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91章 捷報

當‘高闕即下’的捷報傳回長安時,劉榮是顫抖著手接過捷報的。

——不單是因爲高闕的重要性,讓劉榮興奮不已。

也同樣是因爲這封捷報,來的實在是太早——比劉榮原先預測的時間,早了不止三五日!

所以,在爲漢室奪取高闕興奮之餘,劉榮心中,也隱隱有著一絲疑慮。

郅都這廝,不會是把三萬多先鋒,都給填進高闕了吧?

更甚者,程不識也被郅都所蠱惑,以數萬將士的傷亡數字爲代價,才換回一場速勝?

直到接過捷報,並將其攤開,仔細查看過捷報上的內容,並腦補出整個戰役過程後,劉榮才終於安下心,也終於能全然爲勝利,而感到喜悅了。

——沒有意料之外的傷亡!

高闕這臺絞肉機,僅僅只轟鳴了不到半日!

被這臺絞肉機捲進去的漢軍將士,雖然仍舊有數千之重,但比起站前,漢家‘至少上萬人傷亡’的戰損預算,少了一半不止!

即便是加上站前,因極端天氣、極限條件行軍而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也同樣在漢家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郅都所部先鋒三萬五千,最終有將近三萬兩千人抵達高闕,並有至少三萬人活著見到了高闕爲漢家所奪!

聽上去是挺多——凍死、凍傷、失蹤近三千,戰場傷亡近兩千。

但別忘了。

最開始,郅都所部先鋒的兵力預算,高達五萬人!

郅都一開始伸手要預算,是以帶五萬人出博望,最後有三萬人能到高闕外,戰後能活下來兩萬人以上的數據,來向劉榮伸手的!

源計劃中的非戰鬥減員兩萬人,被縮減到三千以內,僅爲原計劃的一成半。

戰鬥傷亡原計劃一萬,實際上不到兩千,同樣只有原計劃的兩成。

郅都所部如此,程不識所部中軍,那就更讓人喜笑顏開了。

——從程不識率軍走出博望大營,到高闕內的匈奴人被肅清,高闕爭奪戰宣告結束,程不識所部中軍的所有傷亡總數,被控制在了駭人聽聞的兩千人。

兩千人!

傷亡兩千,而非陣亡兩千!

這兩千人裡,還有相當一部分救得回來,甚至作爲‘負過傷,有戰鬥經驗的精銳老兵’繼續服役!

這就很恐怖了。

想想五十多年前,漢匈平城之戰,高皇帝劉邦被困白登山,是個怎樣的場景?

——真面戰場傷亡數百,然南、北兩軍精銳禁卒,死傷者成千上萬!

南軍五校,被高皇帝帶在身邊的三校,共計六千人馬,戰後編制都被打沒了!

北軍八校,被高皇帝帶去平城的五校,足足一萬人馬,戰後仍在北軍服役者不足千人!

一場白登之圍,大軍漢家至少上萬條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老卒!

如果說,這是一場被包圍的不對成戰爭,並不具備代表性,那就說說更近的幾個例子。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產於大軍壓境,北地、隴右糜爛,雁門、上谷遍地屍骸。

那一站,漢家死了多少人?

——第一場戰鬥,便是朝哪塞的北地都尉部,足足五千邊防軍全軍覆沒,自都尉本人以下,無一生還!

五千人吶!

還是邊防軍!

其中甚至還有一名將軍級別的都尉,五名偏將級別的校尉,十名隊率司馬、五十名百戰曲侯——無一例外,都是邊防中堅力量!

這還只是第一戰,還只是匈奴人踏破漢家國門,正式開啓戰役的第一場戰鬥。

後續,又有多少傷亡?

史官記:漢文帝前十四年冬,匈奴大入蕭關。

次年,遷齊、楚、吳、淮各國民,實北地、隴右等邊郡。

戰場上死了多少人、被匈奴人擄走多少人,或許算不清楚。

但在戰後的第二年,太宗孝文皇帝爲了添補邊牆各郡的人口之缺,從內陸強制遷移了數十上人。

其中,戰況最慘烈的隴右,相傳‘十室九空’,更有村落闔村消失,不見一人。

劉榮也曾算過一筆賬。

從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圍的高皇帝七年(公元前200年),一直到漢匈河套-馬邑結束後的當今劉榮二年(公元前148年)。

前後五十二年的時間,究竟有多少漢家軍、民,死在了匈奴人的馬蹄下,又或是被擄去草原,爲奴爲婢?

劉榮大致得出的數字是:軍中將、帥,戰歿幾近十萬!

致殘者數以倍計,受傷者不計其數。

爲了撫須陣亡將士,漢室朝堂中央光是撫卹金,就發出去了近百十萬萬錢——文景年間足足五年的農稅收入,被當做邊防將士陣亡撫卹金髮了出去!

