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5章 秋聲賦並序

劉禹錫

此賦作時(shí)有二說:卞孝萱《劉禹錫年譜》以爲(wèi)武宗會(huì)昌元年(841)秋,劉禹錫七十歲,爲(wèi)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時(shí)作;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以爲(wèi)太常伯指令狐楚,“大和七年(833)春,德裕入相,其夏(令狐)楚除吏部尚書,《秋聲》之賦,蓋即在是年之秋。”“至於禹錫,此時(shí)方六十二三歲,在蘇州刺史任,故有’伊鬱老病‘之語。”考劉禹錫、李德裕、令狐楚生平交往,太常伯當(dāng)爲(wèi)王起,卞說爲(wèi)是。

相國中山公賦《秋聲》[1],以屬天官太常伯[2],唱和俱絕。然皆得時(shí)行道之餘興[3],猶動(dòng)光陰之嘆[4],況伊鬱老病者乎[5]?吟之斐然[6],以寄孤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7]。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8],潛命侶以啁啾[9]。送將歸兮臨水[10],非吾土兮登樓[11]。晚枝多露蟬之思[12],夕草起寒螿之愁[13]。

至若松竹含韻[14],梧楸早脫[15]。驚綺疏之曉吹[16],墜碧砌之涼月[17]。念塞外之徵行,顧閨中之騷屑[18]。夜蛩鳴兮機(jī)杼促[19],朔雁叫兮音書絕。遠(yuǎn)杵續(xù)兮何泠泠[20],虛窗靜兮空切切[21]。如吟如嘯,非竹非絲[22]。合自然之宮徵[23],動(dòng)終歲之別離[24]。廢井苔冷,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25]。則有安石風(fēng)流[26],巨源多可[27]。平六符而佐主[28],施九流而自我[29]。猶復(fù)感陰蟲之鳴軒[30],嘆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31],覺潘郎之幺麼[32]。

嗟乎!驥伏櫪而已老[33],鷹在韝而有情[34]。聆朔風(fēng)而心動(dòng),眄天籟而神驚[35]。力將痑兮足受紲[36],猶奮迅於秋聲[37]。

(《劉夢(mèng)得文集》卷一一,《四部叢刊》影宋本)

[1]相國中山公:即李德裕。《新唐書·李德裕傳》:“武宗立,召爲(wèi)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策功拜太尉,進(jìn)封趙國公。德裕固讓……又陳:’先臣封於趙,冢孫寬中始生,字曰三趙,意將傳嫡,不及支庶。臣前益封,已改中山。臣先世皆嘗居汲,願(yuàn)得封衛(wèi)。‘從之,遂改衛(wèi)國公。”李德裕有《秋聲賦》,見《會(huì)昌一品集》卷九。自序雲(yún):“昔潘岳寓直騎省,因感二毛,遂作《秋興賦》。況餘百齡過半,承明三入,發(fā)已皓白,清秋可悲。尚書十一丈,鵷掖上寮,人文大匠。聊爲(wèi)此作,以俟知音。”

[2]屬(zhǔ):請(qǐng)人唱和。天官:指吏部。主選授之事。太常伯:唐高宗龍朔二年改吏部尚書爲(wèi)太常伯。此指王起。武宗即位,王起檢校左僕射、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會(huì)昌元年,徵拜吏部尚書,判太常卿事。

[3]得時(shí)行道:逢時(shí)易達(dá),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4]光陰之嘆:時(shí)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嘆。

[5]伊鬱:憤懣,憂煩。

[6]斐(fěi)然:有文采貌。

[7]窅窅(yǎo):深遠(yuǎn)貌。悠悠:渺遠(yuǎn)無限。

[8]辭林:凋落的樹葉。

[9]潛:隱藏。命侶:招呼夥伴。啁(zhōu)啾(jīu):蟲鳴聲。

[10]送將歸: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爲(wèi)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yuǎn)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11]吾土:故鄉(xiāng)。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12]露蟬:露水中的蟬。蟬翼被露水打溼,飛行困難。

[13]寒螿(jiānɡ):指蟋蟀。

[14]含韻:秋寒中仍然保持風(fēng)韻。

[15]梧:梧桐。楸:楸樹。皆爲(wèi)早落葉的樹木。

[16]綺疏:雕鏤華麗的窗戶。疏,窗戶。

[17]碧砌:青綠色的玉石臺(tái)階。

[18]騷屑:風(fēng)聲。此喻嘆息聲。

[19]蛩(qiónɡ):蟋蟀。機(jī)杼(zhù):織布機(jī)和梭子。

[20]杵(chǔ):搗衣的棒槌。唐代婦女每於秋季搗衣。泠泠:泉水滴瀝的悽清聲。

[21]切切:悲傷的樣子。

[22]竹:笙笛一類管樂。絲:琴瑟一類絃樂。

[23]宮徵(zhǐ):五音中的兩音。宮聲低沉,徵聲清幽。此代音律,指大自然中的聲響。

[24]動(dòng):觸發(fā)。

[25]槭(sè)槭:風(fēng)吹葉動(dòng)聲。咿咿:蟲鳴聲。

[26]安石:謝安字安石。《晉書·謝安傳》:謝安少有重名,累闢官,皆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四十餘歲有仕進(jìn)志,能知從。官至大都督。

[27]巨源:山濤字巨源。《晉書·山濤傳》:“羊祜執(zhí)政……出爲(wèi)冀州刺史。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族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dāng)時(shí)。後入爲(wèi)吏部尚書,前後選舉,周遍內(nèi)外,而並得其才。”多可:多許可,多寬容。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

[28]六符:《漢書·東方朔傳》:“願(yuàn)陳《泰階六符》,以觀天變,不可不省。”顏師古引應(yīng)劭注:“《黃帝泰階六符經(jīng)》曰:’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三階平則陰陽和,風(fēng)雨時(shí),社稷神祇鹹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爲(wèi)太平。三階不平……百姓不寧,故治道傾。‘”六符即泰階六星之符驗(yàn),也即天象對(duì)世事作出的反應(yīng)。

[29]九流:九品人物。

[30]陰蟲:秋蟲。軒:窗。

[31]宋玉:指宋玉《九辯》。

[32]潘郎:即潘岳,字安仁。幺(yāo)麼(mó):渺小。此指潘岳《秋興賦》。

[33]櫪(lì):馬槽。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4]韝(ɡōu):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鷹。

[35]眄(miǎn):看。

[36]痑(dè):馬病。此指衰老。紲(xiè):捆綁。

[37]奮:奔馳。

評(píng)

此賦分四段,層層圍繞“孤”情,由暮年飄泊之孤推及離羣索居之孤,再入不得時(shí)行道之孤,至捐棄“孤憤”,奮迅前行。情由“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蛩之愁”,而“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哀而不傷,激切昂揚(yáng)。感時(shí)賦秋,前有作者,宋玉《九辯》、漢武《秋風(fēng)辭》、潘岳《秋興賦》,總不離悲嘆主題,乃至身處盛唐的“謫仙人”李白也要悲清秋。此賦卻能從悲涼中振起,慷慨壯秋,境界超出前賢,亦高於歐陽修的同題名篇。李調(diào)元《賦話》卷一稱其能“化熟爲(wèi)生,意味雋永”。可與其《秋詞》參讀。劉禹錫《秋詞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yún)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山明水淨(jìng)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楊曉靄)

第21章 麗色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34章 劍閣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40章 紙鳶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89章 蝨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60章 蒙泉賦第108章 勾踐進(jìn)西施賦第89章 蝨賦第17章 靈臺(tái)賦(1)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16章 蟾蜍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48章 夢(mèng)遠(yuǎn)遊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70章 瓶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59章 墨池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7章 靈臺(tái)賦(1)第17章 靈臺(tái)賦(1)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17章 靈臺(tái)賦(1)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84章 夢(mèng)遊仙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88章 越裳獻(xiàn)白雉賦第56章 出門賦第54章 傷望思臺(tái)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49章 茶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48章 夢(mèng)遠(yuǎn)遊賦並序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69章 寒鬆賦第12章 青苔賦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zèng)趙侍郎第88章 越裳獻(xiàn)白雉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50章 夢(mèng)渴賦第49章 茶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75章 醉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95章 江南春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
第21章 麗色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34章 劍閣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40章 紙鳶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89章 蝨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60章 蒙泉賦第108章 勾踐進(jìn)西施賦第89章 蝨賦第17章 靈臺(tái)賦(1)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16章 蟾蜍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48章 夢(mèng)遠(yuǎn)遊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70章 瓶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59章 墨池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7章 靈臺(tái)賦(1)第17章 靈臺(tái)賦(1)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17章 靈臺(tái)賦(1)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84章 夢(mèng)遊仙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88章 越裳獻(xiàn)白雉賦第56章 出門賦第54章 傷望思臺(tái)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49章 茶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24章 雲(yún)中古城賦第48章 夢(mèng)遠(yuǎn)遊賦並序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69章 寒鬆賦第12章 青苔賦第9章 麥秋賦應(yīng)制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zèng)趙侍郎第88章 越裳獻(xiàn)白雉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50章 夢(mèng)渴賦第49章 茶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jīng)馬嵬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75章 醉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95章 江南春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镇市| 芜湖县| 马关县| 台江县| 章丘市| 招远市| 新建县| 玉屏| 乌什县| 清新县| 乌拉特后旗| 岑巩县| 济南市| 元阳县| 天祝| 沂水县| 合山市| 古浪县| 阿拉尔市| 名山县| 定西市| 长春市| 陆河县| 墨玉县| 河间市| 阜城县| 酉阳| 牡丹江市| 大渡口区| 武功县| 莫力| 商南县| 丰台区| 永川市| 公安县| 平江县| 微山县| 海安县| 武宣县| 沂水县| 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