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8章 靈臺賦(2)

[10]俯僂:《莊子·列禦寇》:“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孰敢不軌!”僂,腰曲。俯,身伏於地。言爵愈高而身愈下。

[11]期:預料。

[12]審:詳查。權:秤。量:鬥、斛一類量器。

[13]卜:占卜。蓍:蓍草。龜:龜甲。皆爲卜筮之具。

[14]懸:掛。此指建立。

[15]地絡:土地的脈絡。天維:天之經緯。

[16]轄(xiá):固定車輪與車軸位置,插入軸端孔穴的銷釘。

[17]軔:剎住車輪的木頭。

[18]軒:軒轅,即黃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爲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司馬貞《索隱》按引皇甫謐雲:居軒轅之丘因以爲名,又以爲號。昊:少昊,黃帝子。以金德王天下。司契:掌文字教化。契,灼刻文字的刀具。

[19]堯舜:《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光宅:充滿,覆被。

[20]湯武:即殷湯王、周武王。《周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賈誼《陳時政疏》:“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德澤洽。”

[21]桓文:即齊桓公、晉文公。皆爲春秋霸主。齊桓公任管仲爲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終身爲霸主。晉文公任用狐偃、趙衰諸賢,納周襄王,救宋破楚,繼齊桓公爲諸侯霸主,子孫繼其霸業百餘年。見《史記·齊太公世家》《晉世家》。

[22]周孔:即周公(姬旦)與孔丘。《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輔助武王滅紂,建周王朝。武王崩,成王即位,年幼,未能盡諳禮樂政刑之措施,周公攝政,位冢宰以正百工之事。相傳周代的禮樂制度皆由周公制訂。周公、孔子皆因弘揚禮樂教化而著稱。

[23]肆:濫施。兇德:惡德。《莊子·列禦寇》:“兇德有五,中德爲首。”成玄英疏:“謂心耳眼舌鼻也。曰此五根,禍因此得,謂兇德也。”桀跖:夏桀、盜跖。夏桀相傳爲夏代最後一位君王,暴虐荒淫,被湯討伐俘虜,流死南巢。見《史記·夏本紀》《荀子·非相》。盜跖,相傳爲春秋末期人。《莊子·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攝:篡權。

[24]體:領悟。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曾史:曾子、史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爲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史魚,春秋時衛國的大夫,以正直敢諫著名。《論語·衛靈公》:“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後世以此二子爲表現仁義的典型人物。

[25]毓(yù):孕育,產生。良平:張良、陳平。二人皆劉邦謀臣。後世因通稱有智謀者爲良平。生平事蹟見《史記·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

[26]六國: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

[27]三方:晉陸機《辯亡論下》:“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據中夏,漢氏有岷益,吳制荊揚而奄交廣。”泛指不同方向的三個地域。

[28]政:嬴政,秦始皇。始皇三十四年,採納丞相李斯進言,除秦記和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盡燒《詩》《書》、百家語。見《史記·秦始皇本紀》。騁暴:放任暴行。

[29]巨:指王莽。王莽字巨君。居高位後,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爲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記》、古《尚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繆,壹異說雲。莽去漢號後,“以爲制定則天下自平,故銳思於地裡,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見《漢書·王莽傳》。班固贊曰:“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途。”崇僻:崇尚古僻。

[30]嚭:太宰嚭。吳越交戰,吳太宰嚭多受越王勾踐賄賂,日夜爲言吳王,激吳王棄越伐齊。伍子胥數諫,太宰嚭進讒言於吳王,吳王賜劍伍子胥自盡。後越王勾踐滅吳,殺王夫差,誅太宰嚭。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31]靳:《史記·屈原列傳》張守節《正義》:王逸雲上官靳尚。上官大夫與屈原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進讒言於楚王,屈原被放逐。譖(zèn):進讒言。

[32]軻:荊軻。荊軻爲燕太子丹的門客,受命刺秦王,詐獻樊於期首級與燕督亢地圖。至秦,“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荊軻被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33]如:指藺相如。藺相如爲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得璧大喜,傳示美人及左右,無意償趙城。相如詐璧有瑕,王授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見《史記·藺相如列傳》。

[34]蕭朱:蕭育與朱博。《漢書·蕭望之傳》載:蕭育字次君,蕭望之之子。爲人嚴猛尚威,居官數免稀遷。少與陳鹹、朱博爲友,著聞當世。往者有王陽貢父,故長安語曰:“蕭朱結綬,王貢彈冠。”言其相薦達也。時朱博尚爲杜陵亭長,爲鹹、育所攀援入王氏,後遂並歷刺史郡守相,及爲九卿,而博先至將軍上卿,列位多於鹹、育,遂至丞相。育與博後有隙,不能終。

[35]餘耳:陳餘與張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載:張耳爲大梁人,陳餘亦大梁人。陳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爲刎頸交。二人隨陳涉舉兵,與武臣立趙,後與秦交戰,張耳被圍鉅鹿,陳餘兵不救。互不讓綬印,有隙。項羽入關,封張耳常山王、陳餘三縣侯。餘不平,因悉三縣兵襲張耳,反目成仇。陳餘以殺張耳爲歸漢條件,張耳與韓信破趙,斬陳餘。

[36]寵:孫寵。包詐:包藏機詐之心。暱:親近。躬:息夫躬。《漢書·息夫躬傳》:“長安孫寵亦以遊說顯名,免汝南太守,與躬相結,俱上書,召待詔。是時哀帝被疾,始即位,而人有告中山孝王太后祝詛上,太后及弟宜鄉侯馮參皆自殺,其罪不明……躬、寵乃與中郎右師譚,共因中常侍宋弘上變事告焉。上惡之,下有司案驗,東平王雲、雲後謁及伍宏等皆坐誅。上擢寵爲南陽太守,譚潁川都尉,弘、躬皆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

