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斬蛇:《史記·高祖本紀(jì)》載:高祖夜行,遇蛇當(dāng)?shù)溃蝿刂S腥酥辽咚劺蠇炓箍蓿瑔柡喂剩瑡炘唬骸叭藲⑽嶙樱士拗!比嗽唬骸皨炞雍螤?wèi)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爲(wèi)蛇,當(dāng)?shù)溃駹?wèi)赤帝子斬之,故哭。”人告高祖,高祖心喜,自負。立爲(wèi)沛公。鴻名:崇高的聲譽。
[45]板築:築牆所用板和杵。此指修築長城。艾:停止。
[46]顛沛:指秦王朝動盪變亂。
[47]六郡:《漢書·地理志下》:“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爲(wèi)官,名將多出焉。”顏師古注爲(wèi)隴西、天水、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大抵在今甘肅東部、寧夏南部、陝西北部及內(nèi)蒙古西南一帶。
[48]五原:秦九原郡,漢武帝改置五原郡。地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49]金火:古以五行相生相剋附會王朝更替的命運,以爲(wèi)秦爲(wèi)金德,漢爲(wèi)火德,火克金,故秦亡。
[50]淫愎(bì):過度剛愎,一意孤行。
[51]要害:關(guān)係全局的重要處。此指長城拒敵的重要關(guān)隘。
[52]勞:用力辛勤。
[53]單(chán)閼(yān):卯年的別稱。《爾雅·釋天》:“(太歲)在卯曰單閼。”
[54]窮髮:極荒遠不毛之地。
[55]眇(miǎo)默:遙遠貌。雞田:據(jù)《舊唐書·地理志一》靈州大都督府,開元初廢,復(fù)置東皋蘭、燕然、燕山、雞田、雞鹿、燭龍等六州。雞田州寄置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地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56]馬窟:即飲馬之窟。
[57]土色紫: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回:曲折。
[58]沒:被沙塵遮蔽。
[59]調(diào):樂律。此指鼓聲震響。
[60]咽(yè):聲音低沉悲哀。此謂笳聲鳴響。
[61]危坐:端坐。側(cè)聽:側(cè)耳細聽。
[62]青波:代指大海。此謂太陽隱入大海,天氣寒冷。
[63]峨峨:聳立貌。
[64]危蓬:飛轉(zhuǎn)的蓬草。危:不安穩(wěn)。
[65]柯:草木的枝莖。
[66]峴(xiàn):小而高的山嶺。
[67]銜燭:《楚辭》屈原《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fēng)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此藉以寫北方冬季天寒。
[68]驟:奔跑。
[69]亭:亭障,城壘。候:烽候,烽火臺。
[70]玄洲:《海內(nèi)十洲記》:“玄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萬裡。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風(fēng)山,聲響如雷電。”此代北方。
[71]罷:停止。
[72]鷙(zhì):猛禽。隼(sǔn):即鶚,兇猛善飛。
[73]哀猱(náo):哀叫的猿猱。透:跳。
[74]乳虎:小老虎。
[75]蟄(zhé)熊:冬眠的熊。蟄,伏藏。舐(shì):舔。
[76]夭遏(è):夭亡,夭折。
[77]艱遘(gòu):困苦遭遇。
[78]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漢朝建立,劉邦封韓信爲(wèi)楚王,人告其謀反,降爲(wèi)淮陰侯。又有舍人進讒言於呂后,猜疑其與陳豨勾結(jié),欲在長安反叛。呂后派武士縛信,斬於長樂鍾室,並夷滅三族。
[79]李陵:《漢書·李廣傳》載:天漢二年,李陵率軍擊匈奴,至浚稽山,軍侯管敢投降泄露軍機,致使李陵軍大敗,遂降。
[80]燕臺:即黃金臺,戰(zhàn)國時燕昭王所築。昭王曾置千金於臺上,以延攬人才。故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
