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

王昌齡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jìn)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734)登博學(xué)宏詞科,遷汜水尉。因事謫嶺南,後改江寧丞,人稱王江寧。又貶龍標(biāo)尉,世稱王龍標(biāo)。安史亂起,避禍江淮,觸怒濠州刺史閭丘曉,爲(wèi)曉所殺。與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李白均有交往。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其文《全唐文》卷三三一收六篇,其中賦三篇,爲(wèi)《公孫宏開東閣賦》《灞橋賦》《吊軹道賦》。

軹道是秦王子?jì)虢禎h處。《史記·高祖本紀(jì)》:“秦王子?jì)胨剀嚢遵R,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jié),降軹道旁。”司馬貞《索隱》:“《漢宮殿疏》雲(yún)枳道亭東去霸城觀四里,觀東去霸水百步。蘇林雲(yún)在長安東十三裡。”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誌》:“軹道在雍州萬年縣東北十六裡苑中。”王昌齡此賦抒發(fā)弔古傷今之情,以及懷才不遇之憂憤。

軹道[1],秦故亭名也。今在京師東北十五里,署於路曰[2]:“秦王子?jì)虢禎h高祖之地。”豈不傷哉!餘披榛往而訪之[3],則莽蒼如也[4]。夫以戰(zhàn)國之弊,天下創(chuàng)夷[5],又困於秦,使無所訴[6]。罪在於政[7],而戮乎嬰[8],嗚呼!殺降不祥[9],項(xiàng)氏之不仁也[10]。遂作賦以吊雲(yún)。

長林之墟[11],荒草無垠,躊躇訪古[12],隱嶙如存[13]。耆老曰[14]:“此秦之軹亭也。莫不隕泣而傷魂。我聞中原版蕩[15],歷數(shù)更造[16],來爲(wèi)都邑[17],去爲(wèi)郊道[18]。化育人寰[19],盛德攸保[20],其有隨覆車之遺蹟[21],躡咸陽以崩倒[22]。陳炯戒而罔懷[23],終滅裂以蕩掃。今者行旅有悲涼之色[24],將未識聖人之大寶[25]。”聽之哉!不義而強(qiáng),其弊必速。徒以金城千里[26],鐵馬萬軸,九國既夷[27],上慢下黷[28]。東遊莫返,白帝先哭[29]。是以沙丘禍[30],製出趙氏[31],扶蘇賜死,大事去矣[32]。海內(nèi)洶焉,雷駭飆起[33],自非蹂先王而隳道德[34],亦無能而及此[35]。五星夜聚[36],漢瑞秦亡[37],白馬素車,降於道旁。非子?jì)胫镆玻鴼⑸盱俄?xiàng)王。悲夫!以暴易亂[38],莫知其極[39]。且聞追懷而霸楚[40],無乃弛義而爭國[41],東城引劍[42],亦其宜哉[43]!

至於后稷貽周[44],三聖九賢[45],合於成康[46],千有餘年。猶復(fù)慎終如始,爰作《顧命》[47],宣文武之重光[48],訓(xùn)艱難於執(zhí)政[49]。乃屍天主[50],遂誥諸侯,高奭內(nèi)軸[51],齊魯外輈[52]。此周之所以盤石相維[53],數(shù)革龜謀[54],孰與夫離擯子弟[55],甘心賊臣?身死國滅,如火燎薪[56]。設(shè)使雍州爲(wèi)輿[57],伊傅爲(wèi)輪[58],當(dāng)朽索之不馭[59],豈龍虎之能馴[60]?不其然乎!

賈生聞之[61],於是讓東陵故侯曰[62]:“昔王子有殷墟之歌[63],大夫有周廟之作[64]。子,秦人也,豈無情哉?”邵平乃太息久之[65],且爲(wèi)歌曰:“道不虛行兮,史沒位[66]。吾寧範(fàn)伯之徒歟[67]?感夷齊而多愧[68]。麟鳳遠(yuǎn)去[69],龍則死之[70]。河水洋洋兮[71],先師莫?dú)w[72]。往者不可諫[73],來者吾誰欺!始退身以進(jìn)道[74],曷颺言而受非[75]?彼蕭相國知予乎布衣[76]?”

