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一作彭城人)。德宗貞元九年(793)進士登第,中宏辭科。初爲杜佑掌書記,調渭南主簿、監(jiān)察御史。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順宗即位,四月,劉禹錫由監(jiān)察御史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八月,順宗禪位於太子李純,改元永貞。九月,坐交王叔文遭貶爲連州刺史,十一月,再貶朗州司馬。憲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詔還京,三月,出爲播州刺史,改爲連州。十五年(820)正月扶母柩北歸。穆宗長慶元年(821)冬,授夔州刺史。四年(824)八月移刺和州。敬宗寶曆二年(826)十月,罷和州刺史,遊建康、楚州、汴州。文宗大和元年(827)六月任主客郎中、分司東都,三年改禮部郎中,兼集賢院學士,五年(831)十月改蘇州刺史。七年因政績,賜紫金魚袋。八年(834)七月移任汝州刺史。開成元年(836)春,移同州刺史。本年秋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武宗會昌二年(842)七月於洛陽病卒,贈兵部尚書。“早與柳宗元爲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白居易爲詩友,號’劉白‘。”(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上)白氏推爲“詩豪”;柳氏以爲“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劉禹錫《猶子蔚適越戒詩引》)。今存《劉夢得文集》,有賦十篇。《全唐文》錄其文十二卷,賦十一篇。

《山陽城賦》爲以史爲鑑,借古諷今之作。

山陽故城[1],遺趾數雉[2],四百之運[3],終於此墟[4]。裔孫作賦[5],蓋閔漢也[6]。辭曰:

我止行車,隕涕于山陽之墟[7]。是何蒼莽與慘悴[8],舂陵之氣兮焉如[9]?踣昌運於四百[10],辭至尊而伍匹夫[11]。有利器而倒持兮[12],曾何芒刃之足舒[13]!懿王跡之肇基[14],暨坤維之再敷[15]。邈汜陽與鄗上[16],恍蛇變而龍攄[17]。痛人亡而事替,終此地焉忽諸[18]。

嗟乎!積是爲治,積非成虐。文景之慾[19],處身以約。播其德芽,迄武乃獲[20]。桓靈之慾[21],縱心於昏 其妖焰[22],逮獻而焚[23]。彼伊周不世兮[24],奸雄乘釁而騰振[25]。物象漼以易位[26],被虛號而陽尊[27]。終世殫而事去[28],胡竊揖讓以爲文[29]?嗚呼!維神器之至重兮[30],蓋如山之不騫[31]。使人得譬乎逐鹿[32],固健步者所先[33]。諒人事之云爾[34],孰雲當塗之兆也自天[35]?

亂曰[36]:久矣莫可追,升彼墟兮噫嘻[37]。躅遺武兮[38],貽后王之元龜[39]。

(《劉夢得文集》卷一一,《四部叢刊》影宋本)

[1]山陽故城:在今河北修武西北。《三國志·魏書·文帝紀》: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爲山陽公。”據《資治通鑑》胡三省注,此城乃魏所特築以囚獻帝者,且設軍以監(jiān)之。

[2]趾:通址。雉(zhì):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古制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

[3]四百:漢朝自高祖劉邦建國至獻帝劉協(xié)被廢,約四百年。

[4]墟:故城,廢址。

[5]裔孫:後代。漢帝爲劉姓,故自稱。

[6]閔:憐惜,傷悼。

[7]隕:墜落。

[8]慘悴:憔悴。此言荒涼破敗。

[9]舂陵:漢南陽白水鄉(xiāng),故城在今湖北棗陽東。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兵處。

[10]踣(bó):倒。昌運:太平盛世。

[11]辭:推讓。至尊:天子。伍:行伍。匹夫:平民。

[12]利器:銳利的兵器,喻治國之權。

[13]曾(zénɡ)何:反詰語氣,怎麼能夠。芒刃:刃端。舒:伸展。

[14]懿:美。肇基:開創(chuàng)帝業(yè)。

[15]暨(jì):及,至。坤維:地維。敷:施,布。《詩·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於下土。”

[16]邈:悠遠。汜(sì)陽:汜水之北。汜水在今河南成皋西北。《史記·高祖本紀》漢五年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爲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爲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鄗(hào)上:地名,春秋晉邑,戰(zhàn)國時入趙,改侯國,東漢光武帝在此即位,改名高邑。在今河北柏鄉(xiāng)北。

