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章 塵賦並序

謝偃

謝偃(?—643),衛州衛縣(今河南浚縣)人。本姓直勒氏,北齊時改姓謝。仕隋爲散從正員郎。太宗貞觀初,應詔對策及第,授高陵主簿。貞觀十一年(637)擢弘文館直學士,遷魏王府功曹參軍。十七年(643)府廢,出爲湘潭令,卒。謝偃爲初唐的重要賦家,《舊唐書·文苑傳上·謝偃》雲:“時李百藥工爲五言詩,而偃善作賦,時人稱爲李詩謝賦焉。”原有文集十卷,今佚。《全唐文》收其賦八篇。

此賦載《文苑英華》卷二六,又載《全唐文》卷一五六。《舊唐書·文苑傳上·謝偃》雲:“偃嘗爲《塵》《影》二賦,甚工。”可知此賦是謝偃的名作。作年未詳。此賦的主旨爲發揚老子的“和光同塵”,即隨俯仰、同流俗之意。《序》說“餘執性介直”,大概有自我告誡之意。

餘執性介直,動多違忤[1]。茲讀《老子》,至“和光同塵”[2],竊有慕焉,因而賦之。

伊大噫之煽物[3],氣無擊而不揚,惟茲塵之宜昧[4],何動息之順常!若乃寄形大飆[5],託質厚地,倏爾而往[6],忽焉而至。乍徘徊以上騰[7],或飄颻而下墜[8],起彼集此,不失厥位。居無不安,涉無不利[9],似達人之權理[10],任逍遙以自肆[11]。若夫陰風發[12],陣雲屯[13],鼉鼓震[14],紅旗翻,千乘動,萬騎奔。中原以之黯色[15],白日爲之晝昏。其興也勃[16],其息也漸[17]。或聚或散,乍舒乍斂,細不可拾,輕不可掩。蒙籠篋笥[18],羃NFDB0茵簟[19]。隨時無競[20],應物不違,值細雨而暫息,逢輕風而復飛。靃靃靡靡[21],雰雰霏霏[22]。將晨軒而並出,與暮蓋而同歸[23],任動靜而兼累,似識變而知機[24]。

若夫拂珠履[25],生羅襪[26],積菱鏡而鸞沉[27],下雕樑而歌發[28]。散瓊臺而類粉[29],布玉階而似雪[30],蒙鳳輦於銅衢[31],翳龍媒於金埒[32]。有動必發,無空不遍,出入青瑣[33],遊揚紫殿[34]。流細影於回裾[35],亂浮香於舉扇[36],隱洞房而難睹,因隙光而可見。既洋溢若浮煙,又散漫如流霰。至如化衣京洛[37],煉石仙家[38],色侔雨壤[39],影若飄沙。逐奔蹄而起亂[40],隨驚輪而飛斜[41],近則昏阡蔽陌,遠則晦景韜霞[42]。疑竊食於顏子[43],先甘餌於玄蛇[44]。

惟紛吾之孤介,驟萍流而蓬徙[45],既守愚以周直[46],每受訕而招毀[47]。屢空範丹之甑[48],時臥李恂之被[49]。未齊物於莊生[50],庶同塵於老氏。

(《文苑英華》卷二六,中華書局影印本)

[1]違忤:違背牴觸,與人事不融洽。

[2]和光同塵:《老子》:“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王弼注:“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後用以與世浮沉、同乎流俗之意。如《太平御覽》卷八二八引司馬彪《續漢書》:“平原王君公以明道深曉陰陽,懷德滅行,和光同塵,不爲皎皎之操。”

[3]大噫(ài):指風。《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爲風。”

[4]昧:晦暗。下句“動息順常”言塵土平時就飛揚或止息,不必因風。

[5]大飆:大風。

[6]倏爾:忽然。

[7]徘徊:旋轉貌。

[8]飄颻:飄蕩貌。

[9]涉:此指大風中塵土的遷移。

[10]達人:明智者。權理:衡量、揣摩事物的道理。

[11]逍遙:自由自在,到處遊蕩。

[12]陰風:北風。

[13]陣雲:戰地上空的雲霧。

[14]鼉鼓:指戰鼓。

[15]黯色:天空陰沉,大地晦暗。

[16]勃:突然。

[17]漸:逐漸。

[18]篋笥(sì):篋爲箱子,笥爲盛衣物或食物的方形容器。

[19]羃(mì)NFDB0(lì):覆蓋分佈。茵簟:地毯和席子。

[20]無競:不起。

[21]靃(huò)靡:細微貌。《文選》潘岳《西征賦》:“應刃落俎,靃靃靡靡。”劉良注:“靃靃靡靡,細淨貌。”

[22]雰霏:紛紛飛揚貌。

[23]蓋:此指車蓋。

[24]知機:知道時機。兩句的意思是說:塵土人動亦動,人靜亦靜,與人同勞止,懂得變化,知道時機。

[25]珠履:綴著珍珠的鞋子。《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

[26]羅襪:絲羅製成的襪子。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27]菱鏡:菱花鏡,背面鏤有菱花的鏡子。鸞沉:此以“鸞”喻美麗的形象。鸞沉即謂看不清美好的容顏。

[28]歌發:《藝文類聚》卷四三引劉向《別錄》:“漢興以來,善雅歌者魯人虞公,發聲清哀,蓋動樑塵。”

[29]瓊臺:泛指美麗的樓臺。

[30]玉階:臺階的美稱。

[31]鳳輦:皇帝的車駕。銅衢:銅駝陌。《太平寰宇記》卷三洛陽縣引陸機《洛陽記》:“漢鑄銅駝二枚,在宮南四會道,夾路相對。俗語曰:‘金馬門外聚羣賢,銅駝陌上集少年。’言人物之盛也。”

[32]龍媒:駿馬的美稱。金埒:用錢鋪成的界溝。《晉書·食貨志》:“於是王君夫(愷)、武子(王濟)、石崇等更相誇尚,輿服鼎俎之盛,連衡帝室,布金埒之泉,粉珊瑚之樹。”

[33]青瑣:宮門上縷刻的青色圖案。後以指宮門。

[34]紫殿:帝王的宮殿。古以紫微垣喻帝居,故皇帝所居曰紫禁、紫宮、紫闕等。

[35]回裾:飄轉的衣襟。此指舞者的衣服。

[36]舉扇:擡起的扇子。扇子爲歌者唱歌時所持。

[37]化衣京洛:謝朓《酬王晉安》:“誰能久京洛,緇塵染素衣。”化用此意。

[38]煉石仙家:《淮南子·天文訓》:“地受水潦塵埃……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又《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

[39]雨壤:下過雨的土壤。

[40]奔蹄:奔跑的馬蹄。

[41]驚輪:飛馳的車輪。

[42]晦景韜霞:隱蔽景物,遮擋霞光。

[43]竊食顏子:傳說顏淵燒飯,炊灰落甑中,顏淵恐飯食不淨,遂拾塵而食之。孔子見,誤以爲顏淵竊食。見《呂氏春秋·審分·任數》、王充《論衡·知實》。

[44]玄蛇:《山海經·大荒南經》:“有榮山,榮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塵。有巫山者,西有黃鳥,帝藥八齋。黃鳥於巫山,司此玄蛇。”

[45]萍流蓬徙:皆以喻行蹤漂泊不定。

[46]周直:終直。

[47]訕(shàn):誹謗。毀:毀謗。

[48]範丹:東漢範冉曾爲萊蕪長,廉正奉公。遭黨錮之禍,遁於樑、沛間,賣卜爲生。有時絕粒,炊具佈滿灰塵。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範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見《後漢書·獨行傳·範冉傳》。李賢等注:“‘冉’或作‘丹’。”

[49]李恂:《後漢書·李恂傳》雲李恂字叔英,爲官廉正。拜兗州刺史,以清約率下,常席羊皮,服布被。

[50]齊物:《莊子》有《齊物論》,以齊是非、齊彼此、齊物我、齊夭壽爲主旨。

謝偃於此賦中描寫了大風之塵、戰塵,以及日常生活之塵的種種景象,如“或聚或散,乍舒乍斂,細不可舍,輕不可掩”之句,可謂細緻而又生動。以塵土爲賦題,看似細微;但塵土又無處不在,“有動必發,無空不遍”,正可以小喻大。由習見且微不足道之物中體會出人生的大道理,雖雲受《老子》的啓示,但也體現了此賦構思上的絕妙之處。若說此賦表現得缺乏特立之操、奮進之心,以庸俗爲立身之道,以沉淪爲命運歸宿,卻也非是。賦雲“屢空範丹之甑,時臥李恂之被”,塵土總是與這些正直、廉潔的人士爲伴,其中還是大有憤懣不平之意的。從形式上看,此賦雖爲駢體,但不靡麗,也較少用典,帶有北方文學的質樸感,與南朝賦已是另一種風格了。

(尹佔華)

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36章 拔河賦第50章 夢渴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40章 紙鳶賦第89章 蝨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11章 七夕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70章 瓶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36章 拔河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25章 美人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89章 蝨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50章 夢渴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16章 蟾蜍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0章 瓶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50章 夢渴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0章 瓶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62章 別知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56章 出門賦
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36章 拔河賦第50章 夢渴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40章 紙鳶賦第89章 蝨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11章 七夕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70章 瓶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36章 拔河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25章 美人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89章 蝨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50章 夢渴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16章 蟾蜍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0章 瓶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50章 夢渴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0章 瓶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62章 別知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56章 出門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州市| 灵寿县| 盖州市| 湘潭县| 当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阿瓦提县| 绥江县| 甘肃省| 明溪县| 武川县| 老河口市| 保山市| 阿鲁科尔沁旗| 德惠市| 綦江县| 平安县| 崇信县| 荔波县| 绥宁县| 田阳县| 壶关县| 蒲江县| 富川| 乐业县| 综艺| 双鸭山市| 平利县| 关岭| 乌海市| 卫辉市| 安吉县| 酉阳| 东莞市| 团风县| 南丰县| 安新县| 林周县| 鱼台县| 友谊县|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