[37]牢:指牢樑,西漢元帝時中書僕射。蘊邪:心懷惡念,包藏禍心。石:指石顯,宦官。元帝時代弘恭爲中書令,專權邪辟,與中書僕射牢樑、少府五鹿充宗結爲黨友,諸附依者皆得宏位。民歌之曰:“牢耶石耶,五鹿客耶;印何累累,綬若若耶。”見《漢書·佞幸·石顯傳》。

[38]迴穴:猶紆曲。此謂深奧。

[39]鬱:積。繽紛:雜亂貌。載籍:書籍。

[40]嬰:纏繞。

[41]諒:確實。攸:是。《尚書·禹貢》:“九州攸同,四隩既宅。”

[42]衝:虛。

[43]湛:澄清。虛明:空明。

[44]坦:直率坦露。宏量:廣博的氣量。

[45]至無:至高無上,最好。象外:超逸物象之外。《文選》孫綽《遊天臺山賦》:“散以象外之說,暢以無生之篇。”李善注:“象外,謂道也。”此指天道。

[46]垂:留傳。妙有:孫綽《遊天臺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李善注:“王弼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謂之爲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無,其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人心寄託的、超乎“有”與“無”以上的原始存在。寰中:猶言宇內、天下。

[47]吻(wěn)合:和諧,相符合。《莊子·齊物論》:“旁日月,挾宇宙,爲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陸德明釋文引向秀曰:“若兩脣之相合也。”懸解:意指對哀樂得失無動於心。《莊子·大宗師》:“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懸解也。”

[48]兼忘:兩忘。大同:基本相同。《莊子·在宥》:“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郭象注:“其形容與天地無異。”

[49]象罔:虛擬的人物名。《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此以象罔喻無心。

[50]槖(tuó)籥(yuè):猶今風箱。《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此喻心之活動。

[51]窅(yǎo)冥:深遠幽隱貌。窅,深遠。

[52]廖廓:曠遠廣闊貌。矯:高舉,超出。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比喻受束縛、不自由的境地。

[53]上聖:德才最高超的人。

[54]邈:久遠,渺茫。《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先幾:先兆。

[55]凡情:凡人之情。

[56]仰止:仰望,嚮往。

[57]宅:居於,處於。 wωω★Tтkan★C○

[58]貞:正。順:和順。

[59]禮讓:守禮謙讓。《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扃(jiǒng)闥:猶扃戶,門窗。

[60]聳:建立。溫恭:溫和恭敬。《尚書·舜典》:“濬哲文明,溫恭允塞。”孔穎達疏:“溫和之色,恭遜之容。”牆仞:《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意謂孔子之才德不可企及,後因以此喻賢者之門。

[61]:《文苑英華》注曰:“一作鯁。”兩相參照,當作“鯷”。鯷(tí),大鮎魚。《漢書·地理志》吳地:“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爲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62]龍鄉:《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律谷罷暖,龍鄉輟曉。”李善注:“《陳留風俗傳》曰:允吾縣者,宋、陳、楚地,故樑國寧陵種龍鄉也。出鳴雞。”

[63]處遁:隱居。慍:怒。

[64]摭(zhí):拾取。

[65]挹(yì):酌取。

[66]雅度:高雅的氣度。成則:變成規矩。

[67]嘉言:美言,善言。遣吝:排除慳吝。

[68]懿士:有美德之人。

[69]徇(xún):順從。

[70]弱操:操行不足。

[71]飾:整治。飾微躬謂正身。底(dǐ):同“抵”,引致,達到。

[72]不忮(qí)不求:不嫉妒,不貪求。《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73]絕:死,斷。相靡(mí):相繼分散。相刃:相違逆,相牴觸。《莊子·齊物論》:“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成玄英疏:“刃,逆也。”

[74]綴音:連接韻律,即寫。

《靈臺賦》以“心”爲描摹對象,化抽象爲形象,多方抒寫,以戒浮躁。靈臺即心,“心”之爲物,既能實體,又極神妙,欲摹其神,實乃不易。而要寫得不枯淡,尤其困難。晉時歐陽建的《意賦》,即少情趣。韋承慶此賦採用大量比喻,徵引著名史實,針對擾濁浮躁之蔽,寫明“心”之功能特性,避免了純粹鋪述的單調乏味。同時,將心之靜躁與人之善惡相聯繫,表明了作者求靜避躁、崇善除惡的處世觀。

(楊曉靄)

第61章 閔己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21章 麗色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34章 劍閣賦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62章 別知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89章 蝨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49章 茶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09章 水輪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1章 閔己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21章 麗色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59章 墨池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62章 別知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62章 別知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50章 夢渴賦第40章 紙鳶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92章 大明宮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12章 青苔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90章 三怪物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
第61章 閔己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21章 麗色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34章 劍閣賦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62章 別知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89章 蝨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49章 茶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09章 水輪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1章 閔己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21章 麗色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59章 墨池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62章 別知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62章 別知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50章 夢渴賦第40章 紙鳶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92章 大明宮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12章 青苔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90章 三怪物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植县| 绥棱县| 湾仔区| 慈溪市| 财经| 乐至县| 辽中县| 清河县| 镇江市| 华宁县| 塔城市| 宁武县| 浦城县| 庄浪县| 堆龙德庆县| 昭平县| 久治县| 喀什市| 金阳县| 阜康市| 保定市| 鄂州市| 阳江市| 闽清县| 房产| 武冈市| 南江县| 梁平县| 湖北省| 中山市| 竹山县| 南宫市| 寻乌县| 花莲市| 西林县| 泸水县| 宁化县| 泰来县| 嘉义市| 闻喜县|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