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3章 渥窪馬賦

喬彝

喬彝,太原人。德宗朝宰相喬琳子。《全唐文》存賦三篇。

此賦載《文苑英華》卷一三二、《全唐文》卷五四六。張固《幽閒鼓吹》載:“喬彝京兆府解試,時有二試官,彝日午叩門,試官令引入,則已醺醉。視題曰《幽蘭賦》,不肯作,曰:‘兩個漢相對作得此題!速改之。’乃改爲《渥窪馬賦》,曰:‘校些子。’奮筆斯須而就,警句雲:‘四蹄曳練,翻瀚海之驚瀾;一噴生風,下胡山之亂葉。’便欲首送。京兆尹曰:‘喬彝崢嶸甚,宜以解副薦之。’”然喬彝有《幽蘭賦》,《文苑英華》所載唐人賦此題者五人,限韻具同,當是應京兆府試之作,故《幽閒鼓吹》所載未可盡信。

域中之寶生乎天涯,天子之馬產乎渥窪[1]。澤出騰黃[2],獨降精於太乙[3];神開滇壑[4],固不涉於流沙[5]。目散電兮彪駁[6],喙含丹而虎呀[7],躡紅雲而噴玉[8],沾赤汗以攢花[9]。望兮以久,來何晚耶?應圖合牒[10],光我帝業。星通兩瞳,月貼雙頰。四蹄曳練,翻瀚海之霜華[11];一噴生風,下胡山之木葉[12]。然後絡以金羈[13],拂於鱗鬐[14],睛射紫焰,梢垂綠絲[15]。凝驕欲嘶,嚼悽鏘之玉勒[16];疊影不顧[17],紛偃蹇之朱旗[18]。皇矣帝徹[19],漢綱斯闕,憑百萬之精勁[20],倚四夷之磔裂[21],屠蒲梢而亙大漠[22],指貳師而求汗血[23]。謂滅沒之未來,竟羈縻而不絕[24]。有生必感,有感必通,通也不極,環之無窮。彼潢污之鬥水[25],乃幽贊於神功。然後豗沙捲浪於馮夷之宮[26],疊足側身於奫淪之中[27],星精降兮河嶽動[28],天駟入兮駑駘空[29]。嗟武皇之英特而牽其惑,欲能敗度[30],侈多涼德[31]。夏後九代[32],越天地之紀;穆皇八駿[33],荒帝王之則。而況金通月支[34],價及疏勒[35],悉復馳去,終無所得。此餘吾之降生[36],解倒懸於中國[37]。祈招愔愔[38],式昭德音,感激萬古,淒涼至今。願以求馬之人爲求賢之使,待馬之意爲待賢之心。

(《文苑英華》卷一三二,中華書局影印本)

[1]渥(wò)窪:水名。《史記·樂書》:“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複次以爲《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世,今安匹兮龍爲友。’”

[2]騰黃:《太平御覽》卷六引《符瑞圖》:“騰黃者,神馬也,其色黃,一名乘黃。”

[3]太乙:即太一,星名。《史記·樂書》太一之歌司馬貞《索隱》曰:“太一,北極大星也。”

[4]滇壑:常璩《華陽國志》卷四:“滇池縣有澤,水週迴二百里,長老傳言:池中有神馬,或交焉,則生駿駒。世稱滇池駒。”

[5]流沙:沙漠。《史記·樂書》載伐大宛得千里馬,作歌:“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漢武帝時,滇王降服,神馬來自滇池,可以“不涉流沙”。

[6]散電:擾亂電光。彪:斑紋。駁:斑駁。

[7]喙:口。虎呀:像虎張口。

[8]噴玉:喻嘴噴白沫。

[9]赤汗:《史記·樂書》“後伐大宛得千里馬”裴駰《集解》:“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里。”攢(cuān)花:馬疾馳時前後蹄緊接,相聚如花。

[10]應圖:《史記·大宛列傳》:“初,天子發書,《易》雲:‘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好馬,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