(《文苑英華》卷一三○,中華書局影印本)

[1]軹(zhǐ)道:亦作枳道,秦王子?jì)虢禎h處。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2]署:題字。

[3]披:撥開。榛:樹叢。

[4]莽蒼:空曠無際貌。

[5]創(chuàng)夷:創(chuàng)痍,創(chuàng)傷。比喻百姓遭受禍害。

[6]無所訴:嬴政暴虐,秦法苛刻,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7]政:嬴政,秦始皇。

[8]嬰:子?jì)耄囟乐肿印!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秦二世被逼自殺後,趙高等人立子?jì)霠?wèi)秦王。子?jì)霠?wèi)秦王四十六日,劉邦率兵破秦軍入武關(guān),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jì)搿W計(jì)爰蠢M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餘,諸侯兵至,項(xiàng)籍爲(wèi)諸侯長,殺子?jì)爰扒刂T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cái),諸侯共分之。秦竟滅亡。

[9]“殺降”句:《史記·高祖本紀(jì)》載子?jì)虢担爸T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不祥,不吉利。

[10]不仁:不慈愛。項(xiàng)氏:指項(xiàng)羽。

[11]長林之墟(xū):深林掩映中的故址。

[12]躊躇:徘徊,盤桓。

[13]隱嶙:突起。

[14]耆(qí)老:六十歲老人。特指受人尊敬的老者。

[15]中原:此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版蕩:同板蕩。政局變化,社會動(dòng)盪不安。

[16]歷數(shù):天道。也指朝代更替的次序。更造:更替創(chuàng)立。

[17]來:時(shí)來。都邑:國都。

[18]去:時(shí)去。郊道:郊野道路。

[19]人寰:人世間。

[20]盛德:大德。攸:是。

[21]覆車:翻車之戒,喻失敗的教訓(xùn)。

[22]躡:緊隨在後。崩倒:滅亡。

[23]炯戒:明白的鑑戒。罔懷:無知。

[24]行旅:來往的旅客。

[25]大寶:《周易·繫辭下》:“聖人之大寶曰位。”後通指帝位。

[26]金城:堅(jiān)固之城。賈誼《過秦論》:“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爲(wèi)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27]九國:秦統(tǒng)一六國前的九個(gè)諸侯國。即齊、楚、韓、魏、燕、趙、宋、衛(wèi)、中山。賈誼《過秦論》:“陳涉之位,非尊子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衆(zhòng),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28]慢:傲慢,怠慢。黷:輕慢。《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

[29]白帝:蛇神。《史記·封禪書》:“秦襄公既侯,居西陲,自以爲(wèi)主少暤之神,作西時(shí),祠白帝。……其後十六年,秦文公……作鄜峙,用三牲郊祭白帝焉。”此當(dāng)以白帝代秦。《史記·高祖本紀(jì)》載:高祖夜徑澤中,有大蛇當(dāng)?shù)溃税蝿厣撸叻譅?wèi)二。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人曰:“嫗子何爲(wèi)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爲(wèi)蛇,當(dāng)?shù)溃駹?wèi)赤帝子斬之。”此化用,喻漢滅秦。

[30]沙丘:《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始皇東遊,崩於沙丘平臺。沙丘,故址在今河北廣宗縣境。(bì):遭。

[31]趙氏:趙高。《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始皇駕崩,趙高等人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僞制遺詔,立胡亥爲(wèi)太子。制:計(jì)策。

[32]“扶蘇”二句:《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始皇臨終爲(wèi)璽書賜公子扶蘇,趙高等人僞造遺詔,賜扶蘇死。

[33]“海內(nèi)”二句:指天下反秦,聲勢浩大。《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秦二世元年,“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爲(wèi)‘張楚’。勝自立爲(wèi)楚王,居陳,遣諸將徇地。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yīng)陳涉,相立爲(wèi)侯王,合從西鄉(xiāng),名爲(wèi)伐秦,不可勝數(shù)也。……武臣自立爲(wèi)趙王,魏咎爲(wèi)魏王,田儋爲(wèi)齊王。沛公起沛。項(xiàng)梁舉兵會稽郡。”

[34]自:假如。蹂:踐踏。隳(huī):毀壞。

[35]無能:不能。

[36]五星:天棓五星。《史記·天宮書》:“紫宮右五星曰天棓。”張守節(jié)《正義》:“天棓五星在女牀東北,天子先驅(qū),所以御兵也。佔(zhàn):星不具,圖兵起也。”

