢人,因反對(duì)權(quán)臣樑冀被殺。

[22]梓匠:木匠。

[23]江妃:劉向《列仙傳》捲上載江妃二女,遊於江漢之濱,遇鄭交甫,以佩珠相贈(zèng)。

[24]水仙:水中神仙。《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記》雲(yún)伍子胥死後爲(wèi)水仙,王嘉《拾遺記》卷一〇則稱屈原爲(wèi)水仙。

[25]瀛洲、方丈:傳說中東海三座神山中的兩座。

[26]神鰲:《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無底深谷,中有五山互不相連,隨波上下,天帝命禺彊使巨鰲十五,更迭舉首而戴之,五山始峙而不動(dòng)。臲(niè)卼(wù):動(dòng)搖不定。《周易·困》:”困於葛藟,於臲卼。“

[27]沿溯:上下流動(dòng)。

[28]坤軸:地軸。

[29]夜川:即夜泉、黃泉,地下極深處。

[30]愚叟:愚公。《列子·湯問》載愚公移山事。

評(píng)

作者借山寫志,突出描寫大孤山屹然獨(dú)立,不爲(wèi)流水所轉(zhuǎn)移的特點(diǎn)。德裕賦一般質(zhì)樸少文,此篇寄意較深,文辭挺拔。李德裕爲(wèi)當(dāng)時(shí)頗有遠(yuǎn)見卓識(shí)的政治家,處理軍國大事能力排衆(zhòng)議,堅(jiān)定不移,史稱德裕”性孤峭“,可見大孤山即其本人的自我寫照。此賦通篇押一韻,也是其形式上的一大特點(diǎn)。

(尹佔(zhàn)華)

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69章 寒鬆賦第56章 出門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8章 勾踐進(jìn)西施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40章 紙鳶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18章 靈臺(tái)賦(2)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110章 煉石補(bǔ)天賦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zèng)趙侍郎第72章 囚山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54章 傷望思臺(tái)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26章 石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97章 夢(mèng)舞鍾馗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40章 紙鳶賦第68章 賦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84章 夢(mèng)遊仙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88章 越裳獻(xiàn)白雉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89章 蝨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109章 水輪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54章 傷望思臺(tái)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9章 水輪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
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69章 寒鬆賦第56章 出門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8章 勾踐進(jìn)西施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40章 紙鳶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18章 靈臺(tái)賦(2)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110章 煉石補(bǔ)天賦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zèng)趙侍郎第72章 囚山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54章 傷望思臺(tái)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26章 石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97章 夢(mèng)舞鍾馗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40章 紙鳶賦第68章 賦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84章 夢(mèng)遊仙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88章 越裳獻(xiàn)白雉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89章 蝨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109章 水輪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54章 傷望思臺(tái)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9章 水輪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八宿县| 拉萨市| 赤水市| 大同县| 宝丰县| 屏东县| 辉县市| 黑水县| 乌拉特中旗| 瓦房店市| 黔西| 嵊州市| 来宾市| 大理市| 兰溪市| 明溪县| 黔江区| 西盟| 阜平县| 新宁县| 荆门市| 嵩明县| 香格里拉县| 苍梧县| 名山县| 项城市| 达尔| 临泽县| 龙里县| 镇安县| 中江县| 五河县| 拜泉县| 满城县| 吕梁市| 共和县| 南宁市| 营口市| 台中市|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