[81]馬邑:秦縣名。傳說秦人於此築城,數(shù)崩,後有馬來此周旋馳走,因依其跡而築,城成,故名。地在今山西朔縣境。
[82]飆:疾風(fēng)。晦:陰冷。
[83]陵:經(jīng)過,超越。地脈:指地之脈絡(luò)。《史記·蒙恬列傳》:“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此代長城。扣心:捶胸,悔恨貌。扣,通叩,打。
[84]天街:星名。此代天。隕泣:掉淚。
[85]王昭:《後漢書·南匈奴傳》載:王昭君貌美,入宮未幸,元帝敕嫁呼韓邪單于。及呼韓邪死,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不得歸。
[86]蔡琰:《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載:蔡琰,字文姬。興平中,天下喪亂,爲(wèi)胡騎擄,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
[87]裛(yè):沾溼。
[88]氈幄:用氈做的帳蓬。
[89]蕭關(guān):漢亦謂障關(guān),爲(wèi)關(guān)中通往塞北的重要關(guān)隘。在今寧夏固原。
[90]趙王:《史記·趙世家》載:幽繆王七年,秦人攻趙,王遷降。裴駰《集解》引《淮南子》雲(yún):趙王遷流於房陵,思故鄉(xiāng),作爲(wèi)山水之謳,聞之者莫不流涕。遷逐:流放。
[91]馬融:《後漢書·馬融傳》載馬融因上《廣成頌》,“忤鄧氏,滯於東觀,十年不得調(diào)。因兄子喪,自劾歸。太后聞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之。”“先是融有事忤大將軍樑冀旨,冀諷有司奏融在郡貪濁,免官,髡徙朔方。”幽:囚禁。
[92]障:亭障。
[93]蠨(xiāo)蛸(shāo):喜蛛。《詩經(jīng)·豳風(fēng)·東山》:“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94]蠮(yē)螉(wēng):塞名,即今居庸關(guān)。
[95]桃李:《詩經(jīng)·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華如桃李。”喻王姬豔麗。後以桃李指青春女子。
[96]綺羅:古謂青春年少有綺年、綺歲之說,此借服飾代指家室。
[97]擗(pì)摽(biāo):拊心而悲。亦作“闢摽”。《詩經(jīng)·邶風(fēng)·柏舟》:“靜言思之,寤闢有摽。”
[98]頹隅:坍毀的牆。
[99]衛(wèi)青:《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大將軍衛(wèi)青者,平陽人也。”擊匈奴,功勳卓著。開幕:開闢幕府。
[100]張遼:《三國志·魏志·張遼傳》:“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從曹操攻守討伐,破遼東,擊荊州,屯合肥,威名震世。闢土:擴充疆域。
[101]嫖姚:《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雲(yún)霍去病“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大將軍受詔與壯士,爲(wèi)剽姚校尉。”剽姚,《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作“嫖姚”,《漢書·霍去病傳》作“票姚”,也作“彯搖”、“票鷂”,皆勁疾貌。
[102]捕虜:《後漢書·馬武傳》:“馬武字子張,南陽湖陽人也。……建武四年,與虎牙將軍蓋延等討劉永,武別擊濟陰,下成武、楚丘,拜捕虜將軍。”
[103]薙(tì):削平。鋪:推平。
[104](chú):同“鋤”,掃除。
[105]鐵防:《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瓚作鐵門,居樓上。”袁紹爲(wèi)地道,突壞其樓。公孫瓚自殺。元:頭。
[106]金河:又名金川,現(xiàn)名大黑河。流經(jīng)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此與“鐵門”相對,代指北方邊塞。
[107]虎牙:東漢蓋延爲(wèi)虎牙將軍,銚期爲(wèi)虎牙大將軍。二人皆容貌絕異,作戰(zhàn)勇猛,後因以虎牙喻將軍。事見《後漢書·蓋延傳》《銚期傳》。
