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

張說

張說(667—730),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世居河?xùn)|(今山西永濟市西),又徙家洛陽(今屬河南)。弱冠應(yīng)詔舉,中賢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書,轉(zhuǎn)右補闕。修《三教珠英》,擢鳳閣舍人。忤武后旨,流配欽州。中宗即位,召拜兵部員外郎,轉(zhuǎn)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xué)士。睿宗景雲(yún)二年(711)初任宰相,監(jiān)修國史。轉(zhuǎn)尚書左丞,留司東都。玄宗立,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爲(wèi)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轉(zhuǎn)嶽州刺史。開元九年(721),再召爲(wèi)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授右丞相,至尚書左丞相。爲(wèi)文俊麗,用思精密,尤長碑文墓誌,與蘇頲合稱“燕許大手筆”。今存《張燕公集》二十五卷,《全唐文》錄文十三卷,賦五篇。

開元初,張說因與姚崇不和,出爲(wèi)相州刺史,四年(716)又轉(zhuǎn)嶽州。在嶽州,與趙冬曦唱和頻繁。趙冬曦,定州鼓城(今河北晉縣)人。爲(wèi)右拾遺時,與張九齡主持吏部試拔萃選人及應(yīng)舉事,“考其等第,前後數(shù)四,每稱平允”(《舊唐書·張九齡傳》)。開元四年,自監(jiān)察御史貶流嶽州。《文苑英華》卷九一題作《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四部叢刊》影印本《張說之文集》卷一題作《江上愁心賦寄子嶽州作》,《全唐文》卷二二一題作《江上愁心賦贈趙子》。考趙冬曦仕履,題中“郎”當(dāng)爲(wèi)“御”之誤。

江上之峻山兮[1],鬱崎峨而不極[2]。云爲(wèi)峰兮煙爲(wèi)色[3],歘變態(tài)兮心不識[4]。江上之深林兮,杳冥濛而不已[5]。鶯爲(wèi)花兮猿爲(wèi)子,紛盪漾兮情莫擬[6]。

夏雲(yún)峻兮若山,秋水平兮若天,冬水澌兮浙浙[7],春草靡兮芊芊[8]。感四時之默運[9],知萬化之潛遷[10]。伴衆(zhòng)鳥兮寒渚,望孤帆兮日邊。雖欲貫愁腸於巧筆[11],紡離恨於哀弦[12]。是心也,非模仿之所逮[13],將有言兮是然?將無言兮是然?

(《文苑英華》卷九一,中華書局影印本)

[1]峻山:大山。

[2]鬱:很。崎峨:傾側(cè)高聳。一作崎嶬,高峻陡險。極:至。

[3]峰:一作嶧。嶧(yì),山相連接貌。

[4]歘(xū):忽然。

[5]杳:深遠(yuǎn)。冥濛:幽暗不明。

[6]紛:盛多,雜亂。盪漾:飄蕩起伏貌。此謂心緒不定。擬:描摹。

[7]澌:同“凘”,解凍時流動的冰。浙浙:此謂冰塊撞擊聲。一作“冬沙飛兮淅淅”。

[8]靡:草色碧綠明麗。芊芊:草木茂盛貌。

[9]四時:四季。

[10]萬化:萬物變化。

[11]貫:穿,灌注。

[12]恨:一作“夢”。

[13]逮:及,達到。

此賦贈同貶嶽州的趙冬曦。賦中將非筆墨所能表達、非絃聲所能傳遞的“愁心”,寄託在峻山、深林、雲(yún)天、秋水之中,通過煙色、寒渚、孤帆等迷濛、清冷意象的烘托,形象地顯示出愁緒的不可斷絕、愁心的迷茫悽苦,也生動再現(xiàn)了作者極力排遣又無可奈何的痛楚情狀。狀景宛然,詞旨悽惻,“孕育氣象”(皇甫湜《諭業(yè)》),與其貶嶽州後的詩作風(fēng)格一致,亦可謂“得江山之助”(《新唐書·張說傳》)。趙冬曦亦有《謝燕公江上愁心賦》作答,迻錄以供參讀:“江上之仙鶴兮鳳翥而龍躍,氣摩青天兮遙橫碧落。集洞庭兮乍駐,倏迴翔兮寥廓。江上之鳴雁兮違陰以就陽,中霄翻翰兮上帶青霜。雖主人兮感會,蹇淹留兮瀟湘。湘水兮深深,荊山兮岑岑。荊有玉兮玉爲(wèi)音,湘有芷兮芷爲(wèi)心。我所思兮愔愔,不得見兮沾襟。搦芳札兮援寶瑟,申短章兮吐長吟。草萋萋兮自綠,目征帆兮春水曲,永一望兮空躑躅。望眇眇兮思綿綿,憶都門兮夏雲(yún)邊,邈千里兮無由緣。送涼風(fēng)兮脫葉,復(fù)窮陰兮冒天。緬一日其如歲,矧四運之相遷。離別也,騷愁焉,惡乎然?惡乎不然。”(《全唐文》卷二九六)

(楊曉靄)

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72章 囚山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76章 秋雲(yún)似羅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62章 別知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72章 囚山賦第16章 蟾蜍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8章 賦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05章 春愁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17章 靈臺賦(1)第7章 塵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59章 墨池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70章 瓶賦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21章 麗色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92章 大明宮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50章 夢渴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5章 春愁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49章 茶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34章 劍閣賦第76章 秋雲(yún)似羅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25章 美人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5章 春愁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2章 青苔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
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72章 囚山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76章 秋雲(yún)似羅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62章 別知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72章 囚山賦第16章 蟾蜍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8章 賦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05章 春愁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17章 靈臺賦(1)第7章 塵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59章 墨池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70章 瓶賦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21章 麗色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92章 大明宮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50章 夢渴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5章 春愁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49章 茶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34章 劍閣賦第76章 秋雲(yún)似羅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25章 美人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5章 春愁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2章 青苔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射洪县| 十堰市| 南阳市| 客服| 新密市| 眉山市| 苍南县| 深水埗区| 莲花县| 镇安县| 饶河县| 无棣县| 渝北区| 同仁县| 永安市| 渝中区| 曲周县| 柳河县| 深圳市| 平乡县| 墨玉县| 清水河县| 年辖:市辖区| 湖口县| 丁青县| 武威市| 大庆市| 岱山县| 衢州市| 辽宁省| 黑河市| 沭阳县| 文水县| 崇阳县| 赣州市| 阳曲县| 灵台县| 资源县| 色达县| 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