軍人尚且如此,百姓民,只能說是讓人不堪直視。

五十二年時間,死在匈奴人馬蹄下的百姓,數以十萬計。

被擄走,記失蹤,或被匈奴人致殘,而後不能生活自理者,遠超百萬……

要知道如今漢室,人口也纔不過三千萬啊……

即便考慮到傳承、迭代,自漢興至今,漢家總共也才擁有過不超過一萬萬白姓名。

一萬萬人,卻有不止百萬人,或死在匈奴人馬蹄下,或被匈奴人擄去草原,爲奴爲婢,生不如死。

這,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比例。

你能想象到你認識的人——親人也好,相鄰也罷,亦或是朋友、同事,平均被一百個人,都因外族入侵而死亡/失蹤嗎?

尤其這還是平均比例!

實際上,這些數字,絕大多數都被北方沿牆地區的百姓所承擔!

所以應該問:你能想象你認識的當中,隔三差五就會死一個、丟一個嗎?

你能想象某個你去過的村子,就像是楚門的世界般——每隔幾年就要換一茬人,且絲毫不帶重樣的嗎?

你見過一座城池內,找不到哪怕一個活物嗎?

你見過能將河流堵住、能在山裡堆的比山巔還高的人類屍體嗎?

你,能想象到一場戰爭後的第二年春天,你賴以爲生的飲用水,仍舊泛著血液的猩紅色嗎……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過去這五十二年,雖非華夏上下五千年歷史當中,華夏文明最黑暗、邊境百姓最悲慘的一段時間,卻絕對是前所未有,往後即便會有,也絕不會有人希望有的黑暗歲月!

再來回過頭,看這場高闕之戰。

參戰部隊十萬人以內,總陣亡人數五千上下,不到半成。

很多嗎?

尤其這五千多英烈當中,還有大半都是因爲極端天氣、極端條件行軍,而造成的非戰鬥減員。

真面戰場上,漢軍的陣亡率,控制在了2%以內!

在過去,誰敢奢求如此低的陣亡率?

好,再一併算‘傷亡’。

郅都所部,戰前減員陣亡近三千,戰中傷、亡共近二千。

程不識所部中軍主力,總傷亡兩千。

全部加起來,高闕之戰的總傷亡率,爲7000/85000。

8%出點頭,仍舊不足一成。

——總傷亡率不足一成!

自有漢以來,別說是北牆戰事,便是平頂異姓諸侯、宗親諸侯之亂,又有哪一場戰爭的傷亡率,是能控制在一成以下的?

是,軍隊的陣亡率超過一成,就會軍心不振,超過兩成就會軍心渙散,超過三成,便隨時可能會潰散。

這條定律,幾乎適用於冷兵器時代的任何一支軍隊,乃至於絕大多數後世近現代部隊。

但這裡的標準,是陣亡率,而非傷亡率!

傷亡率對軍心士氣的影響,只需要還原這樣一個場景,就可見一斑了。

你是一個兵卒,和其餘九名同袍一起,共同保衛一段城牆。

守城第一天,和你緊挨著作戰的朋友,戰死了。

第三天,你的伍長戰死了。

第四天,你同村的鄉黨,一個半大小子,也戰死了。

城牆上,只剩下你們七個人。你是什麼心情?

你還有信心守住這段城牆、打贏這場戰爭嗎?

即便有——戰爭結束後,你回到家鄉,如何面對你的鄉鄰、你上官的遺孤遺孀,以及你朋友的父母雙親?

同樣的場景:你還是個兵卒,也還是和九個戰友守一段城牆。

第一天,你的朋友、鄉黨、伍長,都負傷被送下城牆了。

當晚下城牆,你還去看了他們。

他們傷得有輕有重——朋友被劃了一道口子,鄉黨被刺傷了小腿肉,伍長被砍斷了幾根手指。

你有點難過,但還遠遠沒到無心作戰的程度。

第二天,你們餘下七人,又有兩人負傷。

你還是在當晚去探望了他們,他們傷得有點重,以後可能都要下不了牀了,但總歸還活著。

第三天,你們餘下五人,又傷一個。

補充兵源終於來了,你們又湊夠了十人,你認識的卻只有三個最初,就在一起作戰的戰友。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到第七天的時候,這段城牆上,已經沒有你認識的、最初就並肩作戰的戰友了。

你身邊,是九個新兵蛋子。

至於你九個負傷的戰友,有一個傷重不治,餘下八人都在傷兵營躺著,見天的聊天吹水。

見到你來,動不動還說你蠢、說你笨,不如一起去傷兵營躺著。

你也只是笑笑,而後告訴自己:這城,得守住!

無論戰友們最終活不活的下來,都得把他們帶回家鄉!