[108]虯:彎曲如虯龍。蝟須:《晉書·桓溫傳》:“溫豪爽有風(fēng)概,姿貌甚偉……眼如紫石稜,須作蝟毛磔。”
[109]中郎:《漢書·蘇武傳》載: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適逢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武等被拘,拒不降。單于乃幽武置大窖中,又徙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武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
[110]博望:《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將軍張騫,以使通大夏,還,爲(wèi)校尉。從大將軍有功,封爲(wèi)博望侯。”
[111]取劍仆地:《漢書·蘇武傳》:“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yī)。鑿地爲(wèi)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fù)息。”僕:倒。
[112]尋河:《史記·大宛列傳》載:張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漢使窮河源採玉石。又《荊楚歲時記》記張騫乘槎(木筏)從海上到達天河,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一引。
[113]幽:囚禁。
[114]竄:逃匿。張騫使月氏,經(jīng)匈奴,被匈奴所持,留十餘歲。後逃出,至大宛,抵康居,致大月氏,止大夏。欲從羌中歸,復(fù)爲(wèi)匈奴所得,留數(shù)歲,後逃回。見《史記·大宛列傳》。
[115]銀車:以銀裝飾,供使臣乘坐的車。薦:頻繁。
[116]玉節(jié):使臣所持以示信的符節(jié)。旋:還,回。
[117]只:語助詞。
[118]莞然:微笑貌。
[119]巋(kuī)然:屹立貌。
[120]窮海:沙漠荒遠處。海,瀚海,沙漠。
[121]墉(yōng):城牆。
[122]陟(zhì):登。穹石:大石。
[123]勝(shēng):經(jīng)得起。
[124]羈淪:客居在外,沉淪邊塞。
[125]南庭:漢時南匈奴居住處。《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建武)二十六年,遣中郎將段郴、副校尉王鬱使南單于,立其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此代北方邊塞。
[126]三邊:漢代幽、並、涼三州,其地皆在邊境。
[127]徐樂:《漢書·徐樂傳》:“徐樂,燕郡無終人也。”曾上書論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之理,開導(dǎo)漢主親天下而服四夷,減少征伐,斂卻奢侈,富國強兵,廣揚威名。諭:喻,使明白。
[128]賈誼:《後漢書·賈誼傳》載:賈誼洛陽人,少年能文,博學(xué)多才,作《過秦論》,指責(zé)秦政之失,以爲(wèi)漢之借鑑。過:指責(zé)。
[129]崢嶸:凜冽。暮:終。
[130]窮塵:邊塵。
評
此賦分四部分,首段至“而居之者泰”,借史家之言,論秦朝興亡,評長城功過,發(fā)端詭奇。次段至“憫勞生之艱遘”,寫景抒懷,表明“悲壯圖之夭遏,憫勞生之艱遘”主題。三段至“北違沙以莞然”,由次段“悲”、“憫”之情申發(fā),憑弔長城有關(guān)古人,備述長城千年變幻,憶昔懷古與勾稽史事交織融匯,寄慨深沉。末段點明作意,再申主題,以今挽古,情詞激越。全篇構(gòu)架,既發(fā)揮了賦體的鋪張闊大,又吸收了詩歌的含蓄精警,境界渾涵汪茫,堪稱駢賦中的上乘之作。徐彥伯以文辭典縟,名擅於時。“晚年屬文,好爲(wèi)強澀之體。”(《舊唐書》本傳)“多變易求新,以鳳閣爲(wèi)鵷閣,龍門爲(wèi)虯戶,金谷爲(wèi)銑溪,玉山爲(wèi)瓊嶽,竹馬爲(wèi)篠驂,月兔爲(wèi)魄兔。進士效之,謂之澀體。”(《唐詩紀(jì)事》卷九)此賦建構(gòu),正見出其“變易求新”的特點,而賦中用詞,確有繁縟求澀痕跡。
(楊曉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