[11]瀚海:沙漠。

[12]木葉:樹葉。

[13]金羈:金飾的馬絡頭。

[14]鱗鬐:指鞍韉與馬身上所披的鐵甲。鐵甲如鱗,鞍韉如鬐,故云。

[15]梢:馬尾。

[16]悽鏘:像玉的撞擊聲。

[17]疊影:即蹀影,踏影。疊、蹀音同,可通。

[18]偃蹇:高聳。

[19]皇:大。《詩經·大雅·皇矣》:“皇矣上帝。”帝徹:指漢武帝劉徹。

[20]精勁:精銳勇悍的軍隊。

[21]磔(zhé)裂:分裂。《史記·大宛列傳》:“拜李廣利爲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是歲太初元年也。”

[22]蒲梢:《史記·樂書》:“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馬名蒲梢或因地而得名,故作地名用。亙(gèn):貫通。

[23]貳師:漢時大宛地名。汗血:汗血馬,見本篇注[9]。

[24]羈縻:聯絡,連繫。

[25]潢(huāng)污:低窪積水處。此指渥窪。

[26]豗(huī):水相沖擊。馮夷:河神名。

[27]疊足:即蹀足,踏入。疊通蹀。奫(yūn)淪:深而廣的水。奫,水深廣貌。

[28]星精:星宿之精。此言神馬爲星精下降。

[29]天駟:天馬。駑(nú)駘(tái):凡劣之馬。

[30]敗度:敗壞法度。

[31]涼德:薄德。

[32]夏後九代:《山海經·海外西經》:“大樂之野,夏後啓於此儛九代。”九代,馬名。

[33]穆皇八駿: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

[34]月支:漢時西域國名,即月氏。

[35]疏勒:漢時西域國名。

[36]餘吾:《漢書·武帝紀》元狩二年:“夏,馬生餘吾水中。”顏師古注:“應邵曰:在朔方北也。”即塗吾。《山海經·北山經》:“北鮮之山,是多馬,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塗吾之水。”郭璞注:“漢元狩二年,馬生塗吾水中。”

[37]倒懸:喻處境困苦危急。《孟子·公孫丑上》:“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此以指漢武帝苦於國內無好馬的情況。

[38]愔(yīn)愔:和悅貌。《左傳·昭公十二年》:“祁招之愔愔,式昭德音。”

此賦分兩部分,由開始至“紛偃蹇之朱旗”爲第一部分,賦神馬之神貌;餘爲第二部分,爲對於漢武帝興兵以求善馬事所作的評論。作者認爲“欲能敗度,侈多涼德”;所以最後說“願以求馬之人爲求賢之使,待馬之意爲待賢之心”,反映了作者人才第一的觀點。先賦後評的寫法,歷來賦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者大多采取這種結構形式,如陸參《長城賦》、杜牧《阿房宮賦》便皆是。

(尹佔華)

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25章 美人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100章 後雪賦第72章 囚山賦第70章 瓶賦第69章 寒鬆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59章 墨池賦第49章 茶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17章 靈臺賦(1)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86章 阿房宮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53章 渥窪馬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40章 紙鳶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21章 麗色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59章 墨池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40章 紙鳶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40章 紙鳶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4章 劍閣賦第70章 瓶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25章 美人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60章 蒙泉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25章 美人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27章 荔枝賦並序
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25章 美人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100章 後雪賦第72章 囚山賦第70章 瓶賦第69章 寒鬆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59章 墨池賦第49章 茶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17章 靈臺賦(1)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86章 阿房宮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53章 渥窪馬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40章 紙鳶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21章 麗色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59章 墨池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40章 紙鳶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40章 紙鳶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4章 劍閣賦第70章 瓶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25章 美人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60章 蒙泉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25章 美人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27章 荔枝賦並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河县| 维西| 永兴县| 连平县| 三台县| 康乐县| 察隅县| 桂林市| 荣成市| 静乐县| 城步| 镇雄县| 肥东县| 丰都县| 鄯善县| 申扎县| 肃宁县| 奉贤区| 南昌县| 安远县| 方城县| 石棉县| 西和县| 兰州市| 阳曲县| 常熟市| 沾益县| 昂仁县| 井陉县| 桃源县| 武穴市| 宁乡县| 齐河县| 桦南县| 盘山县| 泽库县| 饶平县| 海伦市| 长武县| 泸溪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