[17]龍攄(shū):龍舒展身軀,喻英雄得志。《文選》潘岳《西征賦》:“忽蛇變而龍攄,雄霸上而高驤。”五臣注:“(張)銑曰:言沛公忽蛇變爲龍而舒申其體,脫至霸上,軍而心高舉也。”

[18]忽諸:猶忽之於,被忽視。

[19]文景:漢文帝及其子景帝。其時海內富庶,黎民安樂,史稱“文景之治。”

[20]迄(qì):至。武:漢武帝劉徹。

[21]桓靈:東漢桓帝與靈帝,皆無德之君,致漢朝衰微。

[22]爇(ruò):燒。

[23]獻:東漢獻帝劉協(xié)。

[24]伊周:商伊尹、周公旦。二人併爲佐命之臣。《文選》潘岳《西征賦》:“彼負荷之殊重,雖伊周其猶殆。”五臣注:“(呂)向曰:’伊尹相太甲,致桐宮之師;周公輔成王,有流言之謗。‘”不世:稀世罕有。

[25]奸雄:有才智而權詐欺世者。釁:爭端,混亂。騰振:跳得很高。

[26]物象:事物形貌。漼(cuī):破壞。通“摧”。

[27]被:承受。虛號:空名。陽尊:表面尊奉。《漢書·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28]世殫(dān):權力喪失。事去:帝位丟棄。

[29]胡:爲什麼。竊:暗暗地。揖讓:賓主相見的禮儀。比喻文德。

[30]神器:指帝位。

[31]騫(qiān):虧,損。

[32]逐鹿:國家分裂之時,競爭天下。《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對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33]健步:善行的人,猶言疾足,捷足。班彪《王命論》:“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幸捷而得之。”

[34]諒:確實。

[35]當塗:即當塗高。漢代讖緯之詞。《後漢書·劉焉袁術呂布列傳》:“又少見讖書,言’代漢者當途高‘,自雲名字應之。又以袁氏出陳爲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遂有僭逆之謀。”李賢等注:“當途高者,魏也。然術自以’術‘及’路‘皆是’途‘,故云應之。”“塗”通“途”。又《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李雲上事曰:’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

[36]亂:辭賦篇末總括全篇要旨的話。

[37]升(shēnɡ):登。噫嘻:嘆詞。

[38]躅(zhú):踏。遺武:前人足跡。

[39]貽(yí):遺留。元龜:大龜。古代用於占卜。引申爲可作借鑑的前事。《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斯則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龜也。”

唐自天寶以後,藩鎮(zhèn)擁兵自雄,割據一方,國家的和平統(tǒng)一遭到破壞,中央集權統(tǒng)治受到嚴重威脅。面對分裂現實,以史爲鑑的懷古詠史之作靡然風起。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荊州道懷古》《金陵懷古》《姑蘇臺》《金陵五題》等詩歌,借古諷今,筆鋒犀利。此賦主旨與其詩相同,借山陽故址,論興廢之由緣於人事,決非天意,警示后王處身以約,積是達治,戒非除虐。以議論爲賦,後學多以杜牧《阿房宮賦》爲祖,其實中唐時期已多采用,此賦可謂得風氣之先。

(楊曉靄)

第70章 瓶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72章 囚山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11章 七夕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7章 塵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50章 夢渴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56章 出門賦第68章 賦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50章 夢渴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11章 七夕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
第70章 瓶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72章 囚山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11章 七夕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7章 塵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50章 夢渴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56章 出門賦第68章 賦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50章 夢渴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11章 七夕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垣曲县| 紫金县| 余姚市| 梓潼县| 乌拉特中旗| 铜陵市| 通渭县| 芦溪县| 吴忠市| 临安市| 锦屏县| 新乐市| 章丘市| 英吉沙县| 云霄县| 于田县| 海伦市| 东乌珠穆沁旗| 渝北区| 武安市| 平遥县| 龙井市| 香港| 屏东市| 和平县| 平舆县| 彝良县| 尼木县| 运城市| 通道| 大英县| 阳江市| 苍山县| 仙居县| 介休市| 靖西县| 湘阴县| 谢通门县| 都匀市| 蒙阴县| 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