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章 窮魚賦並序

盧照鄰

盧照鄰(634?—686?),字升之,幽州范陽(今北京大興區)人。弱冠授鄧王府典籤,後任新都縣尉。高宗總章二年(669)底去官。漫遊巴蜀,後不幸患風疾。入太白山學道服餌,轉洛陽東龍門山,徙居陽翟具茨山下。終因不堪病痛折磨,投潁水卒。論文重道宗經,爲詩雅愛清靈,倡導聲律,反對雕琢,與王勃、楊炯、駱賓王號稱“四傑”。賦今存十四篇,憤世嘆身,直抒胸臆。《釋疾文》《五悲》等,頗有騷人之風,甚爲文士所重。但辭意嫌露,缺乏深境。有《幽憂子集》行世。今人箋註本有任國緒的《盧照鄰集編年箋註》。

盧照鄰曾以事繫獄,其《獄中學騷體》可證,但原因不明。張《朝野僉載》卷六雲:“(照鄰)爲益州新都尉,秩滿,婆娑蜀中,放曠詩酒。”或即因此被誣。此賦序雲“友人救護得免”,故照鄰十分感激。賦即爲此而作。

餘曾有橫事被拘[1],爲羣小所使,將致之深議[2],友人救護得免。竊感趙壹《窮鳥》之事[3],遂作《窮魚賦》。常思報德,故冠之篇首。雲:

有一巨鱗[4],東海波臣[5],洗淨月浦[6],涵丹錦津[7]。映紅蓮而得性,戲碧波以全身。宕而失水,屆於陽瀕[8]。漁者觀焉,乃具竿索,集朋黨,鳧趨雀躍[9],風馳電往,竟下任公之釣[10],爭陳豫且之網[11]。螻蟻見而甘心[12],獺聞而抵掌[13]。於是長舌利嘴,曳綸垂鉤,拖鬐挫鬣[14],撫背扼喉。動搖不可,騰躍無由,有懷纖潤[15],寧望洪流。大鵬過而哀之[16],曰:“昔予爲鯤也,與是遊乎,自予羽化之後,子其遺孤。”俄撫翼而下,負之而趨,南浮七澤[17],東泛五湖[18]。是魚也,已相忘於江海[19],而漁者猶悵望於泥塗。

(《幽憂子集》卷一,《四部叢刊》影印本)

[1]橫事:不意想之事。

[2]深議:定大罪名。

[3]趙壹:字元叔,陽西人,與蔡邕同時。作過郡吏,爲人狂傲不羈,屢犯罪幾死,而終不屈。其《窮鳥賦》即存《後漢書·趙壹傳》。

[4]巨鱗:大魚。

[5]波臣:《莊子·外物》:“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爲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6]月浦:月光明照的水邊。

[7]錦津:秀美的渡口。

[8]屆:至。陽瀕:北面水邊。瀕通濱。《文選》張衡《南都賦》:“方軌齊軫,祓於陽瀕。”

[9]鳧趨雀躍:形容欣欣鼓舞。

[10]任公:《莊子·外物》:“任公子爲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爲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

[11]豫且:《史記·龜策列傳》:“宋元王二年,江使神龜使於河,至於泉陽,漁者豫且舉網得而囚之,置之籠中。夜半,龜來見夢於宋元王。”

[12]螻蟻:賈誼《惜誓》:“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爲螻蟻之所裁。”

[13]獺:《淮南子·兵略訓》:“夫蓄池魚者,必去猵獺;養禽獸者,必去豺狼。”桓寬《鹽鐵論·輕重》:“水有猵獺而池魚勞。”猵即,小獺。水獺水居而食魚。

[14]鬣(liè):魚頷旁的小鰭。

[15]纖潤:細微的水分。

[16]大鵬:《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17]七澤:司馬相如《子虛賦》:“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

[18]五湖:《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19]江海:《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此賦寫大魚滯於水邊,漁人曳網垂鉤,螻蟻獺亦聞風而動,情況十分危急。有大鵬“過而哀之”,“負之而趨”,終於脫離了險境。此賦構思和寫法皆仿趙壹《窮鳥賦》,模擬成分過重,缺乏創新。但語言流麗暢達,仍不失爲一篇成功的作品。

(尹佔華)

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70章 瓶賦第16章 蟾蜍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36章 拔河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72章 囚山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25章 美人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05章 春愁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36章 拔河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75章 醉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8章 賦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16章 蟾蜍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0章 瓶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31章 白鸚鵡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36章 拔河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89章 蝨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67章 雞距筆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
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70章 瓶賦第16章 蟾蜍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36章 拔河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72章 囚山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25章 美人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05章 春愁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36章 拔河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75章 醉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8章 賦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16章 蟾蜍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0章 瓶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31章 白鸚鵡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36章 拔河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89章 蝨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67章 雞距筆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仁县| 湄潭县| 大理市| 运城市| 阿合奇县| 德阳市| 夏邑县| 尖扎县| 任丘市| 日土县| 瓦房店市| 湖口县| 龙门县| 牙克石市| 巧家县| 仁化县| 楚雄市| 阜阳市| 吉首市| 新沂市| 资中县| 屯昌县| 犍为县| 韶关市| 常宁市| 连平县| 屏山县| 大安市| 哈尔滨市| 北安市| 土默特右旗| 永康市| 湖州市| 邮箱| 邵阳市| 忻州市| 浪卡子县| 盐津县| 阳城县| 黄平县|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