這,就是‘陣亡率’和‘傷亡率’,最真實的寫照。

傷亡,多半是傷,小半是亡。

且倖存者的注意力,會本能的被‘傷者’吸引,除非有極深的淵源,否則,陣亡者總是會被忽視。

——不是因爲他們不重要,而是人體的保護機制,會強迫倖存者遺漏、淡忘陣亡者,以保持情緒的穩定。

而陣亡率,往往最能直觀影響一支軍隊的軍心士氣,甚至是接下來的戰鬥走向。

因爲當你身邊的人,都是戰死,而非負傷,那你的情緒就會不可避免的堆積。

戰友有傷有亡,你還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傷者’身上,和他聊聊天、說說話,來轉移注意力。

但如果只有陣亡者,那你只能強迫自己接受現實:戰友們正在迅速死去。

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輪到你。

戰友的妻兒老小、父母雙親,都已經註定成爲鄉里的閒人懶漢、地痞無賴欺辱撕咬的目標。

你也快了。

等你也戰死,你的父母雙親,妻兒、家人,也會成爲惡鄰眼中最肥美、最好拿捏,且根本不用擔心反噬的肥肉。

然後,你就成了行屍走肉。

你不知道自己爲誰而戰,爲何而戰。

爲國?

戰友們一個個死去,部隊都快死完了,城都快破了!

國,又撐得了多久?

爲家?

你要戰死了……

你的家人,即將成爲砧板上的肉,任由惡人撕咬瓜分……

爲的哪門子的家……

可以說,這場高闕之戰,劉榮最高興的,甚至都不是攻下高闕本身。

而是在攻下高闕,完成如此遠大且宏偉的戰略目標,爲漢家帶來了如此重大的戰略收穫、對匈奴人造成了如此重大的戰略打擊的同時,傷亡率,仍舊被控制在了一個完全可以接受——甚至低到遠超預期的程度。

劉榮一向都堅持這樣一個說法。

——戰爭,打的是後勤,打的是國力,但歸根結底,打的是人。

只要人還在,那就什麼都好說,什麼都有可能。

可若是人不在了,那即便是富用萬里國土,也終歸沒人守住這塊沃土。

後世有這樣一句笑談。

——身處亂世,別人屯糧我屯槍,別人就是我糧倉。

同樣的道理。

別人佔地我爆兵,別人,也就是我的後花園了……

“郅都,程不識,功在千秋啊~”

“——後世朱明,戰神一戰而沒諸夏精銳,徹底葬送了我華夏國運。”

“如今,高闕一戰,我漢家幾可謂無甚損失,又如何不能算作是國運昌隆?”

如是想著,劉榮只微微翹起嘴角,大手一揮。

“擬詔!”

“封:雁門太守前將軍郅都,爲建成侯,食邑二千二百戶。”

“朔方太守,車騎將軍,博望侯程不識,溢封食邑五千戶!”

“進博望侯程不識,爲大司馬!”

“統領高闕戰事,又一應糧草軍械供輸事!”

“再使少府,自河套調運牛百頭,羊千隻,至高闕犒勞全軍。”

“凡內帑所存之物,與‘禦寒’二字相關者,且起運送往高闕!”

第208章 太上皇?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41章 啥事兒來著?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91章 捷報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晚點更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536章 絕戶計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92章 出師不利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499章 東奔,西走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528章 單于庭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435章 稅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495章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第198章 頭太癢,水太涼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399章 金布律?第324章 試探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7章 樑《孝》王第17章 樑《孝》王第343章 考校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517章 上林宴第416章 大棒!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41章 回去再說!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39章 降維打擊?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441章 迭代!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回家晚了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433章 尚書令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406章 傻了吧?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劃算嗎?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465章 酷吏?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
第208章 太上皇?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41章 啥事兒來著?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91章 捷報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晚點更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536章 絕戶計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92章 出師不利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499章 東奔,西走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528章 單于庭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435章 稅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495章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第198章 頭太癢,水太涼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399章 金布律?第324章 試探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7章 樑《孝》王第17章 樑《孝》王第343章 考校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517章 上林宴第416章 大棒!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41章 回去再說!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39章 降維打擊?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441章 迭代!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回家晚了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433章 尚書令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406章 傻了吧?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劃算嗎?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465章 酷吏?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明市| 吴堡县| 甘谷县| 福海县| 榆树市| 墨脱县| 连山| 三门县| 肇庆市| 翁源县| 江口县| 平泉县| 麦盖提县| 富宁县| 阿克陶县| 镇雄县| 富阳市| 浑源县| 方正县| 天柱县| 永修县| 石林| 大宁县| 永川市| 石景山区| 卢湾区| 池州市| 张家川| 温泉县| 镇安县| 宣汉县| 仙桃市| 大冶市| 通道| 北流市| 金塔县| 龙门县| 永新县| 若羌县| 原阳县| 周口市|