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濟(jì)人之急取利誠非“爲(wèi)韻
宋言
宋言,字表文。初名嶽,屢試進(jìn)士不第,改今名。大中十二年(858)登進(jìn)士及第,《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宋言賦》一卷。《全唐文》存賦三篇,皆律賦。
此賦載《文苑英華》卷一○三、《全唐文》卷七六二。此篇爲(wèi)一律賦。據(jù)《史記·伍子胥列傳》載:楚平王七年,伍子胥父伍奢、兄伍尚被殺,子胥輾轉(zhuǎn)奔亡吳國,途經(jīng)昭關(guān),關(guān)吏欲捉之,逃至江邊,有一漁父駕船渡之。既渡,子胥解其劍曰:”此劍值千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zhí)珪,豈徒百金劍耶?“不受。此賦即根據(jù)上述記載寫成。
彼子胥兮亡命江湄[1],賴漁父兮停橈在茲[2],既橫流而濟(jì)矣,因解劍以酬之。厚意殷勤[3],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達(dá)[4],竟陳三讓之辭[5]。稽其去國無途[6],迷津獨(dú)立[7],前臨積水之阻,後有追兵之急,躊躕而鶴髮相哀[8],顧盼而漁舟可入[9]。憂心盡展,憑刳木以何虞[10];渡口雖遙,掛輕帆而已及。繇是拂拭青萍[11],披陳素誠[12]:”念險(xiǎn)難以知我,顧提攜而賜卿。“拔三尺之熒熒[13],波間電落;橫七星之凜凜[14],掌上風(fēng)生。
叟乃莞爾興言[15],搘頤話志[16]:”本期浩淼以排難[17],詎可愴惶而徇利[18]。酬仁報(bào)惠,誠多公子之心[19];害義傷廉,且異老夫之意。況乎楚令方急,嚴(yán)刑具陳[20],盡索奔亡之黨,先誅隱匿之人。若以爵祿爲(wèi)念,榮華是親,則械爾躬而赴國[21],持爾劍以防身。整棹西歸,自受執(zhí)珪之賞[22];論功北面[23],寧亡切玉之珍[24]。蓋由惻隱爲(wèi)心[25],艱危是濟(jì),方圖散發(fā)之樂[26],豈假吹毛之瑞[27]。“情高而俗慮難量,語罷而鳴桹忽逝[28]。連環(huán)吐月[29],空臨玉匣之間[30];一葉乘風(fēng)[31],漸入寒煙之際。豈不以識達(dá)精微,言窮是非,棄霜刃以長往[32],弄雲(yún)濤而不歸。寂寞巖煙[33],沉東流之渺渺[34];淒涼浦樹[35],含落日以依依[36]。異乎義立一朝,名超萬古,決雲(yún)之異狀徒逞[37],皎日之深誠不取[38]。則知美范蠡而述魯連[39],信斯人之可伍。
(《文苑英華》卷一○三,中華書局影印本)
[1]江湄:江邊。湄,水草相接的岸邊。
[2]橈(ráo):船槳。
[3]殷勤:情意深重的樣子。
[4]特達(dá):特出。
[5]三讓:三次謙讓。《論語·泰伯》:”泰伯真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6]稽:考查。
[7]迷津:迷失渡口。
[8]躊躕:猶豫不決貌。鶴髮:白髮。
[9]顧盼:四處觀望。
[10]刳(kū)木:指船。《周易·繫辭下》:”刳木爲(wèi)舟。“虞:憂。
[11]繇:通由。青萍:寶劍名。《抱樸子·博喻》:”青萍、豪曹,剡鋒之精絕也。“
[12]素誠:發(fā)自內(nèi)心的誠意。
[13]三尺:指劍。《漢書·高帝紀(jì)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熒熒:光亮貌。
[14]七星:北斗七星,此指劍上所刻。凜凜:寒氣襲人貌。
[15]莞(wǎn)爾:微笑貌。興言:發(fā)言。
[16]搘(zhī)頤:以手託頰。搘通支。
[17]浩淼(miǎo):水廣闊貌。淼通渺。
[18]愴惶:同倉皇,急切的樣子。徇利:謀利,爲(wèi)了利益。徇,順從。
[19]多:推重,稱許。
[20]陳:陳示,佈告之意。
[21]械:刑具名。此用作動詞,即拘繫。躬:身體。國:指楚國都城。
[22]執(zhí)珪:春秋時(shí)諸侯國爵位名。以珪賜功臣,使持珪朝見,因稱執(zhí)珪。珪,一種玉製禮器,上尖下方。
[23]北面:朝見帝王。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則面北。
[24]切玉:形容刀劍極其鋒利。《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徵西戎,西戎獻(xiàn)錕鋙之劍……用之切玉如切泥焉。“此以指寶劍。
[25]惻隱:同情。
[26]散發(fā):披散頭髮,指過隱士生活,不受冠冕的拘束。
[27]吹毛:向劍上吹毛,其毛自斷,極言刀劍的鋒利。
[28]鳴桹(láng):敲打船舷。桹,捕魚時(shí)用以敲打以驚魚的木條。
[29]連環(huán):形容月圓如環(huán)。
[30]玉匣:此指劍鞘。
[31]一葉:指小船。
[32]霜刃:白刃。
[33]巖煙:山巖間的煙雲(yún)。
[34]渺渺:水廣闊貌。
[35]浦樹:水邊的樹。
[36]依依:遲緩貌。
[37]決雲(yún):《莊子·說劍》:”上決浮雲(yún),下絕地紀(jì),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故以指寶劍。
[38]皎日:白日。喻真誠。班婕妤《搗素賦》:”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
[39]范蠡:字少伯,春秋時(shí)人。仕越爲(wèi)大夫,佐越王勾踐滅吳。功成不居,泛舟五湖。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等書。魯連:魯仲連,戰(zhàn)國時(shí)高士。秦軍圍趙都邯鄲,魏使新垣衍請帝秦,魯仲連力言不可,會信陵君率魏軍至,秦軍卻走。平原君奉千金爲(wèi)魯仲連壽,不取,且終身不見平原君。又,燕將據(jù)聊城,齊攻之歲餘不能下,仲連遺書燕將射城中,聊城下。齊王欲爵之,逃隱海上。見《史記·魯仲連列傳》。
評
此賦以對話的形式,著力描寫了一個(gè)清高拔俗、瀟灑澹盪的漁父形象,既有急人之難、救人之危的俠士義舉,又有淡泊功名利祿、笑傲江湖的隱者風(fēng)度。李白所津津樂道的魯仲連,也是這樣的人物。此賦夾敘夾議,有景有情。李調(diào)元說:”唐宋言《漁父辭劍賦》,出題一段雲(yún)……將贈劍以前多少情事,盡於此六句中,筆何輕妙乃爾。又云:’連環(huán)吐月,空臨玉匣之間;一葉乘風(fēng),漸入寒煙之際。‘清詞麗句,不減王輔文郎中,惜不多覯。“(《賦話》卷四)餘丙照則評曰:”局勢開張,層次井然,敘事體當(dāng),以此爲(wèi)繩墨。“(《賦學(xué)指南》卷一一)
(尹佔(zhàn)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