[37]瑞:好兆頭,吉祥。

[38]暴:兇惡。亂:動(dòng)盪不定。

[39]極:達(dá)到最高限度。

[40]追:追認(rèn),事後認(rèn)可。懷:楚懷王。《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項(xiàng)王使人致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爲(wèi)義帝。……項(xiàng)王自立爲(wèi)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41]弛:廢,毀壞。

[42]東城引劍:《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項(xiàng)羽兵敗垓下,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擊,又引兵而東,至東城,僅剩二十八騎,再退烏江,自殺。東城,故城在今安徽定遠(yuǎn)東南。

[43]宜:應(yīng)該。

[44]后稷:《史記·周本紀(jì)》載:周后稷,名棄。“棄爲(wèi)兒時(shí),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爲(wèi)成人,遂好耕農(nóng),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爲(wèi)農(nóng)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shí)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貽(yí):遺留。

[45]三聖九賢:泛指周世紀(jì)。據(jù)《史記·三代世表》,由后稷至文王昌,共十三世。

[46]成康:周成王誦與其子康王釗。成康時(shí)期爲(wèi)周之盛世。

[47]爰:語首助詞。顧命:臨終之命,天子遺詔。

[48]文武:周文王姬昌與其子武王發(fā)。重光:日月重明,比喻后王繼前王之功德。

[49]訓(xùn):教。執(zhí)政:掌握政權(quán),主持政務(wù)。

[50]屍:主持。《史記·周本紀(jì)》:“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爲(wèi)王業(yè)之不易,務(wù)在節(jié)儉,勿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太子釗遂立,是爲(wèi)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yè)以申之,作《康誥》。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cuò)四十餘年不用。”

[51]高:姓。齊姜太公(呂尚)之後,食採於高。奭(shì):姓,傳爲(wèi)召公奭的後裔。

[52]齊魯:古諸侯國。《論語·雍也》:“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餘化,若有明君興之,由齊之霸道而變爲(wèi)魯之王道。輈(zhōu):轅。

[53]盤石:巨石。維:聯(lián)接。喻堅(jiān)固穩(wěn)定。

[54]數(shù):命運(yùn)。革:變化。《周易·革》孔穎達(dá)疏:“革者,改變之名也。此卦明改制、革命,故名革也。”龜謀:占卜謀劃。龜:古人以龜爲(wèi)靈物,灼龜甲以卜。

[55]離擯:拋離擯棄。此句指秦始皇信讒言逐公子扶蘇。

[56]燎:火燒。

[57]雍州:古雍州即今陝西、甘肅及青海部分地區(qū)。輿:皇帝的車子。

[58]伊傅:伊尹、傅說的合稱。二人皆爲(wèi)殷之名相。

[59]索:繩子。

[60]龍虎:喻強(qiáng)敵。

[61]賈生:賈誼。曾著《過秦論》。

[62]讓:責(zé)備。東陵故侯:即召平,又寫作邵平。《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爲(wèi)布衣。”

[63]王子:當(dāng)指箕子,殷紂王諸父。《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過故殷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64]周廟:周幽王殘暴無道,西戎攻破鎬京,殺死幽王。平王東遷洛邑,是爲(wèi)東周。東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鎬京來,見到宗廟宮殿均已毀壞,長了莊稼,不勝感慨,作《黍離》詩。

[65]太息:嘆息。

[66]史(qiū):也作史魚。字子魚,衛(wèi)國大夫。相傳死前遺命諫衛(wèi)靈公任用蘧伯玉。《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沒位:殉職,指以尸諫的辦法勸諫。

[67]寧:難道。範(fàn)伯:范增。《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居鄛人范增,年七十,輔助項(xiàng)羽稱霸諸侯,羽尊爲(wèi)亞父。增屢勸羽殺劉邦,羽不聽。後羽中劉邦反間計(jì),疑曾有二心,增憤而離去,途中疽發(fā)背死。

[68]夷齊:伯夷、叔齊。《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爲(wèi)商朝孤竹國君之二子,父死,互讓國君位而逃。“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於首陽山。”

[69]麟鳳:杜預(yù)《左傳序》:“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史記·封禪書》:“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shù)至。”鳳凰、麒麟俱爲(wèi)神靈之物,只有在天下太平時(shí)纔出現(xiàn)。

[70]龍:指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爲(wèi)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裴駰《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

[71]河:黃河。洋洋:盛大貌。

[72]先師:指孔子。孔子西遊不到秦,故云。

[73]諫:直言規(guī)勸。言不可挽救。

[74]退身:隱居。進(jìn)道:修養(yǎng)完備德行以求天下有道時(shí)做出貢獻(xiàn)。

[75]颺言:大聲疾言。受非:遭受責(zé)難。

[76]蕭相國:蕭何。《史記·蕭相國世家》:“(漢高祖劉邦十一年)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爲(wèi)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相國衛(wèi)。諸君皆賀,召平獨(dú)吊。……召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wèi)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wèi)衛(wèi)君,非以寵君也。願(yuàn)君讓封勿受,悉以傢俬財(cái)佐軍,則上心悅。’相國從其計(jì),高帝乃大喜。”召平時(shí)爲(wèi)布衣,種瓜爲(wèi)業(yè)。

嬴秦滅亡的禍敗根源,賈誼一篇《過秦論》道出了真諦,但他對子?jì)氲呢?zé)備,被後代許多史家、學(xué)者非議,王昌齡也認(rèn)爲(wèi)“罪在於政”。又聯(lián)及子?jì)氡粴⒌氖聦?shí),暗將項(xiàng)羽戮嬰與劉邦“殺降不祥”之語對比,指出項(xiàng)羽不仁,敗在理中。由此引發(fā),推及國家興亡,以周比秦,指出秦亡的關(guān)鍵在於“離擯子弟,甘心賊臣”。接著虛設(shè)賈誼與邵平對話,認(rèn)爲(wèi)王朝的興亡,非布衣所能挽救,更無由負(fù)責(zé)。邵平的慨嘆,不僅僅在一個(gè)朝代的興亡,實(shí)際上抒發(fā)失意士大夫的憂憤。而纔不見用的梗概之氣,極其隱約地灌注全賦中:第一段寫項(xiàng)羽殺降,實(shí)質(zhì)在不能用人;第二段秦“離擯子弟,甘心賊臣”,實(shí)質(zhì)仍然在不能用人;第三段邵平嘆息,嘆己爲(wèi)布衣,呼喚月下追韓信的蕭何,還是“用人”的問題。因此,本賦明在弔古,實(shí)則傷己,目的在諷今。全賦建構(gòu),頗具特色,超越時(shí)空,與其“秦時(shí)明月漢時(shí)關(guān)”異曲同工,正見出王昌齡“測之無端”(陸時(shí)雍《詩鏡總論》)、“意旨微茫”(沈德潛《說詩晬語》)的構(gòu)思風(fēng)格,在唐賦中別具一格。殷璠亦評曰:“《吊軹道賦》,仁有餘也。”(《河嶽英靈集》卷中)

(楊曉靄)

第75章 醉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wèi)農(nóng)器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60章 蒙泉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89章 蝨賦第71章 夢歸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21章 麗色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25章 美人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108章 勾踐進(jìn)西施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2章 別知賦第50章 夢渴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48章 夢遠(yuǎn)遊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9章 水輪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6章 石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34章 劍閣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74章 濾水羅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68章 賦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59章 墨池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08章 勾踐進(jìn)西施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62章 別知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88章 越裳獻(xiàn)白雉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48章 夢遠(yuǎn)遊賦並序第97章 夢舞鍾馗賦
第75章 醉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wèi)農(nóng)器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60章 蒙泉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89章 蝨賦第71章 夢歸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21章 麗色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25章 美人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108章 勾踐進(jìn)西施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2章 別知賦第50章 夢渴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48章 夢遠(yuǎn)遊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09章 水輪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6章 石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34章 劍閣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74章 濾水羅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68章 賦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59章 墨池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08章 勾踐進(jìn)西施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62章 別知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88章 越裳獻(xiàn)白雉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48章 夢遠(yuǎn)遊賦並序第97章 夢舞鍾馗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远县| 水富县| 高台县| 宣威市| 高邑县| 扎兰屯市| 汝城县| 巴南区| 祁门县| 溧水县| 应城市| 临汾市| 长宁县| 阳山县| 图片| 辛集市| 海淀区| 河源市| 丹阳市| 监利县| 贡觉县| 东乡族自治县| 清涧县| 林西县| 宣威市| 澄迈县| 贵德县| 万全县| 锡林郭勒盟| 珠海市| 鹤庆县| 南丹县| 岱山县| 登封市| 安平县| 康乐县| 大兴区| 胶州市| 甘肃省| 龙山县| 顺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