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6章 蟾蜍賦

東方虯

東方虯,武則天聖歷年間爲左史。與陳子昂有唱答。其詩《詠孤桐篇》,被陳子昂盛讚爲“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全唐文》卷二○八存賦三篇,均爲詠物之作。

此賦作年未詳。

觀夫天地之道[1],轉萬物以自然[2],鱗蟲之衆[3],有蟾蜍而可稱焉[4]。鳥,吾知其擇木;魚,吾知其在泉。此皆嬰刀俎以生患[5],而我獨沉冥而得全[6]。

爾其文章睆目[7],銳頭皤腹[8],本無牙齒之用,寧懼鷹鸇之逐[9]。或處於泉,或漸於陸[10],常不離乎跬步[11],亦何擇於棲宿。當夫流潦初溢[12],陰霖未晴[13],乘清秋之良夜,散響耳之繁聲[14]。洞雷殷[15],混萬籟而爲一[16];喧豗鼓怒[17],怛異類以那驚[18]。既莫知其所止,故乃時逢則鳴[19]。

觀其忘機似智[20],稱善不伐[21]。進而無悔,恥魚之曝鰓[22];退亦能謀,笑龜之灼骨[23]。方將樂彼泥中與井底[24],安能出乎河長與海闊。稱其異則畫地成川[25],謂其神則登天入月[26]。豈直窪坳之內[27],而見其浮沒?

意茲蟾蜍,匪陋攸居[28]。沼沚之毛[29],恣涵泳之無[30];蘩之菜[31],兼糗糧而有餘[32]。方其鳴,孔公若聞於鼓吹[33];當其怒,越子僅駐乎乘輿[34]。彼龍蛇之蟄也[35],吾不知其所如[36]。

(《文苑英華》卷一四二,中華書局影印本)

[1]天地之道:天地運行的規律。

[2]轉萬物:萬物無窮變化,生生不息。

[3]鱗蟲:魚和爬蟲類動物。

[4]蟾蜍:癩蛤蟆。稱:值得稱揚。

[5]嬰:通“攖”,遭受。刀俎(zǔ):切肉的砧板。患:災禍。

[6]沉冥:泯滅無跡,不露形跡。

[7]文章:花紋明麗。睆(huàn):目大突出貌。

[8]銳頭:尖腦袋。皤(pó)腹:大腹。

[9]鸇(zhān):一種猛禽。

[10]漸(qián):通“潛”,藏身。

[11]跬(kuǐ)步:半步。即今之一步。

[12]潦(lào):同澇。水淹。

[13]陰霖:陰雨連綿。

[14]散:散佈,引申爲紛亂。響耳:形容聲音宏亮。繁聲:喻此起彼伏的蛙鳴。

[15](hòng)洞:接連不斷。雷殷:如雷聲般的音響。

[16]萬籟(lài):自然中的各種聲響。

[17]喧豗(huī):鬨鬧聲。

[18]怛(dá):驚嚇。那(nuó)驚:即奈驚,不怕驚。“那”通“奈”。

[19]時逢:一作“逢時”。

[20]忘機:忘卻巧詐之心,與世無爭。

[21]稱善:做好事。不伐:不誇耀。

[22]曝(pù)鰓(sāi):《藝文類聚》卷九六引辛氏《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爲龍,不上者(有脫文)故云曝鰓龍門。”

[23]灼骨:燒灼龜甲,視裂紋,附會人事以佔吉兇。《國語·魯語下》:“如龜焉,灼其中,必文於外。”《初學記》卷三〇引《三禮圖》:“龜以上,春灼後左,夏灼前左,秋灼前右,冬灼後右。”

[24]井底:《莊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又:“公子牟隱幾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樑乎井榦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視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爲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爲加損。夫不爲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坎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25]畫地成川:張衡《西京賦》:“蟾蜍與龜,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雲霧杳冥。畫地成川,流渭通涇。”

[26]入月:《藝文類聚》卷一引《五經通義》:“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系陽也。”又《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爲蟾蜍,而爲月精。”

[27]窪(wā)坳(āo):低凹積水地。

[28]匪:同非。陋:僻陋鄙野處。攸:是。

[29]沼:水池。沚:水中小洲。毛:小草。

[30]恣:任情。涵泳:潛行水中。(yì):厭。

[31]蘩(fán):白蒿。菜:此指水草。

[32]糗(qiǔ)糧:乾糧。

[33]孔公:孔稚珪。《南齊書·孔稚珪傳》:“稚珪風韻清疏,好文詠,飲酒七八斗……不樂世務,居宅盛營山水,憑幾獨酌,傍無雜事。門庭之內,草萊不剪,中有蛙鳴,或問之曰:‘欲爲陳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何必期效仲舉。’”

[34]越子:越王勾踐。《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越王慮伐吳,欲人之輕死也,出見怒蛙,乃爲之式。從者曰:‘奚敬於此?’王曰:‘爲其有氣故也。’明年請以頭獻王者歲十餘人。”乘(shèng)輿:馬車。

[35]蟄(zhé):昆蟲伏藏。

[36]如:去。

蟾蜍即癩蛤蟆,體微形陋,爲人所不喜。此賦卻以蟾蜍爲鋪寫對象,將它塑造成一個進退自如、全身遠禍、待時而鳴的智者形象,寄寓作者效法老莊的處世哲學。通過對“醜”的誇張渲染,追求新奇、刺激的作品,在唐代屢見不鮮,像敦煌寫本中的《醜婦賦》,把“醜”誇張到了驚心動魄,一見而慄的程度。而此賦略形重性,“醜”只是對美的表達的反襯、點染,比極力鋪揚“醜”的作品更完美地處理了醜與美的關係,從而使精神美得到了高揚,獲取了真、美的效果。

(楊曉靄)

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12章 青苔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26章 石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72章 囚山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86章 阿房宮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100章 後雪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70章 瓶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34章 劍閣賦第61章 閔己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60章 蒙泉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16章 蟾蜍賦第12章 青苔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12章 青苔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12章 青苔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50章 夢渴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49章 茶賦第68章 賦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56章 出門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
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12章 青苔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26章 石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72章 囚山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86章 阿房宮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100章 後雪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70章 瓶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34章 劍閣賦第61章 閔己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60章 蒙泉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16章 蟾蜍賦第12章 青苔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12章 青苔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12章 青苔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50章 夢渴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49章 茶賦第68章 賦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56章 出門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超| 黎川县| 博乐市| 常山县| 比如县| 丹东市| 肇州县| 扶沟县| 双牌县| 崇左市| 宜良县| 固阳县| 新晃| 望江县| 富平县| 长武县| 昆山市| 汤阴县| 乌兰浩特市| 同德县| 嵊泗县| 中阳县| 城口县| 全南县| 五寨县| 满城县| 兴文县| 中宁县| 泰顺县| 乌兰察布市| 洪洞县| 昆山市| 和田市| 田阳县| 郴州市| 依兰县| 同心县| 泽库县| 鱼台县| 额